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尋
原本打算靠著Note7和蘋果iPhone7系列一爭高下的三星,卻不幸把智能手機造成了“智能手雷”。然而,三星在宣布召回問題手機這件事上,中國大陸市場卻被“區(qū)別對待”。此次三星被指區(qū)別對待中國消費者,不僅為三星帶來巨大的品牌損失,且為其在中國市場復蘇之路蒙上重重陰影。
疑問召回為何姍姍來遲
三星Note7手機發(fā)熱燃燒,甚至發(fā)生爆炸,三星第一時間在全球十個國家和地區(qū)召回,但卻不包括中國內地,理由是電池批次不一樣,引發(fā)了中國消費者的不滿。
江曼是在手機業(yè)界打拼了11年的資深手機售后服務管理專家,他認為從聲明本身來看,這樣的說法是可信合理的,因為不同區(qū)域選擇不同工廠進行產品組裝是正常和符合行業(yè)特點的。只不過這樣簡單粗暴的聲明無法打消國內公眾的疑問,從而讓公眾產生被區(qū)別對待的心理,甚至被解讀為三星用“雙重標準”歧視中國市場。
在事發(fā)后的9月14日,中國質檢總局網站公告稱,質檢總局已與三星公司進行會談。隨后,三星表示召回中國內地受影響的Note7手機,但僅僅是2016年7月20日至8月5日期間制造的部分手機,數量為1858臺。
然而,就在三星承諾中國內地用戶不會受到影響之后不久,中國內地相繼發(fā)生了Note7爆炸的案例。一夜之間三星“電池爆炸門”事故在中國迅速發(fā)酵。對于讓中國用戶不滿的召回問題,雖然三星極力否認有地域歧視,并認為國行版Note7不存在安全問題,可以放心使用,但是依然有不少網友認為,三星在召回問題上對中國內地用戶區(qū)別對待。
最終,國行Note7的召回姍姍來遲。一直到10月11日,三星才宣布召回在中國內地銷售的全部Note7手機,共計190984臺。而三星的召回早在9月2日就開始了,當時三星宣布召回全球范圍內的三星Note7手機,共計250萬臺,但是中國內地除外。在此后,各地紛紛對Note7發(fā)布限飛、禁航令,同時國行版Note7也發(fā)生了幾起電池事故。
值得注意的是,在召回細節(jié)上,國行Note7的召回也與其他市場存在不同。有網友指出,三星可能存在不同市場不同標準的問題。比如,在美國,換購其他三星手機,能得到價值相當于673元人民幣的代金券,這要高于對中國內地用戶的補貼。
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就對三星的召回事件表示,在召回工作中,應當公平對待消費者,避免厚此薄彼。對此,三星(中國)通過公關公司回應稱,他們參考并對比國外幾個主要市場的召回細則之后,發(fā)現在中國內地的召回補償要更優(yōu)惠一些,并不存在區(qū)別對待用戶的問題。
比如,在退款補償上,中國內地用戶得到的是200元補貼,這要多于美國(25美元,約合168元人民幣)、韓國(3萬韓元移動優(yōu)惠券,約合178元人民幣)的補貼。同時,退換條件上,中國內地的也要更寬泛一些,僅需購買憑證即可,而有些地區(qū)則需要發(fā)票齊全。
廣東省消委會法律專家顧問、廣東金輪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朱少波指出,既然三星Note7手機在廣泛地區(qū)存在嚴重危險性,而三星公司的區(qū)別對待,明顯損害了三星手機的中國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違背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九條的規(guī)定,是不負責任的。
韓媒抹黑中國廠商與消費者
韓媒冷處理的同時,也有部分韓媒將爆炸推到中國頭上。在Note7爆炸問題剛開始時,韓國《經濟日報》就將責任指向了中國制造的電池,“約30%的電池并非由三星,而是中國企業(yè)所生產”。韓國《中央日報》也指出,韓版Note7手機發(fā)生爆炸,也許跟中國制的電池有關系。
《經濟日報》、《中央日報》提到的中國制電池,是指三星的中國電池供應商ATL(寧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但是后來三星也發(fā)表聲明,指這次出事的電池是三星旗下的三星SDI制造,跟中國ATL無關。
另外,針對中國消費市場接連發(fā)生的國行版Note7手機爆燃事件,一些不負責任的韓國媒體認為這是中國消費者“自導自演的惡作劇”。 韓國《朝鮮日報》在一篇報道中稱,中國消費者用微波爐加熱手機致爆炸,暗示消費者炒作為賺取賠償金。報道還稱,三星正在討論對虛假主張爆炸的2名中國消費者進行刑事起訴。
就在韓國媒體大肆渲染中國消費者“不良”行為時,爆燃手機當事人再次站出來發(fā)聲,表示爆燃手機仍在自己手中,三星電子不可能如韓媒所說已將爆燃手機收回并做檢測調查。
獨立分析師本尼迪克特曾預估,2013年三星花費將近130億美元進行廣告和營銷活動,比蘋果、谷歌等企業(yè)都來得更多,營銷甚至被視為"三星模式"成功的關鍵。從韓媒跟財閥錯綜復雜的關系,不難看出為什么韓媒對于三星的報道總是這么謹慎,因為韓國的媒體和財閥擁有共同的“利益”。
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博士生葛小揮指出,“保守、右派的媒體,他們會認為如果三星受損,韓國經濟也將跟著整體受損。因而保守媒體會傾向于贊成、支持三星的立場和政策,而不是批評和反對?!?/p>
Note7事件引發(fā)信任危機
愈演愈烈的“爆炸門”事件對三星電子來說雖不足以致命,但肯定大傷元氣。此前三星還公開表示,多個國家都有報告過三星Note7“自燃事件”,但是可能有一些報告的真實性有待考量。三星稱,在26起上報案件中,12起沒有檢查出手機的任何問題,7起案件沒能獲取用戶聯系方式,還有7起消費者撤回了事故報告。
不過三星此說法并未得到國內用戶認同。騰訊旗下數據分析機構企鵝智酷近日收集了近2萬名智能手機用戶的反饋,對三星Note7事件引發(fā)的信任危機做了調查。有超過70%的用戶表示不會再買三星手機,非三星手機用戶的比例則達到87.4%。有超半數的手機用戶對三星的態(tài)度在變壞。
據某渠道商透露,因為Note7事件,三星的所有產品系列銷量都不是很好。金迪也表示,IDC通過和需求端了解到,不僅僅是三星的手機系列,平板系列也因此收到了牽連,涉及面越來越廣。
企鵝智庫報告表示,三星Note7從明星機型淪為問題產品,除了電池自身的問題,三星在事發(fā)后未能預估到事故是大批量事件、電池事故危害如此嚴重,以至未能及時告知公眾和暫停產品銷售,最終導致事件持續(xù)放大,對品牌產生巨大傷害。
產業(yè)觀察家洪仕斌表示,這個事件肯定會影響到三星手機在中國的銷售,三星應該坦誠地跟消費者和用戶溝通,降低這種負面影響才是現在最應該做的,而不是一味地發(fā)表聲明爆炸手機存在外力原因。洪仕斌認為,目前各方表態(tài)矛盾,這樣水會越攪越渾,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度也會越來越差。
產業(yè)經濟觀察家梁振鵬表示,三星現在的做法最終傷害的還是三星品牌,只要一天在中國不全面召回,隨著手機爆炸事故增多,三星品牌受到的損害越來越大,而且使得中國消費者越來越反感和抵觸三星手機。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三星手機的口碑、溢價能力、美譽度都會受到非常大的打擊。
國產手機集體圍獵,三星復蘇之路難續(xù)
不得不承認,Note7已經成為三星電子的一個沉重負擔。10月13日,三星調低了三季度盈利預期。分析師預計,Note7事件很可能會導致三星承擔至少40億美元的召回費用和銷售額損失,這足以抵消移動部門整個季度的利潤。
但相較于經濟損失,從長遠來看,三星還要為受損的名譽埋單。三星需要拿出誠意挽回客戶,尤其是中國客戶。據封面新聞報道,中國手機聯盟秘書長王艷輝說,對國產手機廠商來說,三星Note7事件一定是個機會。雖然三星在中國市場份額已經被國產手機搶走了,但還有6%-7%的份額,此事件只會繼續(xù)被蠶食。
除了蘋果受益之外,更多受影響的中低端用戶群體和部分高端用戶,則會轉入國產手機廠商陣營?!叭A為、OPPO的中高端機型,都會因此受益。中低端,小米也會從中分一杯羹?!?王艷輝表示。
事實上,國產手機也沒有打算放棄此等良機。據了解,短短半個月,就有10場手機發(fā)布會舉行。頗有對三星空下的市場份額進行瓜分之勢。華為無疑最具野心。之前華為消費電子業(yè)務負責人余承東表示,華為的目標是在五年內超過三星電子和蘋果公司,成為市場份額超過25%的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機生產商。
華為明顯加快了手機沖量的速度。近日,華為正式發(fā)布旗下nova系列手機,售價2099元起。該機主打年輕潮流群體,華為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期望nova的全球銷量超千萬臺。據悉,華為沖擊高端市場的Mate9也最快下個月發(fā)布。
與此同時,TCL通訊的兩款商務手機TCL950與TCL580在京亮相,360則繼續(xù)深耕千元機市場,推出899元的360N4A,主打長續(xù)航和快充。這是他們從今年3月整合產品線以來發(fā)布的第八款手機。更早些時候,vivo牽手NBA,大搞體育營銷。而沉寂一年的索尼將最新的Xperia XZ旗艦手機帶到中國市場,4999元的定價直接瞄準Note7留下的空間。
“Note7爆炸門”的輿論影響已然形成,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的復蘇之路恐難續(xù)。業(yè)內人士分析,首先,三星手機屢屢爆炸本身就影響了其形象。美國網絡調查公司SurveyMonkey對507名美國成年人進行的調查顯示,有超過三分之一擁有三星Galaxy Note 7手機的消費者希望獲得退款,而不是新機。這項調查表明,“炸機門”顯然對消費者的選擇造成了影響。這種現象在中國市場同樣存在,甚至更加嚴重。
其次,三星公司的舉動在這個敏感的時候放大了其負面效應。中韓兩國本關系和睦,進展順利。然而薩德系統(tǒng)的部署使兩國關系轉冷。韓國的一意孤行使中國普通民眾感到相當反感。三星公司的雙重標準和推卸責任使這種反感在相當程度上被放大,未來不排除中國民眾自發(fā)抵制三星產品的可能性。
最后,競爭對手趁機而起。在智能手機市場上,三星有兩大競爭對手:蘋果和華為。前者剛推出iPhone7,后者則推出P9。如果三星公司在中國市場上再不采取理智的行動,前景恐怕不太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