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欣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大人說的話都是對的,大人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要多,所以大人這么說你就這么干,要不總有一天你會后悔的;如果你不聽話,你就不是一個可愛的女孩子……林林總總。
那些所謂的過來人教訓你: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于是乎,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人,有的變成了“濫好人”;有的因為他們做的事情總是與那些苦口婆心相勸之人的意愿背道而馳,被諷為“異類”“畸形”。
我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濫好人”。
在我意識到自己是個“濫好人”之前,我一直都覺得自己就算沒什么與眾不同、沒什么特長、沒什么人格魅力,但我至少是個“好人”啊。毫無疑問,那時“好人”在我心目中,是一種極高的肯定,而我也為自己擁有這一品質(zhì)而有著一種莫名其妙的“自信”。后來才知道,這其實只是自以為是。
一切跡象都表明,“濫好人”經(jīng)常會不由自主地干很多“好事”,實際是“蠢事”——幫別人干事情,如果成功了,可能別人還會覺得你這個人挺好的;如果搞砸了,不僅賠了夫人折了兵,還會落下很多被別人吐槽的點。
讀小學的時候,有個同桌表面跟我很好,可背地里總是偷我的東西。我知道后,居然沒有告訴老師或不跟她玩,而想要委婉地跟她說“你干的這些事我都知道,可是我選擇原諒你,只要你以后不要繼續(xù)”,可事實上這并沒有最后迫不得已與她絕交有用。
讀中學的時候,班上有個男生騷擾女同學。我也處于被“騷擾”的行阿列,我想要制止他的行為,可是最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默默反抗多少次都不如最后被同學硬拽著去老師辦公室揭發(fā)他的惡行有用。
平時生活中,無論大小之事,只要別人拜托自己的,我都不好意思拒絕??墒怯行┦虑?,我也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很大代價或犧牲一些時間才能完成。往往為了一個承諾,我會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
去服裝店買一件衣服,我都會猶猶豫豫、支支吾吾——我沒有錢買那么貴的衣服,可是試了那么多衣服,又不好意思讓別人付出服務而得不到回報。如果是還可以接受的價格,我就硬著頭皮買下了。有時實在無法接受,我會傻乎乎地跟別人解釋什么我還是學生啊、衣服太貴我買不起、給你們帶來麻煩很抱歉……說了一大堆,弄得別人尷尬,自己更尷尬,還不如就說一句“可能不太適合,再看看,不好意思”來得實在。
其實,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能免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礙于面子或是怕失去一個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或是怕別人不待見自己、怕別人說自己難相處,又或者是我們也會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我們也不希望得到的是拒絕……正是這種換位思考,有時就會讓“不”字難以說出口。
這樣想來想去,最后讓自己變得猶猶豫豫,拿不起放不下。其實,這樣的自己更容易丟臉,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