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青銅器——
繼西周青銅器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古代青銅器鑄作的又一個高潮期??煞譃榇呵镌缙?、春秋中晚期至戰(zhàn)國早期、戰(zhàn)國中晚期3個階段。春秋早期青銅器形制和組合與西周晚期基本相同,紋飾也沿襲西周的特點。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銅器以蟠螭紋的流行為標志。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早期, 青銅器紋飾發(fā)展呈浮雕狀,繁復的鏤空花紋達到了東周時期青銅器制作的頂峰。代表器物有河南新鄭銅器群,安徽壽縣蔡侯墓銅器群,山西渾源李峪村銅器群以及輝縣山彪鎮(zhèn)和琉璃閣,河南淅川、長治分水嶺,湖北隨縣擂鼓墩等地出土的銅器群等。到了戰(zhàn)國中晚期,許多銅器都變成素面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代表器物有長沙、壽縣等地出土的楚器,陜縣后川出土的魏器等。
/春秋魚鱗紋壺一對/
這對壺的造型、裝飾和大小均基本相同。壺身器口為侈,長頸,頸微收,鼓腹,圈足外撇,壺蓋為活動配件,可以取下,其造型為鏤空成十二瓣盛開花朵狀,相當精美。頸部兩側各有一耳,飾以立體獸首,獸雙眼突出,生動有神,頭上有向外伸展雙角。蓋沿、圈足和大部分壺身飾垂鱗紋,蓋頂和頸則飾蟠螭紋。整體設計巧妙,既清新而不失凝重。
壺為盛酒器,春秋時一度取代尊,陳設于廟堂之上,以備斟酌之用,造型變得雍容華貴。具花瓣形蓋的青銅壺為春秋時期青銅器的特色之一,大英博物館藏有一對來自山西的青銅壺,亦有花瓣形蓋,銘文確定為公元前482年(春秋期間)制造。
/春秋雙鷹把/
是類似鐘的樂器,但與一般鐘的結構不同,它不像鐘口呈弧狀,而是平口,一般具環(huán)鈕或獸形鈕,腹微鼓出。
這件鐘保存完好,腔體為合瓦形,較為渾圓,外形厚實有力。舞上置扁體鏤空回首雙獸為鈕,舞表面刻雙鷹紋及蟠螭紋。鐘兩面用粗圓??蚋裘?、篆、鼓各部,篆帶和鼓部中央飾細密的蟠螭紋,枚飾蛇紋,蛇身飾麻點紋,通體紋飾細致,工藝價值很高。春秋時期的晉國因鑄造工藝精湛的和鐘而聞名。
/春秋雙虎把編鐘/
春秋雙虎把編鐘,雙虎做把,形態(tài)逼真,凸起乳釘皆呈虎獸之態(tài),三排虎獸乳釘紋其間穿插紋飾為其增色。編鐘下端亦有虎紋飾之。
/春秋編鐘一套七件/
春秋中期開始較流行,且出現(xiàn)成列的編鐘,其中以1988年山西太原金勝村趙卿墓出土的一組19件編鐘為至今所見最大形制。
此組編鐘一套七件,大小相次。體成合瓦形,中央微鼓,口平直,鈕為兩相對峙獸。器身兩面各有乳釘狀枚18個,篆帶飾以s形扁體雙頭龍紋。鼓中心飾渦紋,兩邊則飾幾何形交龍紋。春秋后期至戰(zhàn)國流行于中原地區(qū)的體較矮,無扉棱,有篆間及36枚,一般飾蟠螭紋,學者將此類稱為“中原系”,這套編鐘便屬此類,而其紋飾別致,一套七件的形制亦比較大,頗為罕有。
/春秋平蓋銘文鼎/
此鼎為圓腹平蓋三組鼎。鼎蓋平齊規(guī)整,正中有方形立耳狀捉手,周邊鑄三條扁體倒立狀龍形鈕。鼎口略成桃圓形,立耳方正,稍侈,平唇折沿,鼓腹直足。蓋面周圍飾三圈勾連云紋:近三龍形鈕處接連兩周,捉手外環(huán)一周,此外,蓋邊沿也飾有勾連云紋兩周。鼎身頸部幾腹部亦飾形態(tài)相仿的紋樣數(shù)周,是為呼應。此鼎造型穩(wěn)重,中正莊嚴,紋飾刻畫簡練,古雅精秀,極具時代特征,蓋上刻有24個銘文,殊為難得。(責編: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