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為打擊境外詐騙,將“加重詐欺罪”納入其范圍。有輿論直言,要以臺灣“刑法”嚴懲跨境詐騙集團,其實不僅僅是法律問題,更牽涉到政治。
據臺灣《中國時報》16日報道,臺灣“立法院”三讀通過“刑法”第5條修正案,將“加重詐欺罪”納入境外犯罪的范圍,即臺灣人若在境外犯加重詐欺罪,臺灣司法機關可依法處罰,亦有權向當地主張優(yōu)先管轄權,以利偵辦、調查。自由電子報稱,加重詐欺罪規(guī)定,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行騙者,3人以上共犯、以電視網絡等傳播工具對公眾散布犯案的幾種情形,最重可處以7年有期徒刑,并處100萬元新臺幣罰款。此前,詐欺罪因刑責過輕,無法可管,導致即使檢察機關受理,也只能不起訴處分。
提案人、國民黨“立委”許淑華透露,“立法院”接下來還要配套修改“洗錢防制法”,讓詐騙金流加重刑期。據了解,今年4月爆發(fā)肯尼亞案后,臺籍詐騙集團擔心落網后會被送往大陸,早就悄悄“鯊魚返鄉(xiāng)”,回到臺灣設立詐騙機房。臺灣“警政署”統(tǒng)計顯示,今年1月到3月,島內查獲的詐騙機房僅6件,但肯尼亞案爆發(fā)后,光是4月就查獲5件,最高峰8月共查獲10件。
《中國時報》16日分析認為,雖然修法讓臺灣司法機關對境外犯罪具有“優(yōu)先管轄權”,但也無法保證一定治得了這些不法之徒。從過去這段時間查獲的海外詐騙機房來看,詐騙集團傾向落腳在東南亞、非洲等地區(qū),現(xiàn)在大陸堅持要人,而這些國家不是與大陸經貿關系緊密,就是直接仰賴大陸援助,即便臺方聲稱優(yōu)先管轄權也無濟于事。文章說,就算臺灣警方能將之繩之以法,在當前兩岸僵局下,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xié)議大受影響,大陸公安替受害人制作的口供,能否呈交臺灣法庭則是另一大難題?!?/p>
(崔明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