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近古變局:五百年明清文化蠡測》序

2016-11-21 06:14:39馮天瑜
書屋 2016年10期
關鍵詞:文化

馮天瑜

史者,非徒識廢興、觀成敗之往跡也,又將以明古今之變易、稽發(fā)展之程序。

——蒙文通:《中國史學史》

史學的功能,要者在展開歷史發(fā)展過程,明其變易,方能識破興廢成敗之底里。孟子曰:“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保ā睹献印けM心上》)觀史亦然,須從歷史流程(尤其是轉(zhuǎn)折處)著眼。討論明清文化史,需要將其置于中國乃至世界歷史波瀾壯闊的進程中加以考究。

明清是秦漢以下帝制系列的末端,但這個末端并非細枝微節(jié),而是相當龐大繁復的,與帝制雄闊的開端——秦漢遙相照應。

就社會制度演繹史而言,秦代(前221—前206)是宗法封建分權的“周制”向宗法君主集權的“秦制”變異的關節(jié)點,這種由“多”而“一”的轉(zhuǎn)折在春秋戰(zhàn)國數(shù)百年間已然萌動,故王夫之《讀通鑒論》稱戰(zhàn)國為“古今一大變革之會”。這種變革至“秦王掃六合”,一統(tǒng)天下,方正式確立“郡縣代封建”的君主集權政制,自此形成的定勢,籠罩中國歷史達兩千年之久,人言:“歷代皆行秦政制”,即此之謂也。然而,這精要的概括只講出史跡之半,秦以下兩千年并非單行“秦制”,或如某些帝王及謀士宣稱的純以“周政”治天下,真實的情形是:主法的“秦制”與儒家概括的“周制”互為表里、相與交織,確如漢宣帝講的實話:“漢家自有制度,霸王道雜之,奈何純?nèi)蔚陆?,用周政乎!”(《漢書·元帝本紀》)。拙著《中國文化生成史》下冊第九章詳論于此,這里不再贅述。

明(1368—1644)清(1644—1911)是兩千年宗法君主集權社會的晚期,是外儒內(nèi)法、儒釋道三教共弘文化形態(tài)爛熟并孕育新變的時代。秦以下,有過漢晉更革、唐宋更革,但那都是在農(nóng)耕文明—君主集權政治大格局內(nèi)部的調(diào)整。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明清才是中國歷史上繼周秦之際以后的第二個大轉(zhuǎn)折,這一轉(zhuǎn)折的國內(nèi)表征是資本主義萌芽和早期啟蒙文化出現(xiàn),國際條件是工業(yè)化西方的東來。然“萌芽”幼弱、“啟蒙”聲希,故更確切地說,明清處在第二轉(zhuǎn)折的前夜及初期,自秦漢確立的宗法皇權政制及其基礎——地主、自耕農(nóng)自然經(jīng)濟達于極峰,而揚棄這種社會制度的經(jīng)濟、文化要素已然潛滋暗長,西力東進的國際形勢則成催逼之態(tài),從中世紀走向近代的大變革迫近。

明末清初顧炎武稱自己所處時代呈現(xiàn)“已居于不得不變之勢”(《軍制論》),以此總論明、清五百年也庶幾恰當。

明清處于歷史發(fā)展的特別節(jié)點,略言之——

第一,自秦漢以降,歷經(jīng)多個王朝興替(不算地方割據(jù)政權,列入正史的朝代有:秦、西漢、東漢、魏、西晉、東晉、宋、齊、梁、陳、東魏、西魏、北周、北齊、隋、唐、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北宋、南宋、西夏、遼、金、元、明、清),而明、清是與當下最為切近的兩個王朝。此點似乎不言而喻,卻是研討明、清史不可輕忽的基點。

去古未遠的明、清可稱之“近古”,其制度與文化,綜匯前代,無論從積極意義還是從消

極意義言之,都為近現(xiàn)代中國提供了最直接的遺產(chǎn)。這里且不議形而上的制度文化與觀念文化,即從可觸摸的形而下的器物文化論,唯明、清保有較豐富的可供今人觀摩的實存體。以建筑為例,中國歷朝宮殿無算,但秦之咸陽宮、阿房宮,漢之長樂宮、未央宮,唐之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宋之艮岳,多毀于戰(zhàn)火,消弭于歷史塵埃,只可通過司馬相如《上林賦》、曹植《銅雀臺賦》、杜牧《阿房宮賦》一類美文,遙想當年宮闕的壯麗,留下遠望憑吊的惆悵,今人能實在見到的完整皇殿,只有明、清紫禁城,那太和殿的偉岸,足顯帝制的威嚴;先秦以下,首都、州縣城垣更難以數(shù)計,當下仍然屹立的南京城、西安城、荊州城、平遙城等碩果僅存者,皆明清所建;戰(zhàn)國以降,累代筑長城數(shù)萬里,而完整保存至今的磚筑長墻只有明長城,吸引中外游客的渤海邊山海關、金山長城、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甘肅嘉裕關,在在如是。若以典籍為例,巨型類書《永樂大典》、最大辭書《康熙字典》、超級叢書《四庫全書》無不集成于明、清……

在一定意義上,經(jīng)由“近古”明、清,方能辨識“中古”漢唐、“上古”先秦;透過“近古”明、清,方能了然近現(xiàn)代的由來有自。

第二,兩朝五百余年是中國史上連續(xù)統(tǒng)一時間較長的階段(只有兩漢集合的四百余年統(tǒng)一時段稍可與之比肩)。

明代從政制、軍制、財制、文教制諸方面使掌控一統(tǒng)帝國的秦制得以強化,亦注意發(fā)揮周制的調(diào)適功能;清承明制,但張大了民族壓迫要素(清前期尤甚),又較充分地融匯周制與秦制,集皇權制度之大成。明清的重要歷史作用是,使秦漢以來一統(tǒng)國家的建構得以完備,再無分權勢力尾大不掉。如果說,漢代封國、郡縣并列,唐代節(jié)度使掌握軍政,導致藩鎮(zhèn)割據(jù),國家分裂不時發(fā)生(西漢吳楚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東晉后的五胡十六國、唐后的五代十國為劇演),而明清制度則杜絕分裂的可能,各種外力與內(nèi)力皆不足以真正撼動統(tǒng)一大局。然而,明、清使秦制極端化,專制羅網(wǎng)嚴密以至苛酷,障礙社會近代轉(zhuǎn)型。明清制度的雙重功能,為明、清后時代提出維護“一統(tǒng)”與突破“專制”這頗相訐格的兩大使命,中國近代化進程因以崎嶇錯綜。

第三,明朝是最后一個漢人王朝,清朝是繼元朝后第二個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的大一統(tǒng)王朝。

傳統(tǒng)中國有幾個重大分野,為士眾念念于茲,其中與“君子小人之辨”相提并論的便是“華夏夷狄之辨”。明清易代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改朝換代,還有“華夷換位”含義在,這是非同小可的一大變故,黃宗羲稱之“天崩地解”(《留別海昌同學序》),王船山稱之“地坼天乖”(《五十自定稿·長相思》)、“天崩地裂”(《憶得·放杜少陵文文山作七歌》),不僅震撼中國,在朝鮮、日本等漢字文化圈諸國也引起強烈反響。因此,清末的社會變革,不僅要實現(xiàn)時代性遞進(農(nóng)業(yè)文明向工業(yè)文明轉(zhuǎn)化,皇權專制向憲政民主轉(zhuǎn)化),還要化解作為人口主體的漢族的民族性存亡興廢問題(太平天國與辛亥革命都曾以“反清復明”作號召,“排滿”具有最廣泛的民眾動員作用)。更重要的是,時至清中葉以降,國人在抗禦西力東侵之際達成中華民族共識,這是尤具深遠意義的新的民族主義命題。古老的“華夷之辨”又迭加近代民族理念的形成,構造了近古數(shù)百年,尤其是晚清數(shù)十年朝野競相求解的絕大題目,多少事變、多少人杰都圍繞此題運轉(zhuǎn)。這是明、清史的復雜性超邁前朝的所在。

中國建立近代民族國家、形成文化認同,是在明、清五百余年的錯綜進程中得以實現(xiàn)的。一個眾族共生、多族互動的古老大國鑄造近代民族國家共同體,較之單一民族國家(如日本、德意志)的近代立國遠為復雜、困難。而明、清兩代為此提供了豐富的經(jīng)驗教訓。值得詳辨的是,清朝既有民族壓迫深重的一面(以滿人入主中原初期為甚,清末推出滿洲親貴主導的“皇族內(nèi)閣”為其回光返照),又有滿漢成功交融的一面(漢人士子在清朝發(fā)揮重要作用,康雍乾諸帝對漢文化的精深修養(yǎng)為其表征),還有實現(xiàn)民族親和的一面(朝廷特設承德避暑山莊接待北方及西北諸族首領,展示了謀求民族團結的智慧),識者當全面觀照,不可偏執(zhí)一端。

第四,兩朝皇權制度完備,漢、唐、宋抑制皇權的要素(如貴族權、相權等)被大為裁抑,明清攀援至君主集權制的頂峰。

明代削奪封建貴族權力(永樂以后諸封王“授土而不臨民”,王侯未獲詔旨不得進京、不得相互聯(lián)絡,禁止干預地方政務),廢除秦漢以來沿襲千余載的丞相制度,皇帝直轄六部和行省三司,內(nèi)閣成為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還受司禮監(jiān)制衡,又有廠衛(wèi)嚴密監(jiān)控,皇權幾近極至。清承明制,明代中央集權體制基本照單全收,但保留滿蒙貴族特權,又增設軍機處,皇帝在幾名近臣輔弼下獨攬朝政。明清的皇權政治多有“不衷古制”的弊政(諸如頻繁更迭以至殺戮首輔、廷杖處罰朝官、文字獄恐嚇士人),其流弊之一是敗壞官風、挫傷民氣,近人反思的“官腐民懦”、“看客心理”等“國民劣根性”,近源正在明清專制政治對官民的精神戕害。

皇權專制雖遭遇新民本主義的譴責,并終于被清末革命洪濤掀翻,但皇權思想、皇權制度的影響力勁拔,久久控扼朝野。近代中國民主政治難產(chǎn),與明、清皇權專制的強勢遺傳頗有干系。

第五,進入地主—自耕農(nóng)經(jīng)濟成熟期,達到農(nóng)業(yè)文明的最高水平。

明、清的生產(chǎn)力規(guī)模,早期工業(yè)國尚不能望其項背。綜合各種統(tǒng)計,十八世紀前后的中國GDP約占全球二至三成(參見安格斯·麥迪森《中國經(jīng)濟的長期表現(xiàn):公元960—2030年》等),其經(jīng)濟體量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強),并對早期工業(yè)國的產(chǎn)品有相當排拒力,而絲綢、瓷器、茶葉深受海外歡迎,因此外貿(mào)一直巨額出超。史載:十八世紀中葉,中國每年出口歐洲的生絲約一萬擔,價值約一百四十萬兩白銀;英國人斯當東著《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記述:乾隆間,每年由外國商船運到歐洲的華茶約兩千萬磅,價值近四百萬兩白銀。當時正值西班牙等殖民主義國家在美洲墨西哥等地開采、冶煉白銀,西方以之換取中國產(chǎn)品。從明中葉到清中葉,中國是白銀庫存量最多的國度,德國人貢德·弗蘭克著《白銀資本》載:1545年到1800年,從海外流入中國的白銀大約六萬噸,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美洲白銀,最終輸向中國,西方因以發(fā)生“銀荒”。直至十九世紀初中期,“世界工廠”英國的商品也難以打入“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緊密結合”的中國市場,于是陰招疊出,尤其險惡者是通過鴉片貿(mào)易使白銀從中國大量外流,又令中國人體質(zhì)精神雙雙孱弱,成“東亞病夫”,以便驅(qū)使。此禍延綿百年。

明代中后期,既有充足資本(白銀),又有廣大國際市場,長江三角洲、晉東南等地商品經(jīng)濟繁榮,“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工場手工業(yè)發(fā)展,區(qū)域商品市場形成,晉商、徽商、浙商名滿天下,在經(jīng)濟、文化、社會諸領域頗有建樹。然而,“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緊密結合”的生產(chǎn)方式對商品經(jīng)濟的抑限,專制皇權(通過皇莊、皇店,礦監(jiān)、稅監(jiān))對民間工商業(yè)的超經(jīng)濟剝奪,使資本主義萌芽如大石鎮(zhèn)壓下的植物,難以健康發(fā)展,一度著名的商號大多成“斷尾青蜓”,絕少日本的住友、三井、三菱那樣持續(xù)發(fā)展數(shù)百年的工商企業(yè)。

明、清鼎革之際大規(guī)模戰(zhàn)亂的摧折,使商品經(jīng)濟遭受重挫(“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正發(fā)生在工商業(yè)經(jīng)濟、市民文化最發(fā)達地區(qū))。清初減免明代“三餉”、實行“攤丁入畝”,此皆善政,對復興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功不可沒,“康雍乾盛世”由此奠定物質(zhì)基石,然這類“輕徭薄賦”舉措皆不逾古典范域,并無近代新機制可言,故清中“盛世”不過是舊道踱步。明史專家李詢說,明、清“只有資本主義萌芽時期,而沒有資本主義確立時期”。誠哉斯言!

第六,國際環(huán)境大異往昔。

如果說漢、唐、宋面臨經(jīng)濟落后、武功強勁的游牧民族來襲,“御胡”是基本的國防任務,明代依然如此(抵御北元和滿洲),然晚期又有攜西方早期近代文明的傳教士來訪,在中國文化池塘吹起漣漪。這是繼晉、唐間南亞佛學入華之后,中國文化線與外來文化線的第二次交會。清中葉以降更有經(jīng)濟先進、船堅炮利的西洋殖民者入侵,國防重心從西北“塞防”轉(zhuǎn)為東南“海防”,中國遭逢數(shù)千年未遇之強敵。晚清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已無法沿固有軌跡運行,被動卷入世界近代化滾滾洪濤之中。

明初有鄭和七下西洋(1405—1433)的空前絕世壯舉(航海技術之高、船隊規(guī)模之大,均在此后半個多世紀的西方諸次遠航之上),展示了高級農(nóng)耕文明和一統(tǒng)帝國的富強和對外展拓能力。然而,此一遠航并無發(fā)展商貿(mào)的追求,只有昭顯帝威的宏愿。失卻經(jīng)濟收益及社會動力的遠航被時人視為勞民傷財、無益有害的弊政,在發(fā)動者永樂帝、實行者三寶太監(jiān)相繼辭世后,必然人亡政息,難以為繼,不僅自棄巨艦,連遠航檔案都加以銷毀。誠如梁任公《(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所謂:哥倫布、達·迦馬后有無量數(shù)哥倫布、達·迦馬,“而我則鄭和以后,竟無第二之鄭和”。加之明、清兩朝相繼厲禁民間海洋航運,中國自行退出十五世紀末開端、一發(fā)不可收的世界大航海潮流(也就止步于近代工商業(yè)文明的門檻之外),中國在中世紀的“先進”地位就此打上句號,等待著四百年后西洋人以槍炮和工業(yè)品擊破閉鎖的國門。

自己終止“走出去”,必然被外人“打進來”,這是明清史昭示的教訓,也是從分散趨向整體的近代世界史作出的結論。

文化的某些成分(如行為文化、觀念文化的若干斷面),無所謂先進落后之別,不必作線性比較;而物質(zhì)文化,還有制度文化的某些部分,在歷史行程中后浪逐前浪,存在線性的先進落后序列。以后一側面而論,明清五百年,是中國在世界文化總進程中從先進跌入后進的歷史轉(zhuǎn)折階段。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陳寅恪語),宋代生產(chǎn)力及科技、文化水平領先世界,明至清初大體與歐西持平,清中葉以降則落入“后進”行列。這并非是清代在衰退,而是因為自戀于“天朝上國”,固步徘徊,被國人十分生疏的工業(yè)化西洋及后起的東洋日本彎道超越(鴉片戰(zhàn)爭中國敗局已定之際,道光皇帝還不知對手英吉利是何方神圣,是否與大清接壤;中日甲午戰(zhàn)爭時,清方朝野對新興的日本茫然無知),陷入落后挨打困境。

近代以前,國人以“聲明文物之邦”傲視群倫,很少作文明水平的國際比較,我們只得從外國人的評華言論中略見大貌:

元初入華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對大都、杭州充滿景仰;明末清初來華西人利瑪竇、艾儒略、湯若望、白晉、張誠等留下多種對中國的觀察記錄,褒貶雜陳,卻很少有從總體上指中國“落后”的言論。

十八世紀的西歐,推崇中國(伏爾泰、魁奈等)、貶抑中國(亞當·斯密、孟德斯鳩等)并存,然推崇占主導。

十八世紀末葉以降,隨著英國工業(yè)革命的成效以加速度顯現(xiàn),中西文明水平差距急劇拉大,發(fā)現(xiàn)中國落后的西人,由鳳毛麟角變得如過江之鯽。乾隆五十八年八月(1793年9月)為乾隆帝祝壽的英國使臣馬戛爾尼,窺破貌似強大的“中華帝國”的虛弱本質(zhì),將清朝稱之“泥足巨人”(《馬戛爾尼勛爵私人日志》)。這是外人關于中國已入頹勢的較早評述。

十九世紀入華西洋傳教士、商人、軍人、外交官、學者的中國見聞錄,更充滿指中國“落后”的記錄(林樂知、李提摩太、戈登、赫德等人的評華言論有許多尖銳批評)。同為后進國的日本于江戶幕府末期,在鎖國兩百年后,首次派官船“千歲丸”造訪中國上海,隨船日本武士原先多對文化母邦中國懷有敬畏,但他們目睹的清朝,一片破落景象,官腐民弱,日本武士的中國觀遂由崇仰轉(zhuǎn)為鄙夷,甚至萌生“率一萬騎,掃平中國”的狂念。須知,那時的日本尚處半殖民地弱勢狀態(tài)。(見筆者著《“千歲丸”上海行——1862年日本人的中國觀察》,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至于中國人,在門戶開放后也開始注意中外比較,發(fā)現(xiàn)自身的落后,如馮桂芬《校邠廬抗議》有六“不如夷”之論(“人無棄材不如夷,地無遺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實必符不如夷,船堅炮利不如夷,有進無退不如夷”)。而承認落后,正是奮起直追的開端,“始則師而法之,繼則比而齊之,終則駕而上之。自強之道,實在乎是”。王韜更一反僅把西力東漸視作災禍的觀點,認為這正是中國進步的契機,他1864年所撰《代上蘇撫李宮保書》指出:“合地球東西南朔九萬里之遙,胥聚于我一中國之中,此古今之創(chuàng)事,天地之變局,所謂不世出之機也?!?/p>

自孫中山以來,覺醒、有擔當?shù)闹袊烁邌尽罢衽d中華”,便是要抓住這“不世出之機”,從近二百年頹勢中超拔出來,追向世界文明的先進行列。

以上概述明、清所處的歷史方位,由此派生的明清文化因以呈現(xiàn)“集古”—“萌新”的雙重屬性。

其一,明、清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總匯期。

典籍整理、文化集成工作自明而清,以空前浩大的規(guī)模展開,類書《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辭書《康熙字典》,叢書《四庫全書》均為中國乃至世界相關典籍之最。

訂正、考釋古典的考據(jù)學始于明末,清中葉更為學術主流,代表學者有以惠棟為首的“吳派”(沈彤、江聲、余蕭客、江藩、王鳴盛等);以戴震為首的“皖派”(段玉裁、程瑤田、金榜、孔廣森和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等);還有“揚州學派”(任大椿、焦循、汪中、阮元等)。乾嘉考據(jù)學對古代典籍作系統(tǒng)整理、對傳統(tǒng)文化作全面總結,使得數(shù)千年來各個學科、各個領域的專門之學得到發(fā)掘、彰顯和條理化。其研究對象重在古籍、古事,治學精神在“實事求是”、“無征不信”,其理性態(tài)度、實證方法,與近代科學并無二致,對中國乃至日本的近現(xiàn)代學術影響甚巨。

明、清集傳統(tǒng)科學技藝之大成,藥物學巨著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農(nóng)學總成且汲納西學的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手工業(yè)技藝百科全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地學杰構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造園絕世經(jīng)典計成的《園冶》,沿襲兩百余年的雷氏建筑術(僅國家圖書館就珍藏“樣式雷”兩萬多張建筑圖樣)等等,均達到前工業(yè)時代的最高科技水平,即使今日觀之,也頗有發(fā)明、發(fā)現(xiàn)方面的啟示。

其二,程、朱理學主導精神世界,繼之心學崛起,又復歸于程、朱,構成明清形上學的圓圈,晚清新學勃興方突破此一圓圈。

自晉、唐以降,佛教與道教在信仰世界的影響力愈益增強,儒學退守,至宋明,儒者在消化吸收佛道思辨成就的基礎上,展開近乎晚周孟子“辟楊墨”的“辟佛老”努力,一種思辨化的、以倫理為核心的新儒學——理學在宋代興起,提供克服信仰危機和道德危機的精神武器。中經(jīng)元代,至明、,朝廷推尊理學,將程朱論證的“綱?!?、“天理”規(guī)定為倫理、政治指針,《四書》朱注成了科舉考試范本。富含理性和民本精神的儒學,因為官方強力推行而趨于僵化,衍為一種御用的“制度化儒學”,禮教漸趨嚴密地桎梏公私精神生活,與亞里士多德學說在歐洲中世紀教條化的情形頗相類似。而明中葉崛起的陽明心學,強調(diào)個體心性修為,倡導“致良知”、“知行合一”,有思想解放意蘊在。由陽明學衍生的泰州學派反映市民階層突破禮教樊籠的訴求。

與心學在明末走向空疏相抗衡,眼光投向社會實際的經(jīng)世實學也有發(fā)展(自明末至清末多種“經(jīng)世文編”的修纂顯示此學的昌盛),架設通向近代新學的橋梁。

極端的專制皇權激發(fā)明清之際非君論涌動,批評皇權專制的思潮達到古代最高水平(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唐甄《潛書》為代表作),明清之際,黃、顧、王、唐代表的早期啟蒙思潮別開生面,但在皇權高壓下,此種思潮只能暗流潛行(“待訪錄”、“潛書”兩書名傳神地表達了此種狀態(tài)),且在清中葉沉寂百余年,嘉道間的龔自珍、魏源重振其說,成為近代民主思想的前導。

其三,伴隨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市民文學蓬勃興起。

俗謂:中古至近古文學主潮經(jīng)歷了“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幾階段。小說確乎是近古最具特色的文學樣式。明清小說從魏晉志怪志人—唐代傳奇—宋元話本一路走來,漸成洋洋大觀。傳奇、話本都是短篇,明清短篇精進不已(明末“三言二拍”,清代《聊齋志異》皆短篇集成),更涌現(xiàn)長篇巨制,講史小說《三國演義》,英雄小說《水滸傳》,神魔小說《西游記》,世情小說《金瓶梅》、《紅樓夢》成為古典文學新的楷范。

明清出現(xiàn)將小說、戲曲提升到與詩文并列地位的議論,甚至認為其教化功能可與經(jīng)書相比配。明人李贄稱《水滸傳》和《西廂記》“皆古今至文”(《焚書》卷三《童心說》),公安三袁服膺其說;清人金圣嘆稱:“天下之文章,無有出《水滸》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無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保ā端疂G傳序三》)

小說、戲曲繁榮,文學走出象牙塔,活躍于市井勾欄,為雅士俗眾共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以明清為最。

其四,“西學東漸”、“東學西漸”雙向互動。

明末清初,西歐耶穌會士東來,與徐光啟、李之藻、王徵等中國士人協(xié)同譯介西方文化成就(《幾何原本》《同文算指》《坤輿萬國全圖》《遠西奇器圖說》等),又向西方譯介中國經(jīng)典及社情,成為17、18世紀中西文化史上的盛事。由于清廷和羅馬教廷兩方面的原因,這種東西文化互動在清代雍正、乾隆前后中斷百余年。清末以降,伴隨西力東侵,丁韙良、傅蘭雅等歐美新教傳教士來華,在宗教殖民的同時傳播西方近代文化,李善蘭、徐壽、華蘅芳等中國士人有輔譯之功。嚴復等啟蒙思想家參加會通中西之學,使“西學東漸”在更高層面和更廣范圍得以展開,進化論、民約論、民權論、自治論及科學技術傳入中國,激起波瀾,學堂、報紙、圖書館新等近代文化設施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新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得以??瓢l(fā)展,知識分子取代士大夫成為文化人主體。王國維把“西洋之思想”比擬為“第二之佛教”,并預期對中國學術文化作出創(chuàng)造性貢獻的,必是中西之學的“會通”、“化合”者。(《論近年之學術界》)新學取代舊學似成一不可逆轉(zhuǎn)之勢,然被統(tǒng)稱“舊學”的傳統(tǒng)文化自有其深巨潛力,在近現(xiàn)代文化進程中發(fā)揮無可替代的作用。中西文化激蕩(既有沖突又相融匯)構成晚清的重要景觀,戊戌變法前后展開的中西古今的體用之辯(此辯一直延伸到今天),從形上層面透露中西會通的廣度與深度。

筆者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研習中國文化史,而明、清文化為探討重點之一。三十多年來,所作文化通史(如《中華文化史》、《江河萬古流——中國文化巡禮》、《中國文化生成史》)多涉明清,又草就幾種專論明、清文化的書籍(如《張之洞評傳》、《晚清經(jīng)世實學》、《解構專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千歲丸”上海行——1862年日本人的中國觀察》),并另撰考析明清文化的長短文章若干篇。今蒙上海人民出版社盛意,選擇其中二十二篇,集成《近古變局:五百年明清文化》,選文多寫作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也有數(shù)篇成于九十年代),其中某些觀點與用語后來有所演化,然此集基本保持原態(tài),以呈現(xiàn)一個時段的認識,正所謂“飛鴻踏雪泥”。

對于內(nèi)容繁富、統(tǒng)系復雜的明、清文化而言,小集所議未免掛一漏萬,除幾則專題綜述外,更多的是就若干關鍵性個案試作解剖,此種散點式評議,不過提出若干值得注意的題目,以一己淺識供同好參考,期以引起討論,并盼望大方之家有以教我。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xiàn)代文化
構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木兰县| 武邑县| 策勒县| 牡丹江市| 玉环县| 衡水市| 长武县| 济阳县| 巴楚县| 山东省| 元谋县| 镇江市| 湘潭县| 墨脱县| 安新县| 广汉市| 朔州市| 漳平市| 邓州市| 莱芜市| 大悟县| 彝良县| 兴文县| 东乡族自治县| 汪清县| 永清县| 佛坪县| 新郑市| 黑龙江省| 康平县| 武安市| 荆门市| 苗栗县| 新郑市| 浪卡子县| 临江市| 陆川县| 稻城县| 马尔康县| 贵南县| 西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