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順
內容摘要:《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第2款以不足50字的篇幅對應訴管轄進行原則性規(guī)定?;诰唧w適用規(guī)則供給不足,受訴法院強行認定應訴管轄以及當事人濫用應訴管轄等情形在司法實踐中層出不窮。為貫徹尊重當事人意愿、減少當事人訟累、避免司法資源浪費的立法宗旨,應訴管轄原則應當在推定合意管轄模式的解釋框架下予以制度化。為避免新增的應訴管轄制度打破既有民事訴訟制度系統(tǒng)合理的相對穩(wěn)定性,應訴管轄規(guī)則應當堅持應訴管轄與相關制度相協(xié)作的構建思路。
關鍵詞:應訴管轄 管轄利益 管轄恒定 協(xié)議管轄 答辯失權
起訴必須以案件屬于受訴法院管轄為條件(《民事訴訟法》第119條),受訴法院應當依職權審查本院對案件是否享有管轄權以決定是否立案(《民事訴訟法》第124條),發(fā)現(xiàn)已受理的案件不屬于本院管轄的受訴法院應當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法院(《民事訴訟法》第36條)。但是,受訴法院的依職權審查義務僅要求法院主動根據(jù)現(xiàn)有訴訟材料判斷本院是否享有任意管轄權,而支持或者反對受訴法院對案件享有管轄權的事實提出義務及其證明責任仍然由當事人承擔,只有為了查明本院受理案件是否違背專屬管轄,受訴法院才可以適用職權探知主義?!? 〕鑒于伴隨著訴訟資料的增加,受訴法院在客觀上存在著后續(xù)發(fā)現(xiàn)管轄錯誤的可能性,但因管轄權事項屬于訴訟要件且通常被認為無關案件實體審理結果,為節(jié)省司法資源、減少當事人訟累,〔2 〕立法者在2012年修改《民事訴訟法》時將涉外應訴管轄制度擴大適用于所有民事案件。然而,因物理距離不同,當事人在不同法院進行訴訟的成本并不完全相同;因地方性政策或者當?shù)仄骄钏讲煌?,相同案件在不同法院審判結果也不完全相同;〔3 〕受地方保護主義與司法腐敗因素影響,相同案件在不同法院進行訴訟的結果甚至可能截然相反。為防止應訴管轄制度淪為受訴法院與當事人據(jù)以實現(xiàn)違法或者不當目的的手段,民事訴訟法學界主流觀點認為應訴管轄的立法宗旨應當包括“尊重當事人意愿”,〔4 〕要求應訴管轄制度的適用不得違背當事人意志。然而,《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第2款僅以不足50字的篇幅對應訴管轄進行原則性規(guī)定,應訴管轄具體適用規(guī)范供給不足,使得受訴法院強行認定被告構成應訴管轄、原告通過各種策略迫使或者誘使被告構成應訴管轄成為可能,被告基于防止被強制適用應訴管轄而可能被迫選擇不作任何程序回應,而惡意逃避訴訟的被告也因無法適用應訴管轄制度而得在上訴程序中以受訴法院缺乏管轄權為由請求撤銷原審判決。前述種種情形均表明應訴管轄制度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發(fā)生了嬗變。為防止受訴法院與當事人濫用應訴管轄原則規(guī)避適用其他民事訴訟制度,應訴管轄規(guī)則的構建應當堅持制度協(xié)作的基本思路。鑒于此,筆者在剖析應訴管轄與相關制度協(xié)作關系的基礎上,提出若干可供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司法解釋或者發(fā)布指導性案件以及各地人民法院適用應訴管轄制度時予以參考的具體規(guī)則,以解決應訴管轄制度運行中所面臨的困境。
一、應訴管轄與立案登記的協(xié)作
根據(j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第2條第1款第1項的規(guī)定,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有明確的被告、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依據(jù),屬于人民法院主管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的,應當?shù)怯浟?。即使采取立案登記制,受訴法院仍應當依職權根據(jù)原告提交的材料判斷本院是否享有管轄權,只有根據(jù)現(xiàn)有證據(jù)表明本院享有管轄權的,才予以登記立案。因而,在立案環(huán)節(jié),受訴法院依職權審查認為本院沒有管轄權的,不應當予以立案登記,已經(jīng)立案登記的,裁定駁回起訴。受訴法院依職權審查認為本院有管轄權并予以立案登記的,應當在應訴通知書載明該審查結果及其認定本院享有管轄權的原因,并告知被告向受訴法院提出管轄異議的期限與方式。誠然,鑒于受訴法院在立案環(huán)節(jié)認定本院有管轄權系其對原告單方面所提供訴訟資料與證據(jù)材料進行形式審查的結果,伴隨著訴訟程序的向前發(fā)展,受訴法院據(jù)以依職權審查管轄權的訴訟資料與證據(jù)材料越來越多,受訴法院完全可能推翻其原先認定本院有管轄權的結論。
二、應訴管轄與協(xié)議管轄的協(xié)作
在向被告送達起訴狀副本以及應訴通知書后,受訴法院根據(jù)雙方當事人提供的訴訟資料推翻本院有管轄權結論的,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法釋[2015]5號,以下簡稱為《民訴法解釋》)第35條的規(guī)定,如果《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第1款規(guī)定的“提交答辯狀期間”(以下簡稱為“答辯期間”)尚未屆滿,受訴法院應當?shù)却疝q期間屆滿后,根據(jù)被告是否提出管轄異議作不同處理,被告提出管轄異議的,受訴法院應當裁定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被告未提出管轄異議并應訴答辯的,則適用應訴管轄制度。在這種語境下,只要被告未在答辯期間內提出管轄異議,在一審開庭前發(fā)現(xiàn)本院沒有管轄權的受訴法院完全可能產(chǎn)生惰性,等待被告在答辯期間屆滿后應訴答辯。對此,筆者認為,應當結合協(xié)議管轄制度進行調整。管轄權事項屬于訴訟要件,受訴法院在一審開庭前發(fā)現(xiàn)本院沒有管轄權,本就不應當推動訴訟程序繼續(xù)向前進行,訴訟程序繼續(xù)向前進行的正當性基礎通常只能從當事人合意的角度尋找。這是因為案件尚未開庭審理通常意味著還沒有過多的司法資源投入,受訴法院繼續(xù)審理本案的必要性并不明顯。因而,在一審開庭前發(fā)現(xiàn)本院沒有管轄權的受訴法院原則上應當征詢原告意見后裁定移送有管轄權法院受理或者裁定駁回起訴,〔5 〕但受訴法院所在地屬于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lián)系的地點的,因受訴法院審理本案具有便利性,只要案件屬于合同或者其他財產(chǎn)權益糾紛,受訴法院可以將本院無法定管轄權的事實及時告知被告,并征求其是否愿意在本院繼續(xù)進行訴訟。被告明確表示愿意在本院繼續(xù)進行訴訟的,視為雙方當事人達成管轄協(xié)議,受訴法院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第34條的規(guī)定取得管轄權。被告不愿意在本院進行訴訟的,受訴法院應當征詢原告意見后裁定移送有管轄權法院受理或者裁定駁回起訴。誠然,為了節(jié)約程序運行成本,受訴法院在一審開庭前發(fā)現(xiàn)本院沒有管轄權但案件符合協(xié)議管轄制度適用條件的,也可以在一審首次庭審開始前或者開始之時再征求被告是否愿意在本院進行訴訟。
三、應訴管轄與移送管轄的協(xié)作
在一審首次庭審前發(fā)現(xiàn)本院沒有管轄權且案件不符合協(xié)議管轄適用條件的,除非被告已經(jīng)構成應訴答辯,受訴法院應當征求原告意見后裁定移送管轄或者駁回起訴。受訴法院在一審首次庭審前認為本院享有管轄權但庭審中發(fā)現(xiàn)被告沒有管轄權的,鑒于受訴法院已經(jīng)對案件進行實質審理,為保護被告的信賴利益并兼顧節(jié)約司法資源,受訴法院不宜依職權裁定移送管轄,而應當將本院無管轄權的事實明確告知被告。被告不反對本院繼續(xù)行使管轄權的,受訴法院不得將案件移送其他有管轄權法院審理,但受訴法院所在地與爭議沒有實際聯(lián)系且受訴法院行使管轄權顯著不方便的,可以征求原告意見后裁定移送管轄或者駁回起訴。由此可見,在應訴管轄制度的作用下,受訴法院在庭審中發(fā)現(xiàn)本院沒有管轄權的,只要被告沒有提出管轄異議,通常不再直接依職權移送管轄,而通過征求被告與原告的意見后分別適用應訴管轄制度而繼續(xù)由本院審理、裁定駁回起訴或者移送有管轄權法院處理。鑒于應訴管轄建立在被告應訴答辯的基礎上,未構成應訴答辯的被告拒不出庭應訴,受訴法院在缺席庭審中依職權發(fā)現(xiàn)本院沒有管轄權的,只能征詢原告的意見后裁定移送管轄或者駁回起訴。
四、應訴管轄與管轄恒定的協(xié)作
案件系屬后受訴法院的管轄權不因確定管轄因素的變化而受到影響的現(xiàn)象,就是民事訴訟法學界所謂的“管轄恒定制度”的適用效果?!? 〕受訴法院本應當援引《民訴法解釋》第37-39條的規(guī)定維系其對本案行使審判權的正當性。然而,確立管轄恒定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證民事案件及時審理,避免多個法院之間互相推諉和爭奪管轄權而造成司法資源浪費,減少當事人訟累,推動訴訟快速進行,防止訴訟遲緩,實現(xiàn)訴訟經(jīng)濟要求?!? 〕然而,管轄恒定制度須以原告不存在惡意拉管轄且不給被告造成顯著不利益為根基,如果發(fā)現(xiàn)當事人利用管轄恒定達到規(guī)避管轄的目的,則立法者應進一步限制該原則的適用范圍?!? 〕按照學界通常的理解,基于直接言詞原則,受訴法院所進行的所有訴訟行為并不能對受移送法院產(chǎn)生拘束力,故管轄恒定的直接目的是避免受訴法院與雙方當事人已為的訴訟行為歸于徒勞?!? 〕由此可見,管轄恒定制度旨在減輕當事人訟累以及避免司法資源浪費,原告利用管轄恒定制度規(guī)避法律規(guī)定和損害被告管轄利益的行為與管轄恒定制度的初衷相悖。在被告已經(jīng)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第2款規(guī)定條件的情形下,相對于具有強制適用屬性的管轄恒定制度而言,受訴法院更傾向于借助有著“默示協(xié)議管轄”之美譽的應訴管轄制度維系其對本案行使審判權的正當性基礎。更為重要的是,管轄恒定制度通常僅適用于法院開始實體審理之后,〔10 〕而現(xiàn)行應訴管轄制度可以將法院的管轄權提前到實體審理之前予以確定,故優(yōu)先適用應訴管轄制度更符合受訴法院自身利益。對此,筆者認為:在推定合意管轄模式的解釋框架下,原告以起訴的方式發(fā)出要約,被告以不提出管轄異議并應訴答辯的方式作出承諾,雙方當事人據(jù)此達成的“默示協(xié)議管轄”具有排除法定管轄權的效果;被告構成應訴管轄后享有法定管轄權的法院發(fā)生變化的,不影響應訴管轄制度的適用效果,故受訴法院可以僅援引《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第2款的規(guī)定認定本院享有管轄權,也可以同時援引《民訴法解釋》第37-39條的規(guī)定強化論證沒有必要移送管轄。然而,被告未提出管轄異議并應訴答辯并不必然構成應訴管轄,這是因為被告認可受訴法院對案件享有法定管轄權的,也不會提出管轄異議并應訴答辯。在第二種情形下,原告在被告應訴答辯后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撤回對部分被告的起訴或者受訴法院調整案由導致受訴法院喪失法定管轄權的,不能以被告構成應訴管轄為由拒絕審查被告以該新事由提出的管轄異議,而應當根據(jù)管轄恒定的相關規(guī)定與原理權衡是否應當維持受訴法院的管轄權。誠然,除非受訴法院已經(jīng)明確告知管轄錯誤事實,被告沒有提出管轄異議并應訴答辯的原因系認可受訴法院的法定管轄權抑或授予受訴法院以應訴管轄權的判斷并非易事,根據(jù)被告模棱兩可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設計不同的程序規(guī)則必然強化受訴法院的自由裁量權與增加程序的不穩(wěn)定因素。鑒于應訴管轄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被濫用的趨勢,被告提出管轄異議的期間不應當?shù)韧谔峤淮疝q狀的期間,而應當將其延伸至一審首次庭審口頭辯論終結之前,使之與原告增加訴訟請求等可能影響法定管轄權變動的訴訟行為期間保持一致?!?1 〕誠然,只要被告在一審首次庭審口頭辯論終結之前的任何時點符合應訴管轄條件,被告以該時點之前存在的事由提出管轄異議的,受訴法院不予以審查,被告以該時點之后新發(fā)生的事由提出管轄異議的,受訴法院應當按照管轄恒定制度處理。
五、應訴管轄與級別管轄的協(xié)作
根據(jù)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第2款以及《民訴法解釋》第39條第1款的規(guī)定,級別管轄既不能適用應訴管轄制度,也不能適用管轄恒定制度。我國級別管轄的劃分采取“三結合”標準,即以案件的性質、繁簡程度、影響范圍作為確定級別管轄的標準。鑒于繁簡程度、影響范圍的判斷具有不確定性,司法實踐中形成“以訴訟標的金額作為‘重大影響的主要因素” 〔12 〕的基本思路,逐漸形成“以訴訟標的額為主、以案件性質為輔”的級別管轄劃分標準格局?!?3 〕對于以訴訟標的額為劃分標準的民商事案件而言,在絕多數(shù)案件中,受訴法院理應能夠根據(jù)形式化標準及時審查本院受理該案是否違背級別管轄規(guī)定,除“法官不知法”的因素以外,受訴法院“不能”及時將不屬于本院級別管轄范圍的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法院處理,可以合理懷疑是出于收取案件受理費以及“主動服務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4 〕級別管轄制度在保障各級法院的負擔均衡與職能發(fā)揮的同時,具有方便當事人訴訟的價值追求。〔15 〕有學者認為,當事人對級別管轄所享有的利益屬于其可以處分的程序利益,由較低級別的法院管轄案件有利于節(jié)約訴訟成本與減輕上級法院的審判壓力,故應當允許當事人協(xié)議選擇較低級別的法院?!?6 〕誠然,鑒于級別管轄劃分標準并不局限于訴訟標的額,受訴法院應當對當事人達成的級別管轄協(xié)議進行審查,對于違反了級別管轄強制性規(guī)定的,可以裁定選擇無效,并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法院審理?!?7 〕據(jù)此,學者將級別管轄區(qū)分為級別專屬管轄和級別任意管轄兩種類型,在考察德國、法國、日本等傳統(tǒng)大陸法系立法例的基礎上,倡導只要不違背級別專屬管轄,當事人就可以自愿選擇低于法定管轄級別的法院管轄,以兼顧管轄權的法定性與靈活性。〔18 〕筆者認為,級別管轄制度整體上均涉及公共利益,根據(jù)訴訟標的額確定管轄法院層級的級別管轄規(guī)則的公益性主要體現(xiàn)為“保障各級法院的負擔均衡與職能發(fā)揮”,根據(jù)案件性質確定管轄法院層級的級別管轄規(guī)則往往還涉及其他方面公共利益價值的實現(xiàn),當事人通過訴訟契約將原本應由上級法院管轄的案件約定由下級法院審理,通常并不會導致法院的負擔失衡與職能失常,故未涉及其他方面公共利益的財產(chǎn)案件的下放式級別管轄協(xié)議不違反公共利益。在證成部分級別管轄協(xié)議合法性的基礎上,作為默示協(xié)議管轄的應訴管轄制度自然也有相應的適用空間。對于級別專屬管轄案件而言,即使當事人沒有提出級別管轄異議,受訴法院也應當依職權予以調查,并排斥應訴管轄制度的適用。但是,以訴訟標的額作為劃分標準的級別任意管轄案件所涉及的公共利益僅在于均衡各級法院的案件負擔與確保各級法院的職能發(fā)揮,下級法院受理本應由上級法院管轄的案件并不損害前述公益價值的實現(xiàn),故存在適用應訴管轄制度的空間。鑒于訴訟標的額的判斷較為簡單和直觀,受訴法院未將本案訴訟標的額超越本院受理范圍的事實告知被告的,通常意味著受訴法院在主觀上具有爭奪管轄權的故意。因而,在案件受理后,受訴法院在案件受理前發(fā)現(xiàn)級別管轄錯誤的,受訴法院應當裁定不予受理。受訴法院發(fā)現(xiàn)訴訟標的額超越本院受理范圍而應由上級法院受理的,應當將級別管轄錯誤事實以及相關法律后果告知被告,被告不提出級別管轄異議并(繼續(xù))對本案實體問題進行答辯、陳述或者提起反訴的,受訴法院視為有管轄權。受訴法院無法告知被告、被告提出級別管轄異議、被告雖未提出級別管轄異議但也未對本案進行實體答辯的,受訴法院應當將案件移送上級法院處理。
六、應訴管轄與答辯制度的協(xié)作
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第2款的規(guī)定,應訴管轄制度的適用不僅需要滿足“當事人未提出管轄異議”、“不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兩個消極條件,并且要求未提出管轄異議的當事人積極“應訴答辯”。鑒于被告可以從程序與實體兩個層面對原告的起訴進行抗辯,被告答辯可以區(qū)分為程序答辯與實體答辯。程序答辯,是指被告從程序上對原告的起訴進行抗辯,針對當事人適格、受案范圍、管轄權、訴的利益、訴訟時效等程序事實提出抗辯,表明雙方當事人對案件的程序事項有爭議,由此將導致相應的程序后果?!?9 〕實體答辯,是指被告從實體上對原告的起訴進行答辯,對原告的訴訟請求進行(部分)認諾或否認、對原告所依據(jù)事實進行(部分)自認或否認、以原告為被告向受訴法院提起反訴等均屬于實體答辯的范圍。被告對程序性事項提出抗辯意味著其不接受法院對案件進行實體審理,不具備推定被告具有在本院進行訴訟的正當性基礎,故應訴管轄制度在比較法上均以被告進行實體答辯為構成條件。盡管《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第2款沒有將“應訴答辯”明確限定為實體答辯,但《民訴法解釋》第223條第2款將“應訴答辯”解釋為“就案件實體內容進行答辯、陳述或者反訴”。因而,以被告進行程序答辯、進行答辯以外其他民事訴訟行為、從事訴訟外糾紛解決活動為由認定被告構成“應訴答辯”的司法實踐,顯然涉嫌損害被告的管轄異議權。
至于程序答辯與實體答辯的順序,我國現(xiàn)行法律與司法解釋并沒有予以限制。因而,被告可以同時或者先后進行程序答辯與實體答辯。但是,只要被告在答辯期間提出管轄異議,即使其已經(jīng)針對起訴狀內容進行實體答辯,受訴法院也應當對管轄異議進行審查(《民訴法解釋》第223條第1款)。在司法實踐中,被告在提出管轄異議的同時進行實體答辯的,仍然存在被受訴法院強制適用應訴管轄制度的可能性,被告僅提出管轄異議而不作實體答辯的,則存在被受訴法院運用答辯失權原理判決其敗訴或者被追究逾期提交證據(jù)責任(《民事訴訟法》第65條第2款以及《民訴法解釋》第102條)的風險。為避免被告陷入兩難境地,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均允許被告先行程序答辯,程序答辯未獲法院支持的,再行實體答辯。根據(jù)《德國民事訴訟法》第276條第1款的規(guī)定,在書面準備程序中,被告只需在兩周的不變期間內表示自己是否有進行攻擊防御的意愿即可避免不經(jīng)言辭辯論而作出實體裁判,無需作出實質性的答辯,法官還應為被告另行規(guī)定不少于兩周的答辯期間。根據(jù)《英國民事訴訟規(guī)則》第11條的規(guī)定,被告希望對受訴法院提出管轄異議的,應當在受送達起訴狀(副本)14日內向法院遞交送達認收書,〔20 〕被告應當在遞交送達認收書后14日內向受訴法院提交請求受訴法院宣告無管轄權或不宜行使管轄權的申請書,受訴法院不支持被告的管轄權抗辯的,被告可以在14日或者法院決定的期間內遞交進一步送達認收書,進入本案的實體答辯環(huán)節(jié)。鑒于應訴管轄制度在司法實踐中被濫用的情形較為嚴重,筆者倡導確立程序答辯與實體答辯相對分離原則,被告受送達起訴狀副本與應訴通知書后,在答辯期間內單獨針對當事人適格、受案范圍、管轄權、訴的利益、訴訟時效等訴訟要件所提出抗辯不獲法院支持的,受訴法院應當重新指定其提交答辯狀的期間,被告在重新指定的答辯期間內只能進行實體答辯,而不得再次提出管轄異議等程序抗辯。誠然,被告也可以在受訴法院第一次指定答辯狀期間內單獨或者同時進行實體答辯。單獨進行實體答辯是否構成應訴管轄取決于受訴法院對本案是否享有管轄權、被告系屬商事主體抑或民事主體、民事主體是否已經(jīng)委托律師(含自身系屬律師,下同)等因素。同時提出管轄抗辯和實體答辯則因受訴法院仍得對被告的管轄異議進行審查而不存在應訴管轄制度的適用空間,但因被告已經(jīng)進行實體答辯,受訴法院不支持被告程序抗辯的,無需再次指定提交答辯狀的期間。
盡管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25條第1款以及第127條第1款分別要求被告在收到答辯狀副本之日起15日內提交答辯狀和提出管轄異議,但被告沒有在該期間內提交答辯狀或提出管轄異議的,并不產(chǎn)生推定被告認諾原告訴訟請求或者認可受訴法院管轄權的法律效果?!?1 〕對于實體答辯而言,被告未在法定期間內提交答辯狀并不產(chǎn)生答辯失權效力,被告在后續(xù)庭審程序中仍可以進行言詞或書面答辯?!?2 〕對于管轄異議而言,如果將《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第1款所規(guī)定的“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理解為強行性規(guī)定,則意味著受訴法院對被告逾期提出的管轄異議不予審查,〔23 〕如果將其理解為倡導性規(guī)定,則被告仍可以在提交答辯期間屆滿后繼續(xù)提出管轄異議?!?4 〕概言之,被告沒有在答辯期間內進行實體答辯并不發(fā)生答辯失權效果,而被告沒有在答辯期間內提出管轄異議是否發(fā)生失權效果則尚且存在爭議。對于該爭議,筆者認為,《民訴法解釋》第35條規(guī)定“當事人在答辯期間屆滿后未應訴答辯,人民法院在一審開庭前,發(fā)現(xiàn)案件不屬于本院管轄的,應當裁定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而被告逾期提出管轄異議可以成為受訴法院發(fā)現(xiàn)案件不屬于本院管轄的動因,故將《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第1款中的“應當”理解為倡導性規(guī)范更為妥當。盡管我國現(xiàn)行法律均未正式確立強制答辯制度,但學術界對立法者是否應當確立答辯失權制度尚未達成共識,〔25 〕對答辯失權制度是否涵蓋管轄異議權喪失情形也尚且存在不同見解,〔26 〕對逾期未答辯的被告是否直接作出“不應訴判決”也存在觀點分歧。〔27 〕為確保研究的前瞻性,筆者擬從管轄異議權失權與實體答辯失權兩個角度對應訴管轄與答辯失權之間的關系展開分析。
管轄異議權失權的效果存在直接推定受訴法院有管轄權以及不審查被告逾期提出的管轄異議等程序抗辯兩種理論模式。如果答辯異議權喪失直接導致受訴法院對本案享有管轄權,鑒于應訴管轄制度以被告未提出管轄異議為適用條件,凡是符合應訴管轄制度構成要件的情形均屬于管轄異議權失權的適用對象,故應訴管轄制度沒有存在的必要性。如果答辯異議權喪失僅產(chǎn)生阻止受訴法院審查被告逾期提出管轄異議的法律效果,應訴管轄制度則不能為管轄異議權失權制度所吸收。被告未在答辯期間內提出管轄異議也不能使得受訴法院取得管轄權,受訴法院應當根據(jù)當事人已經(jīng)提交的訴訟材料對管轄權進行審查,只是被告逾期提出的管轄異議以及提交的相關證據(jù)不再進入受訴法院的審查范圍。據(jù)此,應訴管轄與第二種類型的管轄異議權失權之間存在著以下兩方面的顯著區(qū)別:(1)應訴管轄制度的適用應當同時具備“應訴答辯”的積極條件,而管轄異議權的喪失僅以當事人未在答辯期間提出管轄異議為條件,〔28 〕被告是否積極“應訴答辯”則在所不問。(2)作為應訴管轄制度適用條件的“當事人未提出管轄異議”與作為強制答辯制度適用條件的“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之間并不等值,前者沒有明確的期間限制,而后者則有明確的期間限制?!?9 〕誠然,無論采取何種管轄異議權失權模式,管轄異議權失權制度均能對應訴管轄制度發(fā)揮補充功能。這是因為,被告以某理由提起管轄異議后被受訴法院裁定駁回(并經(jīng)上訴法院裁定維持駁回裁定)后對本案進行實體答辯,受訴法院才依職權審查發(fā)現(xiàn)存在本院不享有管轄權的其他理由的,鑒于被告提出管轄異議意味著其不愿意在本院進行訴訟而不具備應訴管轄制度的適用條件,受訴法院只能通過管轄權異議失權制度尋求維系本院管轄權的根基。因而,被告在其管轄異議被裁定駁回后進行實體答辯的,或者被告在提出管轄異議的同時進行實體答辯后管轄異議被裁定駁回的,受訴法院不得將應訴管轄制度作為維系其管轄權的依據(jù),而應當從受訴法院依職權審查管轄權義務(適用于受訴法院未發(fā)現(xiàn)本院無管轄權情形)或者管轄異議權失權制度(適用于受訴法院發(fā)現(xiàn)本院無管轄權情形)尋求正當性基礎。
實體答辯失權的效果存在直接作出被告敗訴的不應訴判決以及不審理被告逾期提出的的實體答辯兩種理論模式。誠然,無論采取何種實體答辯失權模式,只要被告在答辯期間內提出管轄異議,無論被告是否在首次答辯期間進行實體答辯,既不能對其適用實體答辯失權規(guī)則,也不能對其適用應訴答辯規(guī)則?!?0 〕因而,只有被告在答辯期間內沒有提出管轄異議且未進行實體答辯,才有必要檢討應訴管轄與實體答辯失權之間的關系。
在不應訴判決說的解釋框架下,被告逾期未提交答辯狀視為其認諾原告的訴訟請求,受訴法院可以不經(jīng)開庭審理而直接以原告在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中所提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為基礎作出不應訴判決,〔31 〕但被告在該期間內進行程序答辯或者違反受案范圍、專屬管轄等強行規(guī)范的除外。被告在答辯期間內沒有進行任何答辯的,鑒于受訴法院將直接作出支持原告訴訟請求的不應訴判決,被告沒有在該期間內提出管轄異議直接產(chǎn)生推定受訴法院有管轄權的法律效力。鑒于被告沒有在答辯期間內提出管轄異議將產(chǎn)生直接推定受訴法院有管轄權的立法模式對應訴管轄制度的適用具有排斥性,以不應訴判決為根基的實體答辯失權制度的確立將直接宣告應訴管轄制度的破產(chǎn)。誠然,我國當前仍存在大量自身不擅長法律的被告沒有委托律師代理的案件。〔32 〕為強化對弱勢被告的實質性保護,即使確立實體答辯失權制度,也不應當對于沒有委托律師的民事被告直接作出“不應訴判決”。此外,我國民事訴訟法遵循傳統(tǒng)大陸法系譜系,而“不應訴判決”屬于英美法系在審前程序中未經(jīng)審理而作出的缺席判決,〔33 〕即使對商事被告或者委托律師的民事被告適用實體答辯失權制度,采取受訴法院不審查被告逾期提出的實體抗辯的立法模式的可能性較大。
在不審理逾期答辯說的解釋框架下,被告在答辯期間內沒有進行任何答辯的,按期開庭審理的前提條件是受訴法院依職權審查認定本院對案件享有管轄權。受訴法院在庭審前發(fā)現(xiàn)本院沒有管轄權的,應當征詢原告的意見后裁定移送管轄或駁回起訴。受訴法院經(jīng)審查認為本院有管轄權的,應當對被告逾期抗辯是否具備正當事由進行審查,以決定是否認定逾期答辯構成失權。受訴法院認定被告逾期答辯失權的,鑒于被告在此之前沒有提出任何實體答辯,被告逾期答辯又不構成審理對象,受訴法院沒有必要繼續(xù)庭審程序,而得作出“未經(jīng)言詞辯論的實體裁判”。受訴法院認定被告逾期答辯不失權的,鑒于被告在此之前尚未提出管轄異議,被告在后續(xù)進行實體答辯的,即使受訴法院根據(jù)新的訴訟材料認定本院沒有法定管轄權,基于應訴管轄制度的適用仍得對本案作出實體判決。受訴法院認定被告逾期答辯不失權但被告缺席后續(xù)庭審程序的,因為被告自始至終不存在“應訴答辯”行為,故不能通過應訴管轄制度賦予受訴法院以管轄權,受訴法院作出缺席判決須以依職權審查認為本院有管轄權為前提。
七、應訴管轄與保護性管轄制度的協(xié)作
作為民法價值基礎的人文關懷要求對人的自由和尊嚴的充分保障以及對社會弱勢群體的特殊關愛,人文關懷理念置于意思自治理念之上的位階,以彌補意思自治的缺陷。〔34 〕意思自治原則的根基在于完全自由市場理論與經(jīng)濟理性人假設,但弱勢群體往往不能在充分了解相關信息的基礎上與對方當事人進行平等協(xié)商,而且通常缺乏期待其合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正當性基礎。因而,弱勢群體的私人利益被上升為社會公共利益,而社會公共利益屬于立法者采取弱勢意義上平等對待的足夠充分且正當理由?,F(xiàn)代法治精神已經(jīng)吸收對受害人、消費者、勞動者等社會弱勢群體進行特殊保護的基本理念,無論大陸法系抑或英美法系,均確立有利于保障弱勢群體利益的保護性管轄制度。保護性管轄制度主要包括便利弱勢群體進行訴訟的法定管轄規(guī)則、防止弱勢群體被對方當事人強迫簽訂管轄協(xié)議的協(xié)議管轄規(guī)則、更為保障弱勢群體管轄利益的應訴管轄規(guī)則?!睹裨V法解釋》第9條和第31條分別從法定管轄以及協(xié)議管轄兩方面規(guī)定保護性管轄制度,但應訴管轄原則尚未有彰顯對弱勢群體予以特殊保護的保護性管轄規(guī)則。一方面,基于體系解釋的原因,盡管最高人民法院將當事人“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內提出管轄異議理解為倡導性條款;〔35 〕但各級地方法院傾向于認為,無論被告是否屬于弱勢群體,只要其未在答辯期間內提出管轄異議,受訴法院即可以認定《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第2款所規(guī)定“當事人未提出管轄異議”的消極條件得以成就。另一方面,基于文義解釋的原因,盡管最高人民法院早在2012年就意識到向受訴法院課以釋明義務的重要性,〔36 〕鑒于《民事訴訟法》以及《民訴法解釋》均沒有明確要求受訴法院在適用應訴管轄制度之前履行釋明義務,無論被告是否屬于弱勢群體,只要被告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進行實體答辯,受訴法院即可以認定《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第2款所規(guī)定“應訴答辯”的積極條件得以成就。由此可見,應訴管轄制度中的保護性管轄規(guī)則的構建可以從放寬弱勢被告提出管轄異議的期限以及強化受訴法院的釋明義務兩方面進行努力。
對于《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第1款(2012年修訂前《民事訴訟法》第38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的理解,盡管司法解釋已經(jīng)放棄當事人未在答辯期間內提出管轄異議即產(chǎn)生失權效果的觀點,〔37 〕但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實務中仍認為,“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如果當事人未在提交答辯狀期間對管轄權提出異議的,該受理法院取得對該案的管轄權,當事人不得在以后的訴訟中再行提出管轄權異議,也不得就案件的管轄權問題申請再審”。〔38 〕當事人只能在答辯期間內才可以提出管轄異議,意味著決策者推定所有類型被告均具備在答辯期間內發(fā)現(xiàn)管轄錯誤的能力。即使采取律師強制代理原則的德國也沒有推定當事人具有在答辯期間內發(fā)現(xiàn)管轄錯誤的能力,我國推定未委托律師的民事被告具備在受送達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5日內發(fā)現(xiàn)管轄錯誤并提出管轄異議的能力實屬過于自信。對此,筆者認為,除非商事被告或者委托律師代理的民事被告在答辯期間內沒有提出管轄異議并提交書面答辯狀,被告應當在答辯期間內提出管轄異議的規(guī)定僅具有倡導性效力,《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第2款規(guī)定的“當事人未提出管轄異議”應指“被告出庭、被告就實體內容進行答辯和陳述、被告提出反訴等活動中未提出對管轄權的異議”?!?9 〕為兼顧應訴管轄制度的訴訟效率價值,商事被告以及委托律師的民事主體的管轄異議期間可以界定為一審首次庭審開始之時,未委托律師的民事被告的管轄異議期間宜延伸至一審口頭辯論終結之前。
鑒于商事被告以及委托律師代理的民事被告具備較強的應訴能力,在理論上可以推定其具備判斷管轄錯誤以及在本院進行訴訟是否符合其自身利益的能力。因而,受訴法院對商事被告以及委托律師代理的民事被告所須盡到的釋明義務較為寬松,受訴法院在一審首次庭審開始之時告知被告享有管轄異議權即視為完成相應的釋明義務,商事被告以及委托律師代理的民事被告沒有提出管轄異議而進行實體答辯的,推定雙方當事人達成在本院進行訴訟的合意,受訴法院不再依職權審查任意管轄權。但是,對于未委托律師的民事被告而言,受訴法院并不能基于其在一審首次庭審開始之時告知被告享有管轄異議權而完成相應的釋明義務,未委托律師的民事被告沒有在受告知管轄異議權之時提出管轄異議的,受訴法院仍然負擔有依職權審查任意管轄權的法定義務,受訴法院在口頭辯論終結之前發(fā)現(xiàn)本院沒有管轄權的,應當征求被告是否愿意繼續(xù)在本院進行訴訟的意見,被告反對在本院繼續(xù)進行訴訟的,受訴法院應當征求原告意見后裁定移送管轄或者駁回起訴,但被告不反對在本院繼續(xù)進行訴訟以及受訴法院在口頭辯論終結之后才發(fā)現(xiàn)本院沒有管轄權的,受訴法院可以援引應訴管轄制度維持本院的管轄權。
實際上,無論是商事被告以及委托律師的民事被告,還是未委托律師代理的民事被告,受訴法院對其適用應訴管轄制度,均不以受訴法院發(fā)現(xiàn)管轄錯誤為必要,只是兩者豁免受訴法院對任意管轄權依職權審查法定義務的時點有所區(qū)別。未委托律師代理的民事被告得提出管轄異議以及受訴法院豁免依職權審查義務時點后延,主要是通過保留受訴法院的依職權審查義務以及強化受訴法院之釋明義務彌補未委托律師代理的民事被告實際攻擊防御能力之不足,但歸根結底仍然以推定民事被告具備發(fā)現(xiàn)管轄錯誤的能力為制度預設。因而,受訴法院對未委托律師代理的普通民事被告適用應訴管轄制度,不以查明并告知被告“本院對案件不享有管轄權”為必要條件,沒有因普通民事被告沒有委托律師而轉采職權探知主義。受人文關懷理念的影響,為強化保障弱勢民事被告的管轄利益,對經(jīng)營者起訴消費者、保險公司起訴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用人單位起訴勞動者等案件適用應訴管轄制度應當遵循德國模式,〔40 〕以受訴法院告知管轄錯誤作為適用應訴管轄的特別要件,以全面貫徹保護性管轄原理。
代結語:應訴管轄制度的適用指南
我國立法者確立應訴管轄制度旨在尊重當事人意愿、減少當事人訟累、避免司法資源浪費,但因具體適用規(guī)則供給不足,應訴管轄在司法實踐中可能淪為受訴法院或者辦案人員規(guī)避履行法定義務、主動服務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以及辦理“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的有效手段。為從根本上防止應訴管轄發(fā)生功能嬗變,筆者以應訴管轄與相關制度之間的協(xié)作關系為出發(fā)點,對《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第2款規(guī)定之應訴管轄原則進行制度化展開。在難以指望立法者在《民事訴訟法》中通過較長篇幅細化應訴管轄制度的情形下,筆者建議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司法解釋或者指導性案例規(guī)范各地人民法院對應訴管轄制度的適用。為便于理論界與實務界討論應訴管轄制度的具體規(guī)則,筆者擬提出應訴管轄制度的適用指南。具體內容如下:
第1條【位階原則】
在應訴管轄制度的適用過程中,程序正義價值優(yōu)先于司法效率價值,〔41 〕被告的管轄利益優(yōu)先于原告的信賴利益,〔42 〕并對弱勢群體的管轄利益應當予以特殊保護?!?3 〕
第2條【誠信原則】
受訴法院與當事人在適用應訴管轄制度的過程中均負有誠實信用義務。受訴法院不得濫用應訴管轄制度強迫被告在本院進行訴訟,〔44 〕原告不得通過欺騙性或脅迫性手段促使被告在無管轄權法院應訴答辯,〔45 〕被告明知或應知受訴法院無管轄權而應訴答辯后不得反悔?!?6 〕
第3條【謙抑原則】
法院在適用應訴管轄制度的過程中應當遵循謙抑原則。應訴管轄制度僅適用于未設置為專屬管轄的地域管轄及以訴訟標的額為劃分標準的級別管轄(如無特別說明,本指南所稱“管轄權”僅指任意管轄權),〔47 〕受訴法院無法根據(jù)其他管轄制度取得任意管轄權才有必要適用應訴管轄制度,〔48 〕應訴管轄制度的適用并不免除受訴法院依職權審查管轄權的義務,〔49 〕并且其適用效力具有相對性?!?0 〕
第4條【受訴法院對管轄權的審查與告知義務】
在起訴和受理環(huán)節(jié),受訴法院應當根據(jù)原告提交的起訴狀等材料當場對本院是否享有管轄權進行審查,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一)受訴法院對本院不享有管轄權的,不予立案登記,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二)受訴法院對本院享有管轄權且符合其他立案條件的,予以立案登記;
(三)受訴法院當場不能判定本院是否享有管轄權的,應當接收訴狀后在法律規(guī)定的期限內進行審查和決定是否立案。
在立案登記后向被告送達起訴狀副本之前,受訴法院發(fā)現(xiàn)案件不屬于本院管轄范圍的,應當征求原告意見后裁定移送管轄或者駁回起訴。
立案之日起五日內未發(fā)現(xiàn)案件不屬于本院管轄范圍的,受訴法院應當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guī)定向被告送達起訴狀副本和應訴通知書,并在應訴通知書中告知被告本院享有管轄權的理由以及被告提出管轄異議的期限與方式。
在開庭審理之前發(fā)現(xiàn)案件不屬于本院管轄范圍且被告沒有提出管轄的,受訴法院應當按照本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處理,但商事被告以及委托律師代理或自身系屬律師的民事被告已經(jīng)應訴答辯的除外。對于受訴法院所在地與爭議有實際聯(lián)系的合同或者其他財產(chǎn)權益糾紛案件,受訴法院在適用本條第二款規(guī)定之前,可以將管轄錯誤事實及時告知被告,被告明確表示愿意在本院進行適用的,受訴法院不再裁定移送管轄或駁回起訴。
在開庭審理之后發(fā)現(xiàn)案件不屬于本院管轄范圍且被告沒有針對該事由提出管轄異議的,除非被告已經(jīng)具備認定構成應訴管轄的所有條件,受訴法院應當及時將管轄錯誤事實告知被告并根據(jù)被告的意愿確定是否適用應訴管轄制度。但在以下三種情形下,受訴法院應當按照本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進行處理:
(一)被告未出庭應訴的;
(二)被告據(jù)此提出管轄異議的;
(三)受訴法院所在地與爭議不存在任何實際聯(lián)系且對本案行使管轄權顯著不便的。
第5條【適用于商事被告的應訴管轄規(guī)則】
商事主體或者公法人在開庭審理之前沒有提出管轄異議而進行實體答辯的,如果受訴法院隨后沒有發(fā)現(xiàn)管轄錯誤且被告也沒有提出管轄異議,受訴法院不應當適用應訴管轄制度;但如果受訴法院隨后發(fā)現(xiàn)案件不屬于本院的管轄范圍或者被告提出管轄異議,則受訴法院應當依據(jù)應訴管轄制度的規(guī)定認定本院享有管轄權。
商事主體或者公法人在開庭審理之前提出管轄異議但被法院確定駁回的,受訴法院在一審首次庭審開始之時再次告知被告享有管轄異議權。前述被告經(jīng)訴訟權利告知后沒有以其他理由提出管轄異議而進行本案言詞答辯的,受訴法院應當按照本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確定是否援引應訴管轄制度。
商事主體或者公法人在開庭審理之前提出管轄異議并進行實體答辯的,受訴法院應當對管轄異議進行審查,被告提出的管轄異議被予以終局裁定駁回,受訴法院不得直接據(jù)此推定被告愿意在本院進行訴訟。在一審首次庭審開始前或者開始之時,前述被告沒有以其他理由提出管轄異議的,受訴法院應當按照本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確定是否援引應訴管轄制度。
商事主體或者公法人在開庭審理之前沒有提出管轄異議和進行實體答辯的,受訴法院在一審首次庭審開始之時應當再次告知被告享有管轄異議權,被告經(jīng)訴訟權利告知后仍沒有提出管轄異議而進行本案言詞答辯的,受訴法院應當按照本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確定是否援引應訴管轄制度。
第6條【適用于民事被告的應訴管轄規(guī)則】
對于自始至終沒有委托律師的民事被告,其提出管轄異議的期間是一審口頭辯論終結之前,事先以答辯狀形式進行的實體答辯并不能構成“應訴答辯”,只有被告在庭審中以口頭形式為本案作言詞辯論,并且在口頭辯論終結之前均沒有提出管轄異議,才能豁免受訴法院對任意管轄權的審查義務。
對于審前準備程序已經(jīng)委托律師的民事被告,因其法律專業(yè)知識的缺陷已經(jīng)獲得彌補,如果在一審首次庭審前在答辯狀中對本案進行實體答辯并沒有提出管轄管轄異議,應參照商事被告應訴管轄規(guī)則認定其已經(jīng)接受受訴法院對本案的管轄權,除非基于新發(fā)生的事由導致原本享有法定管轄權的受訴法院不再享有管轄權,已經(jīng)委托律師在一審首次庭審前進行實體答辯的被告事后提出的管轄異議,受訴法院不予審查。
對于審前準備程序沒有委托律師但庭審環(huán)節(jié)委托律師的民事被告,受訴法院在一審首次庭審開始之前或者開始之時征求被告律師是否對本案提出管轄異議,被告律師沒有提出管轄異議而單獨進行實體答辯或者被告已經(jīng)在審前準備程序中進行實體答辯的,即時構成應訴管轄,而無需等待言詞辯論終結之時。
第7條【對“未提出管轄異議”的理解】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七條第一款規(guī)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但沒有同時規(guī)定逾期提出管轄權將導致失權的法律效果,要求被告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管轄異議僅具有倡導效果。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七條第二款規(guī)定規(guī)定的“當事人未提出管轄異議”并不能限定為“當事人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管轄異議”,而應當根據(jù)被告的身份及其是否聘請律師等因素,分別確立被告得提出足以對抗應訴管轄制度適用的管轄異議的期限。
因原告增加或變更訴訟請求、被告提起反訴、原告撤回對部分被告的起訴、案件性質及其案由調整等新發(fā)生的事由導致被告(反訴被告)無法在前述期限屆滿前提出管轄異議的,受訴法院應當根據(jù)管轄恒定、牽連管轄等其他制度審查本院是否享有管轄權,而不得未經(jīng)向被告重新提供管轄異議機會即以應訴管轄為由維持本院管轄權。
第8條【被告提出管轄異議的憑證及其證明】
受訴法院接收遞交管轄異議申請書的,應當現(xiàn)場出具收據(jù)。
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通過郵寄方式提出管轄異議的,受訴法院應當郵寄或現(xiàn)場發(fā)給收據(jù),并保留郵件信封等原始材料。
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在審前準備程序或者開庭審理過程中以口頭方式提出管轄異議的,無論被告是否已經(jīng)構成“應訴答辯”,受訴法院都應當如實記入筆錄,并經(jīng)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簽字確認。
辦案人員拒不出具收據(jù)或者記入筆錄的,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可以向紀檢監(jiān)察部門投訴。
被告不服受應訴管轄判決,以其曾向受訴法院提出管轄異議為由提起上訴或者申請再審的,上訴法院或者再審法院應當要求其提交管轄異議申請書收據(jù),但受訴法院違法拒不出具收據(jù)或者上訴人在原審中系以口頭方式提出管轄異議的,上訴法院或者再審法院應當調閱卷宗和調查取證,不得動輒以被告無證據(jù)證明其曾提出管轄異議的理由搪塞原審被告。
第9條【對“應訴答辯”的理解】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七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應訴答辯”,是指被告“就案件實體內容進行答辯、陳述或者反訴”,而不包括被告針對案件程序內容進行的抗辯。
受訴法院不得單獨以下列事由認定被告構成“應訴答辯”:
(一)被告未在答辯期間內提出管轄異議;
(二)被告委托訴訟代理人;
(三)被告申請延長舉證期間;
(四)被告管轄異議被駁回后進行實體答辯;
(五)被告抗辯當事人不適格或者案件不屬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圍;
(六)被告在庭外與原告已經(jīng)達成和解;
(七)被告在庭審中沒有重申其已經(jīng)提出的管轄異議;
(八)被告沒有對駁回其管轄異議裁定提起上訴;
(九)被告經(jīng)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
適用民事被告應訴管轄規(guī)則的被告,只有以口頭之方式實際地針對案件實體內容進行答辯、陳述或者提起反訴才構成“應訴答辯”,而適用商事被告應訴管轄規(guī)則的被告則還可以在審前準備程序中以書面形式進行“應訴答辯”。
第10條【濫用管轄異議權與應訴管轄制度的責任】
被告濫用管轄異議權拖延訴訟程序的,原告可以向法院申請增加要求被告賠償其因此發(fā)生的取證費、律師費、誤工費等額外費用。
原告向無管轄權法院提起訴訟,受訴法院因被告提出管轄異議或者依職權審查發(fā)現(xiàn)本院無管轄權而將案件裁定移送其他法院審理的,被告有權提起要求本訴原告賠償其因此發(fā)生的取證費、律師費、誤工費等額外費用,原告撤訴或者被受訴法院裁定駁回起訴的,被告可以單獨提起要求原告賠償其因此發(fā)生訴訟成本。
經(jīng)合法送達與合法傳喚的被告違背訴訟促進義務,既不提出管轄異議,也不進行實體答辯,受訴法院依職權審查發(fā)現(xiàn)案件不屬于本院管轄范圍的,因不符合應訴管轄的適用條件,受訴法院仍應當裁定移送有管轄權的法院或者報送上級法院指定管轄。除非原告明知或者應知受訴法院無管轄權,原告可以追加訴訟請求,要求被告延誤訴訟給其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