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
忠誠履行黨的新聞工作者職責
□張玉勝
2月19日,對全國新聞輿論工作者來說,這是個喜慶熱烈、振奮人心的好日子。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用整整一天時間,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并前往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實地調研,看望慰問一線采編播人員,向全國新聞輿論工作者致以親切問候,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出要求、寄予厚望。(2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
猴年伊始,習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并深入中央三大主流媒體開展調研,凸顯黨和政府對輿論宣傳工作的高度關注。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的“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lián)接中外、溝通世界”48字要求,清晰界定了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與使命。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要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新聞工作者必須恪守誠實守信的職業(yè)底線,多寫接地氣、有溫度的新聞報道,用筆端、鏡頭和視角直擊國情現(xiàn)實、觸底反映民生、真實表達民愿、致力懲惡揚善。這既是民眾的殷切訴求,也是契合新聞真實性原則的內(nèi)在體現(xiàn),更是新聞記者不辱使命的職責所系。
確保新聞報道“接地氣”,首先要敢于“求實”。這就需要新聞工作者發(fā)揚俯下身子、深入一線和傾聽民聲的務實作風,切實走出文山會海和虛擬網(wǎng)絡,走進鄉(xiāng)村社區(qū)、企業(yè)車間,深入田間地頭,零距離感知民情冷暖,感受時代脈搏。借用業(yè)內(nèi)行話就是要“沉下去、抓活魚”,切忌腿腳懶惰、浮光掠影。
其次要勇于“求證”。置身于當下利益多元、訴求多樣和自媒體發(fā)達的信息時代,記者的新聞報道不能只滿足于機械地錄音和片面的錄像,而是需要敢于質疑、小心求證、謹慎發(fā)聲的職業(yè)自律。新聞記者不僅要當好“喉舌”,還要用好“眼睛”“耳朵”,凡事當多問幾個“為什么”,力求記者的新聞報道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和真相拷問。
其三要善于“求是”。寫出接地氣、受歡迎的新聞報道,需要新聞工作者把握社會發(fā)展和新聞傳播的內(nèi)在規(guī)律,熟知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和民眾根本訴求,擁有秉持主旋律,謳歌真善美、傳播正能量的職業(yè)操守,樂當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使者。以民眾的思維和視角體察民情、匯集民智、維護百姓利益,力戒一味追求點擊率的逐奇獵艷、阿世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