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初初
元朝的帝師之家
藏傳佛教進入“后弘期”之始,吐蕃王朝不復一統(tǒng),處于許多大小不一的世俗政治勢力割據(jù)而治的局面。剛剛復興的西藏佛教,也難以齊心協(xié)力,因而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派別。薩迦巴就產(chǎn)生于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
薩迦巴創(chuàng)立于阿底峽入藏后噶當派的興盛時期。1073年,作為一位掌握了新、舊密咒等教法的吐蕃時期貴族昆氏家族的后裔,昆·貢卻杰布在今薩迦縣城對面的奔波日山上修建了一座寺廟傳教。因該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薩迦(藏語意為“白土”)。這座現(xiàn)已被毀所剩無幾的舊寺,是為薩迦的北寺,成為薩迦巴創(chuàng)立的標志。貢卻杰布本人也被奉為薩迦巴的創(chuàng)始者。而薩迦南寺,是八思巴委托薩迦本欽釋迦桑布于1268年開始興建的。其后,薩迦的教主由昆氏家族人世代相傳。
貢卻杰布之子貢噶寧布,20歲時便擔任了薩迦寺的住持,他佛學淵深,博聞多才,使薩迦巴教派體系得到確立與發(fā)展,被稱為“薩欽”(意為“薩迦巴大師”),并尊為“薩迦五祖”的初祖;貢噶寧布生有四子,次子索南孜摩繼主薩迦寺,成為薩迦二祖;不久,索南孜摩便將法位讓給弟弟札巴堅贊,札巴堅贊成為薩迦三祖;貢噶寧布的第四子貝欽沃布沒有出家,生有二子,長子薩班·貢噶堅贊廣學佛教經(jīng)論,通曉五明,因而得到“班智達”(大學問者)的稱號,成為薩迦四祖;薩班·貢噶堅贊之侄、桑擦·索南堅贊之長子八思巴(本名羅追堅贊),是為薩迦的五祖。薩迦五祖中,前三祖因沒有正式出家受比丘戒,身著俗衣以居士身份自居,被稱為“白衣三祖”;后二祖因正式出家為僧,受過比丘戒,身著紅色袈裟,被稱為“紅衣二祖”。
公元1244年,薩迦第四祖薩班·貢噶堅贊作為西藏地方的宗教領袖,應蒙古皇子闊瑞的“邀請”遠赴涼州(今甘肅武威)參加會談。說是邀請,實是相逼,否則蒙古軍將大軍壓境。在薩迦眾人的惴惴不安及其他宗派首領無一人響應的情況下,薩迦班智達帶著赴死的決心以及兩位年幼的侄子——10歲的八思巴和6歲的恰那多吉出發(fā)了??嘈袃赡旰螅麄兘K于于1246年夏季抵達了闊瑞皇子的駐地涼州。次年正月,精通大小五明文化包括醫(yī)方明在內(nèi)的薩迦班智達,不僅醫(yī)好了剛返回涼州的皇子的病痛,還用自己的佛法及文化造詣,收復了這位蒙古皇子的殺戮之心。不久,薩迦班智達就和這位皇子商定了西藏歸順元朝的具體事宜,也從此結束了西藏已持續(xù)了三四百年的分裂割據(jù)局面。這位知識上精深淵博、政治上賢明豁達的薩迦前賢,今天的人似乎更津津樂道于他的名著《薩迦格言》。但不幸的是,公元1251年,勞苦功高的薩迦班智達,圓寂于涼州。兩位隨行他的幼侄,很快便成長了起來,承接了他的衣缽。
八思巴的弟弟恰那多吉以六歲的年齡前往內(nèi)地,十八年后衣錦還鄉(xiāng)時,也身為元朝附馬,受封白蘭王。八思巴則傳承了薩班的學識,并在忽必烈繼任蒙古汗位前被召請,當上了元朝的國師,受命掌管全國佛教和西藏地區(qū)事務。
元朝中央政權從這一時期開始對西藏地方實行了一整套的施政方略:設立宣政院、常派軍隊駐扎西藏、在西藏大規(guī)模清查戶口、設立十三萬戶、建立西藏通往內(nèi)地的二十七個驛站等等,這些舉措不僅加強了中央政權對西藏地方的統(tǒng)轄,也密切了元朝中央政府同西藏地方的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
八思巴無論在政治、宗教還是文化方面,都為西藏地方政權乃至元朝中央政府的穩(wěn)固,做出了極大貢獻。他創(chuàng)制了藏文為基礎,方便藏、蒙兩族共同使用的“蒙古新字”。使元朝實現(xiàn)了“書同文”,為鞏固政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深得忽必烈器重的八思巴,也自此成為了元朝皇帝的“帝師”。據(jù)說作為帝師,忽必烈給予上師的最好回報是——從此不再將南宋抗元的漢人驅趕到河中淹死。行善止殺、勸施仁政自然是佛法的“分內(nèi)事”,然而也不難從中看出八思巴在忽必烈及元朝中央政權中的地位。元朝皇帝與八思巴的這層關系,也使得薩迦巴在西藏迅速發(fā)展起來,并達到鼎盛。
上圖為薩迦寺(南寺)外景。下圖為拉康欽莫大殿內(nèi)景。(攝影/殷曉俊)
此后,連續(xù)10多位薩迦法王皆任元朝帝師,由此形成了元史上的“帝師制度”,使百余年間,“帝師之命與詔敕(皇帝指令)并行于西土”。
帝國版圖上的藝術“往來”
薩迦在13世紀開始受到元朝中央的青睞后,西藏從此被正式納入了元朝的版圖。此后,薩迦得到了元朝中央在政治和經(jīng)濟上的有力扶持,得以在西藏迅速崛起,成為藏傳佛教重要宗派之一。
此外,薩迦的高僧大德們,還受到元朝中央的直接冊封,令他們在西藏第一次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薩迦政權,薩迦巴的勢力也因此而遍及整個藏區(qū)。
蒙古人建立的大元帝國,曾令馬可·波羅心馳神往。這個號稱有著三千萬平方公里,橫跨了歐亞大陸的遼闊帝國,與薩迦政權所建立起的中央與地方的特殊關系,迅速加深了中原內(nèi)地與西藏的文化交流,藏傳佛教的文化藝術,均通過薩迦巴的影響力,很快就遍及元帝國版圖的內(nèi)外。
薩迦的鼎盛時期,中央直接賜予薩迦大量的稀世珍寶如誥封、歷代皇帝頒布的圣旨、元帝師國師玉印、法器、供器、兵器、服飾、瓷器、元代紙幣等,作為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文物,至今仍留存在薩迦寺內(nèi)。其中曾經(jīng)的“瓷器墻”中收藏著大量元、明、清歷代皇帝賜給薩迦寺的珍貴瓷器禮品,甚至包含少量的宋瓷,“高足五彩鴛鴦碗”更是整個中國都罕見的瓷器精品。
中央的這種賜予,同時對中原與薩迦或者說西藏之間的文化交融,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
薩迦教派的盛氣,正如帶著慷慨而利于西藏眾生決心的薩班叔侄那樣,表現(xiàn)出了雍容華美、大氣不凡的皇家氣質,比如被稱為“薩迦樣式”的奢華描金唐卡,就曾廣受薩迦僧人的青睞,自此成為唐卡繪畫的一種時尚。
與此相對應而有跡可尋的是,薩迦寺里,甚至曾經(jīng)迎來過兩位來自東方的皇帝僧人,他們一位是南宋的少帝恭宗趙隰,一位是高麗國的忠宣王王璋。
因而,在薩迦寺的一些局部壁畫中,我們不難看到花蟲鳥獸、亭臺樓閣、行云流水、山川林木,似乎顯現(xiàn)的是宋元漢地山水畫所追求的意境與詩意,特別在大經(jīng)殿《佛本行故事》的壁畫中,這種青綠山水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另外有據(jù)可考的是,精于藏族工巧明理論,對建筑、雕塑、繪畫、書藝造詣都頗深的八思巴,曾派出當時藏族著名學者蔡巴·噶德貢布7次進入中原,將漢地的刻板印刷術及造紙術帶回西藏,把唐、宋以來漢地的繪畫、雕刻中的佛造像藝術等傳至藏地,同時把此時藏地流行的刻板繪畫、佛造像傳入內(nèi)地。這對西藏和漢地的佛教藝術復興發(fā)展及交流,均起到了莫大的推動作用。始建于公元13世紀初期的日喀則納塘寺印經(jīng)院,及第一部藏文版大藏經(jīng)《甘珠爾》《丹珠爾》納塘古版的雕印,便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xiàn)的。那時為西藏及漢地佛教藝術交流帶來巨大影響的藝術家,還有一位特殊的異國友人——尼泊爾人阿尼哥,這位出生于加德滿都谷地的尼瓦爾天才,擅長雕塑、繪畫以及金銅佛像的鑄造。阿尼哥應邀進入西藏時年僅18歲,據(jù)說與他同時進入西藏參與薩迦寺和夏魯寺建設的,還有80位尼泊爾的能工巧匠。夏魯寺現(xiàn)存的2000多平方米的壁畫,以“經(jīng)部”曼陀羅為主,成為薩迦時期壁畫的杰出代表,畫風清新、質樸、明快、端莊,據(jù)說以藏族畫師為主體,協(xié)以尼泊爾和漢地畫師,在尼泊爾畫風的基礎上,展現(xiàn)出了一種全新的繪畫風格,以至于有學者將其單列為“夏魯風格”。
阿尼哥隨八思巴進京覲見元朝世祖之后,深受賞識。忽必烈讓其先后在元上都(開平)、大都(北京)和五臺山等地修建佛教寺廟?,F(xiàn)存北京城內(nèi)妙應寺的白塔,便是由他奉忽必烈之命主持、設計及修建的。這座覆缽式佛塔,贏得了“金城玉塔”之名,至今還是北京知名的地標性建筑。
阿尼哥最后終老于北京,他的兒子阿僧哥也子承父業(yè),在元大都鑄造金銅佛像多達400余尊,更繼承了他父親“御用”工匠的首領地位——“元大司徒”。
如同這些例證,從薩迦初期開始,與西藏毗鄰的尼泊爾佛教藝術開始加強對西藏佛教藝術領域的滲透。
尼泊爾與西藏,是喜馬拉雅山一山之隔的近鄰,吐蕃時期便已成為唐朝和吐蕃通往佛教圣地天竺的重要通道。佛教自李查維王朝(公元2~12世紀)時從印度開始傳入尼泊爾,并受到推崇。公元12世紀時,東印度孟加拉地區(qū)的波羅王朝滅亡,超戒寺受到破壞,當?shù)胤鸾檀髱焸兗娂娞油岵礌?,這才使得尼泊爾佛教事業(yè)在此后的幾個世紀里達到鼎盛的狀態(tài)。直到今天仍被世人稱贊的尼泊爾尼瓦爾人,在建筑、雕塑、鑄造和繪畫上所體現(xiàn)的非凡才能,在后弘早期和西藏的佛教藝術一樣受到波羅風格的直接影響,在后期又形成了帶有尼泊爾地方色彩與民族風格的藝術特質。
波羅王朝的滅亡,使得尼泊爾和西藏成為適合佛教生存與發(fā)展的沃土。此時,印度其他地方的佛教藝術若要傳入西藏衛(wèi)地,也要經(jīng)過尼泊爾地區(qū)和這種藝術風格的過濾。這是尼泊爾風格在薩迦早期的佛教藝術領域極具影響力的原因之一。
而這一時期,西藏形成的久悟崗巴畫派,也深受尼泊爾藝術風格的影響,其創(chuàng)始人雅堆·久悟崗巴,在以薩迦為中心包括協(xié)格爾、昂仁等地,留存有許多薩迦班智達、阿底峽師徒、無量壽佛等體裁的唐卡。更相傳薩迦寺原有的壁畫,大部分便是在法王八思巴時期由雅堆·久悟崗巴大師親手所繪的。
薩迦特色的藝術傳承
1351年,薩迦在西藏的執(zhí)政地位被帕竹噶舉的大司徒絳曲堅贊取代,薩迦勢力日漸衰落。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但元朝在西藏設置的十三萬戶舊制仍基本被保留,到了明永樂時期,他的兒子明成祖朱棣,仍對薩迦的宗教領袖以三大法王之——“大乘法王”而分封。另外兩大法王,分別是噶瑪噶舉的大寶法王和格魯派的大慈法王。
為了施政的需要,朱棣還特意遣使分別將西藏東、中、西部這三位威望最高的宗教領袖迎請至內(nèi)地,所以我們才能無獨有偶地看到,當時的大寶法王噶瑪噶舉黑帽系第五世嘎瑪巴得銀協(xié)巴、大乘法王薩迦巴的法臺貢噶扎西、大慈法王宗喀巴大師(當時格魯派正值創(chuàng)建時期)最資深可信賴的弟子釋迦也失,分別于1407年、1413年、1414年幾乎同一時期,到達了內(nèi)地及明朝的都城南京。他們的內(nèi)地之行,均為西藏留下了寶貴的佛教藝術遺產(chǎn),如有明朝當朝工匠繪制,得銀協(xié)巴帶回的《如來大寶法王超度明太祖寶卷》,總計49幅,是那時漢藏藝術交流融合的結晶。據(jù)說現(xiàn)在廣泛流傳于藏東和川西的藏族藝術的一大畫派——嘎瑪嘎赤畫派,最開始便是以這幅寶卷圖為范本,在藏族傳統(tǒng)藝術的基礎上再吸納漢式工筆的技法而形成的。不僅如此,永樂皇帝為推行其宗教統(tǒng)治政策,還專門在宮廷設立造像機構,大批鑄造藏式佛像,賞賜給西藏的大寺及上層僧人。
根據(jù)明人劉若愚《酌中志》等史料載,從永樂四年(1406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期間,西藏向明朝廷至少進獻了七次佛像,而在永樂六年(1408年)和永樂十六年(1418年)間,西藏曾六次接受明朝廷賜贈的佛像。宣德時期,這一傳統(tǒng)仍在延續(xù)。因此,這些佛像被稱為“永宣宮廷造像”或“永宣造像”。永樂和宣德這兩朝宮廷制作的漢藏風格佛像,比例勻稱、形體分明、清秀宜人,造像面部寬平,軀體結構勻稱,寬肩細腰,四肢粗壯,肌肉飽滿,具有中原地區(qū)傳統(tǒng)的審美情趣,在那一時期,成為藏漢兩地佛造像中十分流行的藝術風格。
隨著元朝的滅亡,薩迦地方政權雖被帕竹地方政權取代,但明清兩代,薩迦的法臺均被封為“大乘法王”,直至1959年以前,無論在宗教上,還是政治上,薩迦教派及薩迦寺,仍在西藏保持著特殊的地位。
薩迦在教法上一直重視并沿用“道果法”?!暗拦苯谭ㄓ腥齻€次第:“首應破非福,次則破我執(zhí),后破一切見,知此為智者”。第一個次第即“首應破非?!?,即今生修福、修法者不可做惡業(yè)、壞事,專行善事,來世便可升入“三善趣”(人、阿修羅、天);第二次第為“后則破我執(zhí)”,即升入“三善趣”者,并未脫離輪回之苦,應認識到人生無常,世間萬象皆因緣湊合而非實有,要淡薄乃至消除任何欲念,解脫一切煩惱和痛苦;第三次第為“后破一切見,知此為智者”,即繼續(xù)苦修苦煉,斷除物質存在的“常見”和一切皆空的“斷見”,真正領悟佛法,獲得完全解脫。
薩迦以“時輪金剛法”和“金剛持法”為基本教義。并主張顯密雙修,兩教并重。該教派寺廟的活佛通過“轉世”的方法承襲,法王系統(tǒng)則采取娶妻生子來繼承。在薩迦巴寺院中,除了能看到藏傳佛教各教派和藏族人民共同信奉的釋迦牟尼佛、五方佛、文殊菩薩、四臂觀音、金剛手菩薩、綠度母等,還能看到獨特的薩迦五祖祖師像。此外,毗瓦巴是薩迦巴特別尊奉的重要上師,喜金剛是薩迦巴專門崇奉的本尊神,瑪哈噶拉、寶帳怙主和班丹拉姆(吉祥天母)是薩迦巴重要的護法神。
薩迦在傳承中形成了三大法脈:薩迦法脈、哦巴法脈、茶巴法脈。
薩迦法脈的主寺在薩迦寺,除了獨特的城堡式建筑,寺中所藏的大量經(jīng)文、壁畫和為數(shù)不少的稀世珍寶為世人稱贊。據(jù)稱兩萬八千多部經(jīng)書大多由金汁、銀汁、朱砂或墨汁精工書寫而成,一小部分經(jīng)書是由紅珊瑚汁做底,用高僧大德的骨骸磨成墨汁或配以金汁寫就。寺內(nèi)除了供奉的不可移動的七尊大佛外,在寺內(nèi)還供奉著數(shù)千尊金銅佛像,其中大部分年代久遠,有的還有“大明永樂年施”款識。寺內(nèi)的瓷器、唐卡及法器,尤為不可多見的國寶。
哦巴法脈的主寺為俄爾寺,是薩迦巴的戒臺寺,即所有薩迦巴僧人受戒的道場,位于西藏日喀則市曲布雄鄉(xiāng)。由薩迦密宗大師俄欽·貢噶桑波于公元1429年創(chuàng)建,是薩迦巴在后藏傳播薩迦密宗教義的重要場所。俄爾寺建筑背靠群山,面向河谷,主要有大經(jīng)堂和四大堪布的宮殿。該寺法臺由四大堪布輪流執(zhí)座,即祿頂、康薩、塔則、遍德。其中祿頂為世襲制,其他三者為轉世制。現(xiàn)有大殿、佛學院及閉關中心等建筑。
茶巴法脈的主寺為那蘭陀寺,坐落于拉薩市林周縣遍玉谷,是公元1435年由貢欽·榮頓巴創(chuàng)建的,名稱源自古印度盛極一時的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此外,貢嘎曲德寺是薩迦巴在衛(wèi)藏地區(qū)最為出名的寺廟之一,位于山南貢嘎縣境內(nèi),由圖敦·貢嘎南杰于公元1464年創(chuàng)建,是當時山南地區(qū)傳播薩迦巴密法的重要場所,其壁畫非常有名。
薩迦巴于公元13世紀傳入康區(qū),至元末,已在康區(qū)得到較大發(fā)展。但隨著元末帕竹地方政權取代薩迦地方政權后,康區(qū)薩迦巴寺廟也受到較大沖擊,僅德格地區(qū)因受到德格土司的保護而得到較好發(fā)展。
因而,薩迦巴在康區(qū)現(xiàn)存最主要寺廟是德格更慶寺?!案鼞c”,意為“大寺”,是德格土司的家廟,坐落于德格縣城更慶鎮(zhèn)。赫赫有名的德格印經(jīng)院,便是于公元1729年(清雍正七年),由德格第12代土司登巴澤仁在更慶寺西側修建的,現(xiàn)由更慶寺管理。
合金錯銀錯銅金剛紋藏文款八思巴法王坐像
八思巴是薩迦五祖第五祖。此造像頭部圓形,額頭寬廣、臉呈方形、眉宇明顯、濃眉舒展,雙目半閉,鼻梁隆直,小口微張,大耳垂懸,面容充滿慈愛微笑,造型精美,蓮座底沿背部陰刻有藏文正楷“頂禮八思巴·羅追堅贊”的銘文。(供圖/西藏自治區(qū)文物局)
合金錯銀錯銅鏨刻花卉紋藏文款薩欽.扎巴堅贊祖師坐像
薩欽.扎巴堅贊,是薩迦五祖中的第三祖。據(jù)史料記載,他13歲就開始擔任薩迦寺寺主,治理薩迦政教事務長達57年,是一位精通顯密經(jīng)論的大學者,也是一位通曉醫(yī)學的著名高僧。(供圖/西藏自治區(qū)文物局)
鍍金合金釋迦牟尼城市立像
此造像根據(jù)釋迦牟尼佛在芒噶達城化緣的形象塑造。釋迦牟尼佛藍發(fā)高髻,雙耳下垂,面部慈祥,彎眉細目,鼻梁隆起。眉間飾白毫,身著通肩式寬袖袈裟,右手當胸向上提衣袖,左手自然下垂施與愿印,長衣角呈波浪狀并鏨刻有花紋,赤足直立,造型古樸,大氣,材質精良,通體施熱鍍金,工藝精湛,是一件 13~14 世紀尼泊爾風格的上乘佛像。
(供圖/西藏自治區(qū)文物局)
明永樂款鍍金銅鏨刻紋靜息觀音坐像
此靜息觀音像通體鍍金,頭戴五葉寶冠,上有細穗珠紋鏈飾垂于額前,臉龐豐腴秀美,神態(tài)愉悅親切。頸部比例呈現(xiàn)永樂年造像的典型特點,雍容莊嚴。座上有“大明永樂年施”款,是永樂時期由宮廷制作,賜予西藏的杰作。(供圖/西藏自治區(qū)文物局)
明永樂款文殊菩薩唐卡
文殊菩薩是大乘佛教智慧的化身。此唐卡中的文殊菩薩頂結五髻,表示五種佛智具足;寶劍表示智慧銳利斬斷煩惱;經(jīng)書象征智慧品性和知識的傳承。這幅唐卡為明永樂時宮廷制作后賜予西藏的寶物。(供圖/西藏自治區(qū)文物局)
大明永樂款鍍金銅大乘法王貢嘎扎西祖師坐像
貢嘎扎西大師在60歲的藏歷龍年4月啟程前往南京,永樂帝封其為“大乘法王”并授予金印。此造像頭戴蓮花形頂戴寶冠,眉宇修長,眼線細長,鼻梁隆直,口唇紅潤。整個體相鍍金精美,金色明亮豐滿,體相正面蓮花座墊上有鏨刻漢文“大明永樂年施”六字款。(供圖/西藏自治區(qū)文物局)
合金鏨刻花卉紋更嘎仁欽坐像
更嘎仁欽為薩迦巴高僧,此尊造像更嘎仁欽尊者頭頂發(fā)辮分開梳理而下垂(見大圖),額部寬廣,眉毛彎曲而具有油潤光澤,雙目圓睜,鼻梁隆直精美,小口雙唇紅潤,小耳造型優(yōu)美,大腹具有圓形特點。此尊造像形象逼真,工藝上乘,表現(xiàn)了公元16世紀西藏本土造像的工藝水準。(供圖/西藏自治區(qū)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