馭風而行
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社會,矛盾重重,就好像《雙城記》開頭所言的那個時代,又或者,剩下更多的是懷疑??萍汲蔀槿说挠|手,不斷向遠處延伸。每一個個體的空間擴展得越來越大,然而自我卻在這個過程里變成沙漏里的沙粒,不可阻止地流失殆盡。
當虛擬變?yōu)楝F(xiàn)實,所謂的新世界是怎樣的世界呢?最后成為的會是我們尋覓已久的烏托邦嗎?我能看到的底色只是灰,無法放晴也無法下場雨的陰沉。人的力量終歸是渺小,可以創(chuàng)造出許多東西,卻無法很好地掌控。如同潘多拉魔盒,看似一場美夢,但里面飛出的惰性、欲望、逃避卻深深附著于我們身上。假如虛擬真的成為現(xiàn)實,這便是我們傾力打造的一場盛大的美夢,繼而心甘情愿地被夢境操縱,忘卻了生而為人的本分。
清醒的頭腦,樂于思考,愛的能力與痛苦,我想這是一個立體的人所不能夠缺少的種種。網(wǎng)絡建立起的信息網(wǎng),把一切都攤開在你的面前,于是你只是接受并樂于接受,不去思考不去追問。人與人的交往不再有咫尺天涯的遙遠,但本真的情感碰撞在這個過程里消亡,有的只是交際。
于是現(xiàn)實主義者皺緊了雙眉,而理想主義者陷于迷茫的泥沼中無法自拔。而我們之中的大多數(shù),沒有感知地迷醉在虛擬的夢境里。
何處是明路?
風起的時候,會吹散輕飄飄的柳絮,而頑石固守大地且困于井底之上的小小一方天地。唯有飛鳥,抬頭望見的小鳥,乘著風飛往了心中的遠方。所以我們需要的或許是:能夠借助風的力量、一雙羽翼豐滿的翅膀、一個理想的彼岸,與一顆想要飛翔的心。
虛擬之中的現(xiàn)實只是一種工具,現(xiàn)實只有經(jīng)過我們感知才能夠被賦予意義。發(fā)展中的世界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美好或者糟糕,在變化的只是我們,需要不變的也是我們。
前幾天讀里爾克《寫給青年詩人的信》,其中有一封信件的開頭里寫“我就用這第一瞬間的光明來問候你,親愛的先生”。我感受到了生命所該有的美好,我想這一份情感便是乘風者所珍重的寶物。
從文章的語言表達看,作者是有點寫作功底的,但本文不符合“論述類文章”的要求。
一是觀點不明,題目要求對材料里提出的問題發(fā)表看法,但文中找不到明確看法。
二是采用散文寫法,邏輯不嚴密,思維跳躍性大,語言文學性過強,有些句子含蓄過頭近似晦澀。從全文看,不像在論述什么觀點、闡述什么道理,倒像是在談論自己內(nèi)心的某種感受。
這樣的文章在今年的閱卷中發(fā)現(xiàn)不少,可能是考生不了解論述類文章寫法所致,應該引起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