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敬東
梨園散記
AN ESSAY OF THE PEAR GARDEN
文/姜敬東
暮春時節(jié),我風(fēng)塵仆仆地去號稱“中華第一梨園”的冠州梨園看梨花,到了梨園卻見眾花事已過。這樣也不錯,賞花的人潮已退,只偶爾遇見三三兩兩的游園者,正暗合了我喜歡清靜的癖好。
冠縣梨園歷史悠久,據(jù)史書記載,早在漢武帝時期,冠縣鴨梨就已名揚四方。百年老樹遍布梨園,春天梨花盛開,堆雪鋪玉;夏天枝繁葉茂,碧波萬頃;秋天碩果累累,飛甜流香;冬天蒼枝婀娜,詩畫遍地。寫就了一幅幅風(fēng)景壯麗的天然畫圖。景區(qū)以具有300多年樹齡的“梨樹王”為中心,規(guī)劃為梨王宮、結(jié)義園、梨仙居、百草園、親情園、觀花園、御宿園、吉祥園、養(yǎng)生園、貢梨園、林間娛樂園、寒露寺遺址、群梨薈萃園等十三個景觀單元。其中觀花園建有三層16米高的觀雪臺,登臺極目遠望,萬畝梨園盡收眼底。百余米長的棧道似一道彩虹,飛架在梨樹叢中,漫步棧道上,人在花中走,果在身邊垂,使人若置仙境,心醉神怡。60多個各具特色的景點,彰顯著“中華第一梨園”的風(fēng)采。
那梨樹下種種的傳說和故事,敦促游園的人們?nèi)ふ易约盒闹械哪强脴渫?。我未見過梨樹,這件事似乎有些離奇!可是今天,當我看到你的樣子卻又如失散的親人似曾相識!園內(nèi)外的喧噪再也與你我無關(guān),蜂飛蝶舞也與你我無關(guān),與我們有關(guān)的只是一個剛剛開始的約定,明年的春天,再來你的樹下,游園賞花。我相信關(guān)于你的那些所有的故事,其中有一株取名“送子觀音”的梨樹,外貌端莊祥和,枝椏秀美,如沐仙風(fēng)。相傳,此處有一梨農(nóng),家道殷實,夫妻恩愛,行善半生,卻無一男半女,甚是懊喪。因思子心切,郁悶至極,到村后梨園,抱此樹大哭,傾其苦衷。一年后,妻子競得一龍鳳之胎,兒女雙全。此事相傳百里,前來供奉者絡(luò)繹不絕。求子祈女,無不靈驗。百姓口碑相傳,誰知此樹乃觀音化身也。如果你喜歡講故事,也喜歡聽故事,你會寧可相信這些故事,也像是那些醇厚善良的梨農(nóng)的孩子一般自然可愛,生生不息。
還有一則關(guān)于“光武園”的歷史故事:更始之初,劉玄在洛陽稱帝,命劉秀去河北一帶宣昭朝廷旨意,以示臣服。此時有一賣卜之人王郎冒充漢成帝劉驁之子劉子輿,騙得了地方勢力的擁戴,在邯鄲稱帝。聽說劉秀來到河北,便畫影圖形,四處追殺,害得劉秀只得落荒而逃。劉秀被王郎的追兵追到這梨園之中。當時這里到處都長滿了桑樹和梨樹。劉秀正無處藏身,恰遇蠶姑。蠶姑見劉秀氣宇軒昂、儀表不凡,便斷定必是好人。于是把他埋在桑葉之下,騙過了追兵。后來,追兵知道是蠶姑放走了劉秀,竟殘酷地殺害了她。
公元25年,劉秀登基當上了皇帝,想起蠶姑,心中總是惴惴不安,便命人來到梨園修建蠶姑廟。次年,蠶姑廟落成。光武帝率文武大臣,備綾馬、帛幣、香燭,親到廟中祭祀。光武帝自知以天子之身叩拜,蠶姑不便享祭,便讓衛(wèi)士侍立兩側(cè),栓御馬、脫龍袍、著便服、行兄妹之禮,哭祭叩拜。此舉,一時間被后人傳為佳話。那栓御馬之樹被稱為“拴馬樁”,搭放龍袍之樹被稱作“御衣架”,衛(wèi)士侍立之處的幾棵大樹被稱作“錦衣衛(wèi)”。由此看來,這萬畝梨園之中,每一棵老梨樹都有著它自己的故事。尤其那“御衣架”,時間一長,也便有了一些靈性。所以來此游賞之人,大多喜歡脫掉外衣或是圍巾之類,在'御衣架'上放一放,搭一搭,據(jù)說可以官運亨通、前途無量。
每棵樹不光有精彩的故事,還都有他自己特有的姿態(tài),或遒勁,或灑脫,或嫵媚,或飄逸。樹下是黃沙土,細細綿綿的,樹上是自由伸展的枝,隱隱現(xiàn)現(xiàn)的花,小如黃豆的果,經(jīng)年累月,無言地輪回。也許,每棵梨樹的年輪上都記載著云卷云舒、狂風(fēng)暴雨、香霧彌漫、綠葉脆果,也許又加載著新的傳說、新的故事、新的日月光芒、星漢燦爛吧。
(本刊圖片除署名外由聊城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