釵斜穿彩燕,羅薄剪春蟲。
至清明節(jié),拜掃先塋,填新土,掛紙錢,男女俱簪柏葉,若門前插柳,以迎玄鳥。
正旦日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
在不同的季節(jié)和節(jié)日節(jié)氣中,古人要舉行不同的活動和儀式。為了營造節(jié)日氣氛,人們著裝、配飾都會選擇不同主題的飾物,如元旦梅花、年吉葫蘆、人日人勝、立春春燕、端午天師、元宵燈籠、中秋月兔、冬至綿羊引子,等等,這些飾物在古代被稱為節(jié)令時物。尤其是宋代以后,根據(jù)時令、季節(jié)和風俗穿衣裝飾的風尚更為流行和講究。明代宦官劉若愚所著《酌中志》卷二十《飲食好尚紀略》,便詳細記載了宮眷及內臣在各個時令節(jié)日中的著裝。
招涼仕女圖 ? 宋 ?錢選
節(jié)令時物既體現(xiàn)了農(nóng)耕生活方式在中國古人物質生活上的影響,也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順應宇宙萬物變更規(guī)律,而創(chuàng)造的一套與自然景物呼應的“插戴法則”。
立春
立春是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即四時之始,因而受到人們的特殊重視。從漢代始,“迎春”就已成為一項國家的公共禮儀活動。至明清時期,社會統(tǒng)治者更是將迎春禮儀制度化。各地的迎春儀式更為熱鬧,除了行鞭春禮,掛“春幡”,食春盤、五辛盤(用五種有辛味的生菜拼合而成的菜食)外,人們還會剪彩帛為燕形簪插在頭上,這是因為燕子的出現(xiàn)預示著一個新的播種季節(jié)的開始。這種做法充滿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的氣息。
春燕
春燕也稱“彩燕”或“縷燕”,早在南北朝時期,中國古人已有簪燕示春的先例。
到了唐代,中國先民簪彩燕迎春的例子漸多。唐人冷朝陽《立春》詩云“彩燕表年春”、李遠《立春日》曰“釵斜穿彩燕,羅薄剪春蟲”。這種“穿燕釵”是一種以燕為形的像生釵,如1986年陜棉十廠出土唐代鎏金云雀紋銀簪,是采用中國傳統(tǒng)“繪畫”形式,將云雀的羽毛刻畫得非常細密,尤其腹羽,細如絲發(fā),富有松柔的毛感,表現(xiàn)出云雀向上飛翔的意境,加上鎏金簪插在烏黑色的高髻上,便帶有高貴艷麗的氣質。
至宋代,立春日頭戴彩燕成為風俗。宋代城鄉(xiāng)經(jīng)濟的繁榮,喚起了畫家們對世俗生活的興趣。當時繪畫的主題增加了表現(xiàn)普通市民日常小景的風俗畫和節(jié)令畫。在南宋李嵩繪《市擔嬰戲》和《貨郎圖》中,擔貨游販的頭巾上就插有一只作展翅低首俯沖狀的黑色燕子,這或是兩宋時期北方地區(qū)用烏金紙剪成燕形的“黑老婆”。除了黑色,還有白色,如宋代蘇漢臣《貨郎圖》中的貨郎頭上也簪戴著一只白色的春燕。此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代錢選《招涼仕女圖》中,右側那位身穿對襟褙子、長裙的婦女頭戴高高的白紗花冠,其蓮花底座斜伸出的枝條上也裝飾有一只白色的燕形飾物。這類春燕的實物如私人收藏南宋鎏金禽鳥卷云簪,簪首以金片鏨刻禽鳥,頭似鴛鴦,身似雀,尾似鳳凰,尾后又卷云紋,雙翅張開,作飛翔狀,身上羽毛清晰可見。
金嵌珠翠芝蘭螽斯簪
春雞
除了燕子外,宋人還有以雞形為迎春之飾的風俗,名曰“春雞”或“彩雞”。例如,宋代龐元英《文昌雜錄》記載:“唐歲時節(jié)物,立春則有彩勝、雞燕?!蹦纤侮愒n《歲時廣記》二卷《立春·為春雞》引萬俟公《立春》詞曰:“彩雞縷燕已驚春,玉梅飛上苑,金柳動天津?!边€有《春詞》:“彩雞縷燕,珠幡玉勝,并歸釵鬢?!?/p>
春雞的形象常被古人用于迎春之飾,例如今河南中部偏北的新鄉(xiāng)延津縣出土的宋代陶瓷貴婦人偶,其發(fā)髻上的黃褐色雞形飾品。與彩燕不同,春雞不是用彩帛或烏金紙剪成,而是“以羽毛條繪彩”制成。查看圖像可知,宋人用鳥羽粘縫出的春雞和春燕,一般只做出雙翅的造型,而不是雞和燕的全形。粘縫后的鳥羽系縛于簪釵上,插于兩鬢。
春蟲
宋代首飾的春蟲題材大體源自宋代蟲鳥花卉繪畫。至明代,春蟲也稱草蟲,主要包括蜜蜂、蜻蜓、蜘蛛、螞蚱、蟈蟈、蟾蜍、蝎虎、蟬、螃蟹、魚、蝦等。以草蟲之形做成啄針簪首,因其活潑俏麗的裝飾效果,成為婦女日常簪戴的流行物件,在明墓考古發(fā)掘中便發(fā)現(xiàn)了若干此類實物。盛妝時,草蟲簪是整副頭面中破解奢華的風情點綴,寫實生動又見俏麗和情趣,還蘊含著許多與婚姻、愛情相關的寓意。
蜻蜓是春蟲中最常見的內容。蜻蜓的翅膀可做花鈿簪子,蜻蜓簪后世也頗為流行,如1982年山西省靈丘縣曲回寺村出土元代金蜻蜓,蜻蜓的翅膀和身子上紋路清晰,造型優(yōu)美,栩栩如生。
清代蜻蜓首飾多用嵌寶和點翠工藝,如故宮博物院藏清金鑲寶石蜻蜓簪,累絲工藝細膩精致。裝飾題材上蜻蜓取其諧音寓意“大清安定”。蜻蜓與寶瓶紋樣相結合,則寓意“清廷平安”。此外,故宮博物院藏有很多華麗生動、色彩鮮艷的清宮點翠嵌寶石蜻蜓簪。
清明
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的農(nóng)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漸漸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
秋千
禪杖發(fā)簪
在古代,清明節(jié)也稱“秋千節(jié)”。秋千在唐代就已經(jīng)流行,到明代晚期依舊如此,其玩法也特別多,有為嬰兒扎制的嬰兒秋千,有大人玩的高空秋千,還有眾人同玩的拔高秋千等。明代宮廷中,清明節(jié)時人們還換穿應季的衣料,搭配應景紋飾,即“秋千”補子羅衣,戴柳枝,打秋千。
至于應景的紋飾,清明節(jié)紋飾主題為“仕女秋千”。這個紋飾主題可做成補子,綴于衣服胸背,如明代秋千仕女補子、北京定陵出土明代繡仕女蕩秋千膝襪的實物。紋樣中可見仕女蕩著秋千,描繪了明代清明節(jié)這天的春光游樂場景。與宮眷妃嬪們一樣,明代皇帝在當天也不是一個旁觀者,皇帝也有專屬的“龍紋秋千”紋樣,如美國納爾遜-艾金斯博物館收藏的龍紋秋千圓補子,當中是四條盤金立龍,左右兩條似乎是作為秋千架的支撐,兩條龍“手”抓繩索,足踩踏板,張嘴嬉笑,神態(tài)活潑。
簪柳
除了蕩秋千,中國古代還有清明簪柳的習俗。有的將柳枝編成圓圈戴在頭上,也有將嫩柳枝刮結成花朵插于發(fā)髻,還有人直接將柳枝插于頭髻中。宋人繪《大儺圖》中就有簪柳葉的人物形象。
據(jù)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nóng)事祖師神農(nóng)氏。黃巢軍起義前約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在此之后,戴柳演變成插柳,盛行不衰。唐人認為三月初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后,清明節(jié)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游玩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jié),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yōu)榉乐构淼那謹_迫害而插柳戴柳。受佛教影響,中國古人認為柳可以辟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蘸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正旦日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鼻迕骷仁枪砉?jié),值此柳條發(fā)芽時節(jié),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除了防止疾病、辟邪有些巫術民俗的痕跡外,插柳還有女子祈盼自己紅顏永駐的心愿。
簪柏
據(jù)清人王夫之《雜物贊·活的兒》記載:“以小鋼絲纏綴飾上,普施柏葉,迎春之日,冶游者插之巾帽?!笨芍袊湃擞杏眯′摻z綴飾柏葉,簪于巾帽上。在宋人繪《大儺圖》中已可看到簪柏葉的人物形象。在20世紀初,河北省昌黎境內,每年清明節(jié),人們都要在祖先的牌位前擺上碗筷和酒菜,并去掃墓祭祖,要擦洗墓碑,供奉食品,焚香叩頭,男女俱簪柏葉。有民謠唱道:“清明不戴柏,死了變成鴨巴跩兒。”民國《昌黎縣志·卷五·風土志》記載:“至清明節(jié),拜掃先塋,填新土,掛紙錢,男女俱簪柏葉,若門前插柳,以迎玄鳥?!?/p>
端午
端午,又稱端陽、重午、端五節(jié)、天中節(jié)。五月天氣炎熱,疾病易于流行,中國古人故稱其為惡月,而五月五日為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陰惡從五而生,五月五日雙五相逢,是最不吉利的惡時。因此,端午節(jié)的節(jié)令飾物也體現(xiàn)了濃厚的巫術色彩。
釵符
釵符,也稱“釵頭符”,或“寶符”、“靈符”、“符箓”、“朱符”、“兵符”、“巧篆”等,是一種上面寫有道家篆符、用絹羅裁成的小幡,用于懸吊在簪釵的端頭。釵符是由五色(青、黃、赤、白、黑)的絲線或彩色繒帛纏合、編織而成的赤靈符發(fā)展而來的。
因為要懸掛于釵頭,宋人多將釵頭之符做得小巧玲瓏,因此,宋人也將釵符稱作“小符”,歷代詩詞中多有表現(xiàn),如蘇軾的《浣溪沙·端午》:“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庇秩?,崔敦詩的《淳熙七年端午帖子詞·皇后合》:“玉燕垂符小,珠囊結艾青?!?/p>
在金銀首飾題材中,釵符是以禪杖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禪杖是僧人在坐禪時用以警睡的器具。以此物做簪子,有辟邪除惡的象征意義。
荔枝
端午節(jié)時,正是荔枝成熟的時節(jié)。人們常身穿帶有“宜男”艾虎紋的薄紗羅衣裳,頭上的釵頭吊掛一對荔枝果。
因為寶貴,唐人將荔枝果當作吊墜放在釵頭,以此彰顯身份。“荔枝”諧音“利至”,荔枝碩果滿滿,正可謂“利至連連”,寓意美好。北宋趙昌《荔枝圖》就是表現(xiàn)荔枝的佳作。此時,人們干脆將荔枝做成發(fā)簪、耳環(huán)之類的首飾。例如,黃庭堅《浪淘沙·荔枝》詞中便有“一雙和葉插云鬟”之句。荔枝發(fā)簪沒有實物發(fā)現(xiàn),但荔枝形耳環(huán)確有實物,如常德桃源宋墓出土金荔枝耳環(huán)、湖北蘄春漕河鎮(zhèn)羅州城遺址窖藏出土宋代荔枝形金耳環(huán)。后人均沿襲了此種題材形式。
石榴花
石榴花,一般以五月最繁,是故五月又雅稱“榴月”。
或許早在漢代中國古人已簪石榴花,因為甘肅武威漢墓出土金步搖的細枝上就結有酷似石榴花的花蒂。有明確記載的中國古人頭簪石榴花的風俗是唐代。唐代詩人杜牧《山石榴》詩云:“一朵佳人玉釵上,只疑燒卻翠云鬟?!痹娭须m沒有直接寫石榴花為紅色,但見麗人發(fā)簪榴花紅艷似火,擔心會不會燒壞佳人的翠簪和秀發(fā),形象生動,富于想象力。宋代也有簪石榴花的習俗。
元朝江南一帶的石榴花金簪,有很多盡管不鑲嵌任何寶石,但一樣奢華絢麗,且多了一份田園庭院的清新散淡。到了清代,石榴仍是比較常見的簪子主題,同時也有一些以石榴為主、再輔以其他內容的發(fā)簪,如故宮博物院藏清銀鍍金點翠花蝶紋簪和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太平鄉(xiāng)公主墳出土清代石榴、蝴蝶、盤長金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