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勇
1918年,脫下軍裝的熊十力(字子真)已經(jīng)34歲,從熱衷“革命”轉(zhuǎn)向熱衷“革心”——試圖通過思想教化實現(xiàn)濟世救民的理想,進行哲學研究。這年冬天,他完成處女作《熊子真心語》,準備自費出版。當時,熊十力在學術界相當于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一部自費書如何才能“鬧”出動靜呢?
一次與朋友小聚時,熊十力不經(jīng)意看見人家案幾上放有魏晉名篇《三都賦》,頓時腦洞大開,喜出望外。當年,左思出身寒微,長相丑陋,《三都賦》寫好之后無人問津,經(jīng)人指點,左思遂請名士皇莆謐寫序,《三都賦》一夜爆紅,被人競相傳抄,一時間洛陽紙貴。受此啟發(fā),熊十力決定效法左思,也請名人寫序。
究竟請誰?熊十力想到了蔡元培先生。之所以想到蔡先生,一方面因為他時任北大校長,是學界泰斗,名氣大,分量足;另一方面因為熊與蔡曾有一段間接交情——蔡元培曾在北大創(chuàng)辦進德會,當時在廣州軍界叫得響的熊十力組織了一批圖書捐贈給進德會。直覺告訴熊十力,蔡先生乃寬厚仁者,肯定會幫忙。于是,他將書稿連同一封措辭懇切的書信寄給了蔡元培。
收到書稿和信的蔡元培,沒有因為作者毫無名氣而有絲毫怠慢,在認真閱讀書稿后,他欣然作序,給予熊十力和他的作品很高評價。他寫道:“今觀熊子之學,貫通百家,融合儒佛?!敝苯臃Q熊十力為“熊子”,類似于“孔子”“孟子”之謂,非常難得。不出所料,書稿出版后,熊十力在學界得到極大認可,向一代哲學大師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能夠得到蔡元培作序,熊十力無疑是幸運的。這份幸運既反映出蔡先生獎掖后學的偉大胸懷,也反映出熊十力交友識人眼光的敏銳和獨到。人與人之間,求人要求到君子府,幫人要幫在關鍵處。
(編輯/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