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喜法師
我們小時候背《唐詩三百首》,小孩子怎會理解?詩的意境不可言傳,但是佛經(jīng)的含義還能夠勉強講解。
謙虛是我們永久的姿態(tài)。有人說佛經(jīng)看不懂,能不能翻譯得更白話一點。其實,“白話”這個概念就來自于佛經(jīng),標點符號的創(chuàng)始也來自于佛經(jīng)。
在1700多年前,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jīng)》,現(xiàn)在讀來依然瑯瑯上口,這在當時已是非常白話了,有其永恒性,不隨時代而變遷。
佛經(jīng),一打開“如是我聞”,僅這個“如”,本身就是智慧,即是不動、不變異,就是我們當下講的那個房間 —— “心”,所以叫“如如不動、無來無去,是為如來”。佛的一個名號,就是你“心”的名號,由此可以開演,我們可以坐在這邊講三天三夜。
“如是”的“是”,是非常堅定的“是”!在哲學上是離二元的,二元的都不是“是”,“是”指絕對、真實、離分別,不是比擬的。所以,簡單的一個字,你可用不同的智慧賦予其不同的涵義,這是佛經(jīng)廣大浩瀚的地方。而這里的“廣大浩瀚”不是指數(shù)量。就像一場大雨過后,小草、荊棘、樹木、花朵都得到滋潤,“雨”是沒有分別的,每一樣植物都得到了滋潤。
唐太宗和魏征是中國史上的一代明君與賢臣,他們之間的君臣契合在歷史上被傳為佳話。一天,唐太宗跟這位愛卿在一起下棋,就問他:“你的智慧超群和直言精神,我都沒話說,但為什么還有人來說你的壞話呢?”這位良臣稟報皇上:“春雨貴如油啊,對農(nóng)民來說猶如甘霖,行路者則會嫌它路滑,嫌它泥濘。”同樣,“月光皎潔,戀人喜歡,小偷則會嫌它太亮了?!?/p>
《華嚴經(jīng)》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p>
人生也是這樣。有弟子跟我說: 師父啊,現(xiàn)在通貨膨脹了,經(jīng)濟危機了,想想多愁??!有錢的愁,沒錢的也愁;這個也愁,那個也愁。
社會上若沒有這些變化,沒有這些無常,我們所貪戀的這個世界哪里還有想求出離的心?出離心,是很難生起的,普通人只想著“保佑我賺錢,保佑我長命百歲”,而“人生是苦”,我們就沒有機會去思考。
如果一個小小的經(jīng)濟危機,一個小小的通貨膨脹,能啟發(fā)你去思考世間的無常,這些金銀財寶、外在的物質都不是你所依靠的,乃至你的情感、身心世界都是無常,原來也不是可以依靠的。當你用寶貴的生命、寶貴的時間,建立起不生不滅的精神世界時,那你就是人生真正的贏家,到時要感激這個覺悟的緣起還來不及呢!
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這首唐詩幾乎人人會誦: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你怎么理解?
在一棵樹下,看到一個小孩子,問他:你的師父哪里去了?他說:我的師父采藥去了。你的師父在哪里采藥?我的師父就在這個山里面,但是現(xiàn)在云霧繚繞,我看不到他。
如果真的就這樣直白地理解,就糟糕了,那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不就糟蹋了嗎?
這是一種隱喻!我的理解是:“我”是一個童子,你們來問我:童子,你的師父在哪里?我說我的師父在你那里啦!你說我怎么看不見呢?你煩惱太重啊,但是我那個師父正忙著在你那兒采藥呢,在對治你的病,你有很多很多病,有八萬四千個病。為什么我找不到他?你煩惱太重啦!云霧繚繞,煩惱遮障——所知障、無知障,不落這邊就落那邊,總是落在“兩邊”。
讀任何一首唐詩,都要如對圣賢一樣來品讀。唐詩如此,宋詞、元曲亦復如是。我們中國人,老祖先留下來的“文以載道”,是留給我們子孫最珍貴的文化財富,這個禮物是非常豐厚的!我們這些子孫卻不知“道”了,外國人還當個寶;欣逢盛世,文化軟實力意識覺醒,在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同時,也要通過文化向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量,文明和道德的力量已越來越受到世人的尊重。
我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全都值得我們?nèi)ズ霌P和學習,但這個前提是需要謙虛,需要恭敬,需要禮敬的態(tài)度。謙虛是學習的狀態(tài),恭敬是得到知識的前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