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文明史,其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世界各國人民所景仰。歷史上對中國的不同稱謂,就是其中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蘊。現(xiàn)擇要摘錄如下:
禹城,禹跡,禹甸。相傳古代洪水滔天,大禹治水造福于世。據(jù)說大禹治水后,依山川形勢劃定九州,所以后世相襲稱中國為“禹城”、“禹跡”(大禹治水,足跡遍及全國)、“禹甸”(甸是“治理”的意思)。
九州,中州。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分成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九州?!痘茨献印さ匦巍酚州d:中國設(shè)置九個州:神、次、戎、算、冀、臺、泲、薄、揚九州。嗣后,“九州”便泛指中國。宋代陸游《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九州”即指全中國。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牧、九區(qū)、九域、九囿。宋代《九域圖》《九域志》,皆是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中州,古代的豫州(今河南省一帶)處于九州之中,因而得名,亦能做中國的代名,如唐朝王維《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歸郡應(yīng)制》詩:“宸章類河漢,垂象滿中州。”又如《漢書·司馬相如傳》:“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弊⒃唬骸爸兄荩袊?。”
夏,中夏,諸夏。夏在古代有“大”的意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史記·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焙髞砣藗兙统S孟膩矸Q呼中國。中夏亦是中國的別稱,《后漢書 ·班固傳》:“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敝T夏,開始是指夏王朝的各諸侯國,后用來稱呼中國。
華夏,華,諸華,中華。商朝時,由于實行了裕民政策,政治與文化都比以前有所進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區(qū)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都向商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后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叭A”則是華夏的省略。周朝人自稱為“華”,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作“諸華”,晉代杜預(yù)注《春秋左傳》時說:“諸華,中國也?!敝腥A,《魏書·禮志》:“下迄魏晉、趙燕二秦,雖地居中華,德祚微淺。”秦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后,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又有“中華民族”這個說法,作為我國各民族的總稱?!爸小奔粗袊?,“華”是華夏族的簡稱?!段簳?·宕昌傳》:“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后來,中華遂成我國的稱號。唐代韓渥詩:“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云從島上來。”此詩已把“中華”和“外國”對用。
赤縣,神州。古代中國的別稱?!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罚骸爸袊怀嗫h神州。赤縣神州內(nèi)自有九州,禹三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shù)。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焙髞砣藗兎Q中國為“赤縣神州”,也簡稱“赤縣”或稱“神州”。
中國。上古時代,我國華夏族建國于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周圍我國其它地區(qū)稱為四方。此時“中國”是“中央之國”的意思,后成為我國的專稱?!抖Y》曰:“是以名聲洋溢乎中國。”《漢書· 陸賈傳》:“皇帝(劉邦)……繼五帝三王之業(yè),統(tǒng)天下,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記,地方千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輿,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在相當長的封建社會中,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都以本朝朝號做國號:如漢、隋、唐、宋、元、明、清等。
塞里斯,即“絲綢之國”的意思,是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之一。公元前古希臘、羅馬等地學(xué)者的著作中已多次出現(xiàn)“塞里斯國”之名。古代外國已知道中國盛產(chǎn)絲綢,即有此名。
震旦,是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又譯作“振旦”或“真丹”。一種解釋是“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另一種解釋是“震”為“秦”的音轉(zhuǎn),“旦”是“斯坦”的簡稱。
唐。是外國對中國的稱呼之一。美國有“唐人街”(也稱中國街),國外許多地方都有。唐太宗貞觀之世拓土開邊,威震中亞、西亞及南海諸國;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更使國威大振。由于唐代國勢強盛,聲名很大,此后,外國便有稱中國為“唐”的習慣?!睹魇贰ふ媾D國傳》中說:“唐人者,諸蕃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p>
支那?!爸恰逼鹪从谟《?。印度古代人稱中國為“chini”,據(jù)說是來自“秦”的音譯,中國從印度引進梵文佛經(jīng)以后,要把佛經(jīng)譯為漢文,于是高僧按照音譯把chini就翻譯成“支那”。這種叫法早在漢唐就有了。隨后,這種叫法在日本流傳,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也就成為侮辱中國人的代表詞匯。其實,印度、伊朗、希臘、羅馬等很早就用這個名稱來稱呼中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