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娜
摘要:周作人的散文素有“平和沖淡”和“浮躁凌厲”兩種風格,這與他所接受的文化影響不無關(guān)系,生于書香世家的他,自小深受中國傳統(tǒng)的“儒釋道”文化的影響,這其中又以儒家為甚,除此以外,日本的文化也對他產(chǎn)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他對日本文化的推崇和接受,可以說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所有文學家中位居第一位的,可以說,是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周作人散文的兩種風格。而周作人散文中屬于“平和沖淡”風格的文章,在某一點上也有著日本的“物哀美學”的影子,尤其是那些有關(guān)于民俗風物和追懷故人的散文更是體現(xiàn)了這一點。
關(guān)鍵詞:周作人;散文;平和沖淡;物哀美學
1906年,周作人到達日本,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日本文化開始逐漸深入的影響到了周作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甚至是生活,出生于書香門第的他,自幼接受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而作為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日本文化,自然也很容易的被他所接受。而且與當時的傳統(tǒng)文化逐漸呈現(xiàn)衰退跡象的中國相比,日本文化中反而更好的保留了某些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盛唐的一些文化傳統(tǒng),這對于周作人來說,自然會產(chǎn)生某種喜愛甚至是推崇的感情。也正因為如此,他把日本稱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在日本期間,周作人閱讀了大量的外國文學尤其是日本文學,還和魯迅一起翻譯出版了《域外小說集》,多方的涉獵加上自幼所受的熏陶,使他的散文呈現(xiàn)出了一種“平和沖淡”的風格,他欣賞日本“崇尚簡單,愛好天然”的風格,并由此而引發(fā)了“簡單就是文章的最高標準”的感概,除了講究簡單以外,日本文化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幽寂”“憂郁”和那種淡淡的苦澀與傷感在他的散文中也多有體現(xiàn),而這種因事因物所觸發(fā)的真情流露,正與日本的”物哀美學”相符合。
“物哀”是日本傳統(tǒng)文學詩學和美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人的真情流露,是人的觸景生情。人們看到某個人或者某件事,并由此產(chǎn)生了一種或憂傷或喜悅,或哀婉或依戀的感情,這就是“物哀”。本居宣長在他所著的《〈源氏物語〉玉小櫛》中對“物哀”這個概念進行了詳細的闡釋,他說紫式部寫《源氏物語》的本意是“這些虛構(gòu)的故事之中,亦頗有情味,描寫得委婉曲折的地方,仿佛真有其事,所以雖然明知是虛構(gòu),看了卻不由你不動心?!庇终f“物語并非如實記載某一人之事跡,但不論善惡,均為事件真人真事,觀之不足,但覺此種情節(jié)不能籠閉在一人心中,必須轉(zhuǎn)告后世之人,于是執(zhí)筆寫作。因此欲寫一善人時,則專選其人之善事,而突出善的一方,在寫惡的一方時,則又專選稀世少見的惡事,使兩者互相對比。這些都是真情實事,并非世外之談?!睆倪@一作者的本意延伸開來,本居宣長指出了《源氏物語》的寫作宗旨是“知物哀”,并由此對“物哀”這一概念進行了進一步闡釋,他認為《源氏物語》寫各種各樣的世態(tài)人生是為了通達人情、懂得物哀而寫的,是紫式部看到生活中的事物,在心靈上引起感動,通過作品中人物之口,來表達自己對于人生的觀照。
按照本居宣長的闡釋,“物哀”的感情是一種超越理性的純粹精神性的美的感情。所以“物哀”不僅僅是簡單的“悲哀”之情,它還包括其他的情緒,這些情緒多是與感嘆有關(guān)的。在葉渭渠和唐月梅看來,“物哀美”的特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是客觀對象與主觀感情一致而產(chǎn)生的一種美的情趣,其次是主體所表露出來的內(nèi)在心緒是非常靜寂的,再次是“物哀”所面對的對象,不限于自然物,主要的是人,然后是更高層次的對“物哀”的體味是從自然物、對人的愛戀的感動到對人生世相的反應(yīng),最后是這種感動或反應(yīng)是以詠嘆調(diào)的形式表達出來的。
“物哀”作為一種日本的傳統(tǒng)美學觀念,貫穿于日本文學之中,除了在《源氏物語》中多有體現(xiàn)之外,它還在俳句以及川端康成等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多有體現(xiàn)。日本的俳句詩人松尾芭蕉曾寫了句“蛙躍古池內(nèi),靜潴傳清響”,這是詩人對自然風物的一種美的感悟,是對“物哀”的一種體現(xiàn),小林一茶為悼念早夭的女兒而寫的詩句“露水的世,雖然是露水的世,雖然如此”也體現(xiàn)了一種對于世事的感慨與哀傷,這也體現(xiàn)了“物哀”這一觀念。除此以外,川端康成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也滲透著“物哀”,他認為“物哀成為日本美的源流……悲與美是相通的”,在其創(chuàng)作的《雪國》《伊豆的舞女》《古都》等作品中,都包含了一種蘊藏著悲傷哀憐同情的感慨。
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的周作人,在其文學創(chuàng)作中自然也會或多或少的受到這種“物哀美”的影響,除去那些風格浮躁凌厲的作品,那些平和沖淡的散文中是摻雜著“物哀”的。在日本期間,周作人閱讀了大量的俳句作品,在眾多的俳句詩人中,他最為推崇松尾芭蕉和小林一茶,這兩位詩人的寫作風格也影響到了周作人的文學風格,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更多的是寫自然風物和追懷故人并在其中寄予了自己的感情和感悟。在周作人所寫的《莧菜?!芬晃闹校舌l(xiāng)人處分得的莧菜梗有感而發(fā),將食用莧菜的歷史和莧菜梗的做法娓娓道來,并于其中穿插了關(guān)于童年吃莧菜梗的回憶,緊接著,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周作人由吃莧菜梗這件事引發(fā)出了對于現(xiàn)代人“食貧”和“習苦”的感慨,他說“中國的青年人有些太嬌養(yǎng)了……我真替他們憂慮,將來如何上的前敵,至于那粉澤不去手,和穿紅里子的夾袍的更不必說了”,在發(fā)出這樣的慨嘆之后,他又接著寫道:“其實我也并不激烈地想禁止跳舞或抽白面,我知道在亂世的生活法中耽溺亦是其一,不滿于現(xiàn)世社會制度而又無從反抗,往往沉浸于醇酒婦人以解憂悶,與山中餓夫殊途而同歸,后之人略跡原心,也不敢加以菲薄,不過這也只是近于豪杰之徒才可以,決不是我們凡人所得以援引的而已?!边@其中滿含著無奈的慨嘆,他既憂心于中國青年人無法“食貧”“吃苦”,又對他們的“耽溺”表示了一定的理解,這種矛盾的無奈的心緒之中充滿了深深地苦澀感。在周作人的這篇散文中,“物哀“是有所體現(xiàn)的,由“莧菜?!边@一自然風物出發(fā),引發(fā)對于世事人情的苦澀的感慨,正與日本的“物哀美”有著相通之處。而在周作人的散文中,能更好地體現(xiàn)日本的“物哀美學”對其散文創(chuàng)作的影響的作品,更多的是他所寫的關(guān)于追憶故人的那些文章,而在這些文章中,最典型的莫過于《初戀》這篇散文。在大數(shù)人的筆下,初戀多是懵懂的、甜蜜的,是洋溢著青春的味道的,可是在周作人的筆下,初戀卻被蒙上了一層淡淡的靜寂的苦澀哀傷,他在回憶楊三姑時寫道:“在此刻回想起來,仿佛是一個尖面龐,烏眼睛,瘦小身材,而且有尖小的腳的少女,并沒有什么殊勝的地方”,這種簡單的勾勒,讓人讀來有種淡淡的幽靜的感覺,而在描述自己初戀時的心情時,他是這么寫的“每逢她抱著貓來看我寫字,我便不自覺的振作起來,用了平常所無的努力去映寫,感著一種無所希求迷濛的喜樂……總之對于她的存在感到親近喜悅,并且愿為她有所盡力”,這些看似平淡的描述之中,流露出了周作人對當時往事的懷戀之情,那些年少時的情愫貫穿在字里行間,頗有些淡淡的甜甜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卻沒有持續(xù)下去,楊三姑最終因為患霍亂而死,伴隨著她的死亡的,是作家初戀的消逝,這不能不讓人唏噓,至此之后,那段美好的時光和那個女孩只能活在記憶之中,這本該是件十分憂傷的事情,但是周作人對于自己當時的心情是這樣描述的:“我那時也很覺得不快,想象她的悲慘的死相,但同時卻又似乎很是安靜,仿佛心里有一塊大石頭已經(jīng)放下了”,還是同前面一樣的淡淡的風格,不著痕跡,也沒有什么大起大落,但是,正是這樣看似不經(jīng)意的冷靜的描述,卻蘊含著一種“哀傷”感,在他看來,相對比于宋姨太太說的“將來總要流落到拱辰橋去做婊子”,死亡對于楊三姑來說或許是一種相對比較好的結(jié)局,所以他的“心里有一塊大石頭放下了”,而這樣的想法也正是他對楊三姑的憐惜?!冻鯌佟愤@篇文章從始至終一直籠罩在一種淡淡的哀傷的追憶的氛圍之中,而這種氛圍也正是“物哀”的一種體現(xiàn),雖然憂傷,筆觸也很平淡,但是卻很唯美,對于楊三姑的形象只是寥寥幾筆的勾勒。卻呈現(xiàn)出了一個安靜美好的女子形象,而這一切,都是通過作家對自我心理和動作的描述中傳達出來的。這么一個美好的生命,最終因病消逝,不能不引發(fā)人們的感慨。雖然周作人一直堅持用平淡的筆調(diào)寫這篇散文,但是這平淡之中蘊藏著的卻是那種不平淡的對于故人的深深的回憶與濃濃的感慨之情。
周作人的散文是充滿著濃厚的“人情味兒”的,他是用一腔深情來描寫萬事萬物的,雖然在表面上看似平淡無奇,但是在內(nèi)在上卻是耐人回味的。日本文化對他的影響,深深地滲透在他的文章之中,而日本的“物哀美學”恰好是其中之一,“物哀”所涉及到的有關(guān)于主體對于客體的感受和抒發(fā)在周作人的散文中得到了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錢理群.周作人傳[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5.
[2]本居宣長.日本物哀[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
[3]葉渭渠,唐月梅.物哀與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識[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錢理群選編.周作人散文[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5]周作人.周作人論日本[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6]王向遠.日本之文與日本之美[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指導老師: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