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靜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63)
莊子哲學中超越的“人生境界”及其現(xiàn)實意義
吳 靜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63)
在戰(zhàn)火不息的年代,生靈涂炭,現(xiàn)實生活中的利欲奴役著人們,生命失去了原本的自由。于是,莊子自然的人生態(tài)度和自由的人生取向驅(qū)使他本人走上了精神自由的追尋之路。他向往一種超越現(xiàn)實生活和自我的,并與宇宙萬物同一高度的人生境界。這種人生境界既是自由和至樂的象征,也是現(xiàn)實生活中重要的精神慰藉和生存方式,具有強大的現(xiàn)實意義。
自然;自由;超越;人生境界;現(xiàn)實意義
莊子曾在其著作的開篇提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逍遙游》)的不同層次的人生境界,體現(xiàn)了他哲學所特有的超越性,那么他為何向往這種超越的人生境界呢?體現(xiàn)在他的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取向之上的。
其一,莊子的人生態(tài)度。他消解了美丑的對立,贊賞不材之木,用大瓠的故事說明無用之用,更加為眾馬不平而批判了馴馬之人。萬事萬物本該平等,應(yīng)該尊重其存在的本性并讓其自然發(fā)展,如果非要以外力加以改變就是對其本性的損傷,是不自然。換而言之,莊子對生命的情感和人生態(tài)度是體現(xiàn)在他對自然的崇尚之上的,既然熱愛生命,愛自然,其目的何在呢?莊子內(nèi)心是向往自由的。而自然和自由某種程度是統(tǒng)一的,都是對本性的不加干預。
其二,莊子的人生取向。莊子曾在濮水釣魚拒絕了楚王的邀請,堅持了對自由的追求?!恶壷浮分兴麘嵖白匀韵抡撸煜履灰晕镆灼湫砸?!”無疑這類被現(xiàn)實利益所待的人是不自由的。莊子說了,即使是宋榮子還有乘風的列子他們也還是有待的,獲得的自由也只能是相對的。“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這才是另一番大境界的自由,他真正向往的絕對自由。
那么,這種自由該如何求之?莊子在看透現(xiàn)實生老病死和利益紛爭后,選擇在虛幻的精神世界中化“有待”為“無待”,走上超越的人生境界。
首先,顛覆世俗見解,超越一般認知,還世界以本真?!胺参餆o成與毀,復通為一”,這是以道觀之,通達之人才能明白的道理。莊子認為認知的不確定性在于它本身的“有待”,有待于不同的認知主體或者主觀訴求等等。因此應(yīng)該“離形去知”超越這種有限的認知,以另一種純粹體驗,回歸到生命本質(zhì)中的無限和相通。
其次,他提倡自然無為,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以理化情,旨在順應(yīng)自然。莊子說:“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當我們對事物的本質(zhì)有了一定的把握,就更加容易對世俗情感有所超越,不再停留于具體的喜怒哀樂好惡之情。即“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大宗師》)
另一方面,莊子不贊成人們對利欲的過分追求,也在于對自然無為的追求。他認為“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大宗師》)同時他批評好友惠子“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jù)槁梧而暝。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德充符》)物欲的追求表現(xiàn)為有為與自然無為的相對,這種有為使得人們遺失本性,勞心費神甚至被其奴役并失去自由,應(yīng)該舍棄。莊子認為只有超越現(xiàn)實生活中對功名利祿的欲望,自然無為,人們才可以得到解脫回歸本性,變成自身的主宰,得到自由。
最后,不執(zhí)著于自身情感,不執(zhí)著于外物追求,明白萬物其一的道理,從而化“有待”到“無待”?,F(xiàn)實生活無法逃避,但莊子說明了精神超越的辦法,超越情感功名、物物差異、物我差異,只有這樣人才成為真正自然的人,也就是獲得了超越現(xiàn)實的絕對自由之人?!爸寥藷o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就是莊子所說的自由的最高人格代表,這類人他們秉承大道,順天地之本性,駕馭六氣的變化,遨游無邊無際的宇宙,不借助任何外物,在純粹的精神體驗中與萬物為一。
此外,關(guān)于人生境界的層次,馮友蘭認為有四種,而莊子這種超越層面上的人生境界,即是天地境界。那么,是不是說莊子的哲學就是無限的高遠虛無而不具有現(xiàn)實意義呢?并不是的。
其一,從莊子對“有待”現(xiàn)實世界的超越到 “無待”的自由人生境界來看,他跟儒家積極入世執(zhí)著功名不同,他關(guān)注的不再是這些倫理政治的推行和其他外物追求上。相反,他將眼光回到了自身,開始關(guān)注人自身。因此,莊子哲學突出的現(xiàn)實意義在于對以儒家為代表的偏向?qū)嵱美硇运汲钡呐泻脱a充。他主張從精神上的超脫給實用理性對人性的壓抑予解脫釋放,并用超越現(xiàn)實的具有神話色彩的故事補充了實用理性拘泥于現(xiàn)實可知事物的狹隘。
其二,要說明的是,莊子的哲學雖然講究精神的超越性,但他與佛家所講的“絕對精神”是不同的。“攖寧也者,攖而后成者也”,(《大宗師》)所謂“攖寧”就是經(jīng)受外界的干擾以后保持心靈的寧靜。由此可見莊子是承認了外界也就是現(xiàn)實生活的存在的,他沒有選擇極端的避世,而是“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天下》)以入世為出世,不過分執(zhí)著世間萬相也不過分追求離開萬相的絕對虛無。這與佛家認為世界是虛幻的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同的。
從這些差異中,從這種獨特的人生境界中,我們感悟著莊子,試著關(guān)上認知的大門在無限自由的精神中體驗他“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的生命情懷。
[1] 張岱年著 《中國哲學大綱——中國哲學問題史》 昆侖出版社 2010年3月
[2] 趙馥潔著 《中國傳統(tǒng)哲學價值論》 人民出版社 2009年11月
[3] 李澤厚著 《美學三書》 商務(wù)印書館 2006年10月
[4] 朱良志著 《中國美學十五講》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4月1號
[5] 李倉延著 《<莊子>哲學思想論綱》 齊魯書社 2012年12月1號
[6] 馮友蘭著 《中國哲學簡史》 三聯(lián)書店 2009年2月
[7] 李澤厚著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三聯(lián)書店 2008年6月
[8] 蒙培元著 《心靈超越與境界》 人民出版社 1998年12月
[9] 劉笑敢著 《莊子哲學及其演變》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年12月
[10] 莊子著 《 莊子 》 珠海出版社 張玲編 2002年6月
吳靜(1992—),女,漢族,陜西延安,馬哲碩士,西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
D223.5
A
1672-5832(2016)04-0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