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晨
七月初,一打開電腦,便是有關南海局勢的新聞鋪天蓋地地席卷而來。身邊的人們也從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中抬起頭,在夏夜晚風中嘮家常的空隙里暢談國家大事。隨著12日南海仲裁結(jié)果的公布,以及中國“不參與,不接受”的堅定立場,國人的愛國心就如夏夜驟雨之下的河流,在風中怒吼著不斷高漲。
一片嘩然中,有些尖銳的聲音跳了出來,痛斥買洋貨者為虎作倀,并進行輪番轟炸般的聲討,社交網(wǎng)站也充斥著無盡的爭論。憤慨之后的國人漸漸平靜下來,開始思考這些毫無邏輯的“愛國”言論。同胞間的口角之爭能帶來團結(jié)一致嗎?開放的中國難道應該用盲目排外的方式來取得民族復興的勝利嗎?
這種嘩眾取寵般的“愛國”必然不是真正的愛國。愛國不是口號,應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行動。愛國不是為了博得他人的關注和贊譽,應是為了表達凝于血肉的國魂。
何謂愛國?歸根到底不過是“本分”二字。何謂本分?本分即是秉持人性,做事做人盡責盡心,從而盡到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不夸耀也不索取。正如陸游所言:“位卑未敢忘憂國”,這是對愛國情懷最好的詮釋。
縱觀天下,昔有三閭大夫縱使慘遭放逐亦不改濟世情懷,文山先生縱使囚禁敵營也不忘民族大義;書生一介,顏真卿率義軍誓守大唐,無懼身陷漁陽鼙鼓;放臣半生,范仲淹心系蒼生安樂,先天下之憂而憂;美國開國元勛漢密爾頓早年貧窮,卻投身革命,為自由獨立而戰(zhàn),晚年被主流政治人物忽視、攻擊,卻始終沒有放下對國家的那份熱愛,留下“工業(yè)建國之路”的思想影響了整個美國以至世界進程……因為身為國民,因為身上承擔著國家興亡的責任,因為心頭流淌的民族熱血,他們無視個人挫折,恪守國民本分,腳踏實地地詮釋了“愛國”的真正含義。若不是憑借千千萬萬的國人盡到自己的本分,如何凝聚成一個有實力的國家,如何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令后人心生向往的盛世?恪守本分,心懷天下,即是愛國。
每一個愛國者團結(jié)一致 ,就站成了民族脊梁,盛世可待,復興必然。
又想起鄧稼先,年少留學,建國初毅然返鄉(xiāng)報國,幾十載默默無名,埋頭西北古戰(zhàn)場,與其他專家一起,青絲熬成白發(fā),終成兩彈,震驚世界,更使科技落后的新中國變得自信,無懼他國嘲諷。周總理案頭燈火長明,一句“絕世英才治國嘔心瀝血,一代完人為民鞠躬盡瘁”,令多少后人唏噓嗟嘆,暗自發(fā)誓繼承祖輩,建設中華,創(chuàng)造那個屬于心中的清明盛世。他們都是恪盡本分的建設者。他們無須榮華無須贊譽,唯有心中身為炎黃子孫的本分,復興中華的信念,支撐著他們走過春秋冬夏,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恪守本分,從小做起,心懷天下,方為真正的愛國。我看過有人細心整理南海歷史,用一個個鐵證史實來應對某些跳梁小丑的無稽之談;我看到臺灣同胞制作宣傳片,呼吁兩岸同心,一致捍衛(wèi)中華民族的尊嚴;我還聽聞一些國內(nèi)企業(yè)不斷加強創(chuàng)新力度,提高品質(zhì),希冀有朝一日,“中國制造”能自信而驕傲地面對全世界的平等審視,贏得國際尊重。倘使所有國民能夠秉持愛國情懷,務實、包容,便終有民族復興的那一天,終有他國不敢肆意欺凌的那一天。
只要十三億同胞攜手共進,何懼風霜雨雪?兩千年前一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早就道出了泱泱華夏之威。中華民族骨子里的漢唐雄風仍在,務實、包容的本分仍在,一切艱難險阻都將在國民齊力并進時化為不堪一擊的紙老虎。
狂風消逝,曾經(jīng)驚濤拍岸的江面一片寂靜,一只白鷺緩緩落在江心的沙洲上,與絢爛的晚霞融為這壯麗山河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