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巧 (廣西民族大學藝術學院 530006)
廣西壯、瑤、侗、苗的民歌聲腔藝術
吳巧(廣西民族大學藝術學院530006)
廣西的壯族、瑤族、侗族、苗族是廣西人口較多的四個少數(shù)民族,民歌演繹的聲腔藝術很有特色,其音聲色彩獨具藝術魅力。這幾個民族在廣西這方水土共同生活,他們的歌唱的聲音腔調因語言的差異性而獨具個性和風格。對這四個民族的聲腔藝術特色進行分析研究,從而領略和感受民族區(qū)域文化豐富的民歌音聲色彩、多元的音樂風格、民族審美心理與審美趣味。
壯族民歌;瑤族民歌;侗族民歌;苗族民歌;聲腔藝術
廣西位于華南地區(qū)的西部,區(qū)內(nèi)世居有十二個民族,如壯、漢、瑤、苗、侗、京、回等民族,主要語言有壯語、 粵語、西南官話(桂柳話)、客家語、平話、湘語、閩語六種漢語方言;其他少數(shù)民族語言有瑤語、侗語、苗語等。由于多民族在此繁衍生活,使得這里的文化呈多元化,語言的多樣性使本土民歌的音樂形式與風格多姿多彩,有獨特性。在這多民族居住地區(qū),因流淌著豐富的音聲色彩而號稱“歌?!?。
聲腔是戲曲中的一個專用名詞,是區(qū)分漢族戲曲藝術中不同品種的稱謂。民歌的聲腔藝術是指在民歌傳唱過程中由于語言、音樂以及各民族在長期的歌唱藝術實踐中所形成的較為穩(wěn)定的審美心理品質和審美習慣。
歌聲是由人身腔體協(xié)同共鳴振動而產(chǎn)生。民歌最初是依字行腔的典型代表,腔的形成與說話的語調有密切的關系,語言是歌唱構成的基礎和前提之一,歌唱風格取決于語言的風格,方言語音是直接關系地方民歌音調走向的重要元素。它是歌唱風格形成的基礎。在歌海里各民族語言豐富,不同民族語言的字調與分韻系統(tǒng)不完全一致,形成了不同的字聲關系的處理手法和規(guī)律。各族歌手在演繹民歌過程中所塑造的聲腔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征。
壯族人口數(shù)量居多,位列全國第二位,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傣語支,有南、北兩大方言。“壯語主要源于古越語,在長期的多邊雜處中吸收了許多外力因素,逐漸形成兩大方言和13種土語。各地方言土語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語音和詞匯上,其語法結構基本一致。每個音節(jié)都由聲母、韻母和聲調組成,聲調是表現(xiàn)音節(jié)高低、升降和長短的超音段音位。有區(qū)別詞義的作用?!?/p>
壯族民歌按體裁劃分主要有山歌、小調、多聲部民歌和風俗性歌曲等。山歌在壯族民間音樂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這與廣西山多林密的地理位置有關。山歌的旋律特點是曲調委婉、氣息悠長。不同的地區(qū)對壯族山歌的稱謂不同:“歡”是流行于西北部紅水河一帶及南部少數(shù)地區(qū)?!拔鳌睘閺V西南部壯族方言區(qū)廣泛流行的一種歌體?!凹印庇谐印⒃娂?、加婁等稱謂,流行于壯族和漢族雜居的崇左、邕寧、扶綏一帶?!氨取笔菑V西北部方言的稱謂?!罢摗笔枪鹞髂戏窖詫ι礁璧姆Q謂。從壯族山歌不同稱謂可以感受到他們在音樂文化上保持了共性,又有許多個性,他們因南北兩大方言的差異和地理環(huán)境、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特點和風格。
1.南部方言民歌:“詩”或“加”是南部方言壯族民歌的兩大主體類稱。在南部方言區(qū)的每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自己的傳統(tǒng)基本調,如:崇左以duo rui mi123為宮主音的“江州調”,扶綏有商主音的“柳橋調”,龍州有長音調和短音調等。這里的山歌高亢嘹亮,如“壇洛高腔”“那龍高腔”;靖西的“詩秧”山歌旋律悠揚亮麗,節(jié)奏從容舒展。有的剛健渾厚,如德保北路二聲部山歌《喜相逢》;有的爽朗明快,如寧明板欄調《黃豆芝麻樣樣栽》;有的纏綿婉轉,如:憑祥夏石山歌《交情歌》:情義妹妹與哥交情真,絲線長長織彩錦,情如山伯祝英臺,勝過高山與水深。哥你時時想,像山伯與英臺,為情太深懶做工,游手好閑地變荒。三六九日去趕圩,我倆慢慢訴衷腸。
這首男女對唱的民歌聲腔非常有特色,聽他們演唱使人感覺男女聲在高音區(qū)上有一條推拉伸縮的線在牽引著他和她,歌手在每句的起音時仿佛在心中敘述表白,到了句尾音都采用假聲高位置吊著尖細的嗓子向對方傾述,接著下一句起首又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敘述表白,如此循環(huán)往復,特別有種空間挪移變化的感覺。腔調抒情婉轉,上下波動起伏大。此曲為F調,長長的拖音,到了高音G的位置,男聲也與女聲同聲同調,在尾音歸韻時用鼻腔哼鳴并有向下滑的趨勢收音,歌曲表達壯家人即向往梁山伯與祝英臺忠貞美好愛情,又不忘記現(xiàn)實生活中的責任和義務,即體現(xiàn)了壯族婦女愛情婉約含蓄一面,又體現(xiàn)了勤勞智慧的一面。歌曲用壯語南部方言左江土語演唱,雖五言、六言、七言不等,但是土語方言加上襯詞,非常押韻合轍。令人回味無窮,語言樸實、形象鮮明,感情真摯、十分引人。
2.北部方言:比”是廣西北部河池、東蘭、巴馬、鳳山、羅城、環(huán)江、凌云、都安、融安、龍勝等地北部方言的稱謂。
在北部方言民歌中,使用壯族北部方言桂東北次方言區(qū)和壯漢雜居區(qū)土語的龍勝彎歌特別引人。彎歌因其盤問事情的來龍去脈彎來彎去而得名,有單聲部和多聲部,多在喜慶歡場中圍著火塘演唱。1975年生的民間壯族歌手廖美月的彎歌聲音高亢明亮又飽滿,音域寬廣,氣息悠長,拖音達11拍長音而依然從容,雖處于自然原生態(tài)演唱的狀態(tài),但仍令專業(yè)人士嘆服。正如著名壯族歌唱家黃春燕說的:“其他地方的壯族民間歌曲也非常動聽嘹亮,歌手也非常優(yōu)秀,但是我慶幸的是自己獲得了專業(yè)學習的機會和展示平臺,使更多的人認識我和了解我們黑衣壯民歌。”
廖美月演唱的單聲部龍勝彎歌《龍脊梯田美》和與廖云枝一起演唱的二聲部襯腔式二重唱《龍脊古歌》是盤問歷史緣由為主的彎歌,例如:從前誰造風?造它傳天下?從前誰造河?造出山河水?從前誰造樹木?在大山小大。從前誰造鼓?敲十次響全村等等。這兩首彎歌曲調為sol la duo re mi (5 6 1 2 3)五聲徵調式,單聲部和二聲部的旋律及其音樂走向相同,曲調、節(jié)奏、調式、調性、風格相同,內(nèi)容都是贊頌大自然鬼斧神工締造天地萬物之偉大,抒發(fā)龍脊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之情。
這兩首彎歌的內(nèi)容和音樂的寫法以及歌唱者的演唱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氣質和美學特征,體現(xiàn)了大自然是中國人最終結的感情歸宿和精神寄托,只有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在大自然的境界中,才能獲得心靈的安寧,才能輕松自由。歌者的聲腔藝術塑造具有空靈感,能夠使人擴大胸襟,洗清雜念,仿佛自己的心靈與與宇宙的心靈融為一體。
瑤族是我國歷史上遷徙最多的民族,被稱為:“東方吉普賽”。散居的地理環(huán)境:大部分居住在偏僻的山區(qū),其居住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不同的語言和生產(chǎn)、生活習俗,形成了多個的分支和族稱,由于操持方言土語不同而形成各自獨特的聲腔藝術特色的民歌,這是由于瑤族獨特的審美情趣所造就的結果。學者田曙嵐的《廣西旅行記》寫道:瑤族早期的記載中:“東、鳳兩屬……瑤歌于深山窮谷……有莊、有諧、有俗、有雅……”。這說明了瑤族民歌的品格有端莊典雅的高雅氣質亦有通俗詼諧的品格。這些特征使得瑤族民歌的音聲色彩也呈現(xiàn)多彩的特點。
平地瑤民歌《流水歡歌迎客來》(蝴蝶歌)又叫(蝴蝶蜂歌),這首多聲部民歌的聲腔最具特色,歌手在演唱時都是不約而同的把身體緊靠在一起,聲音能夠集中在一起,所演唱的音程是西方音樂認為不和諧的大二度,用來象征大自然獨特的聲響效果:像蝴蝶蜜蜂飛舞時發(fā)出的“嗡嗡”聲,以表達“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熱烈氣氛。
語言是聲腔的基礎,瑤族持勉語的瑤歌就包含三種方言:其一是“勉金方言”,其二是“標交方言”,其三是“藻敏方言”。而用布努語的瑤歌就有五種方言,含多種土語。另外還有持拉珈語和其他土語的瑤歌,使瑤族民歌的聲韻格調呈多樣性,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如金秀瑤族民歌《我們得相會》。
按照瑤語這首歌以[-m]為尾韻,歌者用鼻腔哼鳴“m”的聲音感覺具有意味深長的韻味。這首歌詞近似自由詩,它沒有固定的格局,每首行數(shù)不限,每局字數(shù)不等,歌詞可隨著歌者演唱時抒發(fā)感情的深度自由伸縮,意完歌即止,極具口語化特征,富有生活氣息。
瑤族民歌因語言形成“隔山不同音”,唱法繁多不一,唱腔豐富,聲腔藝術特色濃郁。有的瑤歌只是些簡單的構成調腔的音列材料音:過山瑤用sol mi re do 5 3 2 1;板瑤用re dol la sol 2 1 6 5;藍靛瑤用mi re la do 3 2 6 1.歌手們在演唱時,把曲調加以潤色,加入其它次要的音列作為裝飾,從而形成了色彩差異的地方音調。
瑤族各支系的歌手都擅于使用加花潤腔。如顫音、滑音、倚音、波音等裝飾音變化以及運用花腔、哭腔、平腔、過山腔等腔調來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模仿大自然的聲響,例如“顫音”的運用也是瑤族民歌聲腔的一個特色。從瑤族宗教歌曲的吟誦到瑤族日常對歌所使用的一些民歌曲調的“講唱”中,都有這種“顫音”的運用。如瑤族的“過山音”,在唱時使用真假嗓結合,在一些拖音較長的樂句中使用顫音,如賀州《盤古歌》,演唱者在倒數(shù)十四小節(jié)的“秀啊”這個詞上分別做了兩次“顫音”,在倒數(shù)第十小節(jié)中“哦啊”的“哦”字上也運用了“顫音”。
追溯瑤族的歷史,這個民族在過去是個苦難深重的民族,過著吃一山過一山的遷徙生活,有許多傳統(tǒng)瑤歌中的“顫音”運用,形成哭腔,如泣如訴,好似哽咽、時斷時續(xù)節(jié)奏和高低起伏的旋律走向和音程有明顯的蠕動感,讓聞者通過這種聲音腔調去體會歌者所要表達的情緒,使人感到不安,給人一種蒼涼、苦澀、悲哀的感覺。
瑤族民歌因語言、地域、族群、風俗習慣、年齡、審美情趣等因素,對于聲腔的選擇與聲音的運用有自己的獨特個性,有用假嗓演唱的《細話歌》,也有用真聲哼唱的《談歌》和喊唱的古歌《密洛陀》,有發(fā)出濃重喉音的白褲瑤歌。過山瑤有過山音、藍靛瑤有藍靛調、老人的老人調、年輕人的青年調、少年歌《喇咧香》、還有只在達努節(jié)演唱的《飛幾懂》兒歌等,使得瑤族民歌的聲腔藝術色彩五彩斑斕,大異其趣。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的三省毗鄰地區(qū),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侗族的主要聚居點。廣西侗族主要居住在三江侗族自治縣。
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是一個善歌的民族,明代《赤雅》中記載:“侗亦僚類,不喜殺,善音樂,彈胡琴,吹六管,長歌閉目,頓首搖足”。
舊《三江縣志》記載:“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組互和,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眾聲低則獨高之,以抑揚其音,殊為動聽?!边@是侗族大歌特殊的聲部結合規(guī)律,以嗓音好的人唱高音,眾人唱低音,高音低音抑揚相和,非常動聽。
在侗鄉(xiāng)的鼓樓和月堂中經(jīng)常會傳出雄渾有力的男生大歌、抒情優(yōu)美的女聲大歌、清脆嘹亮的童聲大歌;在曠野樹下,“嘎節(jié)卜”(敘事歌)講述著侗族的歷史和文化,優(yōu)美抒情的“嘎拜金”(山歌)和“嘎捻”(流水歌)飄蕩在山間,令人神往。
侗族的聲腔藝術特色主要是模擬大自然的聲響,侗族人依山傍水而居,綠樹成蔭、山花錦簇、小橋流水、蟬鳴鳥唱等立體聲響成為侗族人構筑美好聲腔的來源,山洞中“嗡嗡”的回聲是他們模仿的對象,他們還模擬蟬蟲疊鳴,混合成高音似樹梢上的鳥與蟬、模擬潺潺的流水連綿不斷的聲音構筑成低音似悅耳動聽的多聲部“嘎所”(聲音大歌)。
廣西三江屬于南部侗族地區(qū),歌的種類也很豐富:大歌、小歌、祭祀歌、禮俗歌,敘事歌等等。三江侗族大歌比北部地區(qū)較柔和,音樂窄,一般用小三度和純四度進行,有的主要以三音列的調式骨干框架,曲式結構自由。給人以流暢柔和的感覺。例如大歌《唱唱三江風雨橋》,是一首“嘎“中男聲大歌的一種高聲部由一人領唱,低聲部由眾人和聲;2/4、3/4拍子;G調四聲羽調式:6 1 2 3。侗族的《蟬蟲歌》或者《知了歌》用吹唇彈舌的特殊演唱方式唱出“亮倆呢”模擬蟬蟲的鳴叫,逼真的聲音色彩使得音樂形象生動、別具一格,例如《八月十五把歌唱》(知了歌)屬于笛子歌的一種,它的襯詞模仿了知了的叫聲,用文字無法標注其準確的聲音。它是二聲部民歌,一人高音領唱,眾人唱低音聲部,節(jié)奏變化大,節(jié)拍為2/4、3/4、3/8、5/8;音域窄而平和。
廣西龍勝侗族的《鼓樓坪場好熱鬧》(多耶)是一種在節(jié)日集會上又唱又跳的“耶”類大歌,一人領唱:“八月十五月兒高(啰呀)”,眾人重復應和:“月兒高(啰呀)”;“鼓樓坪場好熱鬧(啰呀哈)”,眾人接唱:“好熱鬧(啰呀)”等等,如此反復,一唱眾和,聲勢浩大,加上手拉手,肩攀肩的舞蹈,使得鼓樓旁的坪場熱鬧非凡,成了歡樂的海洋。
侗族社會崇尚唱歌,“飯養(yǎng)身、歌養(yǎng)心”是熱愛歌唱的侗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的一種哲理。對于無文字的侗族具有重要意義,歌聲用來記錄和傳承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用來教育培養(yǎng)后代,用來調劑勞動生活,用來協(xié)調人與人的關系等等。
侗家的年輕男女有一種玩山走寨和行歌坐月的自由戀愛的社交音樂活動,侗話稱:“撩令”“撩翁”。當夜幕降臨青年男女,在堂屋或者樹下彈唱吟詠,互表衷情。歌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用侗語或者桂柳話兩種語言演唱。歌唱的旋律經(jīng)常依照歌詞而改變,自由、起伏較大。伴奏樂器有時用牛腿琴、侗琵琶、蘆笙、木葉。聲腔色彩有時也會模仿樂器的音色,有以樂器命名的《琵琶歌》《牛腿琴歌》《笛子歌》等,使得人聲與伴奏樂器琴瑟人聲和諧,其聲腔色彩美而獨樹一幟。
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三省境內(nèi),其余分布在廣西和四川,還有少部分居住在湖北和海南。
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歷史悠久,無文字(部分支系流傳有自創(chuàng)的老苗文),文化歷史傳承也是靠口耳相傳,因此,民歌在此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居住分散、民族雜居、方言土語的混雜等的特點,使的苗族聲腔藝術特色呈現(xiàn)一個個既相同又各異的以小區(qū)域小村落為單位的音聲色彩,要了解整個苗族音樂的概貌就必須了解各不同地域苗族的音樂。同樣要了解苗族的聲腔藝術特色,就必須了解各小區(qū)域的特色。廣西苗族主要聚居在融水、隆林、三江、龍勝這幾個縣,其余的散居其他縣和鄉(xiāng)村。
苗族的聲腔特色奇特,特別是飛歌,這種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具有高腔山歌的特點,但是與其他民族的音樂不同,它是從上往下帶裝飾音華麗的下滑,用真假混合的寬嗓子來演唱。從頭腔向外拋物線的下滑后用下顎支撐發(fā)聲點,與口咽腔和胸腔形成共鳴混響,由遠及近的表達方式。調式音階有徵音為主的二音列、三音列、四音列、五聲調式、六聲音階等豐富的寬調式、中調式和窄調式。節(jié)奏根據(jù)語調或者生活的律動而定,有時均分律動有時又突破平均規(guī)則的運動規(guī)律,使得節(jié)奏靈活多變。有單聲部民歌和多聲部民歌。
苗歌的聲腔藝術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種手法:
一是起腔喜用襯詞或者襯聲起音,到了中部為正腔部分是歌曲的主題思想,到了尾部為收腔部分與起腔首尾呼應也是用襯詞或者襯聲收音。
二是起腔用主題后每句話都用襯詞襯腔來補充直到結束。
三是根據(jù)音樂表現(xiàn)需要夸張的插入襯腔并加花和起垛。
四是拋音、甩音等各種富于特色的裝飾音的使用是苗族民歌所特有的
這首苗族分支清水苗專門唱的山歌,此曲雖起音和落音都是3這個音,但是不是四聲角調式,而是四聲羽調式。6 3 1 2(6)曲首起腔為襯詞“呀嘎”切分音節(jié)奏從高音到低音一個下滑,有八度音的距離,接著主腔“朵朵”又一個八度,每一句后的襯詞和尾音都落在6音上,3 1 2 6在結尾處有一個倒置的小變化,處理成6 1 2 3給人以意猶未盡的感覺。
廣西壯、瑤、侗、苗的傳統(tǒng)民歌色彩艷麗,其聲腔藝術創(chuàng)腔、選腔、運腔有自己獨特的手法,其色彩與方言語音有直接關系,其民歌音調的走向主要是依字行腔和民族審美心理使然。他們的樂思來自大自然的懷抱,鳥蟲蟬鳴、山洞回聲、潺潺流水,風聲雨聲等都是他們創(chuàng)作的聲音素材,勞動、愛情、生活、崇拜、禮儀是他們歌唱的主題,各種著意刻畫、洗練、渲染技巧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讓人耳目一新,沉醉玩味。
[1]馮明洋.越歌:嶺南本土歌樂文化論[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6.
[2]辭?!に囆g分冊[M]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1980年2月第一版.
[3]范西姆主編.壯族民歌100首[M].廣西民族出版社,2009.
[4]田聯(lián)韜.中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音樂(下)[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
[5]貴州大學藝術學院,貴州大學藝術研究所.本土樂話(下)[M].貴族民族出版社,2012.
[6]周耘.中國傳統(tǒng)民歌藝術[M].武漢出版社,2003.11.
[7]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民歌(二)[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5.
吳巧,副教授,瑤族,廣西民族大學藝術學院,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