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艷霄 劉周
內(nèi)容摘要:姑蘇城內(nèi)的滄浪亭是北宋文人蘇舜欽的私家花園,其所創(chuàng)作的名篇《滄浪亭記》被完好地保存在了滄浪亭內(nèi)的石碑之上。這篇文章向世人昭示了一代文人蘇舜欽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本文從《滄浪亭記》來探討蘇舜欽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理。
關鍵詞:《滄浪亭記》 蘇舜欽 出世與入世 矛盾心理
姑蘇城內(nèi)的滄浪亭是北宋文人蘇舜欽的私家花園,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亭園中秀麗幽雅的景色使得歷代文人都為之留下了筆墨。蘇子美作為園林的第一位主人,當然也不會吝惜于他的文辭才賦,其所創(chuàng)作的名篇《滄浪亭記》被完好地保存在了滄浪亭內(nèi)的石碑之上。這篇文章向世人昭示了一代文人蘇舜欽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
一.強烈的出世心理
對于封建制度下的文人政客們來說,出世還是入世一直是一個很矛盾糾結的人生大問題。很多時候,他們對于官場上的爾詐我虞感到深深的厭棄,并且極力想要逃離這不安分的氛圍,去追求他們心中所向往的那一份不受任何約束的自由天地。所以,文人心中強烈的出世心理便由此產(chǎn)生。當然,蘇舜欽也不例外。
(一)仕途慘淡的失落
蘇子美第一次來到滄浪亭,其時剛剛遭遇了仕途的不順,他對于自己的前程生出了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人們往往在受到沉重的打擊之后,便習慣性地會選擇去逃避,以此來尋求短時間內(nèi)心靈上的安穩(wěn)。在政治文化方面,致使他選擇隱居生活的,便有以下幾點原因。
1、朝堂的風云變幻
蘇舜欽所在的時期正值北宋時期朝堂風云變化之際,內(nèi)部黨爭接連不斷?!霸谄湮?,謀其職”,子美身居官位,處于這斗爭的大漩渦之中,不可避免地淪為了他人爭斗結果中的一個犧牲品。雖然在《滄浪亭記》中子美只說了一句“予以罪廢,無所歸”,簡單的話語并沒有道明自己“罪廢”的深層原因。但是子美經(jīng)此一事,深刻體會到了朝堂之上的污濁之氣,雖然自己也想報效家國,但著實無法與他們共事一地??傻烂髌浔粡U原因。
官場上的不得意,使子美的的心思、眼界由政治轉(zhuǎn)向了自然?!艾F(xiàn)實總不那么理想,生活經(jīng)常是事與愿違?!实鄄⒉荒敲从⒚鳎送疽膊⒉荒敲错樌??!贿^是官場、利祿、宦海浮沉、上下傾軋。”(出處)面對如此種種黑暗渾濁,子美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離開,與前朝眾多文人墨客一般,隱于一方,去追求自己心中的一塊凈土。
2.歷代的隱士文化
談到隱士,不得不提的便是魏晉風骨,“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飄塵”這一時期的文人對于入朝做官沒有前人般的熱忱,他們更加傾向于過閑居生活,邀上兩三好友,飲酒賦詩作樂。為我們所熟知的“竹林七賢”便是這類文人的代表。相較于功名利祿,他們更樂于游于江湖。
歷代的文人都不一而同地熱衷于隱居生活,我們想,這無意間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蘇舜欽。前塵歷史都為他熟知,參照歷史,他做出了他的選擇。滄浪亭“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的僻靜正合了蘇舜欽退隱的心意。在這里,再也沒有朝堂之上繁瑣的事情來打擾他,他只要做個閑人,享受“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的清閑生活。
(二)清雅環(huán)境的感染
在滄浪亭還未成為有主之園之前,其內(nèi)部秀麗的景色就得到了蘇舜欽的賞識,并在第一眼便讓他為之沉醉。政治上的挫敗讓他對生活產(chǎn)生了無望,面對這靈動的山山水水,不自覺得便讓蘇舜欽晦暗的心情明朗起來,使他在內(nèi)心深處生出了一種歸隱之思。
1.景不醉人人自醉
一切美的事物,都會深受人們的喜愛,對于滄浪亭內(nèi)的那些純天然的美好景色,每一個人都會沉浸在那種超脫俗世的安寧之中?!扒爸窈笏?,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干,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边@便是蘇舜欽筆下滄浪亭中的美景之一。
“竹”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子美在此處特別提出,自有他的深意吧。竹代表的是清高、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常被看作不同流合污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所有這些種種都與蘇舜欽本身的氣節(ji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特別是在人生的低谷,子美看見與自己如此相似之景,不由得生出一份惺惺相惜之感。我想,這也是滄浪亭吸引子美的原因之一吧,在這里,他找到了一種深深的歸屬之感。也無怪乎他“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最后將這里作為他隱居生活的處所。
2.及時行樂道家語
馮友蘭老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講到“道家者流蓋出于隱者?!庇纱丝梢?,道學家們提倡的是出世之道,引導人們脫離塵世欲望,走向自然。北宋時期本來就是民族融合的時期,主要的思想主流是佛教和道教。所以,筆者認為,蘇舜欽選擇退隱山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佛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
就如同子美自己在《滄浪亭記》中所說的那樣:“予既廢而獲斯境,安于沖曠,不與眾驅(qū),因之復能乎內(nèi)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萬古。”這一句話沖淡了他對于官場得失的在意,為自己尋到了內(nèi)心的解脫,超越了自我。他不愿像有些前人一般因不得志而早早殞命,他看透了人世的滄桑,找到了主宰自我的方法——遠離官場,不求名利,追求自然,珍惜當下。這不正與佛家所倡導的無欲無求和道家所提倡的無為思想不謀而合嗎?
二.隱晦的入世思想
很多時候,文人所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他們飄然灑脫的一面,但是他們內(nèi)心深藏著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的欲求和留戀。在蘇舜欽的《滄浪亭記》中,我們能感受到的是作者對于平淡安寧生活的渴望,但是究其背后,是隱隱約約顯現(xiàn)出的是他的入世思想,隱逸只是他暫時退避的一種手段。
(一)錚錚的文人傲骨
蘇舜欽作為一個傳統(tǒng)的文人,入朝為官的思想可謂是根深蒂固。蘇舜欽前期的詩文“指陳時弊,直截痛快,略無隱諱”,他的滿腔抱負可見一斑。但是面對王拱辰的陷害,他深感無力,一來是對君王的失望,二來是對朝堂的失望。文人要有文人的氣節(jié)。雖然子美通過《滄浪亭記》喚出了他強烈的隱逸情懷,但是深究其中,卻依舊能夠看出他對于朝堂的渴望,只是強烈的自尊心使得他寧愿隱于此,也不愿明說。
《滄浪亭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就佐證了這一點:“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子美認為,名利場上,每天與細小的利害得失計較,同游滄浪亭的情趣相比較,實在是太庸俗了。我們可以把這看作是子美對自己的鞭策,告誡自己曾經(jīng)就是因為這些,最后自己才淪落到了這種地步。其實,子美的內(nèi)心深處還是不能完全地忘懷官場。
子美被貶蘇州之時,正值壯年,在創(chuàng)作《滄浪亭記》的同時,子美還寫作了《水調(diào)歌頭·滄浪亭》,其中有一句話表現(xiàn)出了他強烈的入世思想,“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閑。”所以筆者認為,作者不在《滄浪亭記》中就作說明,是文人的傲骨情懷止住了他的文辭。
(二)“隱”中求“顯”
子美政治上失意,飽受王拱辰誣陷,在滄浪亭記一文中又有強烈的寄情于山水,從此遠離官場的意圖。然而仔細閱讀推敲,不難發(fā)現(xiàn),子美的文字中透露出隱中求顯的思想。
在文章一開始,蘇舜欽提到:“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僻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敝攸c就在“以抒所懷”,可見作者來此不過只是為了抒發(fā)自己心中的不快與傷感。在《滄浪亭記》中有這樣一句話:殤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意思是或把酒賦歌,或仰天長嘯,即使是隱士也不來這里,只有魚鳥同樂。由此可見,蘇舜欽并沒有將自己與隱士歸為一類。在他看來,所謂的寄情于山水,不過只是政治失意后的一種精神寄托,一旦有了合適的契機。自己還是會入仕為官的。
子美將亭取名為滄浪亭,看似簡單,實則內(nèi)涵豐富。滄浪一詞,取義于先秦民歌《滄浪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币馑季褪钦f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同時它也激勵人們要有不斷的進取精神。所謂隱,只是無奈之舉。亭名中暗含自己不甘于隱居于山林,仍想要出仕的思想。換個角度想,宋代時期的文人,從小深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入仕為官來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志向為目標。子美作為其中的一份子,即使官場有些失意,受到奸人誣陷,怎么會輕言放棄呢。由此看出,寄情于山水只是暫時的,作者內(nèi)心更加希望能夠得到朝廷重用,入朝為官,實現(xiàn)自己人生抱負。
總而言之,蘇舜欽是個頗具君子氣節(jié)的人物,我們不得不贊嘆于他的才華,《滄浪亭記》書寫的是滄浪亭宜人的美景,但是更為深刻的,是蘇子美在字里行間所透露出的自己的那一種彷徨糾結的情感要素。究竟是出世還是入世,對于他來說,是難以抉擇的存在。作為后來人,我們只能在他留下的這些作品中間去慢慢了解,漸漸體會。
參考文獻
[1]周義敢,周雷編:《蘇舜欽資料匯編》,中華書局,2008年。
[2]蘇舜欽著,傅平驤,胡問濤校注:《蘇舜欽編年校注》,巴蜀書社,1991年3月。
[3]馮友蘭著:《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4]李澤厚著:《美的歷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年6月。
(作者介紹:華艷霄,劉周,常熟理工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