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要富養(yǎng)
朱小海,偽文藝中年,生于江陰璜塘,常以江因、黃唐為馬甲行走江湖。好讀書,不求甚解。好電影,不分良莠,自恃定力深厚,欲于光怪陸離風月片悟禪意。
馬未都和馬伯庸,都愛談歷史說文物。他們的書,老馬的“說收藏”系列、小馬的“古董局中局”系列,我都很喜歡。一老一少兩匹馬,風格不同。老馬的文字和他的打扮一樣,是老派的,經(jīng)得起咂摸,像好茶有回甘。小馬的文字很流暢,但有網(wǎng)絡文學的通病,情節(jié)推進貌似絲絲入扣,但回頭一想,呵呵,真經(jīng)不起回頭,美輪美奐的大廈其實是建造在流沙上的海市蜃樓。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成長教育》(An Education,2009年),典型的女性電影,小波折后大團圓,完美收場??墒腔仡^一想(這是我的老毛病,總愛瞎琢磨),又是一個經(jīng)不起回頭的玩意兒!
聽我說說故事吧,據(jù)說這是根據(jù)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記者琳·巴貝爾的回憶錄改編的。故事發(fā)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16歲的珍妮是一個典型的小家碧玉,生活在倫敦鄉(xiāng)下,家境平平,長相甜美,文藝范兒,成績優(yōu)異,偶爾有些小叛逆也僅限于聽聽流行音樂。她的夢想是考上牛津大學,父母、老師、同學也都看好她。
一個雨天,珍妮遇到了大衛(wèi)。請注意我接下來對大衛(wèi)使用的所有修飾性描述。大衛(wèi)是一個開著紫色跑車的成熟男人,自稱“畢業(yè)于牛津大學”,當然也就認識某某某、某某某,出手闊綽,先是送花籃,接著便是帶著珍妮出入音樂會、高檔酒吧、藝術品拍賣行和高級餐廳,甚至說服珍妮的父母去牛津大學拜訪某某某,這當然只是為在外過夜找的借口而已。那一夜發(fā)生的事情,是紫霞姑娘所說的,只猜得著開頭,猜不著結局。大衛(wèi)用了男人慣用的伎倆,說我只是想看看么,姑娘寬衣解帶,說想把美好的一切留到17歲生日,大衛(wèi)居然真的就做了一夜柳下惠,成熟的果實真的被留到了17歲那年的巴黎,摘果子的還是那個“老司機”??梢娺@男人的確是有錢有閑,知情識趣,不由讓我想起了古典文學名著《金瓶梅》中的天下第一紅娘王婆的名言:“但凡捱光的兩個字最難,怎的是捱光,似如今俗呼偷情就是了,要五件事俱全,方才行得。第一要潘安的貌,第二要驢大行貨,第三要鄧通般有錢,第四要青春小少,就要綿里針一般軟挨忍耐,第五要閑工夫?!?/p>
珍妮問父母:“如果我不考牛津了,我嫁人,會怎樣?”老爸語氣輕快地說:“那要看你嫁的誰”。墜入愛河的姑娘果斷退學,接受了大衛(wèi)的求婚。老師讓她三思退學的決定,她問老師:“你讀的什么學校?”老師說:“劍橋。”珍妮輕輕地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那你現(xiàn)在不還只是教教書?”
然而很快,她發(fā)現(xiàn)大衛(wèi)不僅是個賊,而且已婚已育,從大衛(wèi)太太口中得知,她既不是第一,也不是唯一。所幸的是,“藍瘦香菇”之后,珍妮很快振作起來,重新拾起書本,實現(xiàn)了自己的“牛津夢”。且不論這算不算Happy ending(完美結局),回頭想一想,如果大衛(wèi)不是已婚已育,而是鉆石王老五,珍妮和他生活就是童話里的“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嗎?我這個“書蠹頭”,實在不敢茍同。作為一個父親,我唯有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兢兢,勒緊褲腰帶,不吃大餐吃快餐,不燒汽油燒板油,把零錢穿在肋條上,湊滿一塊就堅決不破,然后帶上女兒去燈紅酒綠之地奢靡消費,該吃的吃,該玩的玩,該買的買,讓她早早地 閱盡人世繁華,不至于豆蔻年華被“老男人”輕易拐了去。
我希望我的女兒倘若遇到“老男人”,一定要神情倦怠,饒他百般取悅也只是過眼云煙,終屬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