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舞蹈更是一種動態(tài)藝術,它以人體為表演中介,具有語言文字的功能,卻不受語言文字的限制;它還可以傳承民族文化,積淀古代文化,把社會生活用藝術形式表現(xiàn)出來,同時把時代精神與信念融合起來,表現(xiàn)出一種審美情趣。民族舞蹈是其他所有舞蹈的發(fā)展源泉,民族舞蹈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主要對民族舞蹈的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做淺要分析。
關鍵詞:民族舞蹈 文化傳承 發(fā)展 分析
民族舞蹈起源于人民生活中的肢體動作語言,以日?;顒映橄蠡癁楸憩F(xiàn)形式。它的創(chuàng)作靈感既來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的本真。對民族舞蹈傳承與發(fā)展的思考,也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集中體現(xiàn),有利于我國長期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中。
一、時間的演變、歷史的積淀
舞蹈是一種時而柔美、時而剛毅、時而內斂、時而張狂的系列肢體動作的串聯(lián),是人類情感的化身,是溝通交流的媒介。暫且拋開人類遠古進化時期的進化史,直接從夏、商、西周開始論起,受封建迷信的影響,舞蹈已經作為一種原始宗教、祭祀活動的需要而出現(xiàn),用來祈求風調雨順、征討勝利。商代出現(xiàn)了我國最早的舞蹈家——“巫”:禹步是巫舞中的一種特有的舞步,“足不相過,如快步急行,則飄飄欲仙,后又發(fā)展為小碎步”,連續(xù)地旋轉,謊稱“神附體”。商湯的記功舞叫《大劐(左邊三點水右邊無刀)》。周代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舞蹈藝術:西周王朝制定了一套禮樂制度來鞏固政權,后稱“制禮作樂”,這套樂舞制度實際上是治國手段,樂舞制度與統(tǒng)治秩序相結合,通過樂制禮儀來體現(xiàn)奴隸制社會的等級名分制度。
秦漢時期是我國古代一重大歷史節(jié)點。出身下層的漢高祖劉邦推翻了秦朝暴政,建立漢朝,國家統(tǒng)一,人民生活安定,經濟發(fā)達,包括舞蹈在內的文化藝術也發(fā)展到一個新的水平。秦漢時代建立的“樂府”制度,大量整理民間樂舞,一方面可供統(tǒng)治者作施政參考,另外亦可供宮廷欣賞享樂,客觀上推動了舞蹈的發(fā)展。漢代盛行《百戲》,是多種民間技藝的串演,包括雜技、武術、幻術、滑稽表演、音樂演奏、舞蹈等,深受人們的喜愛。著名的節(jié)目有《東海黃公》《總會仙倡》等。從漢墓出土的大量畫像石、畫像磚及陶俑等,我們今天仍可一窺兩千多年前豐富多彩的漢代《百戲》和舞蹈。漢代舞蹈的特點是博采眾長,技藝向高難度發(fā)展,結合舞蹈與雜技的《盤鼓舞》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此外,以長袖為特征的《袖舞》,雙手執(zhí)長巾而舞的《巾舞》,也是漢代著名的舞蹈。豐富多彩的漢代舞蹈,都是各種樂舞藝人的辛勤成果,但由于他們被社會賤視,史籍中很少留下他們的名字和事跡。我們較熟悉的漢代著名舞人趙飛燕和戚夫人,雖然能靠出色的舞藝爬到統(tǒng)治階層中,但最后都落得悲慘下場,從中我們亦可了解到一般歌舞伎的辛酸。
我國古代的舞蹈雖多數(shù)發(fā)源于政治、服務于政治,但所講究的協(xié)調性、技巧性,輕佻點綴都沿用至今。時間是最好的整形師,從古至今,對于舞蹈的要求在改良中不斷豐滿,更符合現(xiàn)代的審美要求。
二、56個民族的相互關聯(lián)
“56個民族、56枝花,56個兄弟姐妹是一家?!?002年,由我國著名民歌天后宋祖英演唱的歌曲《愛我中華》一夜之間響徹大江南北。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受地理環(huán)境、歷史因素等限制,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各族之間由于溝通交流的缺乏,對外來事物的感知度低,同族之間抱團取暖,所以產生了56個民族的“個體文化”,每個民族之間的風俗習慣大為不同。例如,傣族婀娜多姿的《孔雀舞》,依山傍水而居的傣族人將活潑歡快的舞蹈在“潑水節(jié)”當日熱情地展示,將古典藝術與民風民俗融合的舞蹈已經成為傣族人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藏族與圣潔的雪山比鄰,神秘古老的字符是藏族人與神靈溝通的用語,也在訴說英雄史詩,《日喀則大鼓舞》以熱烈的圓圈舞隊形,呈現(xiàn)著人們和諧而穩(wěn)定的生活情景。轉而在快速擊鼓的節(jié)奏下,鼓舞以大段相互穿梭和跑動的隊形變化,來表現(xiàn)好男兒搏擊沙場、英勇抗敵,直至凱旋歸來的征戰(zhàn)過程;與草原為伴的蒙古族人民,奔放灑脫的游牧情懷在《筷子舞》《馬刀舞》中有明顯的體現(xiàn)。
舞蹈是藝術,藝術來源于生活,多民族的特征組成多元化的文化生活。我國56個民族,在歷史中各自繼承發(fā)揚了具有傳世價值的文化瑰寶。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民族舞蹈作為各族人民在國家、在世界上的代表,集精華于一身。舞蹈是肢體藝術的表達,各民族之間存在語言交流的障礙,在舞蹈中通過眼神、肢體動作的交流,其傳播力與理解力的強大勝過語言生硬的表達,將情感做到由內而外真實的傳達。56個民族的傳統(tǒng)舞蹈組成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代表文化,對我國文化提升在世界上的地位有著巨大的作用。
三、中國民族舞蹈的傳承與發(fā)揚特點
(一)民間化向專業(yè)教育化轉變
大部分的民族舞蹈傳承方式都與現(xiàn)代東北秧歌、廣場舞的傳播途徑和軌跡一樣,過于民間化。但是生產力的發(fā)展與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與文化素質培養(yǎng)是成正比的,隨著改革開放,經濟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對人民素質要求的提高也提上國家文化戰(zhàn)略發(fā)展的重要日程當中。舞蹈對個人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升有巨大的輔助作用。專業(yè)的舞蹈機構、專業(yè)的舞蹈教師對學生做出專業(yè)化的指導,讓舞蹈在傳播的過程中免受外來事務的干擾,更加標準。
(二)中西合璧
舞蹈是藝術,民族舞蹈更是一種特別的藝術存在。56個民族的特色的文化生活是民族舞蹈創(chuàng)作的靈感之源,藝術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21世紀,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與世界各國的外交頻繁,一個文化大國的形象正被世界認識。隨著國內人民的思想逐步開放,越來越多的人緊跟“引進來,走出去”的步伐,而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則體現(xiàn)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中西合璧特征:2012年11月18日,根據自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牡丹亭》改編的舞劇在京上演,它通過寫意的肢體和時空交錯的手段,試圖呈現(xiàn)原著的精神世界?!赌档ねぁ肥浅晒Φ模撬惨l(fā)了舞界的深層思考——當代舞劇對于戲曲經典之作的呈現(xiàn),到底該立足于經典溯本歸元的解讀,還是為顛覆而創(chuàng)新?《牡丹亭》原意所表達的神秘的東方之美,但是與外國元素融合,所表達的是一個開放的中國文化。
(三)迎合時代主旋律
當今中國文化主旋律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民族舞蹈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發(fā)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民族舞蹈是情感藝術的表達,融合了各族兒女的思想文化,展示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積極向上的情感融于舞蹈之中,所傳達的正能量能感染每一位觀賞者。民族舞蹈的傳承、發(fā)展與改良都在統(tǒng)一向弘揚時代主旋律的軌跡上靠攏。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將民族舞蹈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就是當代的文化主旋律之一。
四、民族舞蹈的改良與發(fā)展
民族舞蹈教學課程是我國近年來教育界新開設的學科,發(fā)展時間較短,而且經驗較少,所以會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其健康發(fā)展和進步。
(一)進課堂
學習要從娃娃抓起。將民族舞蹈引進校園、課堂,讓學生從小開始接觸多種民族文化,開闊眼界,培養(yǎng)民族精神。
(二)“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多元文化共同繁榮、發(fā)展是希望看到的景象。但是固步自封、閉關鎖國既是對自己文化的禁錮,也是對世界文化的蔑視。舞蹈是靠肢體記憶傳播的,經典的舞蹈所帶有的感染力可以瞬間影響一個觀眾的記憶思維。在民族舞蹈的發(fā)展過程中,既要保留原汁原味,也要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迎合新時代下大眾不斷變化的審美標準。學習借鑒外來文化,豐富民族舞蹈的內涵,中西合璧,將“引進來,走出去”的標準充分落實極為重要。
(三)技巧性
56個民族,每個民族的傳統(tǒng)舞蹈都有獨特的步伐、曲調。蒙古族舞蹈熱情奔放,動作講究大氣豪邁;維吾爾族的舞蹈將更多的扭頸、旋轉結合在一起,節(jié)奏快;傣族的舞蹈對腿部動作有特定的要求。不同舞種要求舞者的手腳擺在不同的位置、臉上表現(xiàn)不同的表情——這就是技巧性。民族舞的改良與教學中一定要嚴格把關技巧性,讓學習者從中體會到奧秘。
五、不自覺而發(fā)于心,存乎情以動于形
我國民族舞蹈源遠流長,十分豐富。早期的民族舞流傳于民間,受民風民俗的限制,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wěn)定,以自娛自樂為主要的功能。受地理環(huán)境、歷史條件、民風民俗的影響,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舞蹈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但是淳樸、灑脫、生動形象的特點卻是共有的。
“不自覺而發(fā)于心,存乎情以動于形”是對舞蹈藝術最好的總結。由于我國各民族的生產方式、經濟條件大相徑庭,千百年來民間民族舞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時空”起著特定的作用:拜神祭祀、宗教活動、躬耕勞作、婚喪嫁娶等事項,用舞蹈來表達喜怒哀樂,就像風霜雨雪來證明二十四節(jié)氣的存在。民族舞是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精神的表述和依托。近幾年,我國的舞蹈家對民族舞蹈進行收集整理,從純樸單一走向多元化:我國著名民族舞蹈家楊麗萍,以《孔雀舞》而聞名于世,將神鳥孔雀栩栩如生的神態(tài)通過柔軟的舞姿表現(xiàn)出來,帶給觀眾一幅神奇的西雙版納的美麗畫面?!犊兹肝琛穼⒆匀痪跋?、生靈、古典民樂與現(xiàn)代技術相結合,體現(xiàn)出多元素結合的特點。
六、結語
一直以來,多數(shù)人對舞蹈統(tǒng)一的認為是“手腳隨處的扭動”。恰恰相反,舞蹈是對肢體靈活度和自身感悟力的考驗。當今社會,伴隨著流行音樂的出現(xiàn),與之匹配的街舞、機械舞隨之而來,對傳統(tǒng)民族舞蹈造成了一定的市場沖擊力。90后的人們已經成為社會消費的主力軍,但是更趨向于韓流文化的入侵,民族舞表演在此種狀況面前也十分黯淡。為了更好地保護民族文化,從小正視教育、保護民族文化的世界觀尤為重要,優(yōu)秀的外來文化值得欣賞,但本土文化才是根本。社會的每一個階層都要積極地去保護、欣賞民族舞蹈文化。
參考文獻:
[1]樸永光,主編.民族舞蹈學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
[2]李廷海.中國民族舞蹈教育現(xiàn)狀調查與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戴璐,女,研究生,吉林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東北民族民間舞研究)(責任編輯 徐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