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柳,蔡忠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
涪陵地區(qū)大安寨段頁巖地球化學和儲集特征變化規(guī)律
何柳,蔡忠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通過對涪陵地區(qū)大安寨段頁巖有機質豐度、有機質類型、巖礦物組、微觀孔隙結構和儲集空間分析研究,探討了涪陵大安寨不同亞段地球化學和儲集特征及變化規(guī)律,為尋找頁巖氣開發(fā)“甜點”提供依據。結果表明:大安寨段總有機碳質量分數w(TOC)平均為0.79%,屬低有機質豐度,但大二亞段屬于好的烴源巖,平面上從東北往西南方向w(TOC)呈現減小趨勢。烴源巖有機質處于高成熟的濕氣演化階段。石英在縱向上分布較穩(wěn)定,黃鐵礦和菱鐵礦的普遍存在有利于有機質的保存,硅質含量與w(TOC)呈正相關,碳酸鹽含量與吸附氣含量呈負相關關系。大安寨段為低孔、特低滲儲層,縱向上大二亞段物性好于大一和大三亞段,頁巖構造微裂縫、黏土礦物間孔隙較發(fā)育。
頁巖氣;頁巖礦物組成;儲集性能;大安寨;涪陵地區(qū)
據2013年資源評價頁巖氣占世界氣資源總量的32%[1]。中國頁巖氣資源潛力巨大,分布面積廣、發(fā)育層系多,據“全國頁巖氣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及有利區(qū)優(yōu)選”評估報告,中國陸域頁巖氣資源潛力達134.42×1012m3(不含青藏區(qū)),其中已獲得工業(yè)氣流或有頁巖氣發(fā)現的單元資源量93.01×1012m3。國內不少學者開始研究黑色頁巖[2~7],研究內容涉及黑色頁巖地球化學特征、古環(huán)境意義及成礦規(guī)律等方面。
重慶涪陵大安寨頁巖(油)氣田構造上屬于四川盆地的川東褶皺帶萬縣復向斜帶拔山寺向斜,東鄰大池干井構造、西鄰黃泥塘-云安廠構造,構造呈北東向延伸。涪陵地區(qū)自流井組地層厚度約為300~350m,其中大安寨段地層厚度約為70~90m。涪陵地區(qū)大安寨段發(fā)育多期沉積旋回,結合沉積旋回與測井曲線及取心將大安寨段劃分為3個中期旋回(大一亞段、大二亞段和大三亞段),根據次一級短期旋回劃分出8個小層,由上往下依次為:大一1、大一2、大一3、大二1、大二2、大二3、大二4和大三。筆者在大安寨段系統(tǒng)取樣分析的基礎上,對大安寨段頁巖地球化學和儲集特征進行研究、總結其規(guī)律,并初步探討了成因。
烴源巖中的有機質是油氣生成的物質基礎,油氣生成潛力評價的基礎數據之一是有機質豐度,表征有機質豐度的指標有總有機碳質量分數(w(TOC))、總烴質量分數(w(HC))和生烴潛量(w(S1+S2))。形成頁巖氣要求頁巖有機質豐度高,通常要求w(TOC)大于2%[8]。
統(tǒng)計分析涪陵地區(qū)大安寨段頁巖共92個樣品,大安寨段w(TOC)最大為3.06%,最小為0.01%,平均為0.79%(見圖1),為低有機質豐度;w(TOC)在0.5%~1.5%的樣品占47.7%,而w(TOC)大于2%的樣品占23.7%;平面上工區(qū)內w(TOC)從東北往西南涪頁1、5井方向w(TOC)呈現減小趨勢(見圖2)。其中大一亞段w(TOC)在0.01%~1.23%,平均為0.31%;大二亞段w(TOC)在0.51%~6.84%,平均為2.37%,大二亞段w(TOC)最高。對于常規(guī)油氣來講,大二亞段頁巖屬于好的烴源巖;但針對頁巖氣勘探,只有工區(qū)東北部屬于中等氣源巖,工區(qū)其他地方w(TOC)小于1%,為頁巖氣勘探非有利區(qū)。大三亞段w(TOC)在0.01%~1.24%,平均為0.28%。
圖1 涪陵地區(qū)大安寨段頁巖w(TOC)統(tǒng)計圖
圖2 涪陵地區(qū)大二亞段頁巖w(TOC)平面分布圖
大安寨段烴源巖干酪根主要含腐泥組(生油)和鏡質組(生氣),腐泥組體積分數50%~70%,鏡質組體積分數30%~50%,有機質類型以Ⅱ2型為主(見圖3)。腐泥組主要以生油為主,鏡質組以生氣為主,因此反映侏羅系自流井組大安寨段烴源巖以生油為主,并具有一定的生氣潛力。巖心巖石熱解結果(見圖4)表明,有機質類型以Ⅱ2、Ⅱ1型為主,少量Ⅲ1型。有機質主要源于浮游生物和細菌,有較高的原始H/C原子比,較低的O/C原子,生烴潛力為0.3~0.5。
圖3 大安寨段有機質類型顯微照片
圖4 烴源巖熱解數據反映有機質類型圖
描述有機質成熟度參數常有:鏡質體反射率Ro(%)、巖石熱解峰溫tmax(℃)以及可溶有機質中生物標志化合物和芳烴等成熟度指標。該次評價烴源巖成熟度主要采用Ro。
室內測定了大一亞段、大二亞段和大三亞段樣品的鏡質體反射率。結果表明涪陵地區(qū)大安寨段巖樣干酪根成熟度Ro介于1.10%~1.50%之間。平面上呈現出由北東往南西方向有變大的趨勢,只有西南部屬于高成熟階段,其他區(qū)域屬于均屬于成熟階段,高成熟區(qū)域以生成濕氣為主。
3.1 硅質、碳酸鹽、黃鐵礦等礦物特征
大安寨段黑色頁巖的石英體積分數平均為37.62%(表1);長石(斜長石)體積分數較低,平均為3.83%。其中大一亞段石英體積分數小于5%的占79.25%,僅有11.32%樣品含長石。大二亞段石英體積分數大于10%的占85.96%,有76.86%樣品含長石。大三亞段石英體積分數均小于10%,幾乎不含長石(斜長石)??v向上大安寨段石英分布穩(wěn)定,大一亞段、大三亞段長石體積分數較低,而在大二亞段中上部長石體積分數相對較高。該區(qū)頁巖的硅質礦物主要為陸源和生物成因,屬于同沉積產物。
表1 大安寨段硅質、碳酸鹽、黃鐵礦等體積分數表
大安寨段黑色頁巖中碳酸鹽礦物主要為白云石和方解石。方解石體積分數平均值69.97%。白云石體積分數平均值0.99%。方解石體積分數縱向上分布穩(wěn)定,而白云石體積分數很低且縱向上分布不穩(wěn)定,大三亞段幾乎不含白云石。黃鐵礦體積分數平均1.77%;菱鐵礦體積分數平均0.83%。大二亞段黃鐵礦和菱鐵礦分布廣泛,2種礦物的普遍存在表明曾經所處的還原沉積環(huán)境,利于有機質的保存。
3.2 黏土礦物組成
涪陵地區(qū)大安寨段黑色頁巖的黏土礦物體積分數在1.20%~68.20%,平均24.69%。黏土礦物組成見表2,在黏土礦物中,伊-蒙混層(I/S)體積分數較高,平均11.34%;伊利石體積分數平均為7.72%,綠泥石和高嶺石體積分數較低,脆性較低,不利于形成無機孔。
表2 大安寨段黏土礦物組成表
4.1 物性特征
涪陵地區(qū)大安寨段為泥頁巖儲層,巖性主要為暗色泥頁巖,夾薄層介殼灰?guī)r、泥灰?guī)r等,灰?guī)r泥質體積分數相對較高。大安寨段孔隙度介于0.02%~7.41%之間,平均為1.77%;滲透率介于0.011~4.65mD之間,平均滲透率為0.33mD(表3),為低孔、特低滲儲層。縱向上來看大二亞段物性好于大一和大三亞段;且大二亞段下部孔滲條件要優(yōu)于上部,下部孔隙度一般介于3%~4%之間。橫向上興隆1井、興隆3井、興隆101井的孔滲條件較好,且隨著孔隙度增加,滲透率有增大的趨勢;但滲透率變化不明顯,反映為孔隙之間連通性較好,為孔隙-裂縫型儲集層。
表3 大安寨段儲層物性參數表
從表4中分析不同巖性物性表明,大安寨段的泥、頁巖和粉砂巖的物性明顯好于含泥灰?guī)r的儲層物性,泥頁巖和粉砂巖段孔隙度較高,介殼灰?guī)r和灰質泥頁巖滲透率較高。
表4 大安寨段不同巖性儲層物性統(tǒng)計表
4.2 頁巖微觀孔隙特征
應用薄片、掃描電鏡、氬離子拋光-掃描電鏡、壓汞等資料研究表明,大安寨段頁巖構造微裂縫發(fā)育。從興隆101井大二亞段等的頁巖氬離子拋光-掃描電鏡圖片(圖5)可知,頁巖中定向分布張性裂縫和不規(guī)則孔隙,應為構造應力作用的結果;孔隙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態(tài),孔徑0.1~3μm表面星羅棋布著大小不一的石英和黃鐵礦顆粒,大小0.5~8μm,面孔率5%,有機孔隙不發(fā)育。
圖5 灰黑色頁巖氬離子拋光后的構造微裂縫
圖6 頁巖黏土礦物層間次生微孔
4.3 儲集空間類型
通過巖心觀察、薄片、掃描電鏡、氬離子拋光—掃描電鏡綜合分析表明,大安寨段頁巖構造微裂縫發(fā)育,黏土礦物間孔隙較發(fā)育,少量生屑黃鐵礦后粒間孔隙;與有機質相關的孔、縫主要為有機質邊緣縫、有機質內部生物結構孔等。
1)黏土礦物層間次生微孔隙 大安寨段泥頁巖中伊利石結晶度高,且伊利石順層定向排列的,微孔隙也具有定向分布的特征,連通性一般,結構致密;但對于伊-蒙混層、蒙脫石體積分數較高的,因黏土礦物的卷曲、彎曲,其間微孔隙較發(fā)育,尺寸為納米級~微米級,連通性較好(圖6)。
2)剛性顆粒邊緣殘余的原生微孔及粒內溶孔 從圖7可以看出,大安寨段頁巖中粉砂顆粒(石英、長石)、碳酸鹽(泥晶、粉晶方解石,白云石等)等剛性顆粒邊緣有殘余幾微米~十幾微米的微孔隙及粒內溶孔。
3)與生屑構造有關的原生微孔 由于大安寨段泥頁巖中的生屑常為鈣質生屑、黃鐵礦化生屑等,由圖8可以看出,鈣質生屑邊緣常殘余微米級孔隙,黃鐵礦化生屑內部則會保存與生物結構有關的納米級-微米級孔隙。
4)與有機質有關的孔、縫 通過氬離子拋光-掃描電鏡觀察(圖9)可知,大安寨段頁巖中有機質結構致密,有機質生烴形成的有機質孔不發(fā)育,其邊緣常發(fā)育數十納米~數百納米的微裂縫,僅少量有機質內發(fā)育生物結構孔,其尺寸最大可達微米級。
圖7 大安寨段剛性顆粒邊緣殘余原生微孔及粒內溶孔
圖9 頁巖有機質內部生物結構孔
5.1 硅質礦物和黃、菱礦物與w(TOC)的關系
頁巖作為一種特殊的儲集巖,一般呈現低孔、特低滲的物性特征;微裂系發(fā)育程度對頁巖氣藏有效開發(fā)非常重要,脆性礦物含量高是形成天然裂縫和人造縫的基礎。從表5可以看出,大二亞段硅質體積分數較高,硅質體積分數和w(TOC)呈正相關關系,表明當時沉積水體較深,有利于有機質的富集。硅質礦物的成因較多,主要為陸源搬運的硅質碎屑、熱水沉積以及有機生物成因等。
5.2 碳酸鹽與吸附氣含量的關系
表5 硅質礦物含量與有機碳關系表
表6 碳酸鹽體積分數與吸附氣關系表
表6可以看出,大安寨段表現為碳酸鹽體積分數和吸附氣體積分數呈負相關關系。主要是由于碳酸鹽以膠結物的形式出現,充填了微孔隙或微裂縫,降低了頁巖吸附頁巖氣的比表面積,導致隨碳酸鹽體積分數增大頁巖的吸附氣體積分數減小。
1)涪陵地區(qū)大安寨段殘余w(TOC)最大為3.06%,最小為0.01%,平均為0.79%;平面上工區(qū)內w(TOC)從東北往西南涪頁1、5井方向呈現減小趨勢,大安寨段頁巖仍為低有機質豐度。但大二亞段w(TOC)平均為2.37%,屬于好的烴源巖。
2)有機質類型以Ⅱ型為主,有機質主要來源于水盆地中浮游生物和細菌;干酪根成熟度Ro介于1.10%~1.50%之間。平面上呈現出由北東往南西方向有變大的趨勢,只有西南部屬于高成熟階段,其他區(qū)域屬于均屬于成熟階段,高成熟區(qū)域以生成濕氣為主。
3)涪陵地區(qū)大安寨段為低孔、特低滲儲層??v向上來看大二亞段物性好于大一和大三亞段,且大二亞段下部孔滲條件要優(yōu)于上部。儲集空間主要類型為:黏土礦物層間次生微孔隙,剛性顆粒邊緣殘余的原生微孔及粒內溶孔,與生屑構造有關的原生微孔,與有機質有關的孔、縫。
4)涪陵地區(qū)大安寨段黑色頁巖脆性礦物含量較高,黏土礦物中的伊-蒙混層含量較高,伊利石、綠泥石和高嶺石含量較低,晶間孔欠發(fā)育。涪陵地區(qū)大安寨段硅質含量與w(TOC)呈正相關,碳酸鹽含量與吸附氣含量呈負相關。
[1]張抗,張葵葉,張璐璐.關于致密油氣和頁巖油氣的討論[J].天然氣工業(yè),2013,33(9):17~22.
[2] 王大偉,羅小平.湘東北拗陷泥盆系海相泥頁巖地球化學特征[J].油氣地球物理,2013,11(4):509~511.
[3] 王世輝,陳春瑞,鄭玉龍,等.黑龍江省達連河油頁巖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探討[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6,36(6):10~12.
[4]魏懷瑞,楊瑞東,鮑淼,等. 貴州早寒武世黑色頁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意義[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3(4): 433~434.
[5]李曉彪 , 羅遠良 , 羅泰義,等.重慶城口地區(qū)早前寒武系、黑色巖系研究:早寒武世硅質巖的沉積環(huán)境研究[J].礦物學報,2007,27(3):2~12.
[6] 胡望水,呂炳全,王紅罡,等.揚子地塊東南陸緣寒武系上升流沉積特征[J].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4,26(4):9~11.
[7]李周玲,王敏捷,鄧亞,等.重慶城口地區(qū)早寒武世黑色頁巖地球化學特征及成礦規(guī)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1,13(6):24~28.
[8]龐長英,連軍利,吳一凡,等.美國頁巖油氣開發(fā)技術及對我國的啟示[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2,26(5):62~66.
[編輯] 宋換新
2016-01-20
何柳(1991-),女,碩士生,從事石油地質研究, hjhhl3335@sina.com。
TE122.1;TE122.2
A
1673-1409(2016)32-0007-07
[引著格式]何柳,蔡忠賢.涪陵地區(qū)大安寨段頁巖地球化學和儲集特征變化規(guī)律[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6,13(3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