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元
夏承燾先生站在高崗上吟道:“短發(fā)無多休落帽,長發(fā)不斷任吹衣?!睂W生們看著他的長衫,在風里飄飄蕩蕩,有如仙人,于是都說:“先生之境界太高,弟子們及不到?!毕壬皇切χ鸬溃骸斑@并非出世之想,而是一份入世的定力?!?/p>
驟臨推搡哄抬,面臨相似的合命題之巔。端看這個時代同樣站在高崗上的那些年輕之心魂,且不說如夏承燾那般白衣勝雪,就連徘徊在生命的起承轉合,俯仰于生命的陰晴雨晦之時,他們也是囚于指端末梢,肉軀尚在,靈魂垂死。
于是當對深厚的靈魂的呼喚成為時代鋒芒之所向,無獨有偶,誠如夏承燾先生那樣“短策暫辭奔競場,同來此地氣清涼”,北大亦有一種文學傳統(tǒng),即“后發(fā)制人”,也就是“沉潛”二字。
何謂沉潛?沉下來,潛得住,沉潛進生命的深處;沉入心的源頭根蒂,潛進魂靈的幽微百態(tài),沉潛,即撥開重煙迷障而抵達通融的境地。
沉潛是一種哲學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好比一篇氣象蓬勃豪情肆意的大散文,而要寫好這篇散文,首先要秉持清醒,堅守性靈。沈括《夢溪筆談》聞名于世,可謂功不可沒,而他卻在政壇迷霧中墮落朽垮,鬻聲于物,淪為雅克·巴午贊《從黎明到衰落》中所說的橫態(tài)木偶。于是我們明悟,背棄了性靈而膝語蛇行終究會被功名利祿所嘲弄把玩。只有剖心燭照,堅守澡雪精神,還自己一個清明的靈覺才能做到像木心那樣笑談“我白天是囚犯,晚上是王子”。
其次,不被世俗迷惑,亦需要一份不沉默于鼾聲、冷風的大魄力。沉潛的生活方式必定會合著一份俯仰天地的沖動與激蕩萬千心魂的大氣概。試看《俄狄浦斯王》中的勇士,他們筋骨未鈍,氣血未冷,敢于向世間問一問來此的意義。魯迅先生揮臂疾呼:無盡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與我有關!
于是恍然,沉潛的浩然,便是我在黑暗中肩住閘門奮然前行的力量。
而一份卓然不羈的哲學的生活方式必然建構在一份厚實的價值觀之上,溯往史,我想,中國古典的“鈍感”價值觀便是產(chǎn)生沉潛生活方式的源泉。
中國傳統(tǒng)美學自古便有沉鈍深邃,圓滿自成的觀點,如果把道禪哲學的無念心齋作為伊始,從老子“為腹不為目”的宕逸之玄想發(fā)展到莊子“以物為量”的思路,鈍感價值觀一直都貫穿著萬千心魂,為中華民族子女之性注入了熨帖、綿長與深刻,使我們能夠成為馮友蘭先生所贊許的“人所需要的與需要之人”。
而再怎么說,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終究屬于精神層面,沉潛沉潛,必須要有一個沉潛下來的動作,于是又有拋問:何以沉潛?我想把它比作驅毫腕間的魄力。
丹青之妙,濃淡相宜,點線交錯,虛實互映,而氣勢開合。
若這紅塵有幸識丹青,筆筆虛靈,不滯于物,而又筆筆寫實,為物傳神,我們終于悟得沉潛的真諦,行走在這自我放逐的年代而造就靈魂的大圓融。
(評委:張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