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崗
畫家黃永玉曾作鸚鵡一幅贈友人,題曰:“鳥是好鳥,就是話多”,流傳甚廣。人們喜愛此畫作,很大程度在于借一只小鳥,詼諧地表達了一個大世情——話多,不招人喜歡。話雖這么說,但對某些領導除外。
都知道,講話是體現領導意志的主要方式,也是領導工作的基本樣式,說話自然要多。另外官員口重,話從領導嘴里出來,分量就不一般。于是乎,有些人有些話總希望領導講一講,領導也大都樂得成全。不僅如此,講話還是展示領導權威和魅力的最便捷方式,也是某些喜歡虛張聲勢、嘩眾取寵的領導的慣用手段,逢某些場合若不請他講兩句,會覺得你對他不尊重,不把他放眼里。故而眾人面前希望領導做點什么的時候,你眼睛眨都甭眨張口即“歡迎領導給我們講話!”
某領導,愛講話。凡考察或調研,走一趟,聽一會兒,就感慨萬千,口若懸河,排比、四六、套話朗朗,碗店里扔炸彈——振振有瓷(詞),自己美得不行,加上平時秘書寫的講話稿,兩三年就編書出文集。美國人類行為科學研究者湯姆士有“說話的能力是成名的捷徑”、“發(fā)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跡,一半是由口才創(chuàng)造的”說法,看來,這位領導深得其要領。
“領導不講話,后果很嚴重”,連學習都不好安排。上級講話下級念,一級一級往下灌。一段時間若領導不講話,學習就缺少新內容,下級就百爪撓心、就沒著沒落。有個段子說:縣長完成對本縣最富裕密集幾個鄉(xiāng)鎮(zhèn)視察后,一行人驅車返城,路上硬是被又一鄉(xiāng)領導攔住。拗不過鄉(xiāng)領導熱情,縣長下了車。鄉(xiāng)領導大喜,心想:新搞的三個亮點終于能在縣長面前露臉了。到第一處,鄉(xiāng)長匯報,縣長邊聽邊點頭,不講一句話,鄉(xiāng)領導們很興奮。到第二處,鄉(xiāng)長匯報,縣長邊聽邊點頭,不講一句話,鄉(xiāng)領導們面面相覷——縣長向來愛作指示,今天怎么了?到第三處,鄉(xiāng)長匯報,縣長還是邊聽邊點頭,不講一句話,鄉(xiāng)領導們面色沉重,竊竊私語:“縣長不講話,后果很嚴重!”縣長沒吃飯就走了。鄉(xiāng)領導們惴惴不安,擔心三個亮點工程被縣長看出問題。直到傍晚,從縣醫(yī)院看病回來的副鄉(xiāng)長帶來消息:在縣醫(yī)院碰上縣長和秘書,從秘書口中得知,縣長視察講話太多,咽喉發(fā)炎,話都說不出來了。
段子意諷縣長愛講話、講話多,并非說不講話后果就真那么嚴重。其實,即使領導都不講話,地球該轉照轉,事情該干照干,或許干得更好。明朝嘉靖的兒子明穆宗隆慶,笨口拙舌,少言寡語,有的大臣以為是個啞巴。文官們拉他參加一些集會典禮,想讓他到場獲得百官萬民擁戴,但這個朱載垕卻不把該說的套話說完,就讓大學士們代他講話。原來,隆慶帝對明朝制度和自己能力有清醒認識,知道大學士徐階、高拱、張居正都是精明強干又野心勃勃的人精,他不想卷入大臣人事爭斗中去,于是選擇了少說與沉默。實踐證明了明穆宗的正確,正是他不講話少發(fā)旨,創(chuàng)造了有能力大臣們放手一博、干得更好和穩(wěn)定繁榮的局面。
作為一名領導,是逢場必講還是盡量少講?自然各有利弊。一般講,你若覺得自己是個神仙,實踐也這樣證明,嘴巴可以放得開一點。否則,還是老老實實踐行群眾路線,你省事,下面也省事,且有積極性,高興是自然的,客觀效果也好。
插圖 / 領導講話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