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帆
文廟即孔廟,又稱學宮,是祭祀孔子的祠廟。
恭城文廟最早創(chuàng)建于明永樂八年,也就是1410年,至今已有近600多年的歷史。論年齡,它比北京故宮小4歲,比天安門大7歲。
恭城文廟是全國四大孔廟之一,也是廣西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并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廟。
文廟原址在恭城縣城西北的鳳凰山麓,1560年輾轉(zhuǎn)搬遷到現(xiàn)在的地方。清道光年間,有人認為原廟室規(guī)模小,出不了狀元,于是官府派遣縣內(nèi)兩位舉人到山東曲阜參觀孔廟,以此為模式設(shè)計繪圖,籌集巨款,并從廣東、湖南等地請來工匠精心修建,歷時兩年余始告竣工,成為廣西境內(nèi)最大的孔廟。
據(jù)孔府檔案記載,到明清時,全國孔廟達1560座之多,建筑式樣都是按照山東孔廟的營造模式建造的,只是在規(guī)模上各有不同。
恭城文廟遵循了山東曲阜孔廟的建筑模式,只不過受到等級和資金的限制,在規(guī)模上刪繁就簡,取其精華,同時也引入了獨特的地方建筑元素,造就出一個整體造型緊湊、細節(jié)設(shè)計精巧的廟宇群落。
文廟中軸線上依序建有狀元門、欞星門、狀元橋、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兩側(cè)分別配建禮門、義路、更衣所、忠孝祠、省牲齋、宿所、宦祠、鄉(xiāng)賢祠、杏臺、東西廡、昭文樓、尊經(jīng)閣,配置清代乾隆御制孔子贊碑和四配贊碑。僅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的廟宇,各式建筑錯落有致,依地勢高低逐級而上,整體規(guī)劃渾然天成。較之建造于平原上的孔廟,恭城文廟更具備視覺上仰視的效果,從而造成一種強烈的敬畏、崇尚進而頂禮膜拜的心理暗示。
步入恭城文廟的狀元門,一座六柱五開的牌坊式建筑矗立在眼前,這就是欞星門。“欞星”為天鎮(zhèn)星,相傳是天上文星,將孔廟大門稱欞星門,一層意思是孔子應(yīng)天上星宿而降;二是取“得士”之意。因此入孔廟祭祀或者朝拜,必須先敬欞星,這才符合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恭城文廟大門原先是封閉的,只開兩邊耳門出入。東邊的門叫禮門,西邊的門叫義路。這塊“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禁碑立于門外,顯示了孔廟的莊嚴。為什么沒有開大門呢?據(jù)說是等有人中了狀元,才在照壁中間開大門,稱狀元門,想從大門步入欞星門,非狀元莫屬。如今文廟大門敞開,是為了觀光客的需要。
文廟中有道半月形的小池塘叫做泮池,又叫月池。《詩經(jīng)泮水》有這樣的詩句:“思樂泮水,薄采其芹”,說的是讀書人考取了秀才,就要到孔廟祭拜,祭拜前必須先到泮池中取一葉水芹插在帽檐上,頗有一些風雅和得意之情。泮池上的橋稱為狀元橋,橋面的這塊刻有云紋浮雕的青石,便是“青云直上”的暗喻。
大成門是一座結(jié)構(gòu)復(fù)雜、做工精巧的建筑。正面十一扇門一字排開,門扇上鏤空雕刻的花鳥蟲魚圖案,栩栩如生,活潑而又靈動。
大成殿為文廟的主體建筑,是供奉孔子靈牌的地方,也是建筑群落中最高的殿宇。雕刻龍紋圖案的玉陛,裝飾繁復(fù)華麗的梁脊,橫桓其上的彩龍,處處顯示著這座建筑享有皇家待遇的等級。
大成殿正面五開間,三間進深,有磚柱十根,木柱十八根,均坐于精雕成花籃形的柱礎(chǔ)之上。十四扇大門、門窗、檐口均以精美木雕裝飾。
大成殿之后是崇圣祠,是供奉孔子五代祖先的殿堂,崇圣祠比大成殿低,在建筑構(gòu)造上很講究,大小高低有分別 。
恭城文廟周圍的這些赭色高墻,稱為“宮墻”。宮墻典出《論語》,意在贊美孔子學問之高深有如萬仞之墻。按照封建王朝宮室的規(guī)制,孔廟的宮墻享有漆成紅色的最高規(guī)格。
2008年8月7日,41名來自廣西大學、臺灣大學的大學生,在恭城文廟舉行了共同祭拜孔子的儀式。歷代每年農(nóng)歷二月、八月,按傳統(tǒng),當?shù)氐陌俟賹W人都要在大成殿舉行隆重的祭禮。兩岸學子此舉,正如子曰: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