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若齊
一
我的閱讀是以卑躬屈膝的姿態(tài)發(fā)端的。
那年六歲,小學(xué)一年級。
屯溪的新安江邊有一小公園。江堤上支擺著一排排小人書攤,有矮方木凳,坐著看。百二十回的《三國演義》被繪成六十本,在書攤上直碼起來,嘩嘩占了一大塊,一家獨大,其他書斷難成鼎立之勢。我眼饞,卻又身無分文,只好捱著身子,站著低頭弓腰,與坐方凳者合看。這種揩油的勾當(dāng)?shù)眯⌒囊硪?,遠(yuǎn)近要拿捏好,千萬不能冒犯那位付錢的主。否則只要一個白眼過來,哪怕看到再精彩處,你也要囁囁而退;重則被攤主轟出十米之外,如同飯店驅(qū)趕乞丐一般。
就這樣,春去秋來,沒花一分錢,我斷斷續(xù)續(xù)看了幾十本,從“桃園結(jié)義”一直到“三家歸晉”。天下合分,英雄輩出,文韜武略,斗智斗勇;而我低聲下氣得也實在累人,可想想曹營中的劉皇叔,關(guān)鍵時候都能種菜裝孫子,也就釋然了。
作家余華在《兄弟》里對“文革”那一段如是說:那年月里很多男人在廁所里偷看女人的屁股,都平安無事。無獨有偶的是,那年月里很多小孩都偷書,也很少像那個倒霉的李光頭,被逮了個正著。我生逢其時,也做過幾回偷書的勾當(dāng)。那時沒有讀魯迅先生的書,還不知有“竊書”一說。
父親在衛(wèi)生學(xué)校工作。那時停課了,老師學(xué)生都作鳥獸散,偌大的校園空空蕩蕩,做實驗的狗們也有了自由身,三三兩兩趾高氣揚地閑逛。與它們相得益彰的,則是我們一幫子無所事事的小朋友。一天,發(fā)現(xiàn)圖書館大門洞開,里面書刊滿地,一片狼藉,顯然已被掃蕩洗劫過。我們蜂擁而入,如入無人之境。挑肥揀瘦了一番,每人都捧了一摞子書出來。這算偷嗎?前些日子抄家成風(fēng),紅衛(wèi)兵沖進(jìn)人家,搜砸掘挖,金銀細(xì)軟席卷一空;稍有反抗,寬皮帶呼嘯過來,打你個頭破血流,遍體麟傷。紅衛(wèi)兵做得,紅小兵就做不得?!何況此舉還相當(dāng)?shù)亍皽亓脊€讓”。
不知出于何種動機,幾個家伙拿的竟全是《婦科學(xué)》《婦產(chǎn)科手冊》之類。在以后的那段日子里,那幾個變得神秘兮兮的,常躲在偏僻處,繪聲繪色地說著什么。有一個跑來悄悄地對我說,他知道了女人為什么要在結(jié)婚后生孩子,而且最快要一年時間。這事我以前也一直弄不明白,為啥婚禮上客人都喜歡對新人說“早生貴子”。這家伙說的有根有據(jù),我則半信半疑。鄰居有個女人挺著大肚子,整天吃好喝好的不干事情,我可不敢到她那里問個究竟。
我“偷”的是三大本厚厚的《中國民間故事集》。書里面有漢族的傳說神話,也有很多少數(shù)民族的。一開始讀漢族的挺有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最后好人都皆大歡喜,結(jié)尾一律是:從此他們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多了,也就膩了;少數(shù)民族的故事悲劇居多,王子與牧女,漁夫的兒子與王國的公主,最后都弄得死去活來,咋就不能有情人終成眷屬呢?難過歸難過,諸如善良正直勤勞等品質(zhì)一類亦潤物細(xì)無聲地植入我的腦海。我至今依舊堅定不移地認(rèn)為:我之所以沒有成為一個壞人,關(guān)乎此書的潛移默化。
二
以后長成少年,就迫不及待地進(jìn)入“大毒草”的園地了:《野火春風(fēng)斗古城》《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紅旗譜》……都是受批判的禁書,我卻如饑似渴地去找、去讀。固然有英雄主義情結(jié)的激蕩,一點點的愛情描寫又濺起多少浪漫的想象。糾結(jié)的是,一旦“漸入佳境”,總會無情地被撕去幾頁,讓你遐想無限,然后慌不擇路地去尋覓另一個“足本”?!兑盎鸫猴L(fēng)斗古城》里有兩行叛徒高自萍輕薄女地下工作者銀環(huán)的描寫,后者受到驚嚇一時昏厥過去。僅僅是點到而已,書頁空白處,被人寫了火柴桿般梗直的四個大字:過癮!過癮!!可以想象此人當(dāng)時是如何地血脈僨張。有的書名很吸引眼球,內(nèi)容卻很失望,如《我們播種愛情》,純粹一個標(biāo)題黨!
毫無疑問,《青春之歌》讓我中毒最深,盡管我那時離青春期還有兩三年??梢韵胂筮@株“大毒草”一旦根植進(jìn)一個少年的心田,會野火春風(fēng)般地長出多大一片草地。
這本描寫知識青年投身革命的小說如此讓人如醉如癡,忽隱忽現(xiàn)的愛情描寫功不可沒。女主人公林道靜分別與三位男人有過情感交集:余永澤、盧嘉川、江華。第一位不愧為泡妞高手,盡管是個北大國學(xué)高材生,但在北戴河海灘上對道靜這位落難少女發(fā)起的情感攻勢卻是相當(dāng)西式的。他在喃喃的濤聲里熱情地誦讀海涅的詩句:我用輕細(xì)的蘆管寫在沙灘上:阿格納思,我愛你……由此生生地俘獲了“小林”。這段戀情的結(jié)局當(dāng)然是“主義”拋棄了“問題”。
革命是嚴(yán)酷的,隨時流血犧牲,愛情卻使其抹上了一縷暖色,那個風(fēng)雪之夜堪稱“血色浪漫”。老革命江華對林道靜直截了當(dāng):你說咱倆的關(guān)系,可以比同志的關(guān)系更進(jìn)一步嗎?…… 他突然又抱住她,用顫抖的低聲在她耳邊說:“為什么趕我走?我不走了”……道靜直直地注視著江華那張從沒見過的熱情的面孔。他那雙蘊藏著深沉的愛和痛苦的眼睛使她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都明白了……她霎時感到這樣惶亂、這樣不安,甚至有些痛苦。屋外是一片潔白,雪很大,還摻雜著凜冽的寒風(fēng)。屋上、地下、樹梢,甚至整個天宇全籠罩在白茫茫的風(fēng)雪中……她所深深愛著的、幾年來時常縈繞夢懷的人,可又并不是他呀……
這段文字在情感干涸的禁錮時代極具“殺傷力”:革命者可以同居,愛也可以有不同的受體。于我而言,將產(chǎn)生何等的震撼。恰好又弄到一本同名電影的畫冊,青春靚麗的謝芳,扮演了林道靜。這使當(dāng)時多少男人,產(chǎn)生了多少健康或不太健康的想法。于我而言,迷戀則得以持續(xù)、延展、具象。其構(gòu)成是明澈的眼睛、秀美的臉龐、青色的旗袍、如旗幟一樣飄揚起的紅色圍巾……
那時在眼前揚起的不僅僅是紅色圍巾,還有白色水兵服的藍(lán)色飄帶,那是冬妮婭的,在遙遠(yuǎn)的俄羅斯。少女時代的她,像白樺林里一只奔跑跳躍的小鹿。冬妮婭最終沒有被煉成鋼鐵,成為保爾同志的戰(zhàn)友,而成為“酸臭”的資本家太太。我不能忍受保爾在分手時對她的羞辱,“冬妮婭悲傷地凝望著閃耀的碧藍(lán)的河流,兩眼飽含著淚水”。我喜歡她身上有的“一種由歌謠、祈禱、詩篇和小說營造的貴族氣”……
三
莫泊桑的《人生》是我在祁門閶江邊的一個山村,就著如豆的煤油燈讀完的。那時我已是一個師范生了,跟著一批“老三屆”的同學(xué)在此“開門辦學(xué)”。他們一般年長我十歲以上,這些人視我為娃娃。
村子有一個老宅子,住著一戶特別的人家,家長是一對五十多歲的下放夫婦,文化人。公社就把出“革命大批判”專欄的任務(wù)交給了他倆。于是,村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面墻上,便時不時地可看到夫妻倆的“大作”連袂出現(xiàn)。也無非是把《人民日報》的社論抄幾段、《安徽文藝》的“革命詩歌”錄幾首。貧下中農(nóng)們沒什么興趣,于他們而言,最大的好處是偷偷地撕一塊去做揩屁股的手紙。倒是我們這些人傍晚收工后無所事事,聚在這里評頭論足。
我那時與H同學(xué)以文學(xué)愛好者自居,正酸得不行,便無所顧忌地慕名上門,遂成了他家的???。二老對人生的坎坷與不公似乎已心靜如水,在這偏僻的山鄉(xiāng)簡樸地過著波瀾不驚的生活。見我們年紀(jì)不大,還能說說《三家巷》《青春之歌》、郭小川與賀敬之什么的,就以為我們是可堪造就之材。于是在那黝黑斑駁的老屋里,二老常常與我們慢條斯理地侃侃而談。我們半是虔誠、半是受寵若驚地聽著,心靈倒也有一種緩緩的開啟感。莎士比亞、托爾斯泰、雨果、雪萊……就好像村里晴朗夜晚天空上的那些星星,那么遙遠(yuǎn)、那么閃爍。每每末了,他們總是說:堅持下去,堅持下去。我們也相信:如此這般了,恐怕是要成為文豪了,至少也會成為個作家、詩人吧。真是一個夢開始的地方。
一本書在同學(xué)中傳轉(zhuǎn)著,聽說是從老屋里流出來的。在“封、資、修”各類禁書中,屬“資”字號的有法國作家莫泊桑的《一生》。好長時間到不了我的手上,用J老兄的話說,此書少兒不宜。我用阿Q的話反擊之: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何況敝人已年方十六了。最后我還是得手了。其實,最讓我怦然心動的已不是書中若干情愛的描寫,而是女主人公約娜的悲慘命運,丈夫背叛、兒子淪落、家道衰微、晚年潦倒……
我是在村里小學(xué)對面的樹林里讀完這本書的。周圍出奇的靜,沒有風(fēng),初春的樹梢翠綠筆直,樹下的草地青蔥可人。不遠(yuǎn)處就是閶江,盈滿了桃花春水。我仰天而臥,看陽光透過密匝匝的樹枝,縷縷點點地投射下來。先是一種溫柔的、蝕人心骨的感傷彌漫全身,突然又很嚴(yán)肅地思考起諸如人生、愛情、生與死這樣的問題。幾十年后的今天該是怎樣呢?我還會在這里呆兮兮地胡思亂想嗎?是不是像書中女仆羅莎麗所言:人生從來不是意象中的那么好,也不是意象中的那么壞。
我眼前展現(xiàn)了一個新的天地,我往二老那里跑得更勤了。一聊起來就懶得出工,連到山上拔筍子的趣事都提不起興致。二老告訴我莫泊桑還不是法國最好的作家,《一生》也不是他最好的作品。有機會可去讀讀雨果的《悲慘世界》,那才真正震撼人心呢。讀懂了冉·阿讓,恐怕才理解了人性。
四
畢業(yè)后,我就在一所中學(xué)里“為人師表”,開始了誤人子弟的生涯,那些學(xué)生也比我小不了幾歲。一日,工宣隊召集開會,布置緊急任務(wù):在學(xué)生中收繳手抄本。措詞十分嚴(yán)厲,要從“兩個階級、兩條路線斗爭,培養(yǎng)革命事業(yè)接班人的高度”認(rèn)識之。行動是迅速而有力的,不兩日,我這里的戰(zhàn)利品就裝了兩書包。這些沒有作者的作品雜亂地抄在各色紙張上:練習(xí)本、公文紙、進(jìn)出貨單據(jù)的反面……一個完整的版本,多則十幾萬字,少則幾萬字。如《一只繡花鞋》《梅花黨》《綠色尸體》《第二次握手》。大名鼎鼎的《少女的心》不在其中。此書很黃,用工宣隊長的話說,看了就想當(dāng)流氓、干壞事。
抄寫的方式為“接龍”,一本由幾人,甚至十幾人流水作業(yè)完成。字跡或老到、或稚嫩;或潦草、或工整。圓珠筆、鋼筆都有。涉及愛情描寫的,一般都抄得清清楚楚,看得出抄寫者是用了心思。我正愁沒書看,也是好奇心驅(qū)使,便私下截留了幾本,不看白不看。況且批判“賣國主義”影片《清宮秘史》《武訓(xùn)傳》時,不也組織大家去識別毒草嘛!幾百人的電影院里,鴉雀無聲,鬼知道每個人心里在想什么。時值隆冬,夜里常常擁被而讀夜不能寐,不覺東方既白。味道自然比《虹南作戰(zhàn)史》《牛田洋》之類時新作品好多了。多少年后,才知與金圣嘆所言心曲款通:在風(fēng)雪之夜,閉上家門讀禁書,是人生一大樂趣。接下來便是組織“革命大批判”,口誅筆伐,如火如荼。但“批深批臭”尚難,原因是相當(dāng)多的學(xué)生不知手抄本內(nèi)容如何。不久,便有經(jīng)驗從鄰校傳來:有老師在每天早自習(xí)半小時里,先讀二十分鐘手抄本內(nèi)容,然后用十分鐘進(jìn)行批判。如此一來,原本稀稀拉拉的早自習(xí)天天滿員,教室里肅靜無聲,走道上還站著不少旁聽的。沒幾天,又聽說那位老兄挨批了:他讀得忘乎所以,下自習(xí)鈴響了還欲罷不能,最后居然還來了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找死!
五
與民間“手抄本”對應(yīng)的則是官方的“灰皮書”了。可以這樣說,一部足本的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灰皮書”及其影響定是不可缺失的章節(jié)。如果說,在那個晦暗的年代里,“手抄本”是看得心跳的“大眾閱讀”;“灰皮書”大概可算做讀得深沉的“精英閱讀”了。
灰皮書,貌如其名,很低調(diào)的。在它最后一頁的下方,總印著一行小字:“內(nèi)部發(fā)行”或者是“供批判使用”。二十世紀(jì)六七十年代,為“反帝反修”,官方翻譯了一些西方和蘇東的政治理論書籍及文藝作品。本來,這些書的購買、閱讀都限在一個窄小的范圍內(nèi)。如托洛斯基的《被背叛了的革命》,不是省軍級就甭想讀到?!拔母铩笔够移陌l(fā)行閱讀也沒了章法。有人不過是一個工廠的普通工人,居然憑一張用“小詭計”套來的省軍級介紹信,就買到了四大摞灰皮書。盡管如此,能源源不斷地讀到灰皮書,還是有一種精神優(yōu)越感的。我第一次讀到灰皮書是在七十年代初,即美國女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斯大林時代》。覺得這個斯大林與電影《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中的那一個不大一樣。我從《切在玻利維亞的日記》以及其他幾本有關(guān)格瓦拉的灰皮書中,感覺到外國的英雄似乎與中國的有點不一樣。中國傳統(tǒng)的英雄如龍似虎,切更像一只冷峻、孤獨的鷹,掠過我的心靈。而他“我的雙腳又一次觸到羅西南迪(唐吉訶德戰(zhàn)馬的名字)的肋骨,于是我扛起盾牌,重上戰(zhàn)場”的詩句,更讓我魂飛到了萬里之遙的拉美林莽,久久地耽于激情燃燒的幻想之中。
夏伊勒著的三大本《第三帝國的興亡 ——納粹德國史》,在三天三夜里,使我處于一種極其亢奮的閱讀狀態(tài)。至今我還沒有讀到一本生動、翔實超出其上的史書。這本書精彩絕倫地記述了被希特勒稱為“千秋帝國”而實際上只存在了12年零8個月的第三帝國從興起到覆滅的全部過程。此書客觀翔實地告訴讀者,希特勒這樣一個有著惡魔性格的狂人,是怎樣從一個下等兵爬到了權(quán)力的頂峰,成為德國的獨裁者;之后,又如何把德國人民乃至全世界引入了戰(zhàn)爭的深淵。為什么產(chǎn)生過康德、歌德、席勒、巴赫、貝多芬這些大師巨匠的偉大民族,會容忍、屈從在這樣一個瘋子與流氓的腳下……毋容置疑,此書的精彩,可讀,是威廉·夏伊勒的妙筆所致;然而,“史實本身比所有的小說、文學(xué)都精彩”;作者的史德、史識與良知則更讓人肅然起敬。
以后,又陸續(xù)接觸到幾本文學(xué)方面的灰皮書,如《多雪的冬天》《落角》《普隆恰托夫經(jīng)理的故事》。每本書前都有長長的批判前言,喋喋不休地告訴讀者:從書中可以看到蘇聯(lián)是怎樣衛(wèi)星上天,紅旗落地的。其中有一本寫一個代表團(tuán)到蘇聯(lián)訪問,里面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包括前納粹軍官。一遭走下來,發(fā)現(xiàn)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全變了:價值觀念,社會生活,甚至還有賣淫的妓女。
灰皮書的閱讀使我結(jié)交了一批朋友。走動的最勤的是J兄。十八歲便是紅衛(wèi)兵的大頭目了,命運多舛,“淪落”到師范與小他十余歲的我為同學(xué)。初次見面,他的一句話讓我刮目相看:偉大領(lǐng)袖當(dāng)年不也是師范生嘛!他很有才,談鋒犀利,深度廣度讓人著迷。冬天的夜晚,在他蝸居的小屋里,門窗緊閉,聽任北風(fēng)在外面呼嘯。我與他小桌對坐,一鍋辣椒燉狗肉,一碟油炸花生米,一瓶八角錢的山芋干酒;古今多少事,盡付酒話中。當(dāng)然,基本是他說我聽。有幾本灰皮書做底子,好歹也能應(yīng)對幾句。常常聊至夜半,我踏著一地寒霜而歸。可惜他1976年后未能走出徽州,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近年他研究《孫子兵法》很有成果, 還寫了一部關(guān)于朱升的長篇小說,獲獎。我拜讀,笑曰:老兄“帝師”情結(jié)重啊,你是把想做而未能做的事情都交付書中人物了。
六
《第二次握手》,一個極富象征意義的書名。從手抄本到正式出版物,折射出一個時代的巨大變遷。
上海,淮海路。上海書店與新華書店隔街相望,附近有街心小花園。“文革”后,文化開禁,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人們在這里通宵排隊買書;花園里人頭攢動,儼然成了“以書易書”的場所,蓋因好書短缺所致。讀大一的我,也經(jīng)常在這里轉(zhuǎn)悠,灰色卡嘰布的褲袋里,有幾張皺巴巴的角票,不時地用生硬的上海話怯怯發(fā)聲:《第二次握手》有哇?未遂、總是未遂!幾乎絕望時,一男子湊過來:《重放的鮮花》儂(你)有哇?意為交換,《第二次握》=《重放的鮮花》。后者是一部多人作品合集。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一些青年作家和詩人,寫了一些張揚個性和一批揭露社會弊端的作品。不久,“反右”開始,這些作品成了“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毒草。1979年,其中的一部分重新出版,是為《重放的鮮花》。我擺擺手。不知他從身上哪個部位拿出一本書,揚了揚,“《第二次握手》要哇?一個跟頭”。八角錢的書,要一塊六。我沒有猶豫,急切地拿過來驗明一下“正身”?!耙惠v淡藍(lán)色的小臥車,穿過繁華的前外大街,駛?cè)肓艘粭l靜僻的胡同……”這開篇熟悉的幾句話,可不是潦潦草草地抄在收貨單的背面,正兒八經(jīng)的由中國青年出版社1979年7月出版。
書錢兩清。我喜孜孜地把《第二次握手》揣在懷里,那人也即刻消失在人群里。對他的記憶居然三十年后被喚醒。周立波演“海派清口”,模仿上海街頭的“打樁模子”,不就是活脫脫的他!其實,《第二次握手》在小花園里已是明日黃花,最叫賣的是新出版的外國文學(xué)作品,法國的尤其緊俏。這不,大小仲馬這對父子的作品正在一個角落里“競價”。一年輕人手里的一本小仲馬的《茶花女》欲換一老者的一本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老者不干,怎么也得加本《私生子》。圍觀的人起哄:老先生要《私生子》干什么?我也樂呵呵地插嘴:大仲馬說過,他最好的作品就是小仲馬啊。一番討價還價,《基督山伯爵》與《茶花女》終于成交。老者邊走邊咕咕噥噥:就算讓兒子討了便宜。
七
大三時,課程輕松了,我常去河?xùn)|文史樓的中文系去“蹭課”。開始的幾堂外國文學(xué)課,時代背景、主題思想、人物分析……透發(fā)著濃濃的八股味。接下來是俄國文學(xué),老師的名字叫智量,聽起來就像是位深山大廟里的高僧。第二天他登上講臺,才發(fā)現(xiàn)乃一清瘦中年男子。他不合時宜地穿著一件中式的對襟褂子,背微駝著,一副三十年代落魄文人的模樣。惟有眼鏡片后面的那雙眼睛,閃動著對生活的熱情與渴望。
他的開場白,與其他老師大相徑庭,很有些章法上的“離經(jīng)叛道”。他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切開端的開端”幾個字——這是高爾基對普希金的評價,轉(zhuǎn)而向大家提出了一個問題:十七到十八世紀(jì)的俄羅斯文學(xué)還幾乎是一片荒原,為什么一到了十九世紀(jì),卻是巨匠輩出,群星璀璨?他侃侃而談,思維既睿智又跳躍,你可以觸感到1825年12月14日圣彼得堡樞密院廣場上的彌漫風(fēng)雪、伏爾加河纖夫悲愴的號子;還有那西伯利亞廣袤的草原與森林,冰天雪地里,艱難地行走著曾為貴族的“囚徒”,與他們相伴廝守的,是來自圣彼得堡與巴黎沙龍里典雅美麗、風(fēng)姿綽約的貴婦人闊小姐。說著說著,他突然動情地吟起了涅克拉索夫的詩句:我在親吻和擁抱我的丈夫前,我先要把冰冷的鐐銬放在嘴唇上……下面一百多個七七級學(xué)生,包括那個已初見端倪的“學(xué)生作家群”,瞬間安靜地連喘氣聲都聽得見,接著是如潮般的掌聲。十幾年后,陳丹燕女士在她的《精神家園》一書里,念念不忘的還是當(dāng)年的這個315教室。
或許是同學(xué)們的反應(yīng)感染了先生,他也顯得激情四溢,一揮手打翻了講臺上的一大杯水,釅釅的茶汁流得到處都是。前排的幾個女同學(xué)手忙腳亂地幫著收拾,他卻很調(diào)侃地說:女仆娜塔莎不小心打翻了端給貴族老爺?shù)目Х?,老爺生氣了。這一細(xì)節(jié),從屠格涅夫到托爾斯泰,俄羅斯的大文豪們都是怎么描寫的?他一口氣講到下課還欲罷不能,下面的同學(xué)聽得癡迷也忘了時間。
有了王先生的課做底子,重讀《戰(zhàn)爭與和平》《復(fù)活》,感動與思考又是當(dāng)年不可企及的。短短的兩三個月里,已若干次仰望星空了。生活、生命;人性、人道。星星眨巴著眼睛,是在關(guān)注,還是嘲笑我這有意義的徒勞?
八
還有一本書的閱讀平衡了我這種過于形而上的思考,并極大影響我以后幾十年里對美食的關(guān)注及其寫作——陸文夫先生的《美食家》。我是在學(xué)校圖書館的一本雜志上一口氣讀完的。忘記了吃飯,盡管嘴里齒間的分泌十分充分,盈滿口腔。在這位蘇州大才子的筆下,即便是一個普通南瓜,也能做出活色生香的菜肴,更何況筵席上那道畫龍點睛的“三套鴨”?陸先生的文字,幽默且靈動 ,市井又儒雅,他告訴我們的是:吃吃喝喝里有大文化。當(dāng)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一個饕餮之徒。
小說很精彩,現(xiàn)實很骨感。天天直面的,是食堂里缺色少味的飯菜,帶毛的肥肉,蔬菜如同喂牛的草料,永遠(yuǎn)不笑的服務(wù)員,我怎能不對朱自治的吃吃喝喝心馳神往?好在學(xué)校食堂夜餐賣大肉餛燉,肉多味鮮。可價格不菲,十個要二角錢,而我一天的菜金僅四角耳,只能偶爾為之??朔喈?dāng)痛苦,尤其是在晚自習(xí)后的漫漫長夜。真羨慕那個朱自治啊,好吃懶做,最后還遇到位能燒會吃風(fēng)韻猶存的孔碧霞。由同吃而同居、由同居而結(jié)婚,盡享美食,終成正果,雙雙成了美食家。
責(zé)任編輯 何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