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zhí)行/劉建淑
?
留學不糾結,心靈的放飛最無敵
策劃/本刊編輯部執(zhí)行/劉建淑
近年,低齡留學生數(shù)量直線上升,據(jù)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xié)會公布的“出國留學趨勢報告”顯示,18歲以下初高中留學生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赴美讀高中人數(shù)成倍增長。
要不要送孩子出國讀書?什么時間送孩子留學?成為父母們糾結的一個又一個問題。
蘋果媽媽,一位定居新西蘭的年輕母親。她所講的,我們不妨聽聽——
那天,我經(jīng)過奧克蘭北岸一所中學附近,正值放學時間。細雨蒙蒙,閑來無事,我索性停下車,隔著車窗,望著路邊三三兩兩放學的孩子們。
一群10多歲的小孩赤著腳、踩著積水嬉戲奔跑,笑語不絕。白色、黃色、黑色皮膚的他們玩鬧在一起,不分你我。
巴士站臺上,幾個白人女生坐在長凳上,一個華人孩子面對她們站著,口若懸河地在說些什么,逗得那些女孩們笑得前仰后合。
一切看起來挺和諧,只是,這些畫面里,時不時會出現(xiàn)這樣一個略顯突兀的小孩:他一個人隨在人群后面,戴著框架鏡、撐著傘,眼神悄悄落在那些嬉笑的孩子們身上。轉眼到了站臺,他試圖向人群靠近,再靠近一點兒,已經(jīng)近在咫尺了,應該能夠注意到自己了……可是,那些應該是他的同學,他們似乎根本就沒有意識到他的存在,繼續(xù)自顧自說笑,一點都沒有招呼他入伙的意思。
于是,他只好作罷,悻悻然站到稍遠一些的地方,佯裝去看時刻表。
在這里時間久了,我很容易分辨出,哪些少年是中學時代突然被父母送出國的——落寞而孤單的孩子。
那一瞬間,我?guī)缀蹩吹搅?歲時的自己。那一年,我隨父母去日本上小學,當時的情形是一樣一樣的啊!
日本學校注重體育,小小的娃個個能爬桿,跳繩會雙飛,體操能搭人墻。和他們相比,當時的我基本就算無能,體育課哪個小組都不愿帶自己;老師上課說個指令,大家都跑去拿體育器材了,我一個人呆站在那里,不知道要干嘛;放學后,某個小朋友奔到你身后,拍拍你肩膀,在你回頭的瞬間,用日文大喊你“笨蛋”,然后嬉笑著跑走……小女孩的自尊心啊,就在那一年時間慢慢消失殆盡。
后來回國念書,自己就一直比較內(nèi)向、不愛說話,一副自信不足的樣子,一直到大學時代才有所好轉。所以,我簡直太理解站臺上那個落寞的少年了。我的一位校友跟我有同樣的經(jīng)歷,她小學畢業(yè)到多倫多留學,盡管語言能力很不錯,交流不是問題,但巨大的環(huán)境轉變還是對她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有一段時間,她的性格變得非常自卑內(nèi)向,經(jīng)歷了很長時間才調(diào)整過來。
盡管大學畢業(yè)后,我進入世界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工作,有了社會地位,收入也不錯,但想起兒時那段經(jīng)歷,還是有些可憐那時的自己。再后來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尤其是二寶出生后,我開始慎重地考慮,我要帶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童年,我要給予他們什么樣的生活。經(jīng)過與愛人溝通,我放棄了工作五年的業(yè)績積累,開始考慮移民。2013年,全家定居新西蘭,大兒子剛好是進幼兒園的年齡。兩個孩子不需要再經(jīng)歷我那樣的適應過程,能夠在這里愉快地成長,如今,我又有了第三個孩子,生活安定而幸福。
當然,能夠像我們這樣直接選擇移民的并不多,很多家庭只是把孩子送出來留學,在辦移民的過程中,我對這個國家的法律條文、移民政策等有了深入了解,也有一些親戚朋友找我,讓我?guī)秃⒆愚k理留學。
在我所熟悉的眾多小留學生中,天悅屬于活潑開朗、特別有想法的孩子。天悅在國內(nèi)上的是私立小學,從6歲開始,就過起了寄宿生活,每天跟父母保持10分鐘的電話,每周回家一次,這鍛煉了她獨立的性格和生活能力。四年級時,學校有一個“赴澳留學交換生”項目,可以讓學生到澳洲的一所小學交換一年,當時她的父母堅決反對,認為她年齡太小,在她堅持下,父母才同意。小學畢業(yè),天悅在上海一所重點中學就讀,成績不錯,對出國留學的渴望越來越大,再一次說服家人送她出國留學??梢哉f,在出國前,她已經(jīng)有較強的自理能力。
像天悅這樣的孩子畢竟是少數(shù),還有很多孩子,處于懵懵懂懂階段。在我看來,如果有送孩子出國讀書的打算,要么趁小,家人陪小小孩一起去海外成長;要不就等到大學,孩子性格成型以后,再考慮讓他們出國念書。
學齡前的孩子,自我文化積淀越少,適應外界能力越強,能很快融入異國他鄉(xiāng),和誰都能玩在一起,語言不通都不影響他們瘋在一起。早點出國,在他們上學之前有足夠的緩沖、適應期,可以為他們的學生生活打下比較好的基礎,心理上也比較健康??赡苡屑议L會說,這么小出國,中文怎么辦?而我想說的是,中文固然重要,孩子的性格養(yǎng)成卻是更為重要的。中小學是孩子性格成型的關鍵時期,最好不要在這個階段切換大環(huán)境。
中國首富王健林曾經(jīng)在一次訪談節(jié)目中表示,很后悔太早將兒子王思聰送出了國,以致于他現(xiàn)在很難適應國內(nèi)的生存環(huán)境,在網(wǎng)絡上引發(fā)一次又一次的風波,父子倆就這個事情溝通過很多次,但情況也并沒有好轉,他覺得當初至少應該等兒子讀完中學再送他出國。
高曉松也在一期節(jié)目中對美國華裔做了很有意思的總結,“在美國的華人,總體平均收入比白人要高出一截。但混得最好的華人不是一代,也不是二代,而是一代半?!币淮胧鞘裁茨??就是在中國出生,成長了一段時間,之后到美國讀大學的人。
確實,18歲以后的孩子,已經(jīng)建立了基本的價值觀,思想比較成熟,他有自信,不依賴于他人的目光,已學會如何禮貌、友善地去和不同文化的人相處,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能夠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開始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出國讀書才有意義。
華宇,一位懂得聽從孩子內(nèi)心召喚的家長。她認為,學業(yè)只是一個方面,孩子人生的幸福更多要靠家庭教育,在國內(nèi)讀書是苦,但如果家長恰當引導,對孩子而言,何嘗不是一場磨煉?她堅持讓孩子在國內(nèi)讀完大學,至于大學畢業(yè)后是否要出國讀書,應該由孩子自己決定。
但她對孩子的人生也是有規(guī)劃的——在她看來,孩子的少年時代應該享受家庭生活,只有在父母身邊,孩子的心靈才能得到呵護,得到有效的滋養(yǎng)。
兒子上幼兒園時,華宇堅持每天自己去送兒子上學,牽著兒子的小手,一路走著,說著,笑著,很快就到了學校。那天送完兒子,她站在幼兒園外,看著操場上的娃們,咿咿呀呀地跟著廣播操拍手、彎腰、跳躍,看著一個個小生命努力而歡欣,那種自然而然積極向上的生命力量讓她感動。那一刻,她仿佛清楚了該怎樣培養(yǎng)孩子:希望你一直擁有這份力量,不受任何羈絆;希望媽媽能夠有力量影響你,帶動你前行。
相對于同齡孩子上各種課外班,華宇對兒子幼兒園階段的規(guī)劃很簡單,那就是玩。每到周末,她一定要帶兒子到公園或者郊外走走,兒子會撿一些小樹葉,撿幾塊石頭帶回家。對兒子的這些寶貝,她總有一些創(chuàng)意,有時,會跟兒子用撿來的小枝條,搭建一個木制的房子,有時擺放成各種動物的造型。她還跟兒子一起,把撿來的石頭洗凈,養(yǎng)在水里,跟玻璃缸里的小烏龜做伴……一個個奇思妙想,打開了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孩子是天然的詩人與童話作家,每一次郊游,每次搭建游戲,兒子總能自言自語地編出一個故事來。上小學后,兒子每次作文,都寫得非常好,經(jīng)常被老師表揚,這也算一個收獲吧。幼兒階段的陪伴,她給了孩子無窮的愛意,滋養(yǎng)著孩子沉穩(wěn)安靜卻又無限好奇的內(nèi)心。
這樣的生活,他們直到小學也沒有改變。一直到四年級,華宇了解到有一些同學已經(jīng)報了課外班,奧數(shù)啊作文啊,但華宇想,對知識的渴求發(fā)自內(nèi)心,學起來才最有動力,于是也就淡然處之,依然帶著孩子堅持著學加玩的模式。直到有一天,兒子從學?;貋砗?,大叫著,媽媽,誰誰誰報數(shù)學輔導了,今天考試的聰明題,只有他做出來了,聽說是在輔導班上學的,我也要報!
華宇很高興,兒子終于發(fā)出自己的意愿,于是,課外生活又多了一個奧數(shù)班。不料,第一次考試就給了兒子一個下馬威。那天,華宇正在廚房燒飯,兒子下課回來一臉垂頭喪氣:“媽媽,班上十幾個滿分,我考砸了?!边@次考試,是兒子進輔導班的第一次測驗,試卷華宇見到了,是有點難度。無論人家的孩子考得怎么樣,對自己孩子來說,零起步,考什么樣,華宇都覺得可以接受,只要幫他分析查找原因就可以了。
看到兒子情緒低落,華宇知道,現(xiàn)在不是分析原因的時候,首先要做的,是撫平孩子的情緒。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也是循序漸進提高的,不能一下子壓到他身上,打擊了他的積極性。因為試卷要家長簽字,她在上面寫道:“能夠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做課外拓展,很好!”這樣的話,既是對兒子的正向引導,也向老師傳達了家長的態(tài)度。第二天,她又悄悄拜托老師不要批評孩子,希望給他一段時間適應,畢竟,剛開始做一件事情,讓孩子體驗到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也許是因為這份淡定,兒子反而比他們預想的更好,課外班上了一年,成績就開始居于前幾名。
小學階段一直很快樂,給予華宇小考驗的是兒子的中考。那段時間,每月月考,每次考試班級有排名,全年級有排名,并張榜公示,兒子的成績雖然不錯,但幾分之差,在名次上就落后一大截。在“以分數(shù)論英雄”的環(huán)境下,華宇意識到,父母的疏導變得尤為重要。每次考完試的那個周末,一家人總會抽出時間說說聊聊。遇到陽光和煦的日子,他們會一起去郊外的大草坪坐一會兒,擺開果盤,泡一壺茶,坐在梧桐樹下,看著鴿子飛起落下,聽著樹葉被沙沙吹響,他們就這樣談心,讓孩子知道,人生起起伏伏很正常,自己能夠做的就是一直向前。兒子愛讀歷史,一家人有時候會討論歷史,聽聽他的想法。有時,每人手捧一本書,安靜地讀著,清風徐來,林間鳥鳴清脆,心便安靜下來,內(nèi)心平靜安寧,前行才更有力量。
華宇認為,孩子的教育是社會、學校和家庭三方面合力的結果,在大家覺得社會環(huán)境不太好,學校教育存在缺陷的時候,家庭教育顯得尤其重要。父母只有與孩子一起,才有機會把美好的事物教給孩子,把美好的品質傳遞給孩子,這是遠隔重洋無法踐行的。
到了高中階段,已經(jīng)有同學開始考慮出國讀書,兒子的心也開始波動起來,回家問媽媽自己要不要也出國。
出國讀書,好像是一件很有誘惑力的事,很多孩子都容易盲目沖動,越是這樣,越需要家長的思考與定力。華宇反復問自己,孩子是否真的愿意出國?是否已作好出國的各種準備?作為家長,還要對孩子做出正確的評估。
孩子到了一定階段,僅僅父母的教育是不夠的,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榜樣的帶動都非常重要。華宇周圍有一些很棒的朋友,她把身邊那些很棒的資源都發(fā)揮出來,讓兒子去請教他們,在交流對話中,兒子的思路越來越清晰。最終,兒子堅定地認為:優(yōu)秀的人在哪里都是優(yōu)秀的,尤其是當前的高考制度,對鍛煉自己的能力確實很有幫助,他下定決心報考名牌大學。華宇也告訴兒子,如果在國內(nèi)考不上好大學,父母可以鼎力支持他出國拼搏一番,讓兒子心無旁騖地去拼搏就行。這樣的對話不是訓話,不是教導,而是俯下身子,和孩子在一個高度上,進行平等的溝通。
放下包袱的兒子,反而有了更大力量,后來保送清華。在清華,新的環(huán)境讓他一下成熟起來,開始規(guī)劃自己以后的道路——清華畢業(yè)后拿全額獎學金去美國讀書。兒子的經(jīng)歷讓華宇堅信,只有接受了民族優(yōu)秀系統(tǒng)教育以后,再出國留學的孩子,才有希望成為國際人才。
本刊觀點:孩子的教育及其前程,是每個家庭最為關注的問題。不管經(jīng)濟條件如何,父母都想傾盡全力,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不少家長總是以為孩子留學之后,前途一片光明。他們只看到了出國留洋光鮮亮麗的一面,卻忽視了孩子所面臨的種種困境,以及國外留學的真實狀況。
國外的教育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輕松快樂,整天除了玩就是玩。國外的教育有著自己獨特的體系,并不比國內(nèi)輕松,倘若孩子放縱了自己,會被拋棄至主流教育的邊緣,而無法進入正常的教育軌道。
孩子的性格如果內(nèi)向膽怯,走出國門后,會因語言溝通、文化差異等原因產(chǎn)生種種不適應,無法融入當?shù)厣鐣?,成為孤零零的“外國人”?/p>
有的孩子即使適應了外國的生活,卻完全無目標、無規(guī)劃,只是糊里糊涂地讀幾年書,有些拿到了畢業(yè)證、學位證,回國來也無法找到合適的抑或滿意的工作。這種留學失敗的案例不絕于耳,本刊也報道過多篇。
所以,父母如果有經(jīng)濟實力,并且希望孩子將來能出國留學,那么一定要觀察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適合留學,看看他有沒有自制力、獨立性,對自己的規(guī)劃是否明確,如果這一切都缺乏,家長們就需要慎重考慮,是否讓孩子出國留學。
還可以帶孩子去國外旅游一次,或者讓孩子參加一下學校組織的國外游學活動,真切地進入到學校感受當?shù)氐慕逃?,從而看看自己是否適合出國。
如果孩子不適合出國,父母就不要跟風做“出國夢”,讓孩子去承受不該承受的壓力和負擔。
歸根結底,還是看孩子自身的素質。當孩子內(nèi)心對求學充滿渴盼,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nèi),他都會投入所有的精力學習。當國內(nèi)的教育無法滿足孩子時,他自會努力尋找國外的教育,這時的出國留學,才是父母應該全力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