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戲劇影視學院
禁絕與超越
——淺析宋遼歷史語境下的胡服“吊敦”
張 玲,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戲劇影視學院
論文以宋遼歷史語境為背景,就胡服吊敦在宋代社會的發(fā)生及演進、吊敦與膝褲的異別辨析、吊敦形制語言的應用差異三個方面進行考察論述。文章揭示吊敦作為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視覺符號在宋代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禁絕中其廣泛的社會滲入程度,并進一步探討漢文化語境下的宋人在接受異族文化的過程中對吊敦形制語言的變通與重塑。
吊敦;襪褲;膝褲;形制
吊敦,又稱釣墪,起源于早期的匈奴文化,形制似今日的長筒襪,但造型較為疏闊寬松,長度及膝,以吊帶加以輔助固定。在宋人(北宋)語境下,吊敦是遼國契丹人的服飾,是少數(shù)民族身份標識的符號化表征。吊敦一詞頻繁出現(xiàn)于宋代歷史的書寫文本中,無論是官方的屢屢禁絕還是民間的潮流踐用,都折射出胡服吊敦在宋人衣裝生活中的滲入之深。宋人服飾的胡化,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必然產物,對吊敦在宋代社會的發(fā)生形態(tài)以及發(fā)展流變加以深入探察,可以在異質文化的交融碰撞中近觀宋人衣裝生活的實貌。
吊敦在宋人生活中涉足之深,可以透過文獻典籍中記載的諸多胡服禁令一探端倪。禁胡令頻出于《宋史·輿服志》,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正月五日止雜服禁令云:“衣服冠冕,取法象數(shù),尊卑有別,貴賤有等各有其制,罔得僭踰。……習尚既久,人不知恥,……自今應敢雜服,若氈笠、釣墪之類者,以違御筆論?!薄埃ㄕ停┢吣辏ü?117年),又詔敢為契丹服若氈笠、釣墪之類者,以違御筆論。釣墪,今亦謂之襪褲,婦人之服也”??梢?,在宋代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中,吊敦為不折不扣的政治勁敵契丹服飾,應在嚴格管控的禁服之列。而對其三令五申加以禁絕的法令背后則昭示出吊敦在宋代社會的泛濫程度,“這說明違禁者極多,大有無法禁絕之勢”。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中亦認為,“‘吊敦’一作‘釣墪’,在宋代為奇裝異服”、“但據一再禁令看來,卻可推想當時(吊敦)至少在中下層社會必已相當流行,習為風氣,還影響到社會中上層,正如同北宋男子流行文身,稱‘錦體繡文’一樣”。對胡服吊敦的禁絕,則是宋朝統(tǒng)治者對抗契丹政權所采取的政治行動的社會化延伸,企圖在服飾文化上肅清異族政權的滲透及影響。這是民族矛盾以服飾為載體的顯化投射。
上述禁令的末文有“釣墪,今亦謂之襪褲,婦人之服也”,在撰修宋史的元人眼中,吊敦就是蒙元時代的襪褲,是婦女所使用的服飾。元代社會如此,那么吊敦在宋代是否亦為婦女所專用呢?在《東京夢華錄》卷7《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中有這樣的記述:“駕登寶津樓,……繼而露臺弟子雜戲一段。是時弟子蕭住兒、丁都賽、薛子大、……后來者不足數(shù)”,“女童皆妙齡翹楚,結束如男子,短頂頭巾,各著雜色錦繡撚金絲番緞窄袍,紅綠吊敦,束帶”。在北宋雜戲表演中,女雜劇藝人“結束如男子”,既戴短頂頭巾,著番緞窄袍及吊敦,通過一系列外在服飾將自己裝扮成男子模樣。顯然,吊敦與頭巾、窄袍一樣,同屬于“女扮男裝”的造型道具,從性別屬性來看,吊敦標志著服飾的男性取向特征,顯然是男子身份的標識。河南偃師酒流溝宋墓出土雜劇人磚刻中有“丁都賽”人物磚刻像,短巾、窄袍、吊敦、束帶等服飾與《東京夢華錄》中所述人物形象完全吻合。宋人畫《雜劇人物圖》兩女角中有一人,頭戴裹巾,身著窄袍、膝下著網狀長襪,足著彎弓短統(tǒng)靴,亦為女扮男裝的打扮(如圖1),吊敦的直觀形象清晰可辨。學者程雅娟認為,宋代女雜劇藝人身著襪褲吊敦的本因在于掩飾過于明顯的“金蓮”小足,以配合“如男子”的英氣裝扮。沈從文先生認為,吊敦雖為國家法律所禁止,但宋、元、明法律都明確提出,“妓樂應承公事,諸凡穿著不受法令限制”,這便將女藝人排除在服飾限定之外。而宋代統(tǒng)治階級服飾禁令的頻繁出臺則是最大程度地避免吊敦在男性社會成員中的流行與普及,但實際上這種影響已然存在。北宋詩人陳師道在《后山談叢》中曾言及:“秘書丞張鍔,嗜酒,得奇疾,中身而分,左??嗪m暑月中著襪袴,紗緜相半”,可見吊敦在北宋上層士大夫階層中已有所滲入,成為生活中的服飾品類。在宋代吊敦并非僅滲入男性服飾系統(tǒng),除巧扮男裝的女伶外,女性穿著吊敦的情況也有所發(fā)生,如南宋德安周氏墓便出土有長度及膝的襪褲實物,其樣制與吊敦相雷同。但在福州南宋黃昇墓、南京高淳花山墓中均未見吊敦形制的襪褲出土,可見,在南宋社會晚期吊敦在女性生活中雖有所出現(xiàn),但在上層階層尚未普及。在阿城金齊國王完顏晏與妻子合葬墓中出土了吊敦形制的連襪褲,此物為女性墓主人所專有,而男性墓主人的出土服飾為足下有勾帶的膝褲樣式,僅腳踏帶與褲筒相連,沒有足襪結構??梢娫诿稍嘟⒅暗拇蠼饑m褲似已成為女性的專有服飾,元代則在此基礎上加以繼承和延續(xù),故元人在撰修《宋史》時稱吊敦為“婦人之服”便不足為奇了。
圖1 南宋佚名《雜劇打花鼓圖》,故宮博物院藏(采自《中國人物畫經典·南宋卷2》,第18頁)
吊敦在遼代為男子所著,具有標榜男性的典型特征。在遼寧省法庫縣葉茂臺7號遼墓女性墓主人所穿為平腳膝褲,而非襪褲式樣,“(墓主)下衣既有裳裙,還有套褲(即只有兩個褲腿,上系帶子懸綁在腰帶上),褲腿塞在靴筒之內。足穿靴,和墓中有馬具隨葬,表現(xiàn)著游牧民族馬上生活的特點”??梢娖醯づ圆]有穿著連腳吊敦的習尚。除契丹男子外,宋人史料還記載了夏國使節(jié)來訪時穿著吊敦的情況。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6《元旦朝會》中記述:“夏國使副,皆金冠,短小樣制;服緋窄袍、金蹀躞,吊敦,皆叉手展拜”,這印證了至少在北宋時期,宋人眼中的吊敦在遼國以外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中也被使用。在新疆鄯善縣蘇貝希墓地出土的一件距今約2 500年(東周時期)的連靴皮褲(上有小孔,用于系掛繩帶),為我國提供了關于少數(shù)民族吊敦形制的最初印象(如圖2)。而蒙古國諾音烏拉M6號匈奴貴族大墓出土的西漢時期最早的一件錦面連襪膝褲(如圖3)亦具有足襪與褲筒相連的典型特征(材質已由最初的皮革轉為絲織物),學者程雅娟在《從匈奴鐵馬騎裝至東洋雅樂舞服》一文中將其作為吊敦始于匈奴的物證,并認為吊敦后歷經朝代更迭而用及遼金,筆者對此觀點較為認同,在宋人語境中的契丹服吊敦,當源于同屬于游牧民族的早期匈奴人的服飾傳統(tǒng)。歷史上北匈奴歷時幾個世紀的西遷對歐洲的影響亦或在服飾上有所體現(xiàn),流行于歐洲中世紀哥特式時期的男子襪褲肖斯(chausse)與吊敦的形制構成極為相似,只是材料用羊毛便更易貼體及塑形。肖斯為襪子與褲筒相連,在襪子上沿處有孔洞穿繩在內褲腰側扎系固定(如圖4和圖5)。肖斯最早為中世紀士兵穿鎧甲時保護腿部,后期因為厚實的特點,被平民用來保暖御寒。西方的肖斯與東方的吊敦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
圖2 蘇貝希墓地出土皮質連襪膝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考古所藏(采自《古代西域服飾擷萃》,第38頁)
圖3 蒙古國諾音烏拉M6號匈奴貴族錦面連襪膝褲 (采自《蒙古諾音烏拉發(fā)現(xiàn)的遺物》東京1960年)
圖4 中世紀手抄本插畫中的肖斯(采自httpweibo)
圖5 對肖斯的現(xiàn)代復原(采自httpweibo.wbdacdn.comuser1757623951status3860231043735750)
吊敦為襪與褲筒相連的形式,左右獨立、不相連屬,與開襠褲不同,為無腰無襠結構,遼墓雖無吊敦實物出土,但其式樣可參見金齊國王完顏晏墓所出土的女性吊敦。與之相對應,同墓男性墓主人所著為勾帶式結構的膝褲,腳口處無足襪相連,僅以帶環(huán)鉤掛在鞋底加以固定。此服飾形象在唐代馴馬俑像(如圖6)、南唐武士立像(如圖7)、金代張瑀的《文姬歸漢圖》(如圖8)中均有所顯見??梢姶朔N形制的膝褲在唐、五代、金時期皆為男子所普遍穿用。金墓中勾帶式男式膝褲與女式襪褲一樣,皆以褲筒上端的窄帶在人體腰部加以扎系固定。
圖6 唐代馴馬俑像,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采自《中國美術全集26·雕塑編·隋唐雕塑》,第166頁)
圖7 南唐武士立像(采自《中國美術全集27·雕塑編·五代宋雕塑》,第22頁)
圖8 金代張瑀《文姬歸漢圖》,吉林省博物館藏 采自《中國美術全集04·繪畫編·兩宋繪畫(上冊)》,第160頁)
這種兩腿分離式的膝褲并非少數(shù)民族所獨有,在漢族服飾系統(tǒng)中也有存在。漢族的膝褲始稱脛衣,不分男女,僅有兩個褲管,無腰無襠,套在小腿部位,起到保暖和遮護的作用?!墩f文·衣部》:“绔,脛衣也”,清人段玉裁注:“今所謂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兩脛”?!夺屆め屢路份d:“袴,跨也,兩股各跨別也”。北宋朱彧《萍洲可談》卷三載:“余大父至貧,掛冠月俸折支,得壓酒囊,諸子幼時,用為脛衣”。脛衣在宋代又被稱為膝褲,據《朱子語類》記載,南宋奸臣秦檜在朝為相,雖得高宗皇帝的重用,但高宗對他也時有防范,秦檜死后,高宗不免松了口氣,對臣下說:“聯(lián)今日始免膝袴中帶匕首!”,可見膝褲在宋代也是日常中的服飾品類,為漢族男子或女子所習用。到了明代,與原有的平腳口膝褲相并行(明定陵萬歷皇帝隨葬品有緞紋龍戲珠膝褲)又產生了新的變體形式,即半襪式膝褲,且這種式樣為纏足婦女所使用。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八·雙行纏》載:“自昔人以羅襪詠女子,六代相承,唐詩尤眾,至于楊妃馬嵬所遺,足徵唐世婦皆著襪無疑也。然今婦纏足,其上亦有半襪罩之,謂之膝褲??止帕_襪或此類”。清人趙翼在《陔馀叢考·襪、膝褲》對半襪膝褲進一步闡釋:“俗以男子足衣為襪,女子足衣為膝褲。今俗襪有底,而膝褲無底,形制各別”??梢姷搅嗣髑鍟r期,膝褲這一概念似更多指向這種無襪底的半襪式結構,為女子所專用。在江西九江荷葉墩萬黃氏墓中出土有纏枝花紋緞紋膝褲,其“膝褲共一對,呈直筒形,膝褲平口,似襪但無底,上達于膝,下及于踝,穿時以上口后部的兩帶系附于脛部,可加罩在長褲之外”(如圖9)。清人劉廷璣在《在園雜志》中對女性這種半襪膝褲的成因加以詮釋:“自纏足后,……易以無底直桶名曰褶衣,亦約凌波小襪,以罩其上。蓋婦人多以布纏足,而上口未免參差不齊,故需以褶衣覆之(原注:今稱褶衣,即膝褲也)”??梢姷搅饲宕@種女性半膝褲又稱為褶衣了。
圖9 纏枝花紋緞紋膝褲(明代)(采自《云想衣裳——六位女子的衣櫥故事》彩圖版)
吊敦和勾帶式膝褲為少數(shù)民族所習用,無論是連襪還是勾帶,都出于騎馬御射的方便之需,使褲管在靴子內得以平順固定。其中吊敦歷史久遠,賦予濃郁的少數(shù)民族特色,后逐漸為宋代社會所效仿,雖禁不絕。勾帶式膝褲雖出自胡人,但其形制大體與漢人脛衣有所相似,當屬于風格較為接近的服飾品類。以此分析,宋人在衣服禁令中,所一再強調和杜絕的吊敦當為獨具少數(shù)民族特色的襪褲,而非指勾帶式膝褲,因后者的形制與漢人的膝褲結構大同小異,民族特征區(qū)別不大。近代的少數(shù)民族服飾中也大量存在著無帶無襪式的膝褲造型,或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所致,造型簡潔質樸。如鄂倫春族的袍皮膝褲(如圖10)、赫哲族的魚皮膝褲(如圖11)、蒙古族的織錦膝褲(如圖12)等。此外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俄羅斯境內的遠東那乃人也穿著無襪無帶式樣的膝褲(如圖13),體現(xiàn)了受地域條件的影響,從實際生活的需要出發(fā),各民族服飾創(chuàng)造上所具有的趨同性特征。
圖10 鄂倫春族狍皮膝褲(現(xiàn)代)
圖11 赫哲族魚皮膝褲(現(xiàn)代)
圖12 蒙古族摔跤服-膝褲(現(xiàn)代)
圖13 俄羅斯境內遠東那乃人膝褲(19世紀末-20世紀初)
吊敦形制語言的構成必然與生活方式的選擇、使用功能的訴求息息相關。胡服吊敦在融入宋人衣裝生活的過程中,是被原封不動地加以全盤接受,還是有所選擇性地吸收,吊敦中游牧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否被完好地傳遞,本小節(jié)將著重探討胡服吊敦在被宋人借鑒使用后在形制語言上的差異變化及其日常的功用價值。
因遼代墓葬尚未有論文所界定的襪褲吊敦的實物問世,所以研究標本將選取金代墓葬出土的吊敦實物為參考,大金國為女真族所建立,其與契丹所建立的大遼國同屬于少數(shù)民族政權,《金史·輿服志》記載,“金初得遼之儀物,既而克宋,于是乎有車輅之制”,可見在國家儀服制度上金國還是以遼為參考和借鑒,金人的服飾吊敦具有代表遼在內的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典型特征。金齊國王墓(1162年)出土的女性吊敦將作為少數(shù)民族襪褲的研究標本。南宋德安周氏墓中出土的女性襪褲(1274年)將作為漢族女性使用吊敦的情況來考察。
據《金代服飾-金齊國王墓出土服飾研究》一書記載金齊國王墓出土女性吊敦兩件,均為夾綿質地,為“絳絹綿吊敦”(如圖14)和“棕黃小朵暗花羅綿吊敦”(如圖15)。從墓主人穿著的層次看,棕黃小朵暗花羅綿吊敦直接套在墓主人雙腿之外,吊敦上口前端的絲帶與腰部抱肚下端的系帶彼此扎系固定,棕黃小朵暗花羅綿吊敦外面穿罩一條團花繡綿大口袴,而大口袴外又穿套一件絳絹綿吊敦,吊敦外再罩一條襜裙,裙外著一暗花羅團衫。此構成女真人穿搭吊敦的一般服飾秩序。夾綿吊敦為冬季所著,春夏季節(jié)當換為輕薄的單層或夾層,可不加綿絮。這兩件吊敦的形制大致相同,每一件吊敦分為褲筒和足襪兩部分組成。以絳絹綿吊敦為例,此吊敦“左右成對,以絳色絹為面料,黃絹襯里,內絮薄絲綿。吊敦分上下兩部分縫合,上部為褲筒,其一由一塊料裁制,后合立縫。另一雙加條料拼接。褲腿上口前高后低,前端釘條平頭黃絹系帶。褲筒下部內外兩側由下向上收口各疊褶三條。下口踝部接縫足襪,襪由內外兩片對縫合制。吊敦通高76.5厘米,足襪高8.5厘米,底長20厘米,前臉長10厘米,筒襪接縫處寬14厘米,褲筒上口寬39厘米,系帶長37厘米,寬8厘米”。而另一件穿在大口褲里面的棕黃小朵暗花羅綿吊敦在形制結構上與絳絹綿吊敦大致相同,只是由于穿在里面的緣故,褲筒圍度較前者較為細窄,以貼服腿部的需要。
圖14 絳絹綿吊敦(采自《金代服飾—金齊國王墓出土服飾研究》,彩色圖版158)
圖15 棕黃色小朵暗花羅綿吊敦(采自《金代服飾—金齊國王墓出土服飾研究》,彩色圖版165)
這兩件吊敦,均系掛在墓主人腹部的前側(一個系掛在抱肚的預設系帶上,一個系掛在大口褲的預設系帶上),從而加以附著固定??梢?,吊敦與其他服飾之間形成了有機的配套組合秩序,它構成少數(shù)民族服飾系統(tǒng)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吊敦分為單、夾、綿以適應四季不同的氣候變化。吊敦是游牧民族騎馬射御生活方式下對腿部加以防護的產物,生活中可以根據需要多層次穿著,因為無襠無腰不會因層數(shù)的增多而對襠部的舒適度造成影響。金齊國王墓出土的吊敦實物與蒙古國諾音烏拉M6號匈奴貴族大墓出土的西漢時期的錦面連襪膝袴在形制語言上基本相同,雖歷經時代的變遷,在服飾材料上愈加精美細膩,但其形制語言仍具有較強的游牧民族特色,即便由于政權的建立脫離了少數(shù)民族早期的游牧生活,這種最初因功能而產生的服飾由于文化慣性的存在并未退出生活空間的實踐場域,并且對周邊漢族的服飾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和沖擊。
《南宋德安周氏墓》一書提供了關于宋人穿戴吊敦的實際例證。該墓出土長筒襪三雙,中筒、短筒各兩雙。經過仔細比對,該墓出土的長筒襪與少數(shù)民族吊敦的形制特征大體契合?!伴L筒襪分三段式,圓跟,腳尖上翹,上端系帶。長40厘米,筒寬12~13.5厘米,腳尖到腳跟長17厘米,帶長22厘米”。由于漢族服飾系統(tǒng)中不具備便于吊敦鉤掛的配套服飾,為了使襪褲固定于膝部不向下褪落,宋人襪褲在上口處縱向預留一定長度的收口結構,兩根帶子橫向纏繞扎系在膝蓋處固定,而非像金人那樣垂直吊掛在腰部。褲筒內側有一縱向活褶,提供腿部所需的容量空間。襪子前部向上翹起,以契合墓主人周氏纏足后上翹的足形的需要(如圖16)。
圖16 南宋德安周氏墓吊敦(采自《南宋德安周氏墓》彩圖版,第4頁)
出現(xiàn)在南宋女性衣裝生活中的吊敦,繼承了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基因傳統(tǒng),但又根據自身的生活方式、穿著習慣加以靈活變通。此吊敦一般穿于開襠褲之外,吊敦外罩長裙,足下穿小腳式尖形翹頭弓鞋。宋代雜劇伶人則是為演出活動的方便,在吊敦外直接穿靴。如前所述,由于宋代以來婦女纏足之風日盛,為掩蓋裹腳布的層疊參差之陋,在外面穿套一雙全足式襪褲,確實具有美觀雅致的裝飾效果。由此不難看出,宋代社會對吊敦這一外來事物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接受政策,從自身生活方式出發(fā),對其結構細節(jié)做出適當?shù)淖兺ê驼{整,體現(xiàn)出本土化發(fā)展的風格特色。
吊敦作為少數(shù)民族游牧文明的功能化產物,伴隨著匈奴人的鐵騎而流播四方。歷經歲月的更迭與變遷,其在遼、夏、金、元蒙時期得以持續(xù)的存在和發(fā)展。宋政權在與遼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博弈對抗中,通過政治干預對胡服吊敦妄加禁絕,試圖在服飾文化上肅清異族政權的滲透及影響。但數(shù)度禁絕的背后是吊敦在有宋一代的泛濫與超越,其在士大夫、市民階層不同程度地得以滲入。在異質文化的交融互動中,胡服吊敦在形制構成上被宋人有選擇地加以吸收和采納,并與自身服飾系統(tǒng)、生活方式相適應,宋人完成了對這一外來服飾本土化的變通與重塑。
[1]【元】脫脫撰,《宋史》,中華書局,卷153志,第160《輿服五》:938-939.
[2]劉復生.宋代衣服變古及其時代特征——兼論服妖現(xiàn)象的社會意義[J].中國史研究,1998.02:88-89.
[3]【宋】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06:102-139.
[4]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08:44,439.
[5]遼寧省博物館,遼寧鐵嶺地區(qū)文物組:法庫葉茂臺遼墓紀略,《文物》,1975.12:39.
[6]程雅娟.從匈奴鐵馬騎裝至東洋雅樂舞服[J].美術與設計,2015.05:35.
[7]【清】段玉裁撰,《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07:661.
[8]【宋】朱彧撰,《萍洲可談》,中華書局,2007.11.
[9]【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第八冊卷第一百三十一,1986.03:3162.
[10]【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中華書局,1958.10:71.
[11]【清】趙翼著,《陔余叢考》,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01:580.
[13]【清】劉廷璣撰,《在園雜志》,中華書局,2005.01.
[14]【元】脫脫撰,《金史》,中華書局,卷43志第24《輿服上》,1997:256.
[15]趙評春著,《金代服飾——金齊國王墓出土服飾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06.33.
[16]周迪人等著,《南宋德安周氏墓》,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12:11.
張玲(1972-),女,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設計學博士(在讀)。
From Exclusion to Transcendence Hu Dress“Diaodun”in Song and Liao Dynasty"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song and liao dynasty,Hu dress"Diao dun"is foused on.The study covers the origination and evolution of Diaodun,its difference from knee pants,and the various shape applications.As a visual symbol of minorities and despite its exclusion from the main stream ideology of Song dynasty,Diaodun apperas to permeate through the Song society.The adapta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Diaodun by Song people are discussed in light of assimilation of foreign culture into the main society of Song dynasty.
Diaodun;hose;knee pants;sh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