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是滕州市某高中在校學生,平時喜歡上網,家里人怕耽誤學習,總是限制他在家上網,為了玩得無拘束,王某便經常到外面網吧上網。由于王某未滿18歲,網吧有未滿18歲不能上網的限制,其在外面上網并不順利,雖然偶有個別網吧用別人身份證幫王某上網,但王某還是經常會遭遇許多網吧老板的拒絕,于是王某就想擁有幾張能供他上網的身份證使用。
王某在貼吧發(fā)出了求購身份證帖子,這一發(fā)不要緊,網上想賣身份證的網友紛紛給他留言,著實嚇了王某一跳。為了保險起見,王某在眾多的回復中通過簡單了解,選中了自認為兩個比較靠譜的賣家——閆某和張某進行私聊。
閆某是某派出所協(xié)警,由于職責原因,經常收到群眾撿拾的身份證,很多身份證沒有失主來認領。有時碰上獨自值班期間,閆某便私自將群眾撿到上交的身份證截留,工作便利,閆某很快就收集了6張群眾上交的身份證。有了這么多身份證該怎么用?今年6月的一天,閆某上網時偶然間在貼吧看到王某發(fā)布的收購身份證的帖子,心想自己的這幾張身份證是不是可以拿來賣錢,閆某便通過貼吧上留下的聯系方式和收購身份證的王某進行聯絡,二人很快便達成了意向,約定了交易價格、時間和地點。
王某聯系的另外一個賣家張某,是某廠的一名職工,張某平時工作很辛苦,但是工作收入很少,一直想搞個副業(yè)賺錢,但苦于無好門路,便經常上網瀏覽尋找發(fā)財大計,看到網上很多買賣身份證的,便認為倒賣身份證賺中間差價是個好主意。張某很快在網上找到了賣身份證的QQ號,加好友聯系,經過討價還價,從網上購買了30張身份證。有了“貨源”的張某,在網上尋找買主的時候,看到貼吧里王某發(fā)的帖子,與王某留了私信。張某很快也成了王某可信任的賣家,很快敲定交易時間、地點、數量。
線上約定好后,王某便與閆某、張某進行了線下交易。經調查,2015年11月以來,王某先后兩次以每張30元的價格在閆某處購買了6張身份證,同樣的價格從張某處購買了6張身份證以供自己上網用。
有了身份證后,王某終于可以放心大膽地到網吧上網。王某經常拿不同的身份證上網,很快便引起了網吧老板許某的關注。許某的網吧里經常有沒帶身份證的人來上網,苦于沒有那么多身份證,到門的生意沒法做??吹酵跄秤心敲炊嗌矸葑C,便在王某來上網時與其商量購買幾張身份證,留作給沒帶身份證的人激活上網當臨時卡用。王某很爽快地答應了許某要求,先后將其在閆某、張某處購買的其中10張身份證轉手賣給許某用于網吧上網。
2016年6月,公安機關網警大隊于在網絡巡查中發(fā)現了王某、許某、閆某、張某等人買賣身份證的線索,相繼將四人抓獲歸案。案件移送到滕州市檢察院,辦案檢察官經審查認為,犯罪嫌疑人王某、張某、閆某、許某買賣身份證,其行為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八十條規(guī)定,涉嫌買賣身份證件罪,因犯罪情節(jié)較輕,四人被取保候審。
檢察官說法:大量遺失、被盜的身份證件被非法交易,不僅擾亂身份證件的管理、危及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也為犯罪分子逃避實名監(jiān)管、實施詐騙、洗錢、非法經營等犯罪留下隱患,社會危害性嚴重。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將買賣公民身份證件的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不論是販賣身份證還是購買身份證,不論買賣的是真的身份證還是假的身份證都要承擔刑事責任,謹記絕對禁止買賣身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