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娟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復述對于學生的語言發(fā)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創(chuàng)造性復述對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尤為重要。在創(chuàng)造性復述過程中,要注重插圖充盈,玩轉畫外音;注重文字補白,著墨心間話;注重情景再現(xiàn),表演景中景。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言表述力;創(chuàng)造性復述;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21;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1-0040-01
新課標明確提出: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而課后習題中也越來越重視復述的訓練。復述可以分為簡要復述、詳細復述、創(chuàng)造性復述。本文基于創(chuàng)造性復述,研究語言表述力的提升策略。
一、插圖充盈,玩轉畫外音
蘇教版語文教材在編寫的時候,特別注意“情境圖”的配置,側重于視覺形象,用一幅幅形象的畫面再現(xiàn)課文中的生動場面,圖文并茂,這使學生在讀課文、看插圖的過程中獲得審美體驗,受到美的熏陶。形象的課文插圖,也成為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的一個載體。比如《哪吒鬧?!?,寫的是哪吒三鬧東海,大敗夜叉,逼得三太子現(xiàn)出原形,使人們又過上太平生活的故事。這篇課文中的哪吒,與傳統(tǒng)意義中的神話形象有些不一樣,他帶著一絲兒童的頑皮和一身英雄正氣。從課文的字里行間,有時感受不到哪吒的兒童氣息,而課文插圖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課文插圖中,他的發(fā)髻,他的表情,他的服裝,無不透露出獨屬于他的孩子氣息。所以,指導學生進行復述的時候,可以先引導學生關注插圖,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哪吒的形象。先關注他的外貌特征,再引導學生關注哪吒的動作神態(tài),也就是他的英雄氣息。在這樣的層層描述中,學生從兩方面對哪吒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對他的形象有了更深的認識。本課中的另一幅插圖,則是夜叉。課文對夜叉并沒有具體的描述,學生對夜叉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形象也沒有概念。其實,夜叉的相貌是極為丑陋兇惡的,學生通過插圖,一下子就了解這個形象。更有趣的是,在插圖中:哪吒手握乾坤圈和混天綾,腳踏風火輪,十分英勇,夜叉雖有一副兇惡的嘴臉,卻被嚇得冷汗直出。學生看到這樣的插圖,自然有許多自己的話語想要描述。以文本文字為基礎,以課文插圖為載體,學生在復述的過程中,收獲了更多的語言信息。
二、文字補白,著墨心間話
研究表明,學生語言學習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語言理解階段(獲得階段)、語言積累階段(存儲階段)、語言應用階段(應用階段)。學生在獲得文字信息后,會將它存儲,漸漸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語文思維,這種思維可以促進他們的語言發(fā)展,這是一種獲得——存儲——轉化——輸出的過程。比如《天鵝的故事》,課后習題要求復述描寫天鵝破冰的幾段文字,那幾段里有天鵝破冰的動作,也有破冰時的口號。學生看到這些簡單精練卻又生動形象的文字時,腦海中不免浮現(xiàn)當時天鵝們破冰的情景。尤其是讀到天鵝一次一次破冰的動作時,學生就會忍不住模仿天鵝的動作,去猜測感悟天鵝的心理。針對學生這一學習特點,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關注這一復述訓練點。讓學生將文本語言通過自己的思維“知其言”“得其意”后在腦海中形成畫面,再將記憶與理解和情感相聯(lián)系,并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出來。如第五小節(jié):“突然,一只個兒特別大的老天鵝騰空而起,可是它并沒有飛走,而是利用下落的沖力,像石頭似的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這段語言中,有大量細致的動作描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抓住這一段文字的特點,讓學生細心體悟,并把這一破冰畫面用自己的話語具體地描述出來。學生在解讀這段文本信息時,心靈上一定有不同的震撼,這種震撼需要一定的形式表露出來。在挖掘文本語言訓練點的基礎上,教師要利用課堂互動,豐富學生的畫面感,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心里話,將課文文字由薄到厚。在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一個復述練習,使得學生將語言材料及自我的文字補白,用自己的語言創(chuàng)造性地輸出。這樣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使得學生獲得了獨特的體驗,也使得復述有了溫度。
三、情景再現(xiàn),表演景中景
布魯姆說過,成功的語言課堂教學應在課內創(chuàng)造更多情景引導學生進行復述,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要求復述的課文一般是敘述性文章,有些情境性比較強,如《虎門銷煙》《九色鹿》《祁黃羊》。這些課文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他們讀起來充滿角色感,更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和伙伴們一起表演出來。要知道,社會交際對兒童語言發(fā)展有著顯著的影響。在課堂上,這種社會交際體現(xiàn)在小組合作情景表演中。兒童進行的諸多表演成為了一種與自然、與社會溝通的方式,其實,“表演即生長,觀看即生長,人在表演和觀看中成長”。通過這種口述性的表演,“演員”和“觀眾”不僅會牢牢記住知識,而且也會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
四、結束語
教師不是在“雕刻”學生,而是在“喚醒”學生,要喚醒學生的想法,拓展學生的思維。課堂實踐表明,創(chuàng)造性復述,就是在激發(fā)學生的語言思維,將頭腦中的表象不斷加工,進而內化,使得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得以提升。因此,注重這種創(chuàng)造性復述的訓練,學生定能獲得能力的提高,生命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牛衛(wèi)紅.論小學語文課堂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11(02).
[2]王萬玲.小學語文復述教學的有效路徑[J].廣西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