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雜志每年都會制作一份關于知名公司的、不那么討喜的榜單,叫做《失意大公司》。它記錄了本年度陷入困境的大公司,并探討其原因,借此給更多的公司以啟發(fā)。每到年底,這份名單的出爐都會耗費編輯部很多精力。
不過,近期的一些熱門新聞倒是促使名單的收集提前了—前段時間是手機爆炸事件的主角三星,現(xiàn)在則是老牌鞋企百麗和達芙妮。
和那些曾占據(jù)主流、短期內(nèi)陷入被動的大公司類似,這兩個鞋業(yè)集團自1990年代以來稱雄本土市場。鼎盛時期,每賣出5雙女鞋,其中就有1雙來自達芙妮。2010年到2012年,百麗的開店頻率還保持在每天4到5家。它們的影響力不僅體現(xiàn)在規(guī)模上,還體現(xiàn)在對流行趨勢的把握上。如今這一切都被關店和虧損的消息淹沒了。過去21個月,平均每天有2至3家達芙妮門店消失,2015財年,達芙妮虧損達4.97億港元。
我們的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樣一個事實:百麗和達芙妮集中精力高速擴張時,忘了消費者以更快的速度在成長。達芙妮在今年年中報里反思:“由于中國消費者見聞及閱歷增加,加上城鎮(zhèn)化進程、智能手機及其他創(chuàng)新科技的滲透率不斷提升,導致消費行為交易更為快速地轉變?!蹦贻p消費者不會再像媽媽一樣,買一雙皮質(zhì)上好的靴子,換季時打油收好,來年再穿。在她們眼中,大眾品牌吸引力不再,關鍵要符合萬變的流行趨勢,鞋子也是“快時尚”。正如貝恩在最新的《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報告》中所說:“日漸增長的個人主義蔓延至時尚和獨特性;小眾的時尚品牌越來越流行?!毕M升級不是單純指從低價到高價的上升,而是各種變化促使消費觀念和行為發(fā)生逆轉。
問題在于,高速發(fā)展時期,品牌的關注點集中于自身,而忽略外部變化,這是大公司難以避免的盲點。而這個盲點的根本成因,可能還是在于擴張思路本身。
在零售消費領域,大規(guī)模擴張是根深蒂固的發(fā)展邏輯。這期雜志提到了另外兩個品牌的擴張計劃:接下來的5年中,星巴克每兩天要開出3家店;無印良品打算在2016年的最后兩個月里,在中國內(nèi)地開13家門店,而從2005年到2009年,無印良品在這個市場僅有10家門店。有趣的是,無印良品曾在1990年代經(jīng)歷海外門店經(jīng)營虧損,被迫收縮市場。一味開店然后關店,無印良品(上海)商業(yè)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山本直幸說得很直接:可不能再做這種“裝面子”的事了。
伴隨快速擴張而來的風險在商界已有共識,比如人才銜接上的落差、管理上的失控,但這些都無法阻止大公司對規(guī)模的尊崇。多數(shù)公司在條件許可時都會不遺余力地擴張規(guī)模,店面數(shù)量提升后,供應鏈體系也會隨之變得龐大。規(guī)模對品牌影響力的帶動是無可否認的。但每個公司骨子里,“規(guī)?!蓖瑫r意味著“面子”,放慢節(jié)奏多數(shù)時候被視為保守之舉。誰愿意自己在消費者那里留下個保守的形象呢?
換個角度來看,關店策略其實正是對“面子”的摧毀,是一種主動的糾錯。關鍵在于關店之后公司怎么做。目前并不知道達芙妮和百麗是不是會改變傳統(tǒng)的管理方式。相比那些危險的盲點和潛在風險,是否具備自我糾錯能力才是對一家公司真正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