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歡
2016年8月,奧運會在巴西轟轟烈烈地舉行著,各種賽事成為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在這里,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奧運賽事的銀牌獲得者和銅牌獲得者誰對自己的成績更為滿意呢?按照獎牌的輕重,不少人會認為應(yīng)該是銀牌的獲得者。但是社會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2006)就為大家揭示了鮮為人知的實驗結(jié)果:銅牌獲得者比銀牌獲得者對自己的成績更為滿意。因為銀牌跟金牌的獲得只是一步之差,因此,輸給金牌的銀牌選手會感到特別失望。但是銅牌獲得者就不一樣了,他幾乎是跟獎牌擦邊而過,因此獎牌的獲得使他喜出望外。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我們的思維有時候是存在著誤區(qū)的。作為一位教育者,我們要時刻警惕這些誤區(qū)的出現(xiàn),避免“誤人子弟”。下面筆者將以自己處理的一個事例來呈現(xiàn)我們教育中的一些誤區(qū)。
“黎老師,小迪跟初三的幾個男生打架了。”小迪,這個孩子跟別人打架真不讓人意外。他每天都要去籃球場打籃球。最后一節(jié)自習課還有5分鐘才下課,他就悄悄地拿著籃球從班級后門逃出去,來個提前“熱身”。學校為了學生的運動安全和合理地分配各年級學生的運動時間和運動場地,不允許學生私下帶球到校,但可以憑著學生證在適當?shù)臅r間去學校器材室借球。但是這個小迪從不遵守紀律,每天悄悄地把球帶回來,方便、滿足他隨時打球的愿望。還有每次體育課上,老師還沒有宣布可以自由活動,他已經(jīng)偷偷溜去打籃球,無論老師家長怎么勸告都不改。
我越想越生氣,覺得小迪沒少惹麻煩?!笆钦l先動手的呀?”我問。
“是小迪,他可能覺得初三的學生囂張,一拳把初三的一個哥哥的眼睛都打腫了。然后初三的哥哥就還手了。我們幾個想拉開小迪,怎么拉也拉不住?!眻蟾娴膶W生說。
我就知道是他先動手的。我氣沖沖地走到操場,看到初三的一個男生捂著眼睛,流著血,其他男生和小迪臉上都有紅印或瘀痕。還有其他老師和校醫(yī)在處理受傷學生和聯(lián)系受傷孩子的家長。正巧當天是初三學生家長會,那個眼部受傷的孩子家長很快就到場??吹絻鹤颖淮虺蛇@樣,那位家長非常生氣,一直責備小迪,明確要追究小迪的責任。然后家長在該班班主任的陪同下,一起把受傷的孩子送去醫(yī)院。我在現(xiàn)場協(xié)調(diào)和家長溝通之余,也悄悄觀察小迪,更準確地說,是嚴厲地瞪了他幾眼?,F(xiàn)在回過頭想想,小迪當時也很害怕。
等那位家長走后,我單獨把小迪帶到輔導室,然后是一陣狂風驟雨般的批評,從他私自帶球,早退去打球,強霸場地一直說到他首先出手打人。剛開始小迪還聽著,后來他越聽臉越紅,然后憤憤不平地說:“是初三的學生強占我的場地,而且非常囂張,我才出手打他的。”說完,他就奪門而去了,留下我一個人愣在那里。
一開始我心情非常激憤,在心里不知把小迪譴責了多少遍,這孩子真是“朽木不可雕也”!繼而,當我的心情稍微平復之時,一個念頭進入了我的頭腦:難道是我的教育出了什么問題?忽然,我腦海里呈現(xiàn)出了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2008)提出的一個人們很容易陷入的誤區(qū),就是很少有人意識到我們?nèi)祟惙浅R子谑艿阶C實偏差(confirmation bias)的影響,即我們?nèi)菀鬃⒁饽切┠軌蜃C實我們想法的證據(jù),而忽略那些與我們想法矛盾的證據(jù)。從聽到小迪打架的那一刻開始,我就認為錯方在小迪,所以想到的一切都是對小迪不利的證據(jù),但是我忽略了從小迪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情,了解他為什么出手。于是,我又找來了幾位清楚情況的學生,“脫掉自己的有色眼鏡”,把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重新了解一番。原來,小迪是先在球場打球的,初三的學生由于晚一節(jié)下課,所以他們在小迪打了40分鐘球后要霸占他們的場地,而且氣焰非常囂張,還說了不少挑釁的話。由于是夏天,小迪他們打了球后滿身熱汗,感覺就不好,所以他忍不住就出手了。作為班主任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夏天出現(xiàn)打架的事件要比冬天多”,因為有時候我們會把身體出現(xiàn)的狀況錯誤地解釋為我們意識上的反映。在上世紀70年代,著名情緒心理學家唐納德·達頓和阿瑟·阿倫曾設(shè)計了一項精妙的實驗:他們讓一位魅力十足的年輕女子,站在位于英屬哥倫比亞卡普蘭諾河上230英尺高、450英尺長的一座狹窄而搖晃的吊橋上,請求過往的單個男性幫助她完成一份課堂問卷。當對方完成問卷后,這名女子會留下自己的姓名和電話,然后告訴他如果想了解更多該項目的信息就可以打電話給她。結(jié)果大部分的男性都收下了她的電話號碼,而且有一半的男性確實打了電話。而與此相對,在低矮、堅固的橋上遇到這位女性的男性當中,則很少有人打電話。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們有時候?qū)Ω杏X和表現(xiàn)的自我解釋是錯誤的。那些站在使人驚心動魄的吊橋上的男士把身體發(fā)出的緊張的生理經(jīng)驗錯誤地歸因為被愛喚醒的經(jīng)驗。同樣地,學生把夏天尤其是運動后炎熱難受的身體體驗,錯誤地歸因為對某些事件的強烈不滿,因此很容易導致打架事件的發(fā)生。因此,我們要告訴學生學會警惕身體有時候給我們的錯誤信號。這樣,我重新思索小迪的情況時,發(fā)現(xiàn)小迪雖然熱愛打籃球,甚至會不惜違規(guī)去打籃球,但是他平時跟同學的相處還是很好的,并沒有出現(xiàn)打架斗毆的現(xiàn)象,一定是當時的種種情景,以及身體炎熱難受的體驗給了他一些錯誤的引導才導致這個事件的發(fā)生。
于是第二天,我找來小迪就我前一天對事件處理的不妥之處向他道歉,然后聽取他對這件事的看法。哲學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提出:沒有反應(yīng)就沒有接受,沒有相關(guān)的表達就不會產(chǎn)生印象——這是教師應(yīng)該牢記的格言。于是,我成為了小迪對這個事件的安靜聆聽者。由于有了一個晚上的冷靜反思以及家長的配合教育,小迪對這件事的看法還是很中肯的,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就是說,即使對方有錯在先,也不能用暴力解決問題,應(yīng)該尋求其他更合法合理的解決方式。耐心地聆聽使小迪感到我對他的尊重,也讓我對他的動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當我把我對該事件的看法告訴小迪時,他也更愿意接受,不再有對抗情緒。同時,我還教會他以后遇到同類事件發(fā)生時,該如何更合理地處理。從這件事情的處理上,我們不難看出,作為一位教育者我們要抵制“證實偏差”的影響,把各種突發(fā)事件的情景、沖突雙方的做事動機考慮在內(nèi),才能理性地處理沖突與矛盾。
人們的一些直覺或認識有時候會欺騙自己,作為教育者,作為“培養(yǎng)下一代的園丁”,我們要時刻保持自我省思的意識。此外,教育者應(yīng)該具備更多的心理學知識,多閱讀各類心理學書籍,從而更好地警惕教育誤區(qū)的出現(xiàn)。
參考文獻:
【1】 戴維·邁爾斯. 社會心理學(第八版)[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2】 菲利普·津巴多,羅伯特·約翰遜,安·韋伯. 普通心理學(第五版)[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廣東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