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飛
美劇《Lie To Me》講述的是萊特曼博士如何通過觀察微表情,來判斷當事人是否撒謊的故事,這并非無稽之談,而是源于行為學專家的真實研究。雖然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大部分通過語言來進行,但事實上,我們豐富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往往攜帶了更多更真實的信息。
即時通訊工具的發(fā)展,比如QQ、微信等,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方便快捷,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然而,純粹的文字交流,因為缺失了雙方的表情互動,顯得單調乏味,于是表情包應運而生。
有趣詼諧的表情包,使文字仿佛帶上了顏色,不自覺地生動起來。然而,表情包也有“正確的打開姿勢”。有一個段子說,一位男生在QQ上一開口,對方就不再有下文,原來他將揮手再見的表情當作揮手打招呼的表情使用,不知涼透了多少好友的心。
盡管很多時候我們將表情包當作好玩的點綴,但表情包的功能可不止點綴而已。一方面它滿足了求新求鮮的心理需求,當紅的動畫寵物、知名的現(xiàn)實人物,都可能成為表情包的素材。明明表達的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意思,但因為你的喜歡,表達的意思也生動起來,更容易讓你接受。但凡事有利必有弊,這里也隱藏了一個風險——每個人對于表情包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比如,你非常厭惡貓,對方卻一再發(fā)送貓咪的表情包,你是不是會有苦說不出,只想盡快結束對話?而某些表示贊美、崇敬的表情,也有可能被對方認為是諷刺。有些人甚至會把身邊的同學、朋友做成表情包,盡管本意只是想增進彼此的感情,對方卻可能產(chǎn)生別的想法。
另一方面,如同網(wǎng)絡名言“聊天止于呵呵”,當你不知該說些什么時,不斷使用表情包,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緩解了你的尷尬,卻也容易讓對方看出你的敷衍或無趣,最終“聊天止于表情”……
那么,如果表情包有使用說明書,會是怎樣的呢?
其實也很簡單,核心思想就一條——將表情包視為“會動的彩色文字”,將它當作文字來使用。我們用文字對話時,會本能地匹配情境。比如,我們會根據(jù)與對方的熟悉程度,來決定用詞的尺度。對于死黨,說出“滾”并配以惡狠狠的表情不是難事,但我們一定知道不能對老師這么用……
另一條不那么核心的,是盡量確保雙方對表情包的理解一致。你可以使用那些流傳廣泛的素材,或者可愛陽光的形象,謹慎使用那些極有創(chuàng)意卻表達含糊的表情包,以免你夸得辛辛苦苦,對方還以為你罵得興高采烈。
正確使用表情包,并不是點擊“發(fā)送”或者“撤回”那么簡單,它的實質是我們應該掌握網(wǎng)絡人際交往中的分寸感,在對的時候,發(fā)送對的表情包,這也是成為交際小達人的秘密武器。希望表情包能使你的文字表達如虎添翼,相信這也是那些表情包創(chuàng)作者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