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璧耀
“猴年馬月”這個成語,我們平時常用,意思也大致都知道,但為何要叫“猴年馬月”,恐怕大多數(shù)人難以說清。幾部大型辭書如《辭源》《辭?!纺酥痢稘h語大詞典》都未收錄這個詞;《漢語成語大全》雖有收錄,釋義卻很簡單:“不知哪年哪月。比喻遙遙無期?!遍L春出版社1993年版的《新華成語詞典》,把它解釋為“泛指無可指望的未來歲月”。
猴與馬既為生肖,我們平時又習(xí)慣以生肖紀(jì)年,凡申年就是猴年,何以“猴年馬月”就會是“不知哪年哪月”?
其實,“猴年馬月”原來是寫作“驢年馬月”的?!稘h語大詞典》未收“猴年馬月”,卻收有“驢年馬月”,釋義為“不可知的年月”,但沒有古代書證,只引了兩條現(xiàn)代用例,其一是梁斌《紅旗譜》:“即便有點希望,又在哪個驢年馬月呢?”其二是《新華文摘》1981年第4期:“研究研究,研究到驢年馬月!”這兩條現(xiàn)代例證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用例。劉潔修先生主編的《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也收有“驢年馬月”,釋義為:“以十二屬(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犬、亥豬)紀(jì)年,其中并沒有‘驢,‘驢年則純屬子虛;生肖不能用來稱月,‘馬月亦屬烏有,因而‘驢年或‘驢年馬月表示沒有期限。”所引例證只有“驢年”,即《五燈會元·四·古靈神贊禪師》的文字:“本師又一日在窗下看經(jīng),蜂子投窗紙求出。師睹之曰:‘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鉆他故紙驢年去!”以“驢年”表示沒有期限或不可知的年月,是早在宋朝就已有了的。
生肖的文化,不是中國獨有的,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有。其中與我國最接近的是印度,但印度的十二生肖中同樣沒有驢。古希臘、古埃及、古巴比倫都有驢的生肖。所以,就這三個古國而言,說驢年那也是有的,而在我國和印度,說驢年便“純屬子虛”了,所以“驢年馬月”就是“沒有期限”的“不可知的年月”。
從語言演變的過程看,“猴年馬月”最初應(yīng)該就是作“驢年馬月”的。因為驢不是生肖,沒有相對應(yīng)的干支年,用以表示“不知哪年哪月”或“沒有期限”的“無可指望的未來歲月”才是最恰當(dāng)?shù)?。至于人們最終沒有采用“驢年馬月”而選了不恰當(dāng)?shù)摹昂锬犟R月”,應(yīng)該是語言的一種誤用,一種約定俗成的誤用。而這種誤用最終得以定型,恐怕又和語音的響亮度有關(guān),因為“猴”是開口呼,“驢”為撮口呼,“猴年”念起來確實要比“驢年”響亮得多。
至于“馬月”,劉潔修先生認為“生肖不能用來稱月,‘馬月亦屬烏有”的說法,或可商榷。因為古人以干支紀(jì)年,同時又以十二地支紀(jì)月。在古人的觀念中,一年的開始是冬至,冬至在農(nóng)歷十一月,古人就以地支首位的“子”與之對應(yīng),稱“子月”;因為十二地支是與十二生肖對應(yīng)的,子屬鼠,所以十一月在民間也有被稱作“鼠月”的。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午馬位居第七,因而五月就稱“午月”,也就是“馬月”了。生肖雖不用來稱月,但因為地支紀(jì)月類推,以“馬月”指稱五月應(yīng)該也是可以理解的,不似驢年之“純屬子虛”。
因此,若從字面上說,丙申年的五月就是“猴年馬月”了,大體相當(dāng)于公歷2016年的6月。但因為“猴年馬月”原是“驢年馬月”的誤用,其字面義早已因誤用而虛化,人們也早已習(xí)焉不察,所以“猴年馬月”的內(nèi)在含義,也便成了“無可指望的未來歲月”,或“遙遙無期”的“不可知的年月”。這在漢語語詞義演變的過程中,是字面義與內(nèi)在含義相背離的一個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