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凱
甲申之變后,魏禧在《大鐵椎傳》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明朝末年,在今天河南省沁陽市一帶,有個人稱宋將軍的人,是河南及周邊數(shù)省著名的武林高手,許多人都慕名前來求教。在魏禧的朋友陳子燦去拜訪宋將軍時,見到了一位奇人。那個人飯量奇大,相貌極丑,右臂下夾著一個重四五十斤的大鐵椎,須臾不肯離身。大鐵椎的椎柄如同鎖鏈,可以折疊環(huán)繞,能伸到三米多長。聽奇人的口音大概是兩湖人士,但為人沉默,很少說話。問他籍貫、姓名時更是一言不發(fā)。
當(dāng)天晚上,陳子燦、高信之和這位奇人及其他人在同一所房中休息。時值半夜,陳子燦聽見那位奇人說了聲“我走了!”話音剛落,人就不見了,而房間的門、窗全都關(guān)著。陳子燦大驚,趕忙問身邊的高信之。高信之原本是宋將軍的徒弟,之前就在宋將軍處見過這位奇人,此次是和陳子燦一起來拜訪宋將軍的。
高信之對陳子燦說:“那位客人剛來的時候,頭不戴帽,裹一方藍(lán)手巾;足不穿襪,纏兩塊白布。除了臂下夾的大鐵椎和腰上纏的大量銀兩,再什么都沒有帶。如此打扮做派,很不尋常,但我和師傅都不敢問?!甭犃T這話,陳子燦雖有無限的好奇也只能重新睡去。當(dāng)他再次醒來的時候,那位奇人卻已在炕上呼呼大睡了。
過了幾天,這位奇人突然拜辭宋將軍,對宋將軍說:“我久聞你的大名,以為你是個豪杰,但發(fā)現(xiàn)你功夫?qū)こ?,沒什么用處,所以我要走了?!彼螌④娭肋@是個有真本事的人,便誠心結(jié)交,連忙盡力挽留。奇人便說道:“我曾經(jīng)多次擊殺過一群強盜,還搶了他們的東西,因此結(jié)下了梁子。我要一直待在你這里,遲早你會有禍?zhǔn)屡R頭。他們和我約好今晚決斗,所以我非走不可。”宋將軍聽罷,豪氣頓生,便提出在決斗的時候,他要騎馬彎弓助奇人一臂之力。奇人趕忙拒絕,說:“那伙強盜功夫不弱,而且人數(shù)眾多,你去了我還得護著你,就打不盡興了。”宋將軍一向自負(fù),聽聞此言,愈發(fā)要和奇人同去。奇人無奈,只好答應(yīng)。
快到?jīng)Q斗的地方時,奇人送宋將軍登上一座荒廢的城堡,交待他千萬不要出聲,讓強盜聽見。
此時正值雞鳴月落的凌晨時分,星光照曠野,百步以內(nèi)就能看見人。奇人從城堡上飛馳而下,拿出竹觱篥吹了幾聲,二十多個騎馬的強盜立刻從四面圍了上來,身后還有帶著弓箭步行的百余人。只見一個強盜一馬當(dāng)先提刀向奇人沖去,奇人大喝一聲,甩出大鐵椎,強盜應(yīng)聲落馬,馬頭被打得粉碎,眾強盜見此,益發(fā)將奇人圍個嚴(yán)實,伺機出手。而奇人一人一椎,絲毫不懼,只見他左擊右打,奮力搏斗,沒多久,眾強盜連人帶馬被殺了三十有余。觀戰(zhàn)的宋將軍大氣也不敢出,只看的兩腿發(fā)抖,幾乎從城堡上掉下去。然后就聽見奇人一聲大叫“我走了!”像是在給賊人招呼,也像是在給宋將軍告別。于是一騎絕塵向東而去。從此再也沒有回到宋將軍處。
在故事的最后,魏禧一邊發(fā)出議論,一邊又提了一件事,陳子燦還曾經(jīng)見過奇人手書的購物清單,是非常工整的楷書??梢娺@奇人是個文武全才。
“豈天之生材不必為人用歟?抑用之自有時歟?”魏禧的感慨既是對操大鐵椎的奇人和他在南宋陳亮《中興遺傳》里讀到的像伯康、次張那樣的豪俊、俠烈、魁奇之士;也是對自己的父親魏兆鳳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自縊煤山后無奈削發(fā)歸隱的遺憾,更是對以自己為首的“易堂九子”眼看大明傾覆,滿清入主,卻又無力回天的郁悶。
一百多年過去了,到了清嘉慶年間,惲敬游覽江西寧都的翠微峰,寫下了傳世佳作《游翠微峰記》兩篇。在第一篇中,惲敬記述了魏禧的父親魏兆鳳明亡之后在翠微峰開鑿了極難攀登近似于直上直下的階梯,守御清兵無果,只得帶著自己的三個兒子隱居于此,并將隱居之地改名為“易堂”。魏兆鳳因為心灰意懶不久就落發(fā)為僧了。他的兒子魏禧、魏際瑞、魏際禮和隨后志同道合來到這里的李騰蛟、邱維屏、彭任、曾燦、林時益、彭士旺一起在“易堂”躬耕自食、清高自守、專注學(xué)問,一時傳為佳話,被世人稱為“易堂九子”。
九子當(dāng)中,魏禧一生游走天涯,結(jié)交忠烈名士,致力于反清復(fù)明??滴跏吣?,被舉薦參加博學(xué)鴻儒科,他堅辭不就,在留下“方今之世,志弱者以天下事為難為,而吾非其人;志強者易視天下之事,不自知其不足?!钡倪z憾言辭后,病逝于游走途中。
魏際瑞,為翠微山上隱居眾人的安危,于順治年間科考成為貢生,后在范承謨、劉伯祿、哲爾肯等人處充作幕賓,備受推崇。清廷為招安吳三桂大將韓大任時,魏際瑞受命往說,死于韓大任軍中。
魏際禮,在九子分別辭世、分散他處后,攜妻兒獨守翠微山十余年。
李騰蛟,九子中最年長的一位。在翠微峰三巘堂授徒時,要求自己和學(xué)生一概穿蓑籜冠,以緬前明,終身如此。
曾燦,隨父親曾應(yīng)遴在南明丞相楊廷麟麾下率兵抗清,兵敗不久,父親病故,曾燦削發(fā)為僧,游歷江南。后因母親召喚,還俗娶妻,數(shù)年稼穡侍母,再不出門。母親逝世后,浪跡天涯,直到辭世。
彭任,隱居翠微峰后,曾受邀擔(dān)任天下四大書院之一的“白鹿洞書院”主講,彭任推病不就。隱居期間四十年足不入市。
彭士旺,參與抗清失利,南明楊廷麟戰(zhàn)死,其子被擄。彭士旺竭囊相救,并代為撫養(yǎng)。后追隨史可法,獻(xiàn)策不用,郁郁辭歸。終因獨木難支,為避兵禍隱居翠微峰,專志論道講學(xué)。
邱維屏,三魏姐夫,終身志學(xué),臨終之際,遺書誡子“食有菜飯,著可布衣、無譎唳行、堪句讀師”。
林時益,明朝宗室,明亡后隱居翠微峰??滴醭跄辏t令“凡明宗室竄伏山林者,可還田廬、復(fù)姓氏?!绷謺r益看到故園破敗之后,寧愿留在翠微峰自食其力,直到辭世。隱居翠微時,還曾創(chuàng)制林岕茶,聞名閩贛。
他們每個人的才智、學(xué)問都是一時無匹的,表面上看,他們的歸隱和留下的詩文將被世代傳頌,也算沒有白來世間。但在他們活著的時候,處在時代洪流中,無限抱負(fù)灰飛煙滅,只能歸隱林泉,這在他們內(nèi)心深處難道是心甘情愿的嗎?能夠成就偉大的事業(yè),在史書中占有一二篇幅難道不是他們所希望的嗎?
在滾滾歷史長河中,無論《大鐵椎傳》中的奇人還是易堂九子,并由此聯(lián)想到淹沒于風(fēng)塵中的無數(shù)有才能留下或沒有留下名字的人們,最終所能求得的也許就只有“問心無愧”四字。因為他們盡力了,也就足夠了。
每個問心無愧的人都會是一座山。就像惲敬在《游翠微峰記》的第二篇中所說“余嘗行太行、泰山、衡山,多磅礴蘊蓄,如圣賢豪杰舉事,不與人以一端窺測。若茲山者,其俠徒、隱士之流歟?”山如人,而人本身就是一座座山。
無論哪個時代,人與山川相較自然渺小,但我們每個人不足百年的人生道路不就是在造一座屬于自己也留給世人的山嗎?我們可以高聳,可以雄壯,可以秀麗,可以神秘,可以蒼涼,可以悲壯,甚至可以只是平淡如土丘。但山最終是否能成山,時代決定不了,因為時代屬于已經(jīng)成了山的人們,能決定的是在我們心念之間有沒有存著成為山的愿望;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里有沒有忘了成為山的愿望。
(作者單位:酒泉慶威商貿(mào)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