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賀●郭文場
(長春市圖書館 吉林 長春 130021)(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xué)科學(xué)院長春離職干部休養(yǎng)所 吉林 長春 130022)
枇杷病害防治
●劉佳賀●郭文場
(長春市圖書館 吉林 長春 130021)(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xué)科學(xué)院長春離職干部休養(yǎng)所 吉林 長春 130022)
枇杷[Eriobotryajaponica(Thunb.)Lindl.]。
1.1日燒病(白灼病)
果實發(fā)生日燒病后,向陽面果肉產(chǎn)生不規(guī)則凹陷,出現(xiàn)黑褐色病斑。果肉干燥而粘著種子,不堪食用。枝干日燒病多發(fā)生在朝西的皮部,罹病樹皮干癟凹陷,爆裂翹起,最后在向陽面形成焦斑,深達木質(zhì)部。
防治:選擇種植抗日燒病的品種。加強管理,培養(yǎng)合理的樹冠,使枝葉茂盛,枝干和果實不受強光照射。4~5月份,即果實由濃綠色轉(zhuǎn)為淡綠色時,對樹干涂白。如部分樹皮已被曬壞,應(yīng)在傷口處涂50%多菌靈50倍液。在果實轉(zhuǎn)色前實行套袋,或在晴天中午用遮陽網(wǎng)遮住陽光。在果實成熟期,如遇晴熱天氣,應(yīng)在上午10時前和下午16時后,向樹冠噴水。
1.2裂果病
果實膨大期,果實呈淡黃色以后,遇伏旱、驟雨或前期干旱,后期大量灌水后,由于過度吸收水分,果肉細胞迅速膨大,導(dǎo)致外果皮脹破,外露出部分果肉和果核;裂果常常引起果實腐爛變質(zhì)。
防治:選擇不易裂果的品種。全面推廣果實套袋??茖W(xué)供水、供肥和化學(xué)藥劑預(yù)防裂果。果實生長發(fā)育期,水分均勻供給,用0.2%尿素或0.2%硼砂、0.2%磷酸二氫鉀等溶液進行根外追肥,樹冠噴施藥劑,如800~1000mg/kg乙烯利等。
1.3葉尖焦枯病(福建莆田果農(nóng)俗稱“枇杷瘟”)
初發(fā)病時葉尖變黃褐色,后逐漸向下擴展,最后呈褐色焦枯,甚至整個葉片焦枯,病部組織脫落或不脫落。患病葉輕則約1cm長的葉尖焦死而成畸形,重則全樹病葉焦枯,發(fā)病株葉片僵化或僅剩葉柄,或提早脫落。果實生長緩慢,著色差,皺果和落果多,種子發(fā)育不良,子葉上有褐色斑點或壞死。根系停止生長,樹勢極度衰弱,嚴重時整株死亡。
防治:選用抗病的品種。發(fā)病時,剪除病梢后,全樹噴施0.4%綠化鈣,或0.4%氯化鈣根外追肥。加土后,每株施5kg石灰。
1.4紫斑病(赤斑病,福建莆田果農(nóng)俗稱“花枇杷”)
果實近成熟時,在果皮上出現(xiàn)紫紅色或黑褐色的不規(guī)則斑紋或斑點。病斑多出現(xiàn)在陽面,甚至遍及整個果面,病斑的表面多部凸起或凹陷,一般不傷及果肉,也不會立即引起果實腐爛。
防治:進行果實套袋。禁止濫用農(nóng)藥。套袋前的幼果期,不要噴灑過多或過濃的農(nóng)藥,以免造成幼果藥害。
1.5臍黑病
臍部組織壞死,變黑。在果實頂部的萼片及其附近,即稱作果臍的部分,最初呈現(xiàn)青綠色,后因失水而喪失新鮮感,并最終變?yōu)楹谏?/p>
防治:果實套袋。合理修剪,避免陽光直射果實。
1.6栓皮病(癩頭病)
俗稱“燥皮”、“脆皮果”、“和尚頭”、“癩頭疤”,幼果時,表面出現(xiàn)略顯黃色的病斑,病斑部分果面的茸毛脫落,變?yōu)楹稚?,進而發(fā)展為環(huán)狀的癩頭疤;接近成熟時,病斑表面產(chǎn)生龜裂、木栓化變色。
防治:在枇杷凍害易發(fā)生地區(qū),給幼果套上雙層袋或較厚的袋,可有效避免果實發(fā)病。注意采取有效防寒、防凍措施。
2.1葉斑病
葉斑病是灰斑病、斑點病和角斑病的總稱。這3種病害常在枇杷葉上混合發(fā)生。枇杷感染此病后,葉片上發(fā)生病斑,葉片黃化、變小,提早落葉,影響光合作用,使樹勢衰弱,產(chǎn)量減少。
為害臺灣枇杷(野枇杷)[E.deflexa(Hemsl.)Nakai],分布于湖南、臺灣。
2.2灰斑病
為害葉片,花和果實。分布于廣東、廣西、湖南、江蘇、浙江、福建、云南及江西。
病原:枇杷葉擬盤多毛孢[Pestalotiopsiseriobotrifolia(Guba)Chen et cho.]。
防治:新葉長出后噴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1∶1∶(160~200)倍波爾多液,每隔10~15天噴1次,連噴2~3次。
2.3斑點病(枇杷圓斑病)
為害葉片。分布于廣東、廣西、湖南、江蘇、浙江、福建及云南。
病原:枇杷葉點霉(PhyllostictaeriobotryaeThuem.)。分布于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貴州、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及云南。
防治:嫩梢抽生至生長期,用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50%多菌靈800~1000倍液、0.5%~0.6%等量式波爾多液、77%可殺得600~800倍液、12%綠乳銅500~600倍液、65%代森鋅500~600倍液等。用其中2~3種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2.4角斑病
為害葉片。
病原:枇杷尾孢[Cercosporaerlobotryae(Enj.)Saw.]。
防治:春、夏季2次嫩梢抽發(fā)至生長期,用0.5%~0.6%波爾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0%苯萊特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65%代森鋅500~600倍液噴霧。以上幾種藥劑交替使用,每梢期噴2次,每隔半個月噴1次。
2.5炭疽病
為害果實,有的年份對葉、嫩梢為害也較嚴重。
病原:無性世代膠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ioeosporioides(Penz.)Sacc.]。
防治:幼果期和果實膨大期,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成熟前噴0.5∶0.5∶100倍波爾多液,每隔10~15天噴1次,連噴3~4次。
2.6胡麻色斑點病(枇杷胡麻斑枯病,俗稱“苗瘟”)
為害苗木。
病原:枇杷蟲形孢(EntomosporiumeriobotryaeTakim.)。云南。
防治:早春及時發(fā)現(xiàn)和消滅發(fā)病中心,撥除并燒毀病苗、病葉,撒施石灰,控制蔓延。流行前或發(fā)病初,苗木全面噴0.5%~0.6%波爾多液或30%氧氯化銅500~600倍液,每隔10~15天噴1次,連噴2~3次。
2.7赤衣病
為害枝干的皮部,引起落葉、枯枝,甚至整株死亡。
病原:鮭色伏革菌(CorticiumsalmonicolarBerk.et Br.)。
防治:發(fā)現(xiàn)病害枝條,即刻剪除并燒毀,以減少傳染源。修剪細弱枯枝,避免枝條過密,以利通風、透光。3~4月間,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每隔2周噴1次,連噴3~4次。
2.8枝干腐爛病(枝干褐腐病)
為害主干、主枝,初期以皮孔為中心形成橢圓形瘤突出,直徑0.25~0.5cm,中央呈扁圓形開裂。隨后皮孔壞死腐爛,嚴重時可達木質(zhì)部,并引起樹干枯死。
病原:仁果黑腐大卵孢菌(SphaeropsismalorumPeck.)。
防治:果園操作管理時避免損傷樹皮;及時防治蛀干害蟲,秋季在樹干刷白。發(fā)現(xiàn)病斑及時刮凈,涂上50mg/L赤霉素,50%托布津50倍液,或77%冠菌銅10~20倍液,半個月后,再涂1次。然后用塑料薄膜包扎病斑傷口,以利于病斑傷口愈合。防治小枝、側(cè)枝病斑時,先將病斑刮干凈,再用50%退菌特600~800倍液每月噴1次,連噴3次。
2.9癌腫病(芽枯病)
為害新梢、枝干和果實及淺土層根系。
病原:假單胞菌(Pseudomonassp.)。
防治:苗木、接穗要嚴格檢疫,禁止帶病引種栽植。剪除病枝、病葉,并集中燒毀;采果、修剪時使用修剪刀,傷口要光滑。及時防治病蟲害,防止和減少傷口發(fā)生;噴施0.5%~0.6%波爾多液保護傷口。每年4月份和9~10月份檢查樹干,如發(fā)現(xiàn)癌腫病疑似癥,刮除病部并削平至無病部位后,涂上農(nóng)用鏈霉素糊劑或波美5°的石硫合劑。
2.10白紋羽病
為害根部和根頸部。
病原:褐座堅殼[Rosellinianecatrix(Hart.)Berl.]。
防治:建園時不要在新伐的病株坑內(nèi)栽植枇杷,若要栽植,要把爛根清除干凈,徹底消毒后才能栽植。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挖除,撒上石灰,并開溝隔病,防止蔓延。對已發(fā)病或可能發(fā)病的樹,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淋根。
2.11白絹病(莖基腐爛病)
發(fā)病部位主要在成年樹或苗木的根莖部,以在距地表5~10cm處居多。
病原:有性世代為白絹薄膜革菌[Pelliculariarolfsii(Sacc.)],無性世代為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Sacc.)。
防治:調(diào)運苗木時嚴格檢查,剔除病苗,并對健苗進行消毒,用7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800~1000倍液、石灰水浸20~30分鐘,殺死根部病菌,然后種植。不在病地和種過易感染病植物的地塊育苗建園。樹體地上部出現(xiàn)病狀后,將樹干基部主根附近扒開晾根,抑制病害發(fā)展。用刀將根莖部病斑徹底刮凈,然后用1%硫酸銅消毒傷口,再涂上波爾多液等保護劑,然后覆蓋新土。在病株外圍,開挖隔離溝,封鎖病區(qū),防止蔓延。
2.12棕櫚疫霉[Phytophthorapalmivora(Butler)Butler]
為害枇杷果實、病果局部或全部發(fā)褐,水漬狀,病部與健部無明顯界限,頗似灰霉病,不同的是其霉狀物白色而稀疏(即病原菌的子實體)。分布于臺灣、廣東和四川。
2.13華美附絲殼[Appendiculellacatostroma(Desm.)Hoehnel]
為害香花枇杷(E.fragramsChamp.exBenth.),分布于廣東和貴州。
2.14枇杷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PuttemansiiMaubl.)葉斑病
為害枇杷,分布于云南。
2.15核果鏈核盤菌[Monitiniataxa(Aderh.et Ruhl.)Honey]
為害枇杷,分布于四川。
2.16褐座堅殼[Rosellinianecutrix(Hart.)Bert.]
為害枇杷,分布于臺灣。
2.17磚紅閃赤殼[StibonectriaLateritia(Berk.)Karst.]
為害枇杷,分布于廣東。
2.18枇杷小陷殼[Trematosphaerellaeriobotryae(Miyake)Tai]
為害枇杷,分布于湖北。
2.19枇杷鞘柄銹菌(鞘柄銹菌)(ColeopacciniasimplexDietel.)
為害枇杷,分布于江西、臺灣、廣西、四川及云南。為害枇杷屬(EriobotryaLindl.),分布于廣西和貴州。
2.20斑點嗜藍孢孔菌(斑孔層臥孔菌)[Fomitiporiapuctata(P.karst.)Murrill]
為害枇杷,分布于臺灣。
2.21細極鏈格孢[Alternariatenuissima(Fr.)Wiltsh.]
為害枇杷,分布于寧夏。
2.22枇杷殼二孢(枇杷灰星菌)輪斑病、輪紋病(AscochytaeriobotryaeVogl.)
為害枇杷,分布于江蘇、廣東、廣西及四川。
2.23枝狀枝孢[Cladosporiumcladosporioides(Fresen)de Vries]
為害枇杷,分布于云南。
2.24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Fers.)灰霉病
為害枇杷,分布于廣東。
2.25枇杷枝孢(CladospriumeriobotryaePasseckeretBell.)
為害枇杷,分布于云南。
2.26枇杷刀孢(ClasterosporiumeriobotryaeHara)污葉病
為害枇杷,分布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及四川。
2.27棘刺盤孢(ColletotrichumacuteiumSimmonds)炭疽病
為害葉片及果實,分布于廣東。
2.28散播煙霉(FumagovagansPers.)散生表絲聯(lián)球孢霉,煙污病、煤污病、煙霉病
枇杷葉面布滿灰至黑色的霉層,影響光合作用,分布于廣東。
2.29三宅小色二孢(MicrodiptodiamiyakeiSacc.)
為害枇杷,分布于湖北。
2.30枇杷葉盤多毛孢(Pestalotiaeriobotryae—japonicaeSaw.)灰斑病、褐斑病
為害枇杷(褐斑病),分布于上海、江蘇、福建、臺灣、廣西、四川、貴州及云南。
2.31枯斑擬盤多毛孢[Pestalotiopsisfunerca(Desm.)Stey]
為害枇杷,分布于陜西。
2.32郎氏擬盤多毛孢(多毛粘質(zhì)擬盤多毛孢)[PestalotiopsislangloisiiP.L.Zhu.Ge et L xu]
為害枇杷,分布于上海、江西、廣東及廣西。
2.33枇杷盤多毛孢(PestaiotiaeriobotryaeMc.)
為害枇杷,分布于浙江、臺灣、廣西、四川及云南。
2.34枇杷生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eriobatryLcota(Yen)Yen]葉斑病
為害枇杷,分布于臺灣。
2.35枇杷五隔盤單毛孢(SeiridiumeriobotryaeY.X.Chen et G.Wei)圓斑病
為害枇杷,分布于廣西。
2.36單角五隔盤單毛孢(單角色梭孢)[Seiridiumunicornis(Che et Ell.)Sutton]
為害枇杷,分布于江蘇。
2.37仁果球殼孢(仁果擬球殼霉,仁果黑腐殼大卵孢病,仁果星腐病菌)(SphaeropsismalorumPeck)
為害枇杷,分布于江蘇和四川。
2.38朱紅束梗孢(紅束梗孢)(StilbumcinnabarinaMont.)
為害枇杷,分布于四川。
從病例2.12起病原真菌同樣要以預(yù)防為主,及時對癥按藥劑說明書治療。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