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說書
The story-telling of Northern Shaanxi
陜北說書是陜北地區(qū)十分重要的漢族曲藝說書形式,流行于陜西省北部延安、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陜北的民歌小調(diào)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后來吸收眉戶、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的曲調(diào),逐步形成陜北說書。陜北說書的演唱形式是由藝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彈自唱,說唱相間,分為“三弦書”與“琵琶書”兩種。
陜北說書后經(jīng)民間藝人韓起祥等人改革,一人可同時操5種樂器伴奏: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擊節(jié)木片、小鑼或鈸。陜北說書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一般采用五字句或七字句,但又不受字數(shù)的局限。曲調(diào)激揚粗獷,富于變化,素有“九腔十八調(diào)”之稱。常用的有“單音調(diào)”、“雙音調(diào)”、“西涼調(diào)”、“山東腔”、“平調(diào)”、“哭調(diào)”、“對對調(diào)”、“武調(diào)”等。說書藝人善于運用各種不同的曲調(diào)來描摹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人物的情緒。陜北說書的傳統(tǒng)書目很多,長篇書目有《花柳記》、《搖錢記》、《觀燈記》、《雕翎扇》等;短段有《張七姐下凡》等。韓起祥從40年代初便開始配合革命斗爭編演新書,幾十年來創(chuàng)作了《王丕勤走南路》、《劉巧團圓》、《翻身記》、《宜川大勝利》、《我給毛主席說書》等幾十種作品。改編的現(xiàn)代書目有《王貴與李香香》、《雷鋒參軍》等。陜北說書在發(fā)展中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流派和演唱風格,有影響的說書藝人還有張俊功、劉緒旺、黨福祥、王進考等。
關于陜北說書的起源,推算起來,當和宋元話本及民間的蓮花落有關。宋元話本歷史已很悠久,故事性、趣味性很強,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但“說話的”只是干說,不用任何樂器伴奏;在陜北農(nóng)村,是叫做說古朝或說《西游》的。說古朝的人也不以講故事謀生,只是在業(yè)余時間的一種自我娛樂。蓮花落,從古代典籍或戲曲可查到,歷史也很悠久了。開始,只是乞丐行乞時才敲打的一種極簡易的打擊樂,邊敲邊打邊信口唱上幾句,以引起好心人的同情,以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求得善良人的施舍。打蓮花落,為的就是乞討謀生。陜北說書在舊社會是盲人的一種謀生的手段,盲人以說書掙幾個糊口錢,行似乞討,和打蓮花落也差不了多少。但不再是干唱,而有樂器伴奏;不再是隨便唱,而是有了故事,要細說故事情節(jié)。不作定論的定義是,陜北說書借用了宋元話本以及其它演義小說的故事,采用了蓮花落唱的形式,再添了一件樂器(三弦或琵琶),從而便發(fā)展成了一種陜北地區(qū)特有的漢族民間藝術?!队芰指尽分袑τ谡f書亦有這樣的文字記載:“清朝康熙年間,這里便有……劉弟說傳奇頗靡靡可聽……韶音飛暢,殊有風情。不即江南之柳敬亭乎。”再次說明了在二百年前,陜北說書藝術發(fā)展已達到較高藝術水平。
陜北最早的說書人,十有八九是盲人,俗稱先生或書匠。說書是他們謀生的一種手段,被人視為下賤的營生,明眼人是不說書的,很長一個時期說書便成了盲人的專利。他們?yōu)榱损B(yǎng)家糊口,不光說書,還兼搞算命、看病、安神、謝土、保鎖娃娃等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動,長期在外,由殘疾人或乞丐拖著盲人,常年走村串戶,以說書為生。隨著時代的變化,明眼人也加入到盲人說書的行列中來,給古老的陜北說書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陜北說書在形式上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由原來的一人說唱變?yōu)閮扇藢Τ蚨嗳俗叱?,所使用的樂器也不再是單一的曲項琵琶或三弦,二胡、板胡、笛子、揚琴等也參與其中,人數(shù)與樂器的改變更加拓寬了陜北說書的表現(xiàn)領域,同時也對書中人物的刻畫和環(huán)境、氣氛的渲染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陜北說書分為單人說書、雙人說書和多人群口說書三種,曲調(diào)也有九腔十八調(diào)之說,以平調(diào)為主,輔以歡音,苦音調(diào)、武調(diào)等調(diào)式,其音樂曲調(diào)的變化在整個說書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陜北說書的傳統(tǒng)表演形式是藝人采用陜北方言,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彈自唱、說唱相間地敘述故事。根據(jù)伴奏樂器的不同,或稱之為"三弦書",或稱之為"琵琶書"。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陜北說書在著名藝人韓起祥等的改造下,發(fā)展成一人同時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擊節(jié)木片和小鑼(或鈸)五種樂器進行伴奏的曲藝說書形式。陜北說書的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曲調(diào)比較豐富,風格激揚粗獷,素有"九腔十八調(diào)"之稱,其中常用的有【單音調(diào)】、【雙音調(diào)】、【西涼調(diào)】、【山東腔】、【平調(diào)】、【哭調(diào)】、【對對調(diào)】、【武調(diào)】等。陜北說書書詞的曲調(diào)很多。除了藝人們特有的開場白或特定的唱詞外,幾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藝人任意發(fā)揮。好的民間藝人,在唱詞中大量引用陜北民歌、陜北道情、陜北秧歌劇、陜北碗碗腔,甚至秦腔、眉戶、蒲劇、晉劇、京劇的曲調(diào),說得上是集各種唱腔于一爐,加以冶煉,然后形成一種別具一格的唱詞。陜北說書的傳統(tǒng)節(jié)目很多,其中代表性的長篇有《花柳記》、《搖錢記》、《觀燈記》、《雕翎扇》等,短段有《張七姐下凡》等。從20世紀40年代起,陜甘寧邊區(qū)文協(xié)成立了說書組,由新文藝工作者林山等幫助韓起祥和其他藝人陸續(xù)編演了一些配合革命斗爭的新書目,如《劉巧團圓》、《王丕勤走南路》、《宜川大勝利》、《翻身記》、《我給毛主席說書》等。
陜北說書的代表性人物:韓起祥(1915~1989),男,漢族,陜西橫山人。3歲失明,13歲學藝,30歲能說唱幾十部書,會彈50多種民歌小調(diào),是陜甘寧邊區(qū)的盲演員。他自編自演了500多個新段子,熱情謳歌新人新事新風尚。他的作品生活氣息濃厚,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民間藝術特點。他還改革了說書的音樂伴奏,增加了梆子、耍板等樂器,并創(chuàng)造性地把陜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道情、碗碗腔、秦腔、眉戶等劇種的曲調(diào)融于說書中,使這一藝術形式更加豐滿。幾十年中,他克服困難,堅持深入農(nóng)村 ,為廣大農(nóng)民演出 ,為曲藝界樹立了榜樣。代表作有《劉巧團圓》、《翻身記》、《宜川大勝利》、《我給毛主席去說書》等。
張俊功(1932年—2008年),男,漢族, 陜北橫山縣人,陜北說書的一位改革者,一生致力于民間說書,是陜北說書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早在上個世紀在70年代,張俊功揚起了改革說書的大旗,把坐場改為走場,把一人改為多人,自成一派。改革后的陜北說書,人物角色分工更加明確,互相酬唱應答,有了身段及表情表演,并且講究舞臺風度、手、眼、法、步等規(guī)范。張俊功對陜北說書的改革,使這項民間藝術得以大力發(fā)展。主要作品有《說唐全傳》、《金鐲玉環(huán)記》、《對鞋記》、《觀燈記》、《楊家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