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艷梅 丁吉文
蓋過腳面的堿土成全了留在荒原上的腳印,清晰的腳印疊加在古老絲綢之路的駱印上,又鐫刻了一道歲月的年輪。日暮余暉中,“額琳之北古道旁,胡桐萬樹連天長”,叮咚的駝鈴漸行漸遠。那天無意間地闖入,讓我的雙腳踏上了這條古道,我的腳印也疊印在淳樸的泥土路面,踩在前人的腳印上。而曾經的絲路驛站托多克,隱匿在歷史的煙塵里,尋尋覓覓,只有有心人才能尋訪到它的蹤跡,面對半尺土臺憑吊過往。
初識驛站
這一天,天空明凈而高遠,是秋季里多見的秋高氣爽的好天氣。幾位影友在精河縣城集結完畢,一大早就迎著朝陽向東出發(fā)了。
陽光雖沒有了夏季的灼熱、炫目,卻更多了一些金色元素,柔和的金光搖晃著,給汽車鍍上一層金色,替樹梢鑲上一圈金邊。一路上,被四射的金光裹挾著,周身暖洋洋的,打了個盹就到了312國道高速公路右側的甘家湖自然保護區(qū)內。
我們一行在土黃色的堿土中步行不遠,經過指點才辨認出已被剝蝕成一座土臺的殘破不已的墻基。順著墻的走勢,依稀可以看出一段長10米、寬10米相接完整的墻基。據(jù)清代史料記載,1754年,清朝政府出于征討準噶爾部的軍事需要,從迪化(現(xiàn)烏魯木齊)至伊犁設21座軍臺,傳遞軍內公文書信。至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所有的驛站、軍臺、營塘一律統(tǒng)稱為驛站了,托多克軍臺才改為驛站。
驛站是中國漢唐明清以來官辦驛站、守捉、軍臺、營塘和民間驛館的統(tǒng)稱。在大漠孤煙的遼闊西域,驛站、軍臺甚至營塘的功能是相互交叉的。曾經的托多克驛站坐落在寥落荒蠻之地,西來東往的旅人夜晚留宿在驛站簡陋的土炕上;穿著號衣的驛使,日夜兼程奔馳在茫茫荒野上;手持官府軍令文書,“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眼前這不足半米的土臺讓我們興奮不已,因為這就是找尋多年的清代史書上記載的“托多克”驛站。如今,墻屋頹圮,寂無人聲,如果不是經過專家的考證,以我們這些外行人的眼光是無論如何也辨認不出這個清代著名的“托多克”驛站遺址。
這是一片視線很好的開闊地,離此不遠處是艾比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東大橋保護站。前往保護區(qū)需要通行證,游人很少。我們的到來讓冷清的保護站一下子熱鬧起來。東大橋保護站新蓋的、粉白的水泥磚房整潔、肅靜,房前安裝了太陽能板,工作、生活舒適方便,已難覓昔日絲路驛站車馬勞頓的繁忙景象。
那就用我們已獲得的知識和影像資料,在大腦里“合成”這樣的場景:自乾隆1762年,在伊犁惠遠設將軍之后,托多克驛站不停地迎來送往著大清朝的封疆大吏、各種官階的官員、流放貶謫的犯人和商賈僧侶。他們一路跋涉,風塵仆仆地抵達了條件稍顯簡陋的托多克驛站。也許,是在中午時分,他們在驛站用過簡單的午飯,看天色尚早,繼續(xù)西行。我想象著林則徐、洪亮吉或者謝彬是在日暮時分到達托多克,小憩片刻后,就著一根動物脂肪做成的蠟燭,揮毫寫就當天的見聞;疲憊的驛馬拴在拴馬樁上,身上還蒸騰著熱氣;恪盡職守的驛卒正認真地記錄著當日的開銷,比如馬料賬目……
邂逅古道
稍事休息后,在保護站的小楊的帶領下,我們走在一條不起眼的呈東南—西北走向的小路上。小楊說,不要小視被踩在腳下的這條土路,在清代,這是迪化(烏魯木齊)至伊犁官道,也是著名的“古絲綢之路新北道”。據(jù)說,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一條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古絲綢之路”。這條小路已明顯凹陷,深處距地表1.5米,淺處0.3米,蜿蜒曲折,在荒草中十分搶眼。小楊有些遺憾地說:“已經勘察出11公里,越野車不用掛四驅就能通行,但在草木茂密的地方徒步也無法通行,所以古驛道到底有多長還是未知數(shù)?!?/p>
雖然不失橋的功能,但所謂的東大橋實在是太簡陋了。橋下的阿其克蘇河還有些看頭,河水清冽,雖然看起來有些纖弱,卻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它在準噶爾盆地西南邊緣、艾比湖的南岸,有名有實,一直流淌到如今。不似奎屯河那些早已干涸了的河流,徒留一條河的名聲,不見一滴水的蹤影。
從保護站往西50米,無垠荒原胡楊連天長,蘆葦遍地黃,管護站飼養(yǎng)的五六只大白鵝嘎嘎叫著,搖擺著肥胖的身軀漫步到河灣。下到水里,姿態(tài)優(yōu)雅,一會兒在水面游戈,一會兒隱藏進茂密的蘆葦蕩好一陣子不露頭。我們端著相機,很有耐心地跟它們周旋。眼前的風景已失卻了清代文人祁韻士在他的《萬里行程記》中描繪的“葦湖浩渺無際,飛雁群翔”寬廣浩渺的萬千氣象,但清冽冽的一汪碧水和隨風搖曳的蘆葦依然讓我思緒飛揚,不影響我站在水邊發(fā)思古之幽情。佇立良久,我仿佛融進密匝匝的蘆葦蕩,成為一株能思想的葦草了。
禮贊胡楊
從蘆葦蕩向北,行至不遠,就是胡楊林入口處。在正午時分與蒼勁古老的胡楊對視,更能挖掘出胡楊的性格。彼時的胡楊,是一個雄心勃勃、占有欲很強的斗士,它不遺余力地伸展枝條、樹葉,霸氣十足地吸納太陽的光芒。少頃,枝條顫動,葉片發(fā)亮,發(fā)出金子般耀眼的光芒。站在近旁,你能明顯地感應到它強盛的生命張力。每一棵胡楊樹都像是被人仔細地、恰到好處地雕琢成一道風景,形成的氣場足以撼動日漸麻木的心靈。
此刻,留住我腳步的滄桑胡楊,也許正是被清人宋伯魯《托多克道中戲作胡桐行》中用浪漫的筆觸謳歌過的“蹲如熊虎踞高崗”那株吧,又或是“吁嗟造物信狡獪,畫工雖巧安能方”贊譽過的那片胡楊林。一撥一撥的人流如潮水般涌過來,又退走了,古老的胡楊無言矗立在那里見證著朝代的更替。我撫摸著被歲月鐫刻出深深皺褶的胡楊,也許,我手掌輕撫的這一株是奔波在絲綢之路的旅人疲乏時候依靠過的。
過去和現(xiàn)在就這樣通過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胡楊,喟嘆著世事滄桑。
從前,在312國道鋪上瀝青之前,在汽車、火車、飛機這些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出現(xiàn)之前,南來北往的旅人經過車馬勞頓,從荒漠、戈壁灘拖著滯重的腳步,來到這片蠻荒之地。靈敏的鼻子聞到的是沼澤岸邊的羅布麻的清香,迷蒙的雙眼看到的是望不到邊兒的蘆葦蕩,他們的耳朵聽到的是阿其克蘇河潺潺的流水聲,大口大口貪婪地呼吸著清涼濕潤的空氣,焦渴疲憊的身心被滋潤得一點一點恢復了體力。旅人在與阿其克蘇河水纏綿了50多公里以后,又踏上西去的征程
蓋過腳面的堿土成全了留在荒原上的腳印,清晰的腳印疊加在古老絲綢之路的駱印上,又鐫刻了一道歲月的年輪。日暮余暉中,“額琳之北古道旁,胡桐萬樹連天長”,叮咚的駝鈴漸行漸遠。
那天無意間地闖入,讓我的雙腳踏上了這條古道,我的腳印也疊印在淳樸的泥土路面,踩在前人的腳印上。路邊生生滅滅的野花、枝蔓糾纏的蒿草,幾欲擋住去路,泥土路拓印出深深的腳印、車轍印若隱若現(xiàn),伸向無盡的遠方。而曾經的絲路驛站托多克,隱匿在歷史的煙塵里,尋尋覓覓,只有有心人才能尋訪到它的蹤跡,面對半尺土臺憑吊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