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熹文
有一天和媽在電話里聊我小時候頻頻遭到“毒打”的經(jīng)歷:數(shù)學(xué)考到95分要被扇耳光;語文生字寫得馬虎要被掐大腿;有時候放學(xué)后貪玩耽誤了寫作業(yè),屁股被打得又高又腫,第二天都沒辦法坐在班里的座椅上。
往昔凄慘的鏡頭全堆在眼前,我怪里怪氣地嘲諷:“媽,聽過那個笑話嗎?世界上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還有一種自己不飛,就在窩里下個蛋,讓下一代使勁飛?!彪娫捘且欢顺聊徽Z。
幾天后接到媽的電話,她說:“剛從報紙上讀到一段話,說得挺好,我記性不好要趕快念給你聽,‘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dāng)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這人說得有道理,媽嘴笨說不出這樣的話,但是孩子啊,你原諒媽媽吧,當(dāng)年打你的時候,我心里認的也是這個理,媽只不過不想讓你成為我這樣的人?!?/p>
媽是什么樣的人呢?
媽是上世紀60年代后出生的,成長于“文革”的末期,貧窮是社會共有的癥候,物質(zhì)上吃定量供應(yīng)的二米飯和窩窩頭,精神上只有小人書和黑白的革命教育片。
媽是家中的老二,是最肯吃苦的幫手,冬天在雪地里撿煤球撿到手生凍瘡,夏天編草鞋搓草繩搓出一手老繭。高中還沒畢業(yè),她就迫不得已輟了學(xué),藏起荒唐的飛行夢想,在餐館做起早貪黑的服務(wù)員,每個月工資三十七元,其中的大部分要用來補貼家用,剩下的零零散散,小心翼翼地折在方巾里,攢夠了就給自己買一盒友誼雪花膏。
后來媽結(jié)識了爸,兩個人一樣窮,戀愛時的活動只有軋馬路,最隆重的約會是去看了一場《羅馬假日》。23歲生下我時,她自己還是半個孩子,一邊按著育兒書的步驟養(yǎng)育我,一邊投身于家庭主婦的柴米油鹽。從此她的喜怒哀樂,全部和我有關(guān)。
從我5歲開始,媽就對我進行棍棒教育,堅信“毒打出才子”,因此我的童年結(jié)束得特別早,沒看過太多的《大風(fēng)車》和《小龍人》,放學(xué)后吃過晚飯就規(guī)規(guī)矩矩坐在小方桌前做媽買的練習(xí)冊。
那個時候,媽是多么苛刻,戒尺就放在身旁,眼睛緊盯著我的答案,那嘴角一牽一扯、手掌抬起放下之間,都是我的恐懼。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我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不是因為爭氣,是因為害怕,害怕拿著月考的試卷回到家里,媽的脾氣鞭炮一般炸響,一手擒住我,一手雞毛撣子打過來,爸在鬼哭狼嚎的氣氛中嘆氣,什么都做不了。
除此之外,媽限制我的交友自由,她只許我和天天向上的四眼小孩做朋友,完全掐滅了我情竇初開的小火苗。在唯一有男孩子向我告白的夏天,那張被我藏在書包深處的小紙條,被媽粗暴地搜出來攤在桌面上,不分青紅皂白地痛罵,完全不顧把頭埋在胸口的我那16歲薄薄的臉皮和深深的自尊……
我想很多時候,我都是恨媽的。一張臉灰突突,從不用化妝品;衣服是從夜市里淘來的大媽款,任腰間贅肉暴露得坦蕩蕩,也不肯費心藏一下。多少次我跟在她的身后,刻意地保持距離,在青春期,我一邊害怕媽一邊嫌棄媽,像是一株不甘被埋沒的植物,很叛逆也很用力地,向著媽的反面,拼命地生長,我才不要成為她那樣的女人。
后來,我果真沒有成為媽那樣的人。
我知書達禮、低調(diào)含蓄,凡事思考比行動在先,做事靠大腦,講話靠理智。
我每天早上在健身房度過,晚上看新聞寫博客。有一票喝咖啡談人生的朋友,也有一個人獨處的好時光。我任由自我膨脹到極點,自大地把自己當(dāng)作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人,攤開光鮮亮麗的那一面,賭氣一般展示給媽看??墒?,媽不那么在意了,她仿佛一夜之間就老了,老到皺紋爬滿眼角,老到頭發(fā)半白,老到再也沒力氣打我。
可是這并不能阻止我忘掉童年和青春期的不愉快。我仍然習(xí)慣把自己時不時的敏感和自卑歸罪給媽,我會殘忍地拿“孩子遭毒打跳樓”“青春期少女離家出走”“花季少女自殘”的新聞給媽看,媽總是一副抱歉的表情,拿著報紙看了一遍又一遍,自責(zé),嘆氣,沉默。每當(dāng)這時,我的心里會有一絲邪惡的快感。
我在心底原諒媽,不是因為時間的問題,而是搬家時從一堆舊相冊里發(fā)現(xiàn)一本陳年日記。這本紙張發(fā)黃的日記本,零零碎碎地記滿了大概媽三十幾歲時每天所要面對的家庭瑣事:今天家里買到了便宜的菜,明天孩子又要交補習(xí)班的錢,晚上打了孩子心情很難過,聽說三樓的婷婷不念高中去深圳了,最近睡眠不好安眠藥劑量又加了一倍……
日記本的最后一頁,仿佛被淚漬浸潤過的凸凹不平的紙張,矮胖松垮的字跡,在眼前一一展現(xiàn):“夜深了,他還沒有回家,作為一個女人,我的心在滴血……”就在那一刻,媽十幾年前的生活,和我現(xiàn)下的成人世界,仿若產(chǎn)生了一種共鳴,我開始能夠體會也仿佛能夠看到,從23歲開始,這個在貧窮中支撐起一個家庭的女人,沉溺在一種多么沉重的辛苦里。
可是她從未想過逃離,而是擦干眼淚,轉(zhuǎn)過頭來依舊要保證孩子六點半的營養(yǎng)早餐、丈夫加班后的夜宵、干凈的地板和透亮的窗戶、銀行卡內(nèi)緩緩上升的盈余……
媽在生活里無限地看輕自己,那樣地逆來順受,而唯一的反抗是,不惜一切代價要讓女兒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她相信外面有她不曾感受過的美好,她希望她的女兒,有能力去更廣闊的世界看一看。
那是讓我多么難過的一個夜晚,攤開的日記,仿佛一扇穿越時光的窗,讓我看到另一端日子里的艱難。晚風(fēng)涼涼的,淚眼婆娑的我,欠了媽一個時代的溫情。
我想,有一個故事,我忘了講給媽聽。
這個世界上,其實還有第四種笨鳥。它們下蛋后就收起一雙翅膀,不辭辛勞地筑更堅實的巢穴,覓更多的蟲子,一心一意地哺育它。等到幼鳥的羽毛長成,它就帶孩子去飛行,任孩子翅膀撲棱,摔倒爬起,滿身傷痕,直到可以放心地看著它在天空長久地飛行。終于有一天小鳥迫不及待地要離開溫暖的巢穴,于是做媽媽的,看著那個曾經(jīng)幼小的雛鳥飛向廣袤的天空,驕傲幸福到都忘了自己,它早已聽覺減弱,羽毛脫落,永久地失去了飛翔的能力。
媽媽啊媽媽,這真的是世界上最笨最笨的一種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