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林
10月14日《人民日報》刊發(fā)《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學情緣》一文,講述了他熟讀文學經(jīng)典、心系文藝工作的一些故事,可以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他厚重的文學情緣,更能領悟到從政與文學的不解之緣。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句極通俗的戲曲唱詞,卻道出了做官的初衷。要做一個能夠為民做主的官,必須有一腔憂國憂民的情懷。這種情懷怎樣涵養(yǎng),當然要從社會實踐中來,從底層民眾生活中來,也可以在文學作品中得到熏染、浸潤。
偉大的作品,蘊含著爆發(fā)性的震撼力和情緒感染力、理性疏導力,能給人以鼓舞,塑人之情操,這就是文以載道的奧秘所在。從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名篇名著,從屈原到魯迅,他們的作品,一脈相承的都是一條憂國憂民的主線。文學即人學,文學素養(yǎng)的實質(zhì)也就是人的素養(yǎng)。做好了人才能做好官。歷史上有不少名君名臣,都是文學家與政治家集于一身的人物,可窺見文學與從政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一個優(yōu)秀的從政者,需要具備超乎常人的毅力。面對惡劣環(huán)境,能從雪山草地中走出來,需要堅強的意志;面對燈紅酒綠,把持得住,不被拉下水,同樣需要定力。鄧小平的煙癮國人共知,但在晚年能夠一舉戒掉,同樣需要政治家的特質(zhì)。習近平在梁家河窯洞里讀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么辦?》,引起了心靈的極大震動。主人公拉赫美托夫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為了磨煉意志,甚至睡在釘板床上,扎得渾身是血。習近平覺得鍛煉毅力就得這么煉,把褥子撤了,睡在光板炕上。下雪天出去摸爬滾打,下雨的時候去淋雨,在井臺邊洗冷水澡。文學的這種啟發(fā),看似傻里傻氣的少年任性,實則可以練就一個人的品格特質(zhì)。一個人有過“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的歷練,在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就不會被各種困難和挫折嚇退。
文藝與從政看似“隔行如隔山”,但就揭示和駕馭社會規(guī)律而言,卻是相同的。在這篇文章中,作家王愿堅講到柳青。王愿堅說,柳青可以做到中央或者陜西省的一個文件發(fā)下來,他會知道他的房東老大娘是哭還是笑。這對于制定政策和執(zhí)行政策的人有多么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每個領導干部對老百姓的心聲能了解到這個程度,那施政還會出現(xiàn)偏差嗎?
一部“紅樓”見興衰,半部《論語》明治道。文學即生活,生活就是千姿百態(tài)的文學。一位負責任的作家,一生的觀察思考,往往是圍繞治國理政探求路徑。一位領導干部,如果身邊有幾位正直的作家朋友,將受益匪淺。這篇文章中,作家王愿堅還講了一位吃過草根樹皮、經(jīng)歷過九死一生的老領導喝參湯的故事。因為涼了,警衛(wèi)員順手就潑了,老領導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生活好了,不能忘了打天下時的艱苦歲月;條件好了,要警惕脫離群眾。一事當前,人情世道的邊界在哪里,紀律和法律的邊界在哪里,必須把握住,是非曲直要分得清,這是當領導的基本素質(zhì)。如果價值體系錯位,拿不準是非邊界,難免損害群眾利益,自己走彎路,犯錯誤。
缺乏憂國憂民的情懷,既當不了合格作家,也出不來優(yōu)秀作品;沒有憂國憂民情懷的官員,既干不成正事,也干不成大事,更難以把官做得稱職。這條鐵律自古皆然。習近平與作家賈大山的友誼非常深厚,共同愛好的文學只是媒介,起催化作用的是共同的憂國憂民情懷。賈大山的“天真”,就是對真理的堅守,就是憂國憂民情懷的外露。這種高尚的情懷扎根于生活,固結于文學,又反轉(zhuǎn)過來體現(xiàn)在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
文學含大道,讀書固初心。作為一位領導干部,多讀讀文學作品,常常與文學對話,不僅是一種身心的釋放和調(diào)整,也會從中參透許多機巧,放下許多不應有的煩惱,做到有舍有得,有所為有所不為,進而咬定青山不放松,把為國為民的工作做得很精彩。那些沒時間摸書本,整天忙著接待應酬而搞得身心疲憊的領導干部,事實證明并干不出幾件老百姓歡迎的事來。從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學情緣中,應該讀懂怎樣修身,怎樣做官。
□本欄編輯/張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