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與儒家思想

2016-11-30 05:51溫瑜
棗莊學院學報 2016年6期

溫瑜

(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 江蘇常熟 215500)

?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與儒家思想

溫瑜

(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 江蘇常熟 215500)

以忠、孝、仁、義、禮、智、信為內核、以禮為形式的整個儒家價值體系給予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深刻的影響:一是在生命價值觀上,把建功立業(yè)和追求道德完善作為男性生命價值觀的評判標準;二是在死亡觀上,儒家主要不是在對死亡客觀性的描述上,而是更傾向于宣揚死亡的倫理意義;三是在喪葬觀上,強調在喪葬中注重禮節(jié)??傊?,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中滲透的儒家思想充分體現了儒家治世的群體主義原則和利君、利國原則。

儒家思想;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影響

儒家著書、立說、游說、興學講授,政府把教育、考試與選官結合起來,使儒家思想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范式,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及其寫作的文學作品大多深受其影響。儒家思想給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最大的影響就是思想價值觀,可以說,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的整個價值評價體系幾乎全是儒家的價值評判體系。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的最終目的是如何治國平天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儒家開出的第一道良方是給整個社會建立一個有序的秩序,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建立一個從上至下君臣有別、長幼有序、男尊女卑的等級序差社會,即孔子所說的正名。接著儒家開出的第二道良方是建立一套維持這個秩序的規(guī)范,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和仁、義、禮、智、信的“五?!?,但這些規(guī)范如何進入人們的心里并使之固定為信條呢?社會學家認為,規(guī)范和利益是建立社會秩序的兩大基礎(如圖[1](P34)所示)。

美國社會學家埃里奧特·阿倫森(Eliot Aronson)將遵循規(guī)范的動力歸為三類:一是在利誘或威逼情況之下的就范或遵循(compliance),二是個人認同某群體或某人而信守其規(guī)范的認同(identification),三是通過教化手段把社會的規(guī)范內植于個人心中的植入(internalization)。三種動力以植入最為持久有效。法家提倡的是就范,儒家提倡的是植入,即禮,用教化把社會規(guī)范移入人的內心,每個人都能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個人好、家就好,相應地,家好國就好、天下就好,所以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第三冊)[2](P817)孟子也贊成孔子的說法:“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注疏》)[3](P2718)以忠、孝、仁、義、禮、智、信為內核、以禮為形式的整個儒家價值體系給予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深刻的影響,主要體現為:

一、生命價值觀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中男性和女性的生命價值觀是迥然不同的。

(一)男性生命價值觀

在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中,詩人對男性死者的評價首先是以建功立業(yè)和才學作為評判標準,并對其進行贊美的??滟澒I(yè)的例如“纂業(yè)光文祖,貽謀屬孝孫。”①(權德輿《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詞三首》)“禹功留海內,殷歷付天倫。”(劉禹錫《文宗元圣昭獻孝皇帝挽歌三首》)此四句均是稱贊皇帝的功業(yè),前者是贊揚唐德宗神武孝文皇帝繼承先祖的功業(yè),足以光宗耀祖,后者是贊揚文宗元圣昭獻孝皇帝的功業(yè)可以澤被后世?!耙羧菀伙h忽,功業(yè)自紛綸?!?徐鉉《文獻太子挽歌詞五首》)抒發(fā)了對太子一去世、其功業(yè)也蕩然無存的惋惜和哀嘆。常建的《吊王將軍墓》以西漢名將霍去病嘗為驃姚校尉、深入強敵和李廣勇戰(zhàn)單于為典,喻指王將軍的戰(zhàn)功之大?!笆I(yè)留青史,浮榮逐逝波。”(錢起《故相國苗公挽歌》)以漢高祖劉邦追念蕭何為典故,抒發(fā)其盛業(yè)雖在卻人已去世的哀嘆??滟澆湃A的如“嘆息書林友,才華天下選。并賦三陽宮,集詩集賢殿?!?張說《右侍郎集賢院學士徐公挽詞二首》)詩人夸贊好友徐堅才美名高、詩賦出眾,只可惜人去名在。

對于有才華但是沒有建立功業(yè)的死者,詩人是充滿遺憾和同情的。如衛(wèi)象的《傷李端》:“才子浮生促,泉臺此路賒。官卑楊執(zhí)戟,年少賈長沙。人去門棲鵩,災成酒誤蛇。唯馀封禪草,留在茂陵家?!?/p>

李端,生卒年不詳,從詩中可知其年輕早卒,他在“大歷十才子”中是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的人,是“才子中的才子”, 詩中用了五個典故來抒發(fā)對他懷才不遇的同情和惋惜:一是以揚雄賦才高官卑喻指李端官止杭州司馬,從五品下。二是以賈誼有才遭貶謫、年輕去世喻李端的浮生促。三是用“棲鵩”喻指李端去世的兇訊或預兆。四是用“酒誤蛇”喻指李端死于無端多疑、自相驚擾。五是以“封禪草”之典說李端是如司馬相如一樣才高而落泊的文人。賈島的《哭孟郊》和《吊孟協(xié)律》、杜荀鶴的《哭劉德仁》、崔玨的《哭李商隱》、杜荀鶴的《哭方干》、耿湋的《哭張融》、吳均的《傷友詩》等均屬此類。

其次是以忠、孝、仁、義、禮、智、信的品德作為評判標準贊美男性死者,在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中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直接贊揚,如《詩經·小雅·蓼莪》、三國王粲《為潘文則作思親詩》、嵇康的《思親詩》、唐耿湋的《題孝子陵》等直接歌頌了孝。漢武帝的《思奉車子侯歌》、托名為孔子所作的《陬操》、晉樂府雜歌謠辭《隴上歌》分別歌頌了霍去病之子霍嬗、為晉國趙簡子佐政而被殺的有才德的大夫竇鳴犢和舜華、為國捐軀的勇士陳安等忠臣。晉陶淵明的《悲從弟仲德》是歌頌兄弟之悌,魏文帝曹丕在《短歌行》中直稱其父親為仁者?!笆掠H崇漢禮,傳圣法殷家?!?《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挽歌三首》)唐劉禹錫在詩中稱贊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守禮。贊美死者為賢者的詩甚多,如唐孟郊的《吊元魯山》十首中竟出現了6個“賢”字,其中3次直接稱元魯山為“賢人”。而直接贊揚死者忠、孝、仁、義、禮、智、信品德的詩作也不少,如漢無名氏的《郭輔碑歌》稱贊郭輔的孝、友、貞、信、仁、恕、好惠、不越本分。無名氏的《張公神碑歌》連贊張公神“德兮之所寧”、“德兮之所懷”、“德兮之所衍”、“德兮之所□”。石勛的《費鳳別碑詩》歌頌費鳳的仁義、慈孝、忠、節(jié)操清廉、樂善好施、不越本分、仁德。此外,杜甫等詩人的哀悼詩也有許多是直接贊美死者具有上述多種美德的。二是運用忠、孝、仁、義、禮、智、信的典故間接贊揚男性死者,詳看《藝術編》之第14章《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的語言風格》。

相反,詩人對于不忠、不孝、不仁、不智、不悌的男性死者是語含嘲諷的,如先秦《詩經·秦風·黃鳥》是刺秦穆公以人殉死而哀三良從死之作,是為不仁。唐杜牧《聞慶州趙縱使君與黨項戰(zhàn)中箭身死長句》寫像趙縱這樣的勇健之將當世無雙,他為國捐軀、血染疆場,而達官貴人卻把他的壯舉當作酒宴之上、歌舞之余助興的笑料,諷刺了唐王朝統(tǒng)治者的不仁。北魏樂府雜歌謠辭《咸陽宮人為咸陽王禧歌》諷刺了在高祖駕崩之后、受遺命輔政的劉禧竟生不分之心、蓄意謀反的不忠、不臣行為。漢歌謠《民為淮南厲王歌》寫漢文帝即位后,其弟淮南王劉長于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謀反,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被文帝不忍置于法,赦之,廢王號,謫徙蜀郡嚴道邛郵,劉長途中絕食自殺,此詩諷刺了漢文帝對兄弟不悌的行為。

由上觀之,建功立業(yè)和追求道德完善是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的體現,也是儒家給予男性最理想的倫理角色定義。

(二)女性生命價值觀

從宇宙論視角看,《周易·系辭上》認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缀喍煜轮淼靡印!?《周易正義》)[3](P75~76)即男女兩性的尊卑秩序、主從關系是由自然界的高下秩序決定的。從政治視角看,宗法制度和專制制度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結構的兩大特征,前者以父系血緣作為家族認同的標準,致使女性長期依附族權、夫權,后者以男性君主的專制權力為核心,致使“三綱五常”、“存理滅欲”等思想大行其道。從經濟視角看,女性在父系血緣群體私有制中失去了掌管、支配和繼承家產的權力及被排斥在“唯祀與戎”的國家大事之外,使男外女內的社會分工和男尊女卑的性別等差得以強化。從家庭與社會的總體關系格局看,儒家所主張的序差格局剝奪了女性的獨立個性,使之變成了乖女、賢妻、良母、孝媳、貞婦、妓女等的角色符號。儒家這種女性生命價值觀深刻影響了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其詩中的女性可分為以下幾種:

1.在室女,即未出嫁的女兒,她們屬于父系宗親,人們對她們的態(tài)度是比較尊重的。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中寫得最多的就是未成年就夭折的在室女,出于愛和惋惜,詩人在詩中往往把她們比作花和寶,對她們的過早去世尤感悲痛和內疚,例如唐李群玉的《哭小女癡兒》:

平生未省夢熊羆,稚女如花墜曉枝。

條蔓縱橫輸葛藟,子孫蕃育羨螽斯。

方同王衍鐘情切,猶念商瞿有慶遲。

負爾五年恩愛淚,眼中惟有涸泉知。

此七律是李群玉為早夭的小女兒作的哀悼詩,全詩用了五個典故表達自己的悲痛與憐惜之情。首聯(lián)中的“熊羆”語自《詩經·小雅·斯干》:“大人占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庇魃械念A兆,是說自己一生沒有生到兒子,有個像花一樣的女兒還年紀輕輕就去世了。頷聯(lián)中的“葛藟”語自《詩經·王風·葛藟》:“綿綿葛藟,在河之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毖怨侨夥蛛x,“螽斯”語自《詩經·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薄缎颉罚骸啊扼埂?,后妃子孫眾多也。”[4](P490)此喻自己痛失小女,后繼無人,羨慕螽斯的子孫眾多。頸聯(lián)用王戎喪子、山簡吊之和商瞿晚才有子兩個典故訴說自己喪女的悲痛和表達晚能有子的希望。尾聯(lián)寫自己為五歲而夭的小女兒痛哭淚干的情況。

此類作品還有皮日休的《傷小女》、元稹的《哭小女降真》和《哭女樊》和《哭女樊四十韻(虢州長史時作)》、白居易的《念金鑾子二首》和《病中哭金鑾子(小女子名)》和《重傷小女子》、李群玉的和《傷小女癡兒》、韋莊的《憶小女銀娘》、李乂的《淮陽公主挽歌》、張謂的《玉清公主挽歌(代宗之女)》、顧況的《義川公主挽詞》、韓愈的《去歲自刑部侍郎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蒙恩還朝過其墓留題驛梁》等。

對于成年的在室女,詩人往往是用貞、忠、孝來評價她們。例如南朝民歌樂府詩清商曲辭《華山畿二十五首》,少帝時南徐一位士子從華山經過,在客舍中見一名女子,心生愛慕,為之相思,并吞其蔽膝而死,女感其誠,亦為之自殺殉情。再如唐張籍的《江陵孝女》,寫江陵一位少女在父母去世以后,孤獨一人為父母祭祀、守孝痛哭的情景。

2.賢妻良母。在古代封建社會里,男人要想有一個安定的后方以便自己可以全力以赴地治國、平天下,必須有一位善于持家的賢妻良母,為此,他們給妻子定下了“三綱”、“三從四德”等規(guī)矩,這在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中多有體現。

相勸:“妻者齊也,與夫齊體,自天子至庶人,其義一也。”(《周易正義》)[3](P490)說明夫婦之間是榮恥相及、利益與共的,所以要相敬如賓。此外,妻子還應諫夫、相夫,如《白虎通》所言:“妻得諫夫者,夫婦一體,榮恥共之?!?《周易正義》)[3](P233)唐代鄭氏《婦孝經》亦云:“夫有諍妻,則不入于非道?!盵4](P272)《詩經·邶風·綠衣》中的丈夫之所以那么思念亡妻,原因就是“我思古人,俾無訧兮!……我思古人,實獲我心!”即她了解我的心思并能及時指出我的過錯。“能令諫明主,相勸識賢人”(唐王維《達奚侍郎夫人寇氏挽詞二首》)言達奚侍郎夫人寇氏能給予丈夫有益的影響,勸他給明主進諫、識別賢人?!皩⒊抠浹?,入室還相敬”(唐王維《故南陽夫人樊氏挽歌》)說陽夫人樊氏在丈夫每次上朝前都用言語相勸,防止他出錯,下朝回家之后還對他尊尊敬敬?!皩④娦葶迦?,誰勸著新衣”(唐徐安貞《程將軍夫人挽詩》)贊美程將軍夫人勸其丈夫穿新衣,對其生活關心備至。

孝順:孝是儒家對男女共同的道德要求,“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經注疏》)[3](P2545)古代的女性沒有贍養(yǎng)父母的責任,她的孝主要是體現在尊敬父母、聽從父母教誨、侍奉公婆,最重要的是為夫家生養(yǎng)男性后代接班人,如“事姑稱孝婦,生子繼先賢?!?唐李頎《達奚吏部夫人寇氏挽歌》)姑就是婆婆,詩中稱贊達奚吏部夫人寇氏侍奉婆婆很殷勤,人們都稱贊她為孝婦,生養(yǎng)的兒子很聰明,能繼承先賢的遺業(yè)。“思齊先姑,志侔姜姒”(唐王粲《為潘文則作思親詩》)是贊揚潘文則的母親很孝順,莊敬婆婆,其志可比文王的祖母太姜和文王的妻子姒。

知書達禮:貞女孝媳、賢妻良母是儒家對女性的角色期待,也是古代女性的教育目標。儒家對女性實行的是嚴格的“從人”性別教育,對其才智要求不必太高,如《女誡》所言“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5](P2789),但要知書,以便更好地明禮。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對知書明禮的女性是高度贊揚的,如“黃鶴悲歌絕,椒花清頌馀?!?唐上官儀《江王太妃挽歌》)“椒花頌”典出《晉書》卷九十六《列女傳·劉臻妻陳氏傳》,說晉人劉臻的妻字陳氏聰慧能寫文章,曾經在正月初一獻一篇《椒花頌》,此處用典是稱頌江王太妃富于文采?!伴T緒公侯列,嬪風詩禮行?!?唐張九齡《故滎陽君蘇氏挽歌詞三首》)此詩贊故滎陽君蘇氏出身高貴、知書達禮?!笆缗婇L在,夫人法尚存。”(唐王維《故南陽夫人樊氏挽歌》)“淑女”語自《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指賢善之女,“夫人法”典自《世說新語箋疏》下卷上《賢媛》,說王汝南娶郝普女,婚后有令姿淑德,生子東海,為王氏母儀。王司徒妻鐘氏女亦有俊才女德。二女為娣姒,互相敬重,東海家內、京陵家內各循其夫人之禮。用此二典是贊美故滎陽君蘇氏賢善、知詩達禮?!芭畠x掩鄭國。嬪容映趙宮”(齊盧詢祖《趙郡王配鄭氏挽詞》)是稱贊趙郡王配鄭氏女儀出眾,容貌傾城。

女紅:在男耕女織的封建社會,女紅是最為基本的家庭手工業(yè),在家庭經濟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管子》云:“農有常業(yè),女有常事。一農不耕,民有為之饑者。一女不織,民有為之寒者。”[6](P1388)所以,韋應物的妻子去世了,剩下的女工無人接管、縫紉材料無人收拾,如,“殘工委筐篋,馀素經刀尺?!?唐韋應物《過昭國里故第》)“掩嚬人已無,委篋涼空在?!?唐韋應物《悲紈扇》)元稹的妻子去世了,穿破的衣服無人修補,如,“重纊猶存孤枕在,春衫無復舊裁縫?!?唐元稹《六年春遣懷八首》)“破盡裁縫衣,忘收遺翰墨?!?唐元稹《張舊蚊幬》)李商隱的妻子去世了,遠離家鄉(xiāng)去從軍,沒有人做衣服、寄衣服給他,他只好想象妻子還在織布時的情景,如“劍外從軍遠,無家與寄衣。散關三尺雪,回夢舊鴛機?!?唐李商隱《悼傷后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可見,善于女紅是古代女性價值的體現之一。

慈良:良母有兩大標準:一是善生(嚴格來說是生有兒子),二是善養(yǎng),如果第一個條件具備的話,那么良母最大的特征是善于培養(yǎng)小孩。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中有不少詩歌抒寫母親培養(yǎng)小孩的艱辛或智慧,如,“躬此勞瘁,鞠予小子”(三國王粲《為潘文則作思親詩》)寫潘文則的母親勞累辛苦、全心全意養(yǎng)大他這個小子?!扒诮躺品郑惨哟儒?。嗟予小子,譬彼土糞。俯愧陋質,仰忝高訓?!?晉孫綽《表哀詩并序》)詩人描寫自己回憶母親生前如何勤教善分地教育自己,可惜自己天資愚笨,不能仰忝其高訓,所以現在覺得很慚愧?!皬姆蛟獎P貴,訓子孟軻賢”(唐岑參《西河郡太原守張夫人挽歌》)以漢劉向《列女傳》卷一《母儀·鄒孟軻母傳》中的“孟母三遷”的典故贊美西河郡太原守張夫人很有智慧,如孟母善于為孟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一樣很擅長教育小孩。善養(yǎng)還包括對孩子的慈愛,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中有多次直接以“慈母”、“慈親”稱自己的母親,如,“慈母沒兮誰與驕?!?晉嵇康《思親詩》)“慈母沈哀疚?!?晉陶淵明《悲從弟仲德》)“慈母未及葬”(唐王維《哭殷遙》)“慈母斷腸妻獨泣”(唐李嘉祐《傷歙州陳二使君》)“獨在異鄉(xiāng)歿,若為慈母聞?!?唐黃滔《傷翁外甥》)“黃滔慈親臨老時?!?唐李中《哭舍弟二首》)等。

忠貞:《易傳》曰:“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夫子制義,從婦兇也?!?《周易正義》)[3](P48)即從一而終對婦女來說是貞德,對男子來說則會導致兇事,這是專對女性提出的性道德要求。貞是對賢妻母最高的贊譽。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中描寫夫死不再改嫁、從一而終的詩作有先秦《詩經·唐風·葛生》和托名陶嬰所作的《黃鵠歌》、三國魏文帝曹丕的《寡婦詩》、梁王氏的《連理詩》、《孤燕詩》。宣揚夫死自殺殉葬的詩歌有漢樂府無名氏的《伯姬引》、無名氏的《傷三貞詩》、(朝鮮)高麗玉的《箜篌引》、北魏孝文帝高允的五言詩《詠貞婦彭城劉氏詩(八章)》、唐張仲素的《燕子樓三首》。也有的在詩中直接贊美死者的忠貞,如“柔軌題貞順,閑規(guī)賦肅雍?!?唐蘇颋《故高安大長公主挽詞》)事實上,忠和貞在“三綱”中含義是相同的,儒家文化的家國同構實質上是一種父權制文化,把家擴大就成了國,妻相當于國中的臣,把國縮小就成了家,臣相當于家中的妻,對臣來說最重要的準則是忠,對妻來說,最重要的準則是貞,所以忠和貞實際上是異構同質。

3.妾、侍兒、妓。儒家對女性的態(tài)度是很矛盾復雜的,對于賢妻良母(在室女為準賢良母)是尊敬、莊重的,剝奪她們的性自主權,對她們要求忠貞,絕不言性,而對妾、侍兒、妓則是另外一種態(tài)度,贊美她們的容貌、技藝甚至性愛,對她們是親之、狎之、戲之甚至是蔑視的態(tài)度。如唐竇鞏的《悼妓東東》:

芳菲美艷不禁風,未到春殘已墜紅。

惟有側輪車上鐸,耳邊長似叫東東。

此七絕為竇鞏哀悼一位名叫東東的妓女的詩。首二句用比喻手法贊揚東東的美艷,可惜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后二句用借代手法回憶自己與東東的情愛往事,一是回憶東東的技藝,二似是回憶與東東的性愛。又如劉禹錫的《和楊師皋給事傷小姬英英》:

見學胡琴見藝成,今朝追想幾傷情。

撚弦花下呈新曲,放撥燈前謝改名。

但是好花皆易落,從來尤物不長生。

鸞臺夜直衣衾冷,云雨無因入禁城。

此七律是劉禹錫和白居易妻弟楊師皋的悼姬詩而作,實是幫忙悼別人的小妾。首聯(lián)寫楊師皋回憶英英胡琴初學成的情景,頷聯(lián)回憶英英彈奏琵琶獻藝的情狀,頸聯(lián)感嘆英英的美貌及過早去世,尾聯(lián)用巫山神女的典故描寫楊虞卿任給事中晚上當值時對她的思念,其中可能也含有對兩人性愛的回憶。值得注意的是“尤物”一詞體現了詩人的情感取向,此語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茍非德義,則必有禍?!?《春秋左傳正義》)[3](P2118)絕色的女子足可以讓男人轉移心性、變壞,男人如果不是具有很強的道德意識的話,就一定會遭受禍患,小則亂性、破家,大則亡國滅種,所以尤物即美女,美女即妖孽,此實荒謬!自己想偷蘋果反怪蘋果長得香,男人自身抵抗力不強反怪女人長得美,此詞含有對女性的極端蔑視和男性欲推卸責任的嫌疑,語含貶意。

由上觀之,儒家文化實是男權文化,女性是被男性所定義、所塑造的、被剝奪了話語權的“物體”和符號,男性從平天下的宏觀目的出發(fā),將她們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實用型的符號,如賢妻良母,在室女是準賢妻良母,亦屬此列,她們是為男性傳宗接代、相夫教子、穩(wěn)定后方服務的;二類是審美型的符號,如妾、侍兒、妓,她們用于滿足男性的感觀享受和情感欲望,以慰籍男性在平天下過程中出現的倦怠、空虛、寂寞、無聊。

二、死亡觀

任何一種文化體系都必須對死亡作出自己的回答,儒家對死亡始終保持著理智和清醒的態(tài)度,他們承認死亡、直面死亡?!拔茨苁氯耍赡苁鹿??……未知生,焉知死?”(第三冊)[2](P760)孔子強調要做好現在本身的工作與盡到自己的責任,至于何時死及死后如何則不必追問或有余力再問,可見其注重活在當下的態(tài)度。孔子還注重活在現實,“子不語怪、力、亂、神”(第四冊)[2](P480)“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第三冊)[2](P760)“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第二冊)[11](P406)均表明不管孔子對鬼神是信還是否,但是他是贊成盡當前人活著的義務和責任,對虛幻的鬼神是避而不談和敬而遠之的。面對長沮、桀溺、荷蓧丈人這種避世的隱者,孔子的態(tài)度是:“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第四冊)[2](P1270)孔子認為人畢竟與鳥獸不同,不能躲到山林里去,必須面對現實、拯救天下。所以直面現實、直面當下的精神既是儒家生命價值觀的特點,也是其死亡觀的特色。在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中體現為:

(一)承認死亡,為死亡而悲

承認死亡首先體現為承認死亡的終結性,其表現有二:一是機體生命的終結,例如唐白居易的“丘園共誰卜,山水共誰尋。風月共誰賞,詩篇共誰吟?;ㄩ_共誰看,酒熟共誰斟?!?《哭崔常侍晦叔》)寫人一旦死亡,其機體就不復存在,再也不能從事任何活動,不能卜丘園,不能尋山水,不能賞風月,不能吟詩篇,不能看花開,不能斟酒熟,六個“誰”寫出了人死亡之后肉體消失、生命停止的狀態(tài)。二是死亡的不可逆轉性,例如:

嗟母兄兮永潛藏,想形容兮內摧傷。──(三國嵇康《思親詩》)

奈何悼淑儷,儀容永潛醫(yī)。

──(晉潘岳《悼亡詩三首》)

翳然乘化去,終天不復形。

──(晉陶淵明《悲從弟仲德》)

悲哉人道異,一謝永銷亡。

──(南朝梁沈約《悼亡詩》)

山門一已絕,長夜緬難終。

──(南朝齊蕭子隆《經劉瓛墓下詩》)

上述各例均說明了人一旦死亡,其形體就永遠在世上消失了,再也不可能恢復到原來的樣子,更不可能復生了。

其次體現為畏死,即人雖知必有一死,但人總是害怕死亡,或擔心時光流逝太快,或嘆惜宇宙永恒、人生苦短,或感嘆死亡的無常,或采取各種方法延緩死亡的來臨。例如:

(1)子車奄息。維此奄息(仲行、針虎),百夫之特(防、御)。臨其穴,惴惴其慄。──(《詩經·秦風·黃鳥》)

(2)池塘春草在,風燭故人亡。

──(唐韋莊《哭同舍崔員外》)

(3)誰知厚俸今無分,枉向秋風吹紙錢。──(唐白居易《答謝家最小偏憐女》)

(4)誰知我亦輕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唐杜牧《聞慶州趙縱使君與黨項戰(zhàn)中箭身死,輒書長句》)

(5)愛賢唯報國,樂善不防身。

──(唐宋之問《梁宣王挽詞三首》其一)

上述(1)句《詩經·秦風·黃鳥》中的奄息、仲行、針虎雖然是百夫之特、百夫之防、百夫之御,是人們愿意用百人贖其身的勇夫,但是面臨被迫殉葬,臨其穴時還是害怕得栗栗發(fā)抖。(2)句中的“風燭”源于《樂府詩集》卷四十一《相和歌辭·楚調曲上·怨詩行》:“天道悠且長,人命一何促。百年未幾時,奄若風吹燭。嘉賓難再遇,人命不可續(xù)。齊度游四方,各系太山錄。人間樂未央,忽然歸東岳。當須蕩中情,游心恣所欲?!盵7](P610)用于指天道永恒,人生苦短,人生無常。此處用池塘春草年年翻新反襯人如風燭般短促而不可定、不可續(xù),突出了對死亡來臨的恐慌,照應了前面的“三年一電光”。(3)(4)句中的兩個“誰知”寫出了死亡的不可預料、死亡的無常,死亡隨時有可能降臨的確讓人害怕。(5)句中的梁宣王是用樂善、行善的方法來預防或延緩死亡,但還是防不勝防。

再次是悲死,即為死亡的到來而悲傷。悲是哀悼詩的基本情感基調,據統(tǒng)計,在1210首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中,表現悲的詞匯是最多的:哭(418次)、悲(258次)、哀(168次)、傷(258次)、泣(68次)、凄(67次)、淚(160次)、涕(45次)、悵(34次)、嘆(79次)、吊(121次)、悼(83次)、祭(25次)。為何為死亡而悲?王維說得很明白:“人生能幾何,畢竟歸無形。念君等為死,萬事傷人情?!?《哭殷遙》)人的一生能有多長呢,即很短暫,不管你活多少歲,最后都要歸于死亡,一想到我們所有人都要死,所以無論做什么事都感到悲傷。

總之,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無論是承認死亡的終結性,還是畏死、悲死,都是從科學的角度客觀地表現了死亡的事實,這正是儒家直面現實、直面死亡的體現。

(二)超越死亡,追求不朽

儒家的生命價值觀就是人的倫理生命價值觀,無論人生與死都是為了實現和完善其倫理理想,它把人的倫理生命當作是人的真實存在,以死為背景來宣揚生的價值,但是死亡終是事實,所以儒家只好創(chuàng)造“不朽”來超越有限的生命。有的哀悼詩人明確提出了身死名存、追求不朽的口號,如“遺愛永存今似古,高名不朽死如生?!?雍陶《哭饒州吳諫議使君》)“身死聲名在,多應萬古傳?!?賈島《哭孟郊》)其實現的方法有:

首先,用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蹲髠鳌吩唬骸疤嫌辛⒌?。其次有立功。其次有 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7](P1979)例如,“盛德遺祀,休矣亦世”(漢無名氏《郭輔碑歌》)稱贊郭輔人死德存,留在宗廟受人祭拜。“婉儀馀舊德,仍載禮經中”(唐司空曙《故郭婉儀挽歌》)是贊美郭婉儀去世后,她的美德被記載在禮經中?!捌缴铝x人間誦,身后何勞更立碑”(唐徐夤《經故翰林楊左丞池亭》)是稱贊楊左丞生前有高尚的德義,被人們廣泛傳誦,用不著死后專門立碑備傳。然而立德并不容易,當個體的生命存在與道德原則發(fā)生沖突時,為維護道德原則就要舍棄小我成就大我,這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孔子、孟子、荀子從“成仁”、“取義”、“盡禮”的角度出發(fā)所提出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從生成死”。例如晉樂府雜歌謠辭《隴上歌》歌頌的勇士陳安是晉王保司馬的部將,時被劉曜圍于隴城,陳安被擊敗,南走陜中,劉曜的部下平先、丘中伯將軍乘勝追擊。在陜中陳安與十余位壯士奮力博擊,最后英勇殉國,感動國人,隴上為他作歌,甚至也感動了敵方將領劉曜,曜為之悲傷,并命樂府歌之,其本事見《晉書·劉曜載記》??梢姎⑸沓扇?、舍生取義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被時人廣泛稱頌。又如唐鄭遨《哭張道古》中的張道古,為了國家的前途命運,曾以直諫得罪了昭皇,后連遭貶謫,死于異地,所以詩人說他生前官卑名不傳,死后馳名遍大唐,勸告后來的修史者要為他正名,言其力死以正頹綱。這些都是立德的典范。

立功就是要創(chuàng)造出輝煌的業(yè)績,惠及后世,垂范天下。例如:

(6)禹功留海內,殷歷付天倫。

──(唐劉禹錫《文宗元圣昭獻孝皇帝挽歌三首》)

(7)圣功青史外,刊石在陵前。

──(唐姚合《文宗皇帝挽詞三首》)

(8)含章光后烈,繼武嗣前雄。

──(唐駱賓王《傷祝阿王明府》)

(9)身去烈在。鐫石作歌,昭示萬祀。──(漢無名氏《郭輔碑歌》)

(6)句的“禹功”指文宗元圣昭獻孝皇帝建立的帝業(yè)像古代的明君大禹一樣大,即使他去世了,其功業(yè)還造福人民。(7)“圣功”指文宗皇帝的功業(yè)之大,青史載不盡,還刊刻在陵墓前的石碑上。(8)句中的“含章”指含美質于內,“繼武”表足跡相連,比喻繼承前人的事業(yè),此二句說王明府繼承前雄的業(yè)績,他的美質可以光揚后來的英烈。(9)句贊美郭輔人雖然去世了,但是其英烈功業(yè)、精神還在,所以刻石為他歌頌,用以昭示萬祀。上述例子均強調了立功以名留青史、昭示子孫以創(chuàng)造身死名在、精神永存的“不朽”信念。如果立德、立功不可得的話,那么就選擇次一等的立言,通過著書立說給后人留下精神財富,以實現“不朽”,如:

(10)何言寸祿不沾身,身沒詩名萬古存。──(唐杜荀鶴《哭方干》)

(11)世德只應榮伯仲,詩名終自付兒孫。──(唐韋莊《夏初與侯補闕江南有約……因成長句四韻吊之》)

(12)下世無遺恨,傳家有大詩。──(唐齊己《哭鄭谷郎中》)

(13)但是洛陽城里客,家傳一本杏殤詩。──(唐王建《哭孟東野二首》)

(14)幽居探元化,立言見千祀。──(唐盧藏用《宋主簿鳴皋夢趙六予未及報而陳子云亡今追為此詩答宋兼貽平昔游舊》)

上述(10)句是贊美方干生前是布衣,但是工詩,雖然人已去世,但是詩名萬古長存。(11)句詩人認為在世時的品德大概只能在兄弟或朋友之間榮耀,但是寫詩留下的詩名是子孫萬代為之榮繼的。(12)句是詩人安慰鄭谷郎中,說他去世理應沒有遺憾,因為他有大詩傳世了。(13)句是詩人贊揚孟郊去世后留有詩名,以洛陽城內家傳其《杏殤》詩指代其人雖逝但詩名不朽。(14)句是說明幽居是為了探尋大自然的奧秘、獲得身心的放松,而立言則可以流傳千秋萬代,超越生命而不朽。

其次,通過子孫、家族的嗣續(xù)以達到不朽亦是儒家創(chuàng)造不朽的另外一種重要方法。強調生命的物質性延續(xù)是一切生命的本能自然規(guī)律,在中國古代以宗法制和君主專制為特征的封建社會更具有重要意義,儒家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社會倫理基石更是對這一規(guī)律的強化。子孫興旺也可以將前輩的事業(yè)、文化、生命由血緣、宗族、種族延續(xù)和繼承下去,這種思想在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中有較多體現。例如漢樂府無名氏的《郭輔碑歌》,詩人在歌頌了郭輔的美德之后,接著贊揚他的子嗣興旺,“篤生七子,鐘天之祉。堂堂四俊,碩大婉敏。娥娥三妃,行追大姒。葉葉昆嗣,福祿茂止。”他生了七個兒女,四個兒子碩大婉敏,三個女兒,品德高尚,行追大姒,所以子孫繁多,福祿茂止。又如唐白居易的“業(yè)大承宗祖,功成付子孫”(《德宗皇帝挽歌詞四首》)明確表露要繼承、壯大祖宗基業(yè),以便傳承給子孫的思想。相反,如果子嗣不繁、人丁稀少、功業(yè)后繼無人,人們是異常痛心的。例如唐中書舍人宋公沒有兄弟,僅生一子,其子有文有德,生病沒有得到及時醫(yī)治,突然去世了,宋公很悲傷,其他人也很悲傷,王維作詩為之悲嘆:“仰訴天之不仁兮,家唯一身,身止一子,何胤嗣之不繁,就單鮮而又死?!?《宋進馬哀詞》)又如唐李群玉在女兒去世后,明確在詩中表明希望子嗣繁多的思想“條蔓縱橫輸葛藟,子孫蕃育羨螽斯?!?《哭小女癡兒》)再如唐白居易在兒子崔兒去世后,悲痛欲絕,連呼“文章十帙官三品,身后傳誰庇蔭誰”(《初喪崔兒報微之晦叔》),深感自己的才學、官爵無人繼承、家業(yè)不興、生命無望。

總之,由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顯示,儒家雖然承認死亡的客觀性,但是它主要不是在對死亡客觀性的描述上,而是更傾向于宣揚死亡的倫理意義。它通過精神的永生和血脈的延續(xù)來超越死亡的局限,從而達到不朽。

三、喪葬觀

《論語·為政》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論語集疏》)[3](P2462)《荀子·禮論》也說:“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終始一也。”[8](P433)這說明儒家重生,也重死,死生如一,在喪葬中尤其要注重禮節(jié),這種喪葬觀在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中深有體現。

中國古代禮制分為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五類,叫“五禮”。喪禮包括喪、葬、祭三部分,“喪”是規(guī)定活人(主要是死者親屬)在喪期內的行為規(guī)范,“葬”是規(guī)定死者應享受的待遇,“祭”是規(guī)定喪期內活人與死者之間聯(lián)系的中介儀式,其中“喪”是喪禮的核心?!皢省迸c“葬”往往聯(lián)系在一起,傳統(tǒng)的喪葬禮儀程序大致包括:(一)臨終:包括將病危之人居于適寢,國君、朋友要親自或委派人探望,病人垂死之時,家屬守在床邊。(二)始死:1.復禮,即招魂;2.楔齒、綴足、設脯醢、醴酒、設帷帳;3.命赴;4.君以及賓客吊、禭;5.設銘;6.沐??;7.飯含、襲、設冒;8.設重、設燎(以上各項儀節(jié)在始死后一天之內完成)(三)小殮。(四)大殮。(五)待葬:1.朝夕哭、朝夕奠;2.筮宅;3.視槨、視明器;4.卜日;5.既夕哭;6.遷柩;7.赗贈。(六)下葬:1.設大遣奠;2.發(fā)引;3.下葬;4.反哭。(七)葬后:1.虞祭;2.卒哭;3.拊;4.練祭、大祥、禪。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反映墓祭的作品有:晉潘岳《悼亡詩三首》、晉曹毗《郗公墓詩》、晉顧愷之《拜宣武墓詩》、南朝齊竟陵王蕭子良《登山望雷居士精舍同沈右衛(wèi)過劉先生墓下作詩并序》(一作《同隨王經劉先生墓下作》)、隨郡王蕭子隆《經劉瓛墓下詩》、南朝宋謝靈運《廬陵王墓下作詩》、孝武帝劉駿《拜衡陽文王義季墓詩》、唐韋莊《哭同舍崔員外》、駱賓王《過張平子墓》、常建《吊王將軍墓》、包佶《朝拜元陵》、杜甫《別房太尉墓(在閬州)》、顧況《經徐侍郎墓作》、李端《哭苗垂》(一作《過故友墓》)、韓愈《去歲自刑部侍郎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蒙 恩還朝過其墓留題驛梁》、白居易《過高將軍墓》和《過顏處士墓》和《采石墓》(一作《李白墓》)、楊虞卿《過小妓英英墓》、許渾《途經李翰林墓》、喻鳧《經劉校書墓》、項斯《經李白墓》、馬戴《過亡友墓》、羅隱《孟浩然墓》和《經耒陽杜工部墓》、唐彥謙《拜越公墓因游定水寺有懷源老》和《過浩然先生墓》、鄭谷《長江縣經賈島墓》、杜荀鶴《經賈島墓》和《經九華費征君墓》、韋莊《劉得仁墓》、殷文圭《經李翰林墓》、李洞《賈島墓》、安锜《謝文靖墓下作 (時閩嶺用師,契丹陷梁宋) 題賈島墓》、賈彥璋《王龍驤墓》、《唐衢墓》(一作《賈島詩》)、靈澈《遠公墓》、常建《吊王將軍墓》、李節(jié)《過□江吊子美》等。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反映喪葬禮儀的作品主要有:招魂,如《招魂》、《大招》等。遷柩,如唐杜甫的《哭嚴仆射歸櫬》、《承聞故房相公靈櫬自閬州啟殯歸葬東都有作二》、《送盧十四弟侍御護韋尚書靈櫬歸上都二十韻》、陳羽的《觀朱舍人歸葬吳中》等。下葬,如《詩經·秦風·黃鳥》寫殉葬。守孝,如先秦《詩經·檜風·素冠》、唐耿湋的《題孝子陵》等。鐫刻碑詩、墓銘,如漢代石勛的《費鳳別碑詩》、無名氏的《李翊夫人碑嘆》、無名氏的《郭輔碑歌》、無名氏的《張公神碑歌》、唐王□的《王氏殤女墓銘》、無名氏的《劉明德德墓志銘末附歌》等。其中寫得最多的是送葬禮,據統(tǒng)計,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中描寫送葬的詩歌共有147首,其特點有:

(一)寫身份高貴死者的送葬禮居多

據統(tǒng)計:為皇帝送葬的作品存28首:唐李端《代宗挽歌》、武元衡《德宗皇帝挽歌詞三首》(1首)、武元衡《順宗至德大圣皇帝挽歌詞三首》(2首)、《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詞三首》(2首)、劉禹錫《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二首》(1首)、劉禹錫《文宗元圣昭獻孝皇帝挽歌三首》(2首)、呂溫《順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挽歌詞三首》、張籍《莊陵挽歌詞三首》(2首)、元稹《憲宗章武孝皇帝挽歌詞三首 (膳部員外時作)》(1首)、白居易《德宗皇帝挽歌詞四首》(3首)和《開成大行皇帝挽歌詞四首,奉敕撰進》(2首)、姚合《敬宗皇帝挽詞三首》、姚合《文宗皇帝挽詞三首》(2首)、李商隱《昭肅皇帝挽歌辭三首》。

為皇后送葬的作品存14首:唐朱子奢《文德皇后挽歌》、李百藥《文德皇后挽歌》、竇叔向《貞懿皇后挽歌三首》(2首)、王氏《大行皇太后挽歌詞三首》(2首)、韓愈《大行皇太后挽歌詞三首》、薛能《恭禧皇太后挽歌詞三首》(2首)、徐鉉《光穆皇后挽歌三首》。

為太子送葬的作品存16首:唐張說《惠文太子挽歌二首》、王維《恭懿太子挽歌五首》、權德輿《惠昭皇太子挽歌詞二首》(1首)、白居易《贈悼懷太子挽歌辭二首 (奉詔撰進)》、姚合《莊恪太子挽詞二首》、溫庭筠《唐莊恪太子挽歌詞二首》、徐鉉《文獻太子挽歌詞五首》(2首)。

為公主送葬的作品存4首:唐權德輿《贈鄭國莊穆公主挽歌二首》(1首)和《贈魏國憲穆公主挽歌詞二首》(1首)和《贈梁國惠康公主挽歌詞二首》(1首)、《梁國惠康公主挽歌詞二首 (駙馬即司空于公之子)》(1首)。

為夫人及高官妻子送葬的作品存8首:唐王維《故南陽夫人樊氏挽歌》(2首)、李頎《達奚吏部夫人寇氏挽歌》、顧況《晉公魏國夫人柳氏挽歌》、元稹《恭王故太妃挽歌詞二首 (校書郎時作)》、張九齡《故滎陽君蘇氏挽歌詞三首》(2首)。

為王侯送葬的作品存9首:北周王褒《送觀寧侯葬詩》和《送劉中書葬詩》、陳張正見《和陽侯送袁金紫葬詩》、隋詩盧思道《彭城王挽歌》、唐宋之問《梁宣王挽詞三首》(2首)和《魯忠王挽詞三首》(1首)、李嶠《武三思挽歌》、權德輿《故太尉兼中書令贈太師西平王挽詞》。

為官員送葬的作品存64首:唐李世民《望送魏徵葬》、宋之問《故趙王屬贈黃門侍郎上官公挽詞二首》(1首)、上官儀《謝都督挽歌》、駱賓王《樂大夫挽詞五首》(1首)、張說《崔司業(yè)挽歌二首》(1首)和《李工部挽歌三首》和《贈工部尚書馮公挽歌三首》(2首)、李乂《故趙王屬贈黃門侍郎上官公挽詞》、沈佺期《哭蘇眉州崔司業(yè)二公》、王維《故太子太師徐公挽歌四首》(1首)、《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1首)、《送殷四葬》、岑參《苗侍中挽歌二首》和《故仆射裴公挽歌三首》(2首)、《故河南尹岐國公贈工部尚書蘇公挽歌二首》(1首)、李嘉祐《故燕國相公挽歌二首》、《故吏部郎中贈給事中韋公挽歌二首》(1首)、杜甫《故武衛(wèi)將軍挽歌三首》(1首)和《承聞故房相公靈櫬自閬州啟殯歸葬東都有作二首》(1首)和《重題》、蔣渙《故太常卿贈禮部尚書李公及夫人挽歌二首》(1首)、顧況《酅公合祔挽歌》和《相國晉公挽歌二首》(1首)、耿湋《哭張融》、戎昱《哭黔中薛大夫》、竇?!犊迯垈}曹南史》、竇鞏《哭呂衡州八郎中》、李端《張左丞挽歌二首》、劉商《同諸子哭張元易》、權德輿《工部友引日屬傷足臥慶不遂執(zhí)綿》和《湖南觀察使故相國袁公挽歌二首》、陳羽《觀朱舍人歸葬吳中》、劉禹錫《故相國燕國公于司空挽歌二首》和《河(湖)南觀察使故相國袁公挽歌三首》(2首)和《哭王仆射相公 (名播,時兼鹽鐵,暴薨)》和《傷韋賓客 (自工部尚書除賓客)》(一作《傷韋賓客縝》)和《許給事見示哭工部劉尚書詩因命同作》、孟郊《哭李觀》、張籍《祭退之》和《哭胡十八遇》和《哭元九少府》、白居易《元相公挽歌詞三首》和《哭微之二首》、趙嘏《哭李進士》、張喬《哭陳陶》、方干《哭秘書姚少監(jiān)》、鄭谷《哭進士李洞二首》、無可《哭張籍司業(yè)》、杜甫《哭韋大夫之晉》、張九齡《故徐州刺史贈吏部侍郎蘇公挽歌詞三首》(1首)。

為道士送葬的作品存2首:北周庾信《送炅法師葬詩》、《故女道士婉儀太原郭氏挽歌詞》。

為和尚送葬的作品存2首:楊炯《和旻上人傷果禪師》、于鵠《哭凌霄山光上人》。

(二)表現出森嚴的等級秩序

《荀子·富國》云:“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盵8](P210)《禮記·樂記》亦云: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禮記正義》)[3](P1529)可見,禮的本質是用以區(qū)別尊卑貴賤、上下長幼、貧富輕重,使人在社會生活中處于適當的位置,并讓賤者、幼者表現出對貴者、長者的敬意。這種敬意是通過體現差別的跪、拜、揖、讓等禮儀和服飾、飲食、車馬、宮室等外物表現出來的,正如漢代賈誼所言:“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貴賤,是以高下異,則名號異,則權力異,則事勢異,則旗章 異,則符瑞異,則禮寵異,則秩祿異,則冠履異,則衣帶異,則環(huán)佩異,則車馬異,則妻妾 異,則澤厚異,則宮室異,則床席異,則器皿異,則食飲異,則祭祀異,則死喪異?!盵9](P53)

可見,喪祭禮的作用是人類社會貴賤有等、長幼有差的行為規(guī)范的體現。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的送葬禮儀的等差秩序主要是用送葬地點的轉移和送葬儀仗的差異來體現的,例如:

警蹕移前殿,宮車上渭橋。

──(唐李端《代宗挽歌》)

“警蹕”指古代帝王出入時在所經路途設侍衛(wèi)警戒,以清道止行,也稱之“警蹕”。“渭橋”指漢唐時代長安附近渭水上東、西、中的三座橋梁。中渭橋為秦時置建,原名橫橋,秦都咸陽,建此橋以通渭南興樂宮和渭北咸陽宮,漢時更名為渭橋。此兩詞均表明了代宗的帝王身份。

鳳翣擁銘旌,威遲異吉行?!v綍辭清廟,凝笳背直城。──(唐劉禹錫《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二首》)

“鳳翣”指古代帝后儀仗用物,是用孔雀或野雞羽毛編成的大掌扇?!扒鍙R”即太廟,古代帝王的宗廟。“直城”指指長安京都城門名,《三輔黃圖·都城十二門》說長安城西出第二門就叫直城門。“鳳翣”這一儀仗用物和清廟、直城兩個地點均表明了德宗神武孝文皇帝的帝王身份。

晏車悲鹵簿,廣樂遏簫韶。

──(唐權德輿《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詞三首》)

“廣樂”指盛大之樂,多指仙樂,《穆天子傳》卷一說天子乃奏廣樂。此詞和“鹵簿”一道表明德宗神武孝文皇帝的帝王身份。

裴回兩儀殿,悵望九成臺。

玉輦終辭宴,瑤筐遂不開。

──(唐李百藥《文德皇后挽歌》)

“兩儀殿”是在唐代皇宮的內朝之一,太極殿以北包括兩儀殿在內的數十座宮殿構成內朝,是皇帝、后妃們、太子生活的地方?!熬懦膳_”原名聞韶臺,在今廣東省曲江縣北城上,相傳舜南巡奏樂于此?!坝褫偂碧熳铀酥?,以玉為飾。這兩個地點和“玉輦”一起更明確地說明了皇后的身份。

曉漏銅壺澀,秋風羽翣輕。──(唐權德輿《大行皇太后挽歌詞三首》之二)

“羽翣”,羽制的扇形物,古代用為棺飾。柩車行時人持行兩旁用以障柩車,同“畫翣”,此詞表明大行皇太后用的是相當于大夫的喪禮等級。

宮仗傳馳道,朝衣送國門。──(唐張說《惠文太子挽歌二首》)

“馳道”馳道,天子所行的道路,如當時的中道?!皣T”指國都的城門?!皩m仗”指帝王的儀仗,“朝衣”指君臣上朝時穿的禮服,此借指朝廷官員。太子是未來的天子,天子是可以走馳道的?;菸奶铀驮岬膬x仗隊從馳道上走,文武百官送他出國都的城門。這兩個地點和“宮仗”、“朝衣”一起表明了太子的高貴身價。

秋原森羽衛(wèi),夜壑掩容輝。

──(唐權德輿《贈鄭國莊穆公主挽歌二首》)

“羽衛(wèi)”指帝王的衛(wèi)隊和儀仗,表明了鄭國莊穆公主的高貴身份。

露濕銘旌重,風吹鹵簿前。

──(唐李頎《達奚吏部夫人寇氏挽歌》)

“鹵簿”指古代帝王駕出時扈從的儀仗隊,出行目的不同,儀式亦各有別,從漢以后,也用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唐制凡四品以上皆給鹵簿。此詞表明了達奚吏部夫人寇氏的高貴身份。

畫翣無留影,銘旌已度橋。

──(唐顧況《晉公魏國夫人柳氏挽歌》)

古人按等級用不同織物裝飾覆蓋棺柩,“畫翣”是指古代出殯時用的有彩畫的棺飾,《禮記·喪大記》:“飾棺:君龍帷,三池、振容……大夫畫帷,二池,不振容……黼翣二,黻翣二,畫 翣二?!笨追f達疏:“翣形似扇,以木為之,在路則障車,入槨則障柩也?!?《禮記正義》)[3](P1584)此詞表明晉公魏國夫人柳氏用的是相當于大夫的喪禮等級。

閶闔總金鞍,上林移玉輦。野郊愴新別,河橋非舊餞。

──(唐李世民《望送魏徵葬》)

“閶闔”傳說中的天門,此指皇宮宮殿之正門?!吧狭帧笔腔蕦m的苑名,原為秦之舊苑,漢武帝加以擴建,苑中多養(yǎng)禽丹以供皇帝打獵。河橋指渭橋,魏征陪葬醴泉之昭陵,住長安城之西北。渭橋有三,此指在長安故城北與咸陽相接之處的中渭橋。這幾句是說唐太宗李世民出宮門登車,來到上林苑的西樓去給魏征送行,這次出行是“死別”,不同于往日君臣在此地的餞行。這幾個地點說明了魏征的身份高貴,是皇帝信任的近臣。

鳳池傷舊草,麟史泣遺編。

──(唐張說《崔司業(yè)挽歌二首》)

“鳳池”源自唐·杜佑《通典》卷二十一《職官三》,指魏晉以來中書監(jiān)令掌贊詔令、典作文書、記會時事,因為其地在樞近,容易得到寵任,所以人只要當上其位,就叫作“鳳凰池”?!端囄念惥邸肪硭氖恕堵毠俨克摹ぶ袝睢芬嘤袛?,《晉書》卷三十九《荀勖列傳》還記載了一個笑話,荀勖久在中書,專管機要事,后來離職,常感惆悵,有人祝賀他,他說“奪了我鳳凰池,你們還祝賀我呀!”鳳凰池是禁苑中池沼,借指中書省或宰相。崔融為中宗李顯作太子時的侍讀,兼侍屬文,東宮表疏多出其手,此處用“鳳池”稱之實吻合他的身份。

綜上所述,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中無論是生命價值觀還是死亡觀及喪葬觀都帶有很強的儒家倫理色彩,男性傾向于自我完善,為平天下而建功立業(yè),用立德、立功、立言和延續(xù)血脈以超越死亡和繼承功業(yè),女性傾向于服從規(guī)矩,為男性穩(wěn)定后方服務,男性女性大都成了泯滅個性的倫理符號。人們大多遵從自身的角色辦事,即使是喪葬也不逾禮,充分體現了儒家治世的群體主義原則和利君、利國原則。此外,儒家經典也給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提供了大量的語匯、句式、典故,請詳見拙作《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的語言風格》。

注釋

①由于文中所引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作品甚多,均源自以下四書,故不再一一作注: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上中下),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中華書局編輯部點?!度圃?增補本》(全15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宋)洪興祖撰,白化文、許德楠、李如鸞、方進點?!冻o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清)阮元??獭妒涀⑹琛罚本褐腥A書局1980年版.

[1]張勝.儒家倫理與社會秩序:社會學的詮釋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程樹德著,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3](清)阮元.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唐)鄭氏.女孝經[A].孫培青編.隋唐五代教育論著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后漢書(第14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5.

[6]黎翔鳳著,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7](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41)[M].北京:中華書局,1979.

[8](清)王先謙著,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 [M].北京:中華書局,2013.

[9](漢)賈誼著,閻振益,鐘夏校注.新書校注 [M].北京:中華書局,2000.

[責任編輯:呂 艷]

2016-09-26

2016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研究》(項目編號:2016SJB750012)。

溫瑜(1976-),女,廣西陸川人,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古代文學詩詞研究。

I207.22

A

1004-7077(2016)06-00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