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效果說”是愛倫·坡最著名的文學理論之一。筆者試圖以其心理恐怖小說《黑貓》著手,從主題、氛圍營造、結(jié)構(gòu)安排以及心理恐怖等方面進行研究,探討坡是如何通過高超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在這部小說中表現(xiàn)死亡主題,實現(xiàn)“效果說”理論的。
【關(guān)鍵詞】效果說;死亡;心理恐怖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241-04
愛倫·坡是一位頗具爭議的作家,他的作品從形式到內(nèi)容無不是陌生的、病態(tài)的、頹廢的,充斥離奇的夢魘,超自然的恐怖,怪誕的情節(jié)和神秘的死亡。從詩歌到小說,坡有著自己的一套文學理論。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統(tǒng)一效果說”,即文章的遣詞造句,結(jié)構(gòu)鋪設均要服從于預先設計好的效果。筆者試圖分析這一理論在《黑貓》這部心理恐怖作品中的應用,探討他是如何以高超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成功表現(xiàn)死亡主題,實現(xiàn)“效果說”理論的。
一、文獻綜述
國外學者對于愛倫·坡170多年的研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從坡生前到19世紀末是第一個階段,除少數(shù)詩歌外,坡的作品及其本人在美國受到普遍指責和排斥,相反,在法國、英國卻得到了強烈的肯定;第二階段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60年代,坡的小說逐漸成為研究重點;第三階段是20世紀70年至今,對于坡的評價逐漸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李會芳, 2007:13)。坡的作品在國內(nèi)的研究主要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之后。在這之前只有零星研究。20世紀90年代之后,國內(nèi)興起了研究恐怖小說的熱潮,同時這一時期還涌現(xiàn)了大量的優(yōu)秀的原創(chuàng)恐怖小說作家,推動了中國通俗小說的發(fā)展進程。對于坡的研究,涉及范圍廣泛,涵蓋了文藝理論,小說主題探究,內(nèi)容結(jié)構(gòu)語言分析以及坡本人的生活背景考察等等,當然有概述類研究也有詳盡剖析的文章。在坡眾多作品中,《黑貓》可以說是心理恐怖的代表之作,關(guān)于它的研究也有很多,有分析文本內(nèi)容的,也有剖析其中的文藝理論的,但是尚沒有學者從“效果說”角度入手進行研究。筆者以《黑貓》為例,詳細探討愛倫·坡著名的文學理論“效果說”在文本中的具體表現(xiàn)。以期對愛倫·坡小說的研究工作盡綿薄之力,并對于我國當代恐怖小說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二、理論結(jié)構(gòu)
愛倫·坡的創(chuàng)作原則是“效果說”理論。坡認為,作家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無論是詩歌還是小說,都必須講求效果的統(tǒng)一,從內(nèi)容到結(jié)構(gòu)都必須服從于最終預設的結(jié)局。他在《評霍桑的“故事重述”》(The Review of Hawthornes Twice-Told Tales,1840)中曾經(jīng)這樣闡述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想:“聰明的藝術(shù)家不是將自己的思想納入他的情節(jié),而是事先精心策劃,想出某種獨特的、與眾不同的效果,然后再杜撰出這樣一些情節(jié)——他把這些情節(jié)聯(lián)結(jié)起來,而他所做的一切都將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實現(xiàn)預先構(gòu)想的效果”(McMichael,1980: 996),使得“每一事件,每一描寫細節(jié),甚至一字一句都收到一定的統(tǒng)一效果,一個預想的效果,印象主義的效果”(McMichael,1980:996)。
三、“效果說”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
作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原則,坡在幾乎所有的作品中都延續(xù)了這一創(chuàng)作風格。筆者選取了他眾多代表作之一的《黑貓》,從主題、氛圍營造、結(jié)構(gòu)等方面入手,考察“效果說”創(chuàng)作原則的運用及其發(fā)揮的效果。
(一)“效果說”與死亡主題
愛倫·坡在“創(chuàng)作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中提到,故事的首要目的是要能在情感上抓住讀者,扣人心弦,產(chǎn)生激動人心的效果。為此,坡不斷探索可以激動人心的內(nèi)在規(guī)律。人有七情六欲,最基本的情緒之一就是“懼”。那么,人類最害怕的是什么呢?“死亡——這是顯而易見的回答”( McMichael, 1980:998)。死亡是一個令所有人都聞之膽怯的話題,即使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死亡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人因為未知而感到恐懼,所以當下的恐怖題材也多是關(guān)于鬼怪、死亡之類。
當然,愛倫·坡對于“死亡”主題的執(zhí)拗還在于他的獨特的審美取向。愛倫·坡的一生是不幸的,親人過早逝世,從小就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受盡欺侮,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給他的心靈以極大的打擊,以至于他背離常理,去追尋另一種美,以死亡創(chuàng)造的美。他在“創(chuàng)作的哲學”中提到,死亡是“世界上最富有詩意的主題”,尤其是一位美麗的女子的死亡,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好的主題(McMichael, 1980:994-995)。他說:
我問我自己,根據(jù)人們的一般理智,在所有憂郁論題中,什么是最抑郁的論題呢?顯而易見,是死亡?!澳敲?,”我說,“什么時候這個最抑郁的題材才最富有詩意呢?”根據(jù)我已經(jīng)解釋過的……答案也是明顯的,“那就是當死亡與美連在一起的時候”。如此說來,一位美麗的女子的死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富有詩意的題材了;同樣不容置疑的是,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最合適的人選,應該是痛失這位美女的情郎。(Baym,2002:1324)
由此可見,愛倫·坡的人生經(jīng)歷決定了他在選題上的“局限性”。他希望帶給讀者的是恐懼,因此,他選擇的主題是死亡。這既符合“效果說”的要求,同時也是契合了愛倫·坡的審美取向。
在《黑貓》這部作品中,“死亡”主題貫穿始終,成為了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線索。首先,文章開篇就是以一個將死之人的口吻向讀者敘述這件真實的詭異事件?!安贿^明天我就死到臨頭了,我要趁今天把這事說出來好讓靈魂安生,我迫切打算把這些純粹的家?,嵤乱晃逡皇啙嵜髁?,不加評語地公之于世……”(陳良廷, 2003:239),其態(tài)度誠惶誠恐,以至于讓人不敢否認這件事的真實性。當然,這也正是作者有意為之,為全文奠定一個灰暗憂郁的基調(diào),讓死亡更加真實。第一次的“死亡”出現(xiàn)并不是很直接,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那甚至算不上。但是筆者堅持認為那是一次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死亡”。在染上了酒癮之后,“我”的脾氣性情大變,辱罵妻子,虐待小動物,終于在一次醉酒后向普魯托(黑貓)露出了惡魔的一面?!拔覐谋承目诖锾统鲆话研〉叮蜷_刀子,攥住那可憐畜生的喉嚨,居心不良地把它眼珠剜了出來!”(陳良廷, 2003:240)在筆者看來,此時,那個從前善良好脾氣的“我”已經(jīng)死了,善良的靈魂已然從身體中飛走了,留下的是魔鬼。在英語中眼睛的表達是“EYE”,它的發(fā)音和“我”的表達“I”是一樣的。筆者認為,“我”剜了眼睛,就是殺害了善良的自己。第一次的死亡雖然隱蔽,不易察覺,但是細思極恐。之后發(fā)生了第二起死亡,普魯托被“我”吊死在樹枝上。因為普魯托的死亡,“我”出于內(nèi)疚而領養(yǎng)了第二只貓,這只貓不同于純黑的普魯托,它的胸口有一團類似絞刑架的白色斑記,讓“我”感到心靈上的恐懼。因為絞刑臺的寓意就是給罪惡的人以死亡的懲罰。極度恐懼的“我”誤殺了妻子,造成了第三起死亡。這三起死亡串聯(lián)起了整個故事,并在恰當?shù)臅r機出現(xiàn),形成了三次高潮。無處不在的死亡氣息,而且每一次的死亡都為下一起鋪墊。而且從迫于無奈地殺戮到主動選擇殺戮,從貓的死亡到人的死亡,一步一步深入,令人膽寒。
愛倫·坡運用死亡的主題,扣人心弦,激發(fā)了讀者的恐懼心理。這體現(xiàn)了他以恐怖為美,以死亡為美的審美價值觀,以及他獨特的“效果說”,為效果而創(chuàng)作的文學理念。
(二)“效果說”與氣氛營造
氛圍之于小說就好比背景音樂之于電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讀者或觀眾的心理狀態(tài),協(xié)調(diào)則可以起到促進的作用,而不合甚至是背離則會有阻礙的作用。魯迅先生非常欣賞愛倫·坡的氣氛描寫,他說:“愛倫·坡的《黑貓》卻是有點駭人”(魯迅,1973:365)。馬丁·S·戴表示:“坡在小說中,對環(huán)境造成的極度痛苦的恐怖,能給讀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轉(zhuǎn)引自Russell,1973:215)。
在《黑貓》中,愛倫·坡通過對環(huán)境、人物、超自然現(xiàn)象的描述,運用了各種不同的藝術(shù)形式成功地營造了詭譎神秘的氛圍,使得整篇小說呈現(xiàn)出昏暗的色調(diào),具有強烈的舞臺效果。首先,小說中幾乎所有恐怖事件都發(fā)生在“晚上”。有一種解釋稱,這是人類進化遺留下來的本能,在夜晚,人的眼睛視力不佳,不能很好地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在防御各種食肉動物的攻擊時處于弱勢,千百年來形成的一種保護本能來抵抗攻擊,使自己不至被殺死。因此,在人類的基因里存在著對于黑夜,對于未知的恐懼。
由表格可知,恐怖事件多半發(fā)生在“晚上”,愛倫·坡很好地利用了人類普遍地對于黑夜的恐懼心理,達到了他預先設定的效果。愛倫·坡猶如一位畫家,他在作品中使用大量的暗色調(diào)、冷色調(diào)的顏色,呈現(xiàn)給讀者一幅底色昏暗的恐怖畫卷。
其次,黑貓名字的選擇也頗具深意。“普魯托”(拉丁語:Pluto)是古羅馬神話里的冥王,陰間的主宰,地府之王。冥界王掌管的是人死后的靈魂,即普魯托這個名字本身就隱含著死亡的氣息,是不吉利的象征。從一開始就為小說蒙上了一層灰暗的面紗,隨著情節(jié)的深入,這種令人不安的情緒被逐漸放大,成為了一種無法逃脫的死亡的恐懼。
最后,愛倫·坡對于超自然現(xiàn)象的描述,使得整部小說更加神秘莫測。第一件靈異事件發(fā)生在“我”吊死了普魯托之后,一場莫名的大火后,“我的一切財物統(tǒng)統(tǒng)化為烏有”,在前去憑吊廢墟時,意外地發(fā)現(xiàn)“白壁上赫然有個淺浮雕,原來是只偌大的貓,這貓刻得惟妙惟肖,一絲不差,貓脖子上還有一根絞索”(陳良廷, 2003:241)。這似乎是黑貓普魯托的靈魂前來復仇,它引燃了一場大火,燒毀了主人的所有財物,然后又把自己的死狀印刻在倒塌的墻壁上,要引起主人的不安和恐懼。雖然“我”表面故作鎮(zhèn)定,并且找到了較為勉強的解釋自圓其說,但是其實“我”的內(nèi)心早已惴惴不安,而且逐漸變得神經(jīng)質(zhì)甚至開始人格扭曲,為后面的殺妻埋下了伏筆。第二起靈異事件是關(guān)于后一只貓,它胸口的那團白斑竟然逐漸變成了絞刑臺的形狀。“我”不禁感嘆:“哎呀,這是多么可悲,多么可怕的刑具??!這是恐怖的刑具,正法的刑具!這是叫人受罪的刑具,送人死命的刑具?。 保惲纪?, 2003:244)顯然,“我”意識到自己罪孽深重,而這只貓似乎是被普魯托附身一般來折磨原來的主人,它的身形,毛色,包括瞎了一只眼睛都像極了普魯托,于是乎,它就像是死去的普魯托的幽靈跟在“我”左右,糾纏不放。兩起靈異事件是有前后關(guān)聯(lián)的,因為殺害了普魯托,才有了之后的“幽靈復仇”,當然這也有可能是“我”在精神極度崩潰的情況下出現(xiàn)的妄想癥。但是不管怎樣,這樣的鬼怪妖物總是會令人害怕。人類對于“鬼”的恐懼是源于未知,因為時至今日,我們?nèi)匀粺o法真正做到科學解釋一些靈異現(xiàn)象的發(fā)生?!芭e頭三尺有神明”,對于鬼神的敬畏也是人之常情。
綜上所述,愛倫·坡用心安排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巧妙地運用聲、光和色彩來刺激讀者的感官,成功地烘托了恐怖氛圍,表現(xiàn)了他永恒的主題:死亡。
(三)“效果說”與結(jié)構(gòu)設計
在愛倫·坡看來,一位技巧高明的文學家在寫作之前,必須成竹在胸,深思熟慮,為事先預期的效果來組織情節(jié),并且不應該有一個詞的意向或直接或間接與預先的構(gòu)想無關(guān)。為了更好地揭示死亡的主題,他堅決排除與主題不相關(guān)的情節(jié),要求作品必須有精美的藝術(shù)形式,必須體現(xiàn)內(nèi)容與形式高度統(tǒng)一的原則(曹曼, 2005:108)。為了保證效果的統(tǒng)一,首先要考量作品的長度,他說,一首詩或一篇小說不能過長,要讓讀者可以“一口氣讀完”,否則,塵世間的雜事會干擾讀者的閱讀和欣賞,破壞作品效果的統(tǒng)一性(McMichael, 1980:1002)。為此,愛倫·坡精心設計了《黑貓》的情節(jié),使得它情節(jié)嚴謹緊湊而又簡潔。
《黑貓》采用了倒敘的結(jié)構(gòu),開頭是“我”的獨白,從被關(guān)入大牢,即將面對死亡的結(jié)局說起,“我”開始回憶自己的一生。從最初的好脾氣,到后來染上了酒癮,變得暴躁易怒,再到盛怒時剜下了普魯托的眼睛,而后是進一步地吊死了它;做了傷天害理的事情,似乎是受到了上天的懲罰,房屋起火,所有財物都化為烏有;出于悔恨和良心譴責,“我”重新覓得了一只黑貓,它和普魯托異常相似,只是胸口有一團白斑;由于它和普魯托的高度相似,讓“我”感到不安甚至是厭惡,那團白斑逐漸變成了絞刑臺的形狀,于是“我”心生歹念;地窖里偶然覓得了殺貓的良機,卻被妻子阻礙,被憤怒沖昏了頭腦的“我”砍死了妻子;黑貓不見了,“我”以為它逃跑了,心中十分暢快自由,于是在警察審問時,因為過于自信而露出了馬腳,結(jié)果是因為處理妻子尸體時誤將黑貓一起埋進了墻里,黑貓那凄慘的叫聲揭露了殺人兇手,也暗示了“我”即將面臨的酷刑。環(huán)環(huán)相扣,情節(jié)緊湊而嚴謹,雖說是一部蘊含著超自然現(xiàn)象的詭譎的怪異小說,但是情節(jié)承接上還是合情合理,過渡自然,不顯得唐突。情節(jié)的鋪設也緊緊圍繞主題開展,從普魯托的死亡到妻子的死亡再到最終“我”要被法律制裁,都是關(guān)于“死亡”。
愛倫·坡的作品結(jié)構(gòu)還突出了對照手法的運用。通過鮮明的對照結(jié)構(gòu)來強化他的作品的統(tǒng)一效果,即加強恐怖效果。在《黑貓》中,最鮮明的對照莫過于“我”前后的性格反差。在年幼時是一個心地善良,心腸出奇好的孩子,也因此成為小朋友們的笑柄。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性格如此只好的人,長大后竟然在酒精的刺激下做出了殺人等瘋狂的舉動。當然一開始是酒精的刺激,但是后來就變成了自發(fā)的毫無緣由的憤怒暴躁甚至是變態(tài),這不禁讓人反思其中原因??赡苁切锞?,可能是童年被人欺負嘲弄留下的心理陰影,當然也可能是人性本惡的哲學觀念。這種巨大發(fā)差帶給讀者的是不寒而栗,是深刻的思考。
其實,在他的作品中,這種“二元悖反”的結(jié)構(gòu)比比皆是,比如:真實乃是虛妄——或者狂歡就是悲戚,死亡即是永生(《阿爾阿拉夫》McMichael, 1980:917);那憤怒的靈魂已離開仇敵去尋友——已離開地獄去高高的天國,去最高的盡頭——《雷諾》(Lenore)(McMichael,1980:923)。諸如真即是假,死即是生等等,相互依托,又可以互相轉(zhuǎn)化,與佛教禪宗有些許類似之處。這種矛盾對立的觀點提升了文本的哲學深度,同時也平添了小說的玄學意味和神秘莫測之感,從而促進了效果統(tǒng)一性的實現(xiàn)。
此外,愛倫·坡在《黑貓》中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這種第一人稱敘述者也稱之為“同敘述者”。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技巧,一方面可以拉近文本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把讀者帶入到事先設計好的情景中,去感受那些黑暗恐怖的畫面,去目睹兇殺案的現(xiàn)場;另一方面,這種第一人稱敘述者角度的選擇,對表現(xiàn)其“死亡”主題有獨特的意義,使得“他在剖析人物內(nèi)心活動,對情節(jié)作駕輕就熟地處理等方面有獨到之處”(胡亞敏, 1994:41)。通過“懺悔式獨白”的方式使讀者成為主體,從主人公變態(tài)心理著筆,細膩地傾訴了自己在和黑貓斗爭的整個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其間“我”的焦慮、煩躁、恐懼、緊張、悔恨、仇恨等心理都被剖析得淋漓盡致。
綜上所述,坡運用了“二元悖反”的對照手法和第一人稱的敘述技巧,在維持情節(jié)的緊湊嚴謹,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又簡潔的同時,強化了恐怖的效果。
(四)“效果說”與“心理恐怖”
愛倫·坡生活的年代正是哥特小說流行的時期,加之自身的不幸遭遇恰恰契合了哥特小說的陰暗特點,因此,坡深受哥特文學的影響。《黑貓》無疑是哥特小說中的經(jīng)典之一。哥特小說中的“哥特”(Gothic)一詞,原指日耳曼民族的一些部落。居住在羅馬帝國北部和東部邊界的哥特人曾摧毀古羅馬帝國,并且剽悍善戰(zhàn),因此哥特一詞有“野蠻的”“血腥的”“超自然”等含義。12 世紀,“哥特”概念出現(xiàn)在建筑物中。光線從高聳的尖頂投射下來,透過彩色玻璃花窗制造出來的奇幻神秘感顛覆了傳統(tǒng)的羅馬式建筑概念。這種建筑風格后來傳入英國,開始在英國流行。這種獨特的建筑風格給當時的作家以新的審美視角,并把這種心理感受融入到寫作當中(崔晟夢, 2013:174)。
英國早期哥特小說在靜態(tài)場景氛圍的營造上往往具有恐怖效果,而“恐怖因素總是與哥特式古堡相聯(lián)系”(Varma,1957:18)。傳統(tǒng)的哥特小說是借助于哥特式的場景塑造來營造恐怖的氛圍,這種恐懼源于環(huán)境。但是有“心理哥特鼻祖”之稱的愛倫·坡不同于以往的哥特作家,他認為恐怖源于內(nèi)心。坡在《怪異故事集》的序言中指出:“如果在我的許多作品中恐怖一直是主題,那我堅持認為那種恐怖不是日耳曼式的,而是心靈式的——我一直僅僅是從這種恐怖的合理源頭將其演繹,并僅僅是將其驅(qū)向合理的結(jié)果”(Bloom,1985:12-22)。坡探求的是人類內(nèi)心的恐怖,是人類不敢直面的內(nèi)心的丑惡?!捌碌淖顐ゴ笾幵谟谒堑谝粋€開掘人類意識最深處幽暗領域的人”(常耀信,2004:111)。
在《黑貓》中,有這樣一段非常具有爭議的內(nèi)心獨白:
關(guān)于這種邪念,哲學上并沒有重視。不過我深信不疑,這種邪念是人心本能的一股沖動,是一種微乎其微的原始功能,或者說是情緒、人類性格就由它來決定。誰沒有在無意中多次干下壞事或蠢事呢?而且這樣干時無緣無故,心里明知干不得而偏要干。哪怕我們明知這樣干犯法,我們不是還會無視自己看到的后果,有股拼命想去以身試法的邪念嗎?唉,就是這股邪念終于斷送了我的一生,正是出于內(nèi)心這股深奧難測的渴望,渴望自找煩惱,違背本性,為作惡而作惡,我竟然對那只無辜的畜生繼續(xù)下起毒手來,最后害它送了命(陳良廷,2003:241)。
從這段獨白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敘述者的內(nèi)心已經(jīng)被邪念占據(jù),人格扭曲,精神變態(tài)。有學者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入手進行研究,認為此刻是“自我”和“超我”被“本我”壓制,這是一種完全的暴力本能在支配著敘述者。但是,筆者更加傾向于以為這是坡在刻意地追求他預先設計好的“恐怖美學”。坡在評價自己的小說時有一段話常常被評論家們引用:“將滑稽提升成怪誕,將害怕涂上恐怖的色彩,將機智夸大成嘲諷,將奇怪延伸至神秘”(盛寧,1993:17)。正因為這樣,坡的小說才會無一例外地傾向于邪惡一方。當然,他的目的不是懲善揚惡,因為在小說的結(jié)尾,邪惡的一方終歸受到了應有的懲治。他筆下的人物的罪惡不是道德上的,也不是法律上的罪惡,而是一種激情支配下的,一種本能的惡,是一種具有恐怖美感的邪惡。坡捕捉的就是人在內(nèi)心邪念支配下的那種沖動的黑暗美學。他揭示了人類內(nèi)心最隱秘的活動,暴露出自己都無法直面的邪惡?!洞蟛涣蓄嵃倏迫珪愤@樣評價愛倫·坡:“坡是真正地道的美國文學的先驅(qū)者之一,是美國哥特式小說和整個偵探小說的創(chuàng)造者,他把神秘和恐怖的文學發(fā)展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程度……他恐怖故事中的冥界氣氛,在美國文學中是無與倫比的”(轉(zhuǎn)引自Kennedy,1991:11)。
四、結(jié)論
通過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效果說”理論在《黑貓》中得到了很好的運用。首先,在選題方面,坡選擇了最令人膽寒的主題——死亡;其次,在氛圍營造過程中,愛倫·坡用心安排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巧妙地運用聲、光和色彩來刺激讀者的感官,成功地烘托了恐怖氛圍;此外,在結(jié)構(gòu)設計方面,坡采用了對照手法和第一人稱敘述的技巧,在保持情節(jié)緊湊簡潔的同時,強化了恐怖的效果;最后,坡獨創(chuàng)性地發(fā)展了傳統(tǒng)的哥特式恐怖小說,由環(huán)境恐怖轉(zhuǎn)向心靈恐怖,揭露了人性最丑惡的一面,表現(xiàn)了本能邪念支配下不加束縛的黑暗之美。愛倫·坡的“效果說”理論在《黑貓》得到了完整呈現(xiàn),達到了預期的恐怖效果。中國現(xiàn)當代恐怖小說作家可以適當從中借鑒,在進行恐怖小說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注意從主題、氛圍、結(jié)構(gòu)、心理恐怖等方面入手,強化恐怖效果,提升作品的哲學高度。
參考文獻:
[1]Baym,Nina.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2002:1324.
[2]Bloom,Harold,ed.Modern Critical Views Edgar Allan Poe[M].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5:12-22.
[3]Kennedy,J Gerald,ed.A Historical Guide to Edgar Allan Po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11.
[4]McMichael,George.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0.
[5]Russell,Blankenship.American Literature[M].New York:Cooper Square Publishers Inc,1973:215.
[6]Varma,Devendra, P.The Gothic Flame:Being a History of the Gothic Novel in England[M].London:Arthur Barker Ltd,1957:18.
[7]曹曼.從“效果說”看愛倫·坡作品主題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架構(gòu)[J].外國文學研究,2005,(3):105-110.
[8]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111.
[9][美]愛倫·坡著.愛倫坡短篇小說集[M].陳良廷,徐汝椿,馬愛農(nóng)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10]崔晟夢.黑暗之美——哥特小說《黑貓》賞析[J].名作欣賞,2013,(3):174-175.
[11]胡亞敏.敘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41.
[12]李會芳.西方艾德加·愛倫·坡研究綜述[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2):13-17.
[13]魯迅.魯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365.
[14]盛寧.二十世紀美國文論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17.
作者簡介:
汪寧寧(1992-),男,漢,江蘇南京人,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