張陽陽
摘 要:媒體與媒介近年來成為藝術理論和藝術實踐中最前沿且最活躍的話題?,F(xiàn)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導致了新媒介對于舊媒介的激烈革新,隨之而來的便是新的藝術媒介的盛行。新的藝術媒介的產(chǎn)生必然引發(fā)新的觀念藝術以及非實體藝術等新形式的現(xiàn)代藝術。新舊媒介的交叉同時也促使我們思考究竟是什么驅(qū)動視覺文化的變化:是技術還是認知主體?是物本位還是人本位?抑或是兩者都有。通過對視覺與媒介的現(xiàn)代性解讀,探討在多元化文明共生的現(xiàn)代環(huán)境下媒介的重要性以及作為觀賞者的主體對于媒介變化的回應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最后給出如何應對這種文化視像的方法。
關鍵詞:視覺;圖像;媒介;觀念
一、關于視覺語境
當代社會已然進入了讀圖時代,在日常生活中,視覺的符號鋪天蓋地、嚴重過剩以至于使人應接不暇。手機微信是眾所周知的社交工具,大部分的公眾每天都能夠通過這樣一個介質(zhì)接受到數(shù)以萬計的視覺符號,然而像微信這樣的社交工具還有數(shù)不勝數(shù)。此外,即便是以前人們所不容易關注到的歷史事實或者小眾文化,現(xiàn)在都能通過網(wǎng)絡在短時間內(nèi)觸及到人們的視覺神經(jīng)。巴特說:“我閱讀文本、圖像、城市、面容、姿態(tài)、場景,等等,”可見巴特將文本與圖像置于同一的水平線上,而明顯的是后者處于主導地位,因為畢竟對于城市、面容、姿態(tài)、場景的解讀方式隸屬于圖像范疇。我們處在一個新媒體時代,圖像與視頻記錄著我們生生不息的生活場景。相信未來的人們翻閱今天我們生活的記錄,視覺圖像的記錄絕對比文字符號記錄來得更加容易讓人辨識和記憶,就像我們今天去審視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上的圖像、埃及古墓的壁畫一樣,圖像清晰地顯現(xiàn)當時人們生活的百態(tài),然而對于當時的文獻記錄我們到底能不能夠完全獨立地解讀還不是一個值得肯定的話題。當然,并不是說圖像直觀性減輕了視覺圖像讀解的難度,因為圖像有其表面和深層次的復雜性。視覺轟炸之后我們的視覺神經(jīng)、審美趣味等都發(fā)生了諸多的變化:對文字的排斥、對于圖像的依賴、欣賞主體耐心的缺失等都引發(fā)了人文科學的危機提前到來。之所以引發(fā)了這一系列的現(xiàn)象是完全因為圖像的到來,還是作為人本位的主體發(fā)生了變化?我認為兩者兼具。首先圖像作為媒材藝術載體改變了我們的觀察方法甚至是世界觀,其次認知主體的思想隨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變化而變化。當然,圖像的飛速發(fā)展為當代的藝術如繪畫、影像作品創(chuàng)作帶來巨大壓力的同時,也注入了新的前進動力,人的思維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也變得開闊的同時,開始過度地追求視覺感官文化以及快餐式消費方式。
二、圖像的現(xiàn)代性意義
作為視覺符號的圖像如何改變和塑造我們的世界觀呢?
雖然視覺的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我們還是能夠確定視覺圖像文化的起點位置。首先是攝影術的發(fā)明及應用,其次是電影的發(fā)明,最終真正的視覺文化是從以電子模擬電視為代表的視覺圖像文化的普遍興起開始的。
著名藝術史學家布克哈特說:“只有通過視覺作品,某個時代隱秘的信仰和觀念才能傳諸后人,而這種傳遞方式是最可靠的,因為它是無意而為的?!币曈X圖像應該成為更加有效的歷史文獻,因為圖像和文本一樣都承載著歷史。我國著名藝術史學家曹意強先生曾經(jīng)在其《藝術的視野》藝術中這樣闡釋:“正如有位西方學者所說,‘攝影之類的圖像從來不是歷史證據(jù),但它們本身就是歷史性的,朗格等攝影師的作品,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實錄,但是我們可以從中解讀這些作品制作時的一些社會和政治事實。這些照片是為協(xié)助當時的社會改革運動而制作的,服務于社會慈善機構(gòu),因此攝影的主題就集中在童工的狀況、工商事故和難民避難所生活等方面,這些圖像的目的是要喚起觀者的同情心。攝影肖像與繪畫中的肖像一樣,記錄的不是社會的現(xiàn)實,而是社會的期待或幻想。”因此,這些圖像信息幫助我們解讀了特定的歷史、政治、社會、人物視像。
但是面對視覺文化的新視像,現(xiàn)代人陷入了兩個誤區(qū):首先,盲目地認為圖像比文本得資料記錄的更為真實、可靠;其次,一味地質(zhì)疑圖像的可靠性,強調(diào)它的欺騙性,這一主張的緣由主要是認為圖像比文字更容易被造假。實際上,這兩種說法都抹殺了圖像在歷史中的真正價值。
這里需要說明的一個問題是攝影作品的圖像就真的是真實可靠的嗎?或許在上個世紀我們說相機確實是真實且誠實的,沒有人去質(zhì)疑,因為照相機的產(chǎn)生確實是為了記錄場景,讓瞬間的記憶變成永恒。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主體的人類對照相技術的不斷熟練以及新的技術的發(fā)明,人們對于照相機的應用以及真實可靠性產(chǎn)生了質(zhì)疑。比如我們在看攝影師荒木經(jīng)惟或者森山大道的相關作品時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很多都是擺拍的,一個擺拍揭示了攝影術新的意義,即照片可能是真實的,可能是虛假的,但是拍照片的是人,掌握照相機的也是人。就像海因曾經(jīng)說過的一句話:“照片可能不會說謊,但是騙子可能拍照?!币会樢娧刂赋隽藛栴}的所在,攝影師都是根據(jù)自己的感覺或者錯覺選擇自己所需要的母題、構(gòu)圖等一系列手法。所以說作為視覺的圖像改變了我們對圖像真實效應的考量,讓我們把更多對的目光關注到人的因素上來,就像貢布里希在《藝術與錯覺》一書中表達的那樣:我們不得不從心理學的角度重新分析在圖像制作和圖像解讀的過程中實際包含了什么因素,毋庸置疑是人的知覺或者說是錯覺的無限復雜性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普林尼總結(jié)了古典文化時期的觀點:心靈是視力和觀察的真正工具,而眼睛則充當一種容器,接收和傳遞意識的可見部分。言外之意,眼睛無法直視意識的不可見部分,不可見的部分在知覺、錯覺屬于人的心理范疇。只要我們能像菲洛斯特拉托斯所說的那樣,知道如何使用我們的眼睛去判斷作為半透明性圖像背后的不可見部分。
三、視覺文化的現(xiàn)代性反思
圖像、影像占據(jù)了視覺文化的主導性地位,我們今天所強調(diào)的視覺文化的重要性,并非僅僅用視覺文化的符號學表象來處理對待圖像,而是要清楚地認識到它的范圍已經(jīng)遠遠地超過了圖像研究的范疇。美國學者尼古拉·米爾佐夫說:“要用視覺文化瓦解和挑戰(zhàn)著任何想以純粹的語言形式來界定文化的企圖?!庇纱丝梢?,視覺文化已然標志著文化形態(tài)的轉(zhuǎn)變和形成,而且還深刻地印證著人類對的思維方式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在藝術學家的視野中,視覺文化就像貢布里??偨Y(jié)的那樣:看就是圖式的透射,一個藝術家絕不會用“純真之眼”去觀察世界,否則他的眼睛不是被物象所刺傷,就是無法理解世界,因為眼睛看到的事實必定是要受人的知覺、錯覺等心理因素的影響,而心理的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又起到了相對決定性的作用。視覺文化對于社會學家來講,正如美國丹尼弗·貝爾所說,“當代文化正逐漸成為視覺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由此足以證明視覺文化滲透之廣闊。對于文藝美學家來講,文化符號趨于圖像霸權(quán)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所以說圖像的生產(chǎn)及應用已經(jīng)涉及現(xiàn)代社會的政治、商業(yè)、藝術、美學、經(jīng)濟等方方面面。美國著名學者杰姆遜指出,電視、電影、攝影等媒介的機械復制以及商品化的大規(guī)模生產(chǎn),這一切都構(gòu)筑了一個“仿像社會”,在這樣一個社會里,消費社會作為一個巨大的時代背景,將形象推至文化的前臺這樣的歷史過程,從時間轉(zhuǎn)向空間、從深度轉(zhuǎn)向平面、從整體轉(zhuǎn)向碎片,這所有的一切正好符合了視覺快感的一切需求??觳褪降南M模式已經(jīng)讓大眾習慣于見到種類繁多、花樣百出的視像,而商家為了吸引大眾的眼球又會加速形成新的視覺文化,長此以往,人的視覺審美乃至思維方式由此轉(zhuǎn)變抑或受到了限制,可以說消費社會是視覺文化的溫床,然而人們欣然享受這種愉悅。那么人的這種愉悅感是不是就能夠充分說明現(xiàn)代視覺文化的絕對優(yōu)勢或者具有絕對積極的意義?我認為是既有優(yōu)點亦有缺陷,優(yōu)點顯而易見,它豐富了人類的視覺審美,拓寬了視覺范疇,加速了圖像文明的發(fā)展,方便了人類的正常生活需要。缺陷則是,這是快餐式的視覺文化使人的思維方式向著追求表象快感。缺乏深層次的倫理思考的方向轉(zhuǎn)變。如果長期持續(xù)這樣發(fā)展下去,勢必會使人的思維方式朝著更加功利、更加膚淺的方向發(fā)展。
四、理性對待
新的媒體與媒介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通過現(xiàn)代化的媒介工具把本身非視覺性的東西視像化。面對這種麻木的、功利的視覺文化現(xiàn)象,我們應該秉承理性的態(tài)度去分析面對。
那么什么是理性?如何在視覺文化中做到理性?首先,引用我國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先生的看法,即“理性始于思想與說話”。心理學家說:“思想是不出聲的說話,說話是出聲的思想”,人之所以能思想能說話,亦是他有理性思維方式,理性、理智為心思作用之兩面:知的一面曰理智,情的一面曰理性,譬如計算數(shù)目,計算之心是理智,而求正確之心便是理性,理智之用無窮而不做主張,做主張的是理性。梁漱溟認為理性是人的特征,即人類所以異于一般生物只在覓生活者,乃更有向上一念,要求生活之合理也。因此,人類應該無時無刻不忘這一思維特性,秉持積極向上、無私的感情為中心,以獨立自主、自適的態(tài)度去參與、分析和評判新時代的視覺文化視像??鬃右浴皠傄隳驹G近仁”指出一個人意志高強、情感充實的狀態(tài),這樣人的動作大約都是直接發(fā)于感情的,而非出自欲望的計慮。剛是人作為主體內(nèi)部的一種氣,是里面極其充實的一種活動。因此,我們只有從自身的內(nèi)在塑造做起,胸中有麒麟,內(nèi)有乾坤,必定能以柔克剛,做真正的剛者。
參考文獻:
[1](英)E·H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M].范景中,楊思梁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2,06.
[2]曹意強,麥克爾·波德羅等.藝術史的視野[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08.
[3]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07.
[4]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06.
作者單位:
廣東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