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效平
等腰三角形與分類思想
□左效平
數(shù)學(xué)思想是數(shù)學(xué)學(xué)習(xí)的精髓和靈魂,沒有數(shù)學(xué)思想,數(shù)學(xué)學(xué)習(xí)就陷入一片黑暗,學(xué)不得法,學(xué)而無獲,學(xué)而無趣.而分類討論是數(shù)學(xué)學(xué)習(xí)中最常見的數(shù)學(xué)思想之一,下面就向大家介紹分類思想在解決等腰三角形相關(guān)問題中的應(yīng)用,讓其豐富你原有的學(xué)習(xí)內(nèi)容.
例1△A B C中,A B=A C,D是A C上一個動點,D F⊥B C于點F,與直線A B交于點E,求證:△A D E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這里點D是A C上的一個動點,且是無圖解答,因此解答時,我們就需要利用數(shù)學(xué)中的分類思想求解,根據(jù)點與線的位置關(guān)系,可以分點D在線段A C上、點D在線段A C的延長線上、點D在線段C A的延長線上三種情形求解.
證明:當(dāng)點D在線段A C上時,如圖1.
圖1
圖2
圖3
因為A B=A C,所以∠B=∠C.
因為D F⊥B C,
所以∠E=90°-∠B,
∠C D F=90°-∠C.
因為∠A D E=∠C D F,
所以∠A D E=90°-∠C.
所以∠A D E=∠E,
所以△A D E是等腰三角形.
當(dāng)點D在線段C A的延長線上時,如圖2.
因為A B=A C,所以∠B=∠C.
因為D F⊥B C,
所以∠B E F=90°-∠B,
∠D=90°-∠C.
因為∠A E D=∠B E F,
所以∠A E D=90°-∠B.
所以∠D=∠A E D.
所以△A D E是等腰三角形.
當(dāng)點D在線段A C的延長線上時,如圖3.
因為A B=A C,所以∠B=∠A C B.
因為D F⊥B C,
所以∠B E F=90°-∠B,
∠D=90°-∠F C D.
因為∠F C D=∠A C B,
所以∠D=90°-∠A C B.
所以∠D=∠A E D.
所以△A D E是等腰三角形.
例2已知:點O到△A B C的兩邊A B、A C所在直線的距離相等,且O B=O C.求證:A B=A C.
分析:點與圖形的位置關(guān)系有三種:點在圖形上,點在圖形內(nèi)部和點在圖形外部.
通過點O在△A B C的內(nèi)部,在△A B C的一邊上,在△A B C的外部三種情形,來探索同一個結(jié)論,讓同學(xué)們既體會了探索發(fā)現(xiàn)過程的美好,又學(xué)會了用分類的思想去審視數(shù)學(xué)題.
證明:(1)如圖4,若點O在B C上,過點O分別作O E⊥A C、O D⊥A B,垂足分別是E、D,
由題意知,O E=O D,O B=O C,
∠O D B=∠O E C=90°,
所以Rt△O D B≌Rt△O E C(HL),
所以∠B=∠C,
所以A B=A C.
圖4
圖5
(2)如圖5,若點O在△A B C的內(nèi)部,過點O分別作O E⊥A C、O D⊥A B,垂足分別是E、D,
由題意知,O E=O D,O B=O C,
∠O D B=∠O E C=90°,
所以Rt△O D B≌Rt△O E C(HL),
所以∠D B O=∠E C O,
因為O B=O C,
所以∠O B C=∠O C B,
所以∠D B O+∠O B C=∠E C O+∠O C B,即∠A B C=∠A C B,
所以A B=A C.
(3)若點O在△A B C的外部,如圖6所示,過點O分別作O E⊥A C、O D⊥A B,垂足分別是E、D,
由題意知,O E=O D,O B=O C,
∠O D B=∠O E C=90°,
所以Rt△O D B≌Rt△O E C(HL),
所以∠D B O=∠E C O,
因為O B=O C,
所以∠0 B C=∠O C B,
所以∠D B O+∠0 B C=∠E C O+∠O C B,即∠D B C=∠E C B,
所以180°-∠D B C=180°-∠E C B,即∠A B C=∠A C B,
所以A B=A C.
圖6
例3如圖7,正方形A B C D的邊長是16,點E在邊A B上,A E=3,點F是邊B C上不與點B、C重合的一個動點,把△E B F沿E F折疊,點B落在B′處.若△C D B′恰為等腰三角形,則D B′的長為.
圖8
圖7
分析:△C D B′為等腰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形狀是定了,但是哪兩條邊是腰卻是沒有確定的,所以解答時,要采用分類的思想求解.
解:(1)當(dāng)B′D=B′C時,如圖8,過B′點作G H∥A D,
則∠B′G E=∠D H B′=90°,
又因為B′C=B′D,△C D B′為等腰三角形,
因為A E=3,A B=16,
所以B E=13,E G=8-3=5.
由翻折的性質(zhì),
得B′E=B E=13.
所以B′H=G H-B′G
=16-12=4,
(2)當(dāng)D B′=C D時,如圖7,則D B′=16(易知點F在B C上,且不與點C、B重合).
(3)當(dāng)C B′=C D時,因為E B=E B′,C B=C B′,所以點E、C在B B′的垂直平分線上,所以E C垂直平分B B′,由折疊可知點F與點C重合,不符合題意,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