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新
中秋夜賞月,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傳統(tǒng)習俗。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遍L大以后已識月,對賞月往往更加留戀。人們賞月的情調(diào)各不相同:雅人賞月,閑人玩月,詩人吟月,癡人拜月,傷心人嘆月,幸福人謝月,科學家考察研究月……即使如我庸人,在中秋團圓之夜,也同家人一起在院中賞月。時而對月呆望一陣,時而低頭遐想一番,只覺有一種輕微的顫動,如細水一般在心頭流淌——顫動從何處來?流往何處?自己也說不清。今夜的月亮朗朗的,不知她是在用極大的努力發(fā)光呢,還是因為夜的深邃曠遠而襯得她格外皎潔明亮?
月光下,人間正洋溢著歡歌笑語,間或還傳來陣陣鞭炮聲;天上呢,也不會太冷清吧?小時候,我不喜歡嫦娥,認為她偷吃仙丹,結(jié)果是活該了,但隨著年紀的增大,又漸漸地原諒了她,因為碧海蒼天,她畢竟可憐。而此時,為何我只能看到皓月上的暗影——那是瓊樓玉宮在燈光下的投影,而看不到嫦娥載歌載舞的身姿?莫非千百年來積聚的思鄉(xiāng)之情,已折磨得她身心憔悴?或許只有那無憂無慮的玉兔正在宮里同她一起玩捉迷藏。
一片陰云遮住了月光,天色頓時暗了下來,但見月亮躲在云里“含著欲現(xiàn)又隱的微笑”。倘在平時,倒也覺得挺美,可在這中秋之夜,若不能銀盤高掛,便又使人頗為掃興、失望了……俄而,玉盤終不負人殷切之意而一瀉清輝。但見一輪秋月,恰似飛鏡重磨,灑著明凈的秋波。此時看那蒼穹,不能算是澄碧,而有淡淡的、柔和的一片紅暈。不知是眼睛的錯覺呢,還是憑著以前太多的想當然,而把中秋的夜空完全看作是深藍色的,這種暖色似乎縮短了天地間的距離。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許多人同大地一樣休息了。我亦欲還,但深秋夜月的玉潔冰清又使我流連忘返。難怪千百年來,許多文人墨客,在這中秋之夜寫出了無數(shù)流芳百世、膾炙人口的篇章,原來月亮總是光潔明亮的——尤其在這中秋之夜!月亮,讓我問你,你是一顆纖塵不染的水晶球嗎?不,水晶球哪有你這般晶瑩澄澈!你是一顆玲瓏剔透的夜明珠嗎?不,夜明珠哪有你這般清靜純亮!你與人總是步步相隨,使人不寂寞,不孤單,也不至于在行路時迷失方向……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你獨特的光亮帶來的??!月亮啊月亮,你億萬年來都是這么明亮,因而系住了人間萬種恩情、千般想象。
啊,月亮,你總是引人遐想,這中秋圓月不就引出了人們無限的神思和想象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便道盡了人們渴望家人團圓的心跡。月總有缺口,但有缺口就必有圓時。這樣想來,海峽兩岸人們歡聚一堂的那一天,不是指日可待嗎?
【評點】
思念之情都融浸在文章描繪的景物中。例如第三段中寫?zhàn)┰律系陌涤?,看不到嫦娥載歌載舞的身姿,融入了兩岸人民與嫦娥一樣的相思之情;第四段寫明亮的月,以明月、深藍色的天空 “縮短了天地間的距離”,進一步融海峽兩岸人民在逐漸縮短“心”之距離之情;第五段寫明月與我們步步相隨,“使人不寂寞,不孤單”,更進一步描繪了兩岸人民終將“千里共嬋娟”的美好之情。遞進式地畫幾幅別樣的月景,全在寫中國人民的渴望團圓之情。以景寫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