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一杭
(作者單位:長春市實驗中學)
?
馬丁·路德·金非暴力思想探源
盧一杭
“非暴力”思想源于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甘地,后被馬丁·路德·金運用到美國民權運動中,且造成極為深刻的影響。本文從馬丁·路德·金的個人經歷著手,探尋其非暴力思想起源,分析了非暴力反抗的宗教起點與反抗的現實邏輯,并闡述了非暴力反抗激進化的一面,意在讓更多人了解非暴力思想的根源。
馬丁·路德·金 非暴力思想 探討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the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 o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53年前,一位杰出的美國黑人民權領袖在林肯紀念堂慷慨激昂地向全世界表達出他最深沉的夢想,他就是馬丁·路德·金。
(一)拋棄馬克思主義原因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它貫穿于我國民族解放戰(zhàn)爭及現代化建設的始終。為何馬丁·路德·金不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民權運動的思想呢?實際上,馬丁·路德·金多年修習神學,更是獲得了波士頓神學院博士學位,他認為基督教的天國觀念與現實政治有相關聯之處,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首要條件是無神論,提倡唯物主義世界觀??v使馬克思主義使金對階級之間斗爭與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有更深刻的理解,但由于個人求學經歷,他個人對圣雄甘地的思想認同更高。
(二)與甘地思想不謀而合
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他被稱為“現代印度國父”,所提倡的“非暴力”抵抗政治學說帶領印度一步步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非暴力抵抗思想具有以下幾點特征:(1)它是強者使用的政治手段,并非消極不抵抗,而是反對暴力反抗;(2)非暴力政策的目標是邪惡勢力,不求打敗或侮辱對手,而是希望贏得對手的理解與尊重;(3)非暴力思想是基于愛的思想,深信世界人民是站在正義一方的,他們要用一種冷靜的態(tài)度贏得世界人民的尊重、理解和友誼。
(一)服從善與反對惡是個人義務
馬丁·路德·金非暴力抵抗思想與宗教神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認為對善的向往與對惡的決裂是一項基本義務。從道德層面上說,人們在困境時也應服從善、反對惡,它是人們行動的指南;從法律層面上,馬丁·路德·金認為人們具有服從正義法律和反對非正義法律的義務。馬丁·路德·金認為正義的法律、道德義務、上帝之法如出同轍,反之則為惡勢力。
(二)如何應對非正義勢力的存在
非正義的存在是人們不服從的根本原因,那么該如何應對呢?人們通常會有三種選擇:(1)向惡勢力低頭、默許、屈服。這是一種極為消極的思想,此時的弱者逆來順受,無反抗的能力與意愿。(2)“以牙還牙”,采用暴力方式解決暴力問題。這種方式易激發(fā)人們心中的憤怒之情,使人們產生嫉妒和仇恨。(3)介于默許與暴力之間第三種通往自由的反抗方式,即“非暴力”抵抗。
(一)公民不服從與非暴力非同一回事
許多人認為馬丁·路德·金是公民不服從國家法律的“樣本”,但從其金的思想邏輯可得出,公民不服從與非暴力抵抗并非同一回事。首先,對于國家法律與法律體系的態(tài)度不同,前者是不服從法律的任何規(guī)定,后者是不屈服于惡性勢力。其次,二者間的出發(fā)點不同,前者更強調權利忽略法律義務,后者將二者并重,甚至更偏重于義務。美國街道上游行的黑人并不是踐踏國家法律,相反他們是為了支持正義的法律。
(二)非暴力抵抗的個體反思程序
公民不服從與非暴力抵抗間的區(qū)別,馬丁·路德·金試圖通過制定詳細的個體反思程序來證明。首先,非暴力反抗的正當理由是非正義的存在,并非個人仇恨或報復心理。其次,最初采取的非暴力抵抗手段是合法的,對非正義群體進行批評、呼吁或斥責,當合法途徑無效時,才會采取相應的手段來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與團結。最后,非暴力是一種抵抗政策,但其預期或構思都不會脫離社會的倫理道德,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都能夠社會大眾能夠接受范圍內的。
(三)非暴力抵抗目標的拓展
圣雄甘地是“非暴力”抵抗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后經馬丁·路德·金的傳播,在美國民權運動中引起劇烈反響?!胺潜┝Α钡挚顾枷氲暮诵氖遣徊捎帽┝Ψ绞浇鉀Q非正義問題,反抗手段是非暴力,但非暴力抵抗的目標和層次是無任何局限性的,只要是向著正義的方向,就可以蔓延。
“非暴力”思想是一種政治手段,并非消極不抵抗,而是介于默許與暴力反抗之間通往自由的一種抵抗政策,以服從善、反對惡為個人基本道德標準來定義正義的法律與非正義的法律。事實證明,經馬丁·路德·金的傳播,“非暴力”思想對不僅對美國,甚至對全世界的民權運動都具有重大且深遠影響。
[1]郝煒,HaoWei.論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反抗思想[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7):8~12.
[2]宋睿芃.馬丁·路德·金非暴力的斗爭觀——《從伯明翰市監(jiān)獄發(fā)出的信》讀書札記[J].社會科學(文摘版),2016(6):85.
(作者單位:長春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