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佩佩
摘要:作為先鋒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余華一直以善于描寫死亡著稱。對死亡的敘述不僅是他寫作觀的展示,更折射出他本人對生命的看法。在他的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里,他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不同的人不同的死亡狀態(tài)。透過這些或恐怖陰暗或滑稽荒誕或悲涼孤獨的死亡狀態(tài),我們發(fā)現(xiàn),死亡,不過是生命另外一種表現(xiàn)形式。
關(guān)鍵詞:余華;《在細雨中呼喊》;死亡;生命
作為余華由先鋒文學(xué)到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的轉(zhuǎn)型之作,《在細雨中呼喊》既延續(xù)了作家一貫的冷峻暴力的寫作風(fēng)格,又增添了作家對死亡對生命的全新體驗。與初期那些陰暗極端的敘述相比,這部作品顯得較為深沉黯淡。在小說中,作家采用了第一人稱視角,以一個從小就被拋棄的孩子―孫光林為講述人,用看似輕松的語調(diào)展現(xiàn)了他的不尋常的童年經(jīng)歷與獨特的心理體驗。我們發(fā)現(xiàn),在這整個過程中,死亡的糾纏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小說中的“我”總共目睹了8次死亡,但不同的人物在死亡時表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竟大相徑庭,與我們平常所理解的“永別式”的“死”截然不同。對死亡如此清醒的把握,固然與余華少年時期在醫(yī)院太平間的記憶有關(guān),但更多的是源于作者內(nèi)心對生命本質(zhì)的理解和感悟。余華通過對人類試圖拼命逃避卻又無法逃避的死亡事實的冷靜敘述告訴讀者:生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種,死亦如此。
一、舒適安詳?shù)乃?/p>
小說的開篇,便是在一種不可名狀的恐怖陰暗的氛圍中進行的。“一個女人哭泣般的呼喊聲從遠處傳來,嘶啞的聲音在當(dāng)初寂靜無比的黑夜里突然響起,使我此刻回想中的童年顫抖不已?!痹谶@樣孤獨的無依無靠的喊叫聲中,作為回答的黑衣人出場了,緊接著便是他的死亡訊息的傳來。我們以為他的死亡狀態(tài)會如同他的出現(xiàn)時那般陰森可怕,然而,恰恰相反,他的死比任何死都要安詳寧靜?!八鎏稍诔睗竦哪嗤辽?,雙目關(guān)閉,一副舒適安詳?shù)纳駪B(tài)。我注意到黑色的衣服上沾滿了泥跡,斑斑駁駁就像田埂上那些灰暗的無名之花。我第一次看到了死去的人,看上去他像是睡著了”。他死亡的那天,是“一個清澈透明的上午”,“陽光那時候似乎更像是溫和的顏色涂抹在我們身上,還不是耀眼的光芒”。在余華的筆下,黑衣人的死儼然成為了一種生命最自然最本真的狀態(tài)。死去,就是睡著了。沒有大喜大悲,沒有哀嚎遍野,沒有痛苦萬分,只有死亡本身。無論黑衣人生前經(jīng)歷的那個夜晚多么可怕空曠,一切最終都回歸安寧,就像他身上的泥土開出的無名之花那樣。在小說中,作者并未向我們揭示黑衣人緣何而死,而是將筆墨直指死亡,向讀者還原了死亡最真實的狀態(tài)。對于黑衣人來說,死,只不過是生的另一種存在形態(tài),所以生命最后的告別儀式是睡熟般的安詳而不是痛苦的掙扎。
二、平靜冷峻的死
對于弟弟孫光明的死,小說中的“我”像是站在了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以極其冷峻客觀的口吻描述著他的死亡過程:“我的弟弟最后一次從水里掙扎著露出頭來時,睜大雙眼直視耀眼的太陽,持續(xù)了好幾秒鐘,直到他被最終淹沒?!鄙氖湃ィ臼且患林囟纯嗟氖虑?,然而,孫光明的整個死亡體驗,卻是向著“耀眼的太陽”,成為了一勞永逸的離去。在“我”看來,弟弟的死儼然成為了一種超然的解脫,因為“活著的人是無法看清太陽的,只有臨死之人的眼睛才能穿越光芒看清太陽”。盡管活著的人如何失魂落魄,聲嘶力竭,死者始終平靜地躺在那里,一切生前的苦難都被消解殆盡。在余華的眼里,生與死只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輪回,一個生命的終結(jié)意味著另一個生命的開始。孫光明的死,換來了那個孩子的生,也成全了那條河流的生?!拔沂窃谀莻€時候知道河流也是有生命的,它吞沒了我的弟弟,是因為它需要別的生命來補充自己的生命……吞食了另外生命的人,也會像此刻的河水一樣若無其事?!被钪?,是輪回圈上的一段;死亡,也是輪回圈上的一段。二者從來都不是相互對抗。尤其是對于像弟弟這樣無奈的生來說,死何嘗不是一種解脫,一種上天的恩賜,一種生命意義的別樣展示。
或許是與自己曾經(jīng)做過醫(yī)生的特殊經(jīng)歷有關(guān),余華在死亡敘事中扮演的角色,頗像一個手持手術(shù)刀的解剖醫(yī)生,文字中透露出來的,是對生生死死的看慣與冷靜。在小說中,作者極為細膩地描述了“我”的好朋友蘇宇的死亡體驗:“他正沉下無盡的深淵,似乎有一些亮光模糊不清地扯住了他,減慢了他的下沉”,緊接著“他下沉的身體迅速上升了,似乎有一股微風(fēng)將他托起”,然而,不久后,“一切都消失了,蘇宇的身體復(fù)又下沉,猶如一顆在空氣里跌下去的石子”,最后,“蘇宇的身體終于進入了不可阻擋的下沉”,直至完全死亡。蘇宇的整個死亡過程,可以說是伴隨著生的火焰的短暫燃起與迅速熄落:母親的腳步聲為他帶來了“追求健康的搏動”,結(jié)果卻只是母親滿嘴的不滿,連“看都沒看”他一眼;父親強有力的聲音再次為他帶來希望,可同樣以訓(xùn)斥告終;而他本把弟弟蘇杭當(dāng)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回答他的卻是門無情地關(guān)上。終于,在一次又一次的希望與失望的交替中,蘇宇“突然獲得了消失般的寧靜,仿佛一股微風(fēng)極其舒暢地吹散了他的身體,他感到自己化作了無數(shù)水滴,清脆悅耳地消失在空氣中”。在一片喧囂嘈雜的聲音中,蘇宇平靜地死去了,躺在了一勞永逸的寧靜里。直至他死亡的最后一刻,他的父母都沒有回過頭來看一眼自己的兒子。與其說蘇宇是死于腦血管破裂,倒不如說他是被反復(fù)的絕望折磨致死。他一次次地對父母和弟弟的來臨滿懷希望,每次換來的都是蜂擁而至卻又頃刻消失的光芒與幸福。在看似和諧溫情的家庭背后,掩埋著的是親情的疏離與冷漠。蘇宇是多么渴望活著,但在家人的抱怨和不滿中,求生的意志被一點一點地摧殘,與其在這樣絕望的環(huán)境中茍延殘喘,不如閉上眼睛,徹底告別這個無助孤獨的世界。所以最后真正死亡的那一刻,蘇宇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愉悅與解脫。蘇宇的死,實際上就是對這種親情的控訴。透過蘇宇的死,作者余華在向我們揭示:真正致命的,其實不是可怕的病痛,而是親人之間最基本的溫情的喪失。
三、滑稽荒誕的死
在小說中,余華用反諷和戲謔的口吻表現(xiàn)了“我”的父親孫廣才的死?!耙钊涨宄勘蝗税l(fā)現(xiàn)時,他俯身漂浮在糞水之上,身上爬滿了白色的小蟲。他喪身于最為骯臟的地方,可他死去時并不知道這些,他就完全有理由在壽終正寢時顯得心安理得?!备鼮榭尚Φ氖?,連他的尸體都被人當(dāng)成了一頭死豬。在整部小說眾多的死亡之中,可以說,父親的死亡最為荒誕滑稽。這樣不得善終的結(jié)局顯然是對他生前種種劣跡的最大諷刺。作為兒子,他心安理得地虐待父親;作為丈夫,他明目張膽地背叛妻子;作為父親,他恬不知恥地猥褻兒媳,甚至將小兒子孫光明的死作為自己邀功的工具……可以說,孫廣才簡直壞到透了。人倫道德的底線,最基本的親情,在他無限膨脹的欲望面前,早已灰飛煙滅。所以到最后,他的葬身之地和他本人一樣陰暗骯臟,冥冥之中,印證了“報應(yīng)”二字。對于這樣一個角色,余華可以說是毫不吝惜筆墨,將其百般丑態(tài)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將他的死亡演化成為一場鬧劇,沒有莊嚴肅穆。生命的崇高感被消解,取而代之地只有滑稽。而這滑稽本身,就是對人性的絕佳諷刺。孫廣才生前的冷酷無情在他死后一一回報到了自己身上,這莫不是他作繭自縛的結(jié)果。
四、清醒自覺的死
祖父孫有元死的過程可謂是整部小說中最耐人尋味的部分?!澳菚r的祖父在心理上已經(jīng)死去,正期待著自己的生理也進人一勞永逸的境地。當(dāng)我父親越來越不耐煩的時候,孫有元也為自己久久未死而苦惱”。祖父真正恐懼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的遲到。在生命的末日里,祖父孫有元對自己的死亡有著超常清醒的意識。這個垂暮的老人,面對生命消亡,沒有做任何反抗,如同被繩索捆綁著的水牛,他唯一的渴望便是竭盡全力地表演完自己的人生舞臺的最后一幕:“當(dāng)他最后感到死亡已經(jīng)無法回避地來到時,他的眼淚表達了對艱難塵世是如何依依不舍。他唯一的要求是讓孫廣才答應(yīng)給他做一口棺材,以及敲鑼和吹嗩吶”。曾經(jīng)為了一口飯在父親面前點頭哈腰,卑躬屈膝宛如溫順的水牛般的祖父,在死亡臨近之時,他的生命表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堅強。這堅強,不是對死亡的掙扎,而是用殘余的力氣向這人世做最后的告別。在對著天空發(fā)出極其勇敢的吼叫之后,他已經(jīng)完成了對自己的判決,沒過多久,他又用驚人的嗓音喊叫他的兒子,并且越發(fā)抖擻起勁,他的喊叫聲,透露出一位將死之人的清醒。他堅信自己的靈魂已經(jīng)飛走了,試圖以絕食早點結(jié)束這漫長的死亡過程。而死去的那個早晨,他的那雙緊緊捏住孫廣才的手和可怕地睜著的眼睛,成為了他生命盡頭的爆發(fā)。他那細水長流般綿綿不絕地延續(xù)著的生命,終于在一片眾人驚訝中安然謝幕。祖父在彌留之際表現(xiàn)出來的長久的掙扎,反映了生命最后的韌性。即便生前的那段過程有多么灰暗不堪,也不愿就這么將就地死去,哪怕用盡自己的全部力氣,也要給這一生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五、理智尊嚴的死
小說中,這位一輩子唯唯諾諾甘于懦弱的母親,在生命的最后時刻,表現(xiàn)出了近乎異常的理智與自尊?!暗搅送砩希@個一生沉默寡語的女人開始大喊大叫,聲音驚人響亮。所有的喊叫都針對孫廣才而去。盡管當(dāng)初孫廣才將家中的財物往寡婦那里輸送時,她一生不吭,可臨終的喊叫證明她一直耿耿于懷,我的母親死前反復(fù)叫道:‘不要把便桶拿走,我還要用……母親的喊叫羅列了所有被孫廣才拿走的物件?!蹦赣H一生的隱忍終于在生命的盡頭處爆發(fā)了。這真實的呼喊,是母親對生存的壓迫發(fā)出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反抗。
而類似的反抗,還發(fā)生在“我”的養(yǎng)父王立強身上。由于妻子身體虛弱,滿足不了他對于性的需求,被愛欲長久折磨著的他,選擇找外遇以換來短暫的歡愉。明知道他和那位年輕女子一開始就注定了不會有好的結(jié)局,卻還是冒險去做了。正是壓抑得太久,所以才爆發(fā)得格外徹底。他兩次拉響的手榴彈,都昭示著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尊嚴。王立強的悲劇,殘酷地揭示了人的欲望在極度壓抑中的絕望。他最后的自殺無疑是理智的,因為他別無選擇,只能用自這種原始粗暴的方式來釋放自己內(nèi)心的痛苦和沉重。無論是母親還是養(yǎng)父,他們作為卑微的個體,只有當(dāng)生命走向死亡的時候,才有勇氣發(fā)出最真實最響徹的呼喊,為自己爭取最后那一點殘存的尊嚴,這是對命運的反抗,也是命運的悲劇與無奈。
在《在細雨中呼喊》這部作品中,作者余華在用敏銳的眼光洞悉死亡百態(tài)的同時,也透露出了他對生命的思考和把握。作為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的體驗,死亡不再是簡單的生命消逝的過程,而是生命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對死的理解才能讓我們更好的理解生,對死的恐懼才讓我們更加珍惜生,懂得死才能更好地把握活著的含義。所以余華對于死亡狀態(tài)的敘述并不是逃避人生和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相反,探討死亡是為了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個體的生存處境,從而挖掘生命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余華.在細雨中呼喊[M].??冢耗虾3霭婀?,2001.
[2] 惠靜. 余華的死亡敘事及其轉(zhuǎn)變[J].延安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1.
[3]黃獻紅.個體生存困境中的絕望——讀余華《在細雨中呼喊》[J].廣西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