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夏薩摩
你朋友圈里有幾個真正的朋友
文/林夏薩摩
小花生日那天組了十幾個人的局,一行人在“日月光”酒足飯飽之后,直奔臺北純K。
那晚,到場的基本上都是小花不同圈子的朋友,我一個都不認識,然而這并不妨礙大家在一起玩。年輕的陌生朋友之間,第一次見面,如果有游戲和歌酒助陣,就很容易玩得開。搖骰子的,喝酒的,斗歌的,玩手機的……一直high到次日凌晨2點多,才意猶未盡地散場。
晚風輕拂,酒后微醺,幾分飄搖的小花和我在路邊等出租車。
她突然冒出來一句:Summer,你今晚有點高冷啊。
高冷?我既沒穿高跟鞋,又沒站在冰箱上,哪里高冷了,我這么活潑可愛接地氣。
“你夠了。我認真地問你,你是不是不喜歡我這幫朋友???”
“啊——沒有啊,為什么這樣問啊?”我有點摸不著頭腦。
“晚上在KTV,開始大家都比較拘謹,只跟臨近的人交流,幾輪游戲過后,玩得開了,都拿出手機互相加了微信,留了聯(lián)系方式,說以后可以一起出來玩。可我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雖然你的手機一直放在酒杯旁邊,但你沒有主動加過其他任何一個人的微信。所以我才想,你是不是不喜歡我的朋友?!?/p>
原來因為這個,雙魚座的妹子果然都是心思細密。不愿小花多想,我連忙解釋道,“你的朋友都很活潑,玩得開,看著也都比較好相處。我沒有加微信,完全是出于我個人的原因,你不要多想。陌生人之間的聚會場合,大家都是萍水相逢,不存芥蒂地在一起度過一段快樂的小時光就好了,至于留不留聯(lián)系方式,那并不是重點”。
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數(shù)人,留下了聯(lián)系方式也未必會聯(lián)絡(luò),聯(lián)絡(luò)了也未必有話說,聊天了也未必能成為朋友。既然這樣,干嘛還要聯(lián)系呢?我一直覺得只有志趣相投的人才能成為好朋友,其余大部分是偶然相遇的“點頭之交”,而我們真的不需要那么多點頭之交。我身邊的很多朋友,吃喝玩樂的是一個圈子,談天說地的又是一個圈子。衣服可以混搭,但朋友圈真沒必要雜交。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聚會場合是否加對方微信,開始變成衡量一個人愿不愿意與對方交朋友的一種信號。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微信好友里,有一大半是“僵尸好友”,聊得來能深交的,寥寥無幾。給你每一條微信點贊的就一定是朋友?搞不好人家只是每天無所事事刷朋友圈的時候,剛好不小心看到,或者是手滑點到了。你以為人家時刻在關(guān)注你,關(guān)心你,但其實人家可能壓根就沒有看清楚你發(fā)的是什么文字,配的是什么照片,更別提通過蛛絲馬跡揣測你的心情和際遇了。
總是覺得,人越來越大,學習和經(jīng)歷得多了,一方面,對萬事萬物的包容度提高,更容易接納周身所處的這個世界;另一方面,對留在身邊的人會越來越挑剔,心里考核一個人的標準也會越來越嚴苛,情商、智商、長相、性格、品德等都在考核范圍之內(nèi),我們只會留下與自己最為匹配的人在身邊。微信交友三千又如何,能與你知根知底患難與共的又有幾個?我不要那么多點頭之交朋友,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就夠了。
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對我說過,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很多人,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朋友,只有飯點、淚點和笑點都在同一個頻率的人,才能成為很好的朋友或情侶。我贊同他的觀點,古人說“君子和而不同”,截然不同的兩個人成為好朋友的概率有,但不高,絕大多數(shù)玩得好的人,一定是興趣、愛好、性格或價值觀交集甚廣或極為匹配的人
而所謂的心智成熟,并不是海納百川,越來越包容,相反的,它是一個越來越挑剔的過程,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什么人可以交往,什么人最好離得遠遠的,也不會為了遷就一個人,勉強做一些不能使自己感到快樂和驕傲的事情,因為,根本就沒有這個必要。與其討好別人,討好世界,還不如省下時間和精力討好自己,畢竟每個人擁有的能量是守恒的。你投入了很多沒有必要的時間跟精力,消耗在無意義的社交上,最后能留給自己知己好友的相處時間卻少得可憐,這完全沒必要。
我有個大學學妹L,畢業(yè)后基本不聯(lián)絡(luò),我們一直安靜地躺在各自的微信通訊錄里。
她每個星期都會發(fā)自己參加各種朋友聚會的照片,今天跟F看電影,明天跟B聚餐,后天和Z一起K歌,文娛生活非常豐富,圖片配的文字也都是這個親愛的、那個么么噠。我心想,她畢業(yè)后的狀態(tài)應(yīng)該蠻好的,工作和生活好像都很充實。
期間,她問我借過三次錢,每次金額都不大,一般都是三四千元。每次,她都好像是有難言之隱,急需用錢。我每次借給她的時候都在想,她想到問我借錢,可能是出于對我的信任,也可能是因為認定我會借給她。要知道,每一個人在需要借錢的時候,一定是傾向于那些手頭有余錢,又愿意借給自己的人的。那么,她現(xiàn)在身邊交往的那些人當中難道沒有關(guān)系很好的朋友?沒有在自己困難時能伸出援助之手的人?要知道,雖然她是我學妹,但我們大學里也不過是有過幾面之緣,關(guān)系也并沒有過硬到有求必應(yīng)的地步。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她身邊也有可以借錢的人,但礙于情面,她并不想問她們借。
想到這里,我把自己的手機拿出來,通訊錄里有429個聯(lián)系人,微信里有644個好友,QQ上有351個,這還不包含各種群里面的好友。在這么多人里面,算得上朋友的有多少個?稱得上是好朋友的又有多少個?如果哪一天,我需要人幫忙了,愿意幫我的又有幾個?
我回顧自己過去幾年的生活,發(fā)現(xiàn)了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
不論我在哪座城市生活,不論我又認識了多少人,結(jié)交了多少新朋友,會在我困難的時候,第一時間挺身而出的永遠都是那么一小撥人。而這一小撥人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兒時的玩伴,初中玩得好的同學,大學室友等,工作之后認識的好朋友也有,但非常少。
只有在面對這些人的時候,我能氣急敗壞地吐槽,MD,今天遇到傻X了;也能得意洋洋地分享,老子要出書了;能在窮困潦倒到?jīng)]錢吃飯的時候,一個電話打過去直奔主題,借我點錢花;能在凌晨一點輾轉(zhuǎn)難眠時,一條信息發(fā)過去“睡不著”,很快地得到“有心事?”的回應(yīng)。
至于剩下的那些人,一則大家的情分沒到這個地步,二則有些事情一旦開頭便不知如何收場,三則你過分的信任和依賴,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負擔。而我,也絕對不會向他們開口讓幫忙,因為我知道,開口了也未必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當然,我從來都不覺得朋友就是用來幫忙的,也不覺得有一個人就應(yīng)當理所當然地幫另一個人。我很認同《甄嬛傳》里的觀點,別人幫你,那是情分,不幫你,那是本分。我只是想說,我們有必要交那么多壓根算不上朋友的朋友嗎?是不是也該定期清理通訊錄呢?不聯(lián)絡(luò)的人就沒必要留聯(lián)系方式,手機和社交賬號里的“僵尸好友”定期刪掉,搞不好清理以后還能提高手機運行速度呢。
我常常會想,可能,每一個人的心里都有三重門吧。
第一重門,打開后,空間遼闊,看不到邊際,那里行走著不計其數(shù)的點頭之交,彼此間交集不多,并不了解,更談不上有交情,只是在偶然間的場合恰巧相遇罷了。第二重門里,空間依然開闊,隱約可見遠方的圍墻,這里活躍著許多“旅途朋友”,這些人可能是同學,可能是同事,也可能是別的場合偶然相遇的人,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在某些特殊的時間段里,你們相遇了,成了朋友,陪伴著彼此度過了人生中的一段旅途,而后,再次分別,散落天涯。第三重門,可能小得只有一座城堡那么大,那里住著你生命里最重要的那部分人,你的家人,你的愛人,你最好的朋友,不管你們是否在一起生活,他們總是出現(xiàn)在離你心房最近的位置。
第一重門里的人向你尋求幫助,你可能多半是看心情;第二重門里的人向你尋求幫助,你可能多半看關(guān)系深淺或利害關(guān)系;一旦遇到第三重門的人,你根本就不會去思考,不會去權(quán)衡利弊,只會做出最本能的反應(yīng),一定會幫他們,幫得上的立刻幫,幫不上的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幫。
人類,終歸是情感動物,在他們的心里,每一個人都是分等級的。道理,就是這么簡單。我們要那么多的點頭之交,不如用心結(jié)交幾個知己好友,他們才是可以和我們一起跳出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始終能把酒言歡的人。
最后, 讓我們重讀一遍小學課本上的一個寓言故事《小山羊找朋友》:
小山羊和小雞做朋友。小雞請小山羊吃小蟲。小山羊說:“謝謝你!我不吃小蟲。”
小山羊和小貓做朋友。小貓請小山羊吃魚。小山羊說:“謝謝你!我不吃魚?!?/p>
小山羊和小狗做朋友。小狗請小山羊吃骨頭。小山羊說:“謝謝你!我不吃骨頭?!?/p>
小山羊和小牛做朋友。小牛請小山羊吃青草。小山羊說:“謝謝你!”
小山羊和小牛一同吃青草。
小山羊找朋友的過程告訴我們:
如果你真心想對一個人好,要選擇對方習慣和接受的方式。你勉強喜歡吃肉的人吃草,送對花粉過敏的人玫瑰花,你們還能夠愉快地相處嗎?實在是很難想象兩個飯點、淚點、笑點完全不一致的人,能成為很好的朋友或戀人。
小山羊找朋友的結(jié)果告訴我們: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同類才能成為很好的朋友。志趣、愛好、性格和價值觀截然不同的人,只適合一起度過一段開心的獵奇時光,很難走進彼此的內(nèi)心深處。
我清楚你的口味,你也知道我的喜好。我懂得你的張狂,你亦明白我的悲傷。只有同樣的人才能實現(xiàn)這樣的默契。就好像同樣的生物,經(jīng)歷宇宙洪荒以后,一定保存在同一個地質(zhì)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