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納丁·戈迪默+[日]大江健三郎
1998年5月10日
親愛的納?。ㄕ堅试S我也用名字來相稱):
非常感謝你的答復。你的信把我從與世隔絕的無助感中解救出來,我在日本也是與世隔絕,只是最近才受到社會的一些影響。你的信讓我想起,二月份時觀看電視轉(zhuǎn)播的日本長野奧林匹克冬運會開幕式,我也感受到同樣的激勵。儀式的主調(diào)基本上是老套的民族主義。不過,當我的朋友小澤征爾指揮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時,整個儀式達到了高潮。小澤在偏僻的長野指揮樂團,全世界許多地方的人齊聲歌唱——在非洲、中國……《歡樂頌》響徹全世界。
因為衛(wèi)星傳遞這種間隔通常不可避免,小澤全力指揮全世界人類克服時間間隔,團結一致。他臉上顯出的堅定的自信,將我深深打動。我說堅定的自信是指他做的祈禱——以前他告訴過我,投入一場音樂演出時,他會有一種在祈禱的感覺。
親愛的納丁,承蒙你想到我的“請指引我們在瘋狂中求生的道路”。我感謝你,我知道這句話的諷刺之意。我借了W.H.奧登的詩句給我的小說命名。它是日軍與中國游擊隊交戰(zhàn)時發(fā)出的“人類的聲音”的一部分。這個響徹宇宙的聲音最后這樣結尾:“作為地球,我們聽從/那正義的清晰指引,在它/振奮、愛惜和約束的庇蔭下/人類的理性歡欣前行。”
這個祈禱還沒有實現(xiàn),我不禁想起戰(zhàn)后小澤本人的困苦經(jīng)歷。小澤和我是同時代人,他的童年在中國度過。
關于新南非城市暴力的背景,你需要追溯始于種族隔離建立的南非的現(xiàn)代通史。親愛的納丁,我崇拜你的洞見和勇氣,兩相比較,日本媒體在探詢本國青少年暴力方面顯得無能為力。
這里許多人說,現(xiàn)在的青少年暴力是戰(zhàn)后民主的結果:家庭建立在這個民主的基礎上,教育也由此延伸。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人談論歷史的過程——自現(xiàn)代化之始,日本為了自我擴張,在亞洲其他地方實施了極端的暴力,直至二戰(zhàn)后期日本的兩座城市被核武器化為灰燼。人們似乎沒能反思,你所說的“空氣中的暴力”就這樣產(chǎn)生了。人們沒像當初在二戰(zhàn)結束時那樣立即采取行動。
這很容易引起一種反對的聲音,認為現(xiàn)在日本的孩子并沒有受到南京大屠殺的影響。我發(fā)現(xiàn)自己正面臨這樣一個處境。我本人認為,反暴力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是與孩子一起思考日本全體國民怎樣彌補這個國家過去所犯下的無法挽回的暴力行為。成人應當先做出改變,成人應當恢復信心,相信自己能夠改變——這些具體的計劃都是可以在家庭和學校付諸行動的。
我在還是一個學習外國文學的大學生時就開始了寫作生涯,我信奉兩個基本原則。其一就是重新捕捉已被習俗磨滅的知性和感性的光芒?;仡欉^去,我認識到這其實就是俄國形式主義者所定義的“陌生化”。不只小說家,媒體也有責任讓成人和孩子都看到人類生存中死亡、暴力、痛苦的沉重。
我的另一個原則是給予想象最基本的重要地位。我曾經(jīng)竭力爭辯,常用的日語里沒有一個詞相當于英語或法語中的“想象”(imagination)。我們亟須審視大眾媒體中嚴肅的文學和寫作對死亡、暴力和痛苦是否有足夠的表達。你尤其關注以兒童為對象的龐大的大眾媒體,它們不但沒有給予兒童對死亡、暴力的真實印象,反而將這些描畫成與他們毫不相關的東西。所以,在兒童的感知里,死亡、暴力和痛苦成為一種平常的東西。他們的想象力被麻痹了。這種趨勢極好佐證了視覺媒體和動漫(附有文字)在這種影響下所表現(xiàn)出的混亂的未來社會??墒牵瑸跬邪钗膶W杰作——從托馬斯·莫爾到扎米亞京,再到喬治·奧威爾——都無一例外地關注他們生活的當下,他們在其中生活,備受磨難,并懷抱希望。被視覺媒體湮沒的未來世界的暴力形象,反映出與現(xiàn)今世界類似的人與社會,如你所說,被“嚴重的暴力所籠罩”。
在我的第一封信中,我也曾經(jīng)寫道:“在他們對時代的感知中,全世界的兒童都是鏡子,映射出嚴重的普遍暴力,或者這種暴力的微模型?!眱和兄交\罩在當前的“空氣中的暴力”,通過視覺媒體及其他媒介,逐漸熟悉暴力的各種表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多么無助!我想這樣形容這種無助,他們會很容易成為犧牲品,被那些想要犧牲掉他們的人所煽動。他們隨時都會成為弱者,成為暴力和欺凌的犧牲品——反過來向其他孩子家人施暴,甚至以自殺的形式對自己施暴,如同但丁《神曲·地獄篇》第十三篇中所描繪的。
那我們應當怎樣做?我憑經(jīng)驗知道,雖然路途或許很艱難,但我仍然無法不去思考作為小說家的我應當怎樣做。因為我相信你絕不會誤解我,我絕沒有把寫作這一職業(yè)當成一種特權。我僅僅希望,在視覺媒體、電視、電腦游戲等等無限擴張的時代,我們?nèi)匀幌嘈判≌f這種明顯老套的表現(xiàn)方法有將死亡、暴力和痛苦“陌生化”的功能,并能夠為實現(xiàn)這一目的來恢復和發(fā)展人類的想象力。
究竟小說能不能重新?lián)碛猩倌陜和x者?當我這樣說的時候,我是在設想,小說并不只是視覺媒體的語言表現(xiàn),而能真正擔得起它的稱謂。而且,我希望重新?lián)碛袘阎鴱娏业目释喿x這種小說的讀者。我們曾經(jīng)獲得過這樣的成功嗎?在這個國家不太容易。在當前,雄心勃勃的出版商把精力放在方方面面,只是沒有關注到文學。
不過,我仍然希望再次申明,世界上普遍的暴力現(xiàn)狀是現(xiàn)代史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直接從上一代人那里繼承的。難道我們要把這個沒有解決的問題留給下一代?我們明明知道自己正在讓情況惡化,難道這不是在放棄自己的責任嗎?在這種情況下,我想,當務之急是要告誡成年讀者。親愛的納丁,原諒我一直在談這些掃興的事情。不過我之所以會這樣,是希望即使面對艱難的現(xiàn)實,你也會給我們帶來極其智慧和令人振奮的消息,就像我在你令人佩服的作品里總能發(fā)現(xiàn)的一樣。
你誠摯的健三郎
1998年5月15日
親愛的健三郎:
我能深切體會你的無助感:面對暴力泛濫,以及對他人痛苦無法感同身受;眼睜睜地目睹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無辜遭受摧殘。我們是作家,不是政客,雖然有時我們是政治活動家——而有人總是比我們能更好地承擔這一角色。我們的寫作是“特殊的姿態(tài)”(我再次引述羅蘭·巴特,我的一本書也以之命名)。通過這種姿態(tài)我們試圖與社會握手言和。但是,文學的職業(yè)似乎離暴力太遠,我們伸出的手被完全視而不見??墒?,暴力也是一種表達方式。你我已經(jīng)認識到這一點。這是現(xiàn)代城市社會自我表達的途徑。如果我們作為作家可以通過一種途徑,有效地改變這種狀況,那就只能是選擇來對付這種局面——用你的話說就是“有足夠的表達,能夠激發(fā)對死亡、暴力和痛苦的想象”。
你說得對,“想象力被麻痹了”。天命所歸,我們的重要責任就是使想象力重回生命。偉大的尼日利亞作家齊諾瓦·阿切比說,我們畫著那只看不見的白眼圈,它標記著那些知道以想象的力量來豐富生命的創(chuàng)造性頭腦。如果暴力是一種表達方式,那應該還有另一種表達方式來滿足人類的急切需求。所以,在貧瘠靈魂所居住的悲慘的無人島上,在暴力與作家之間互不相容的那片荒漠中,有著共同的土壤。
你問,我們該做些什么?在一個新世紀的前夕,你提出了大眾媒體對想象力的扭曲——這個最恐怖、不祥的問題,如果它確實有什么想象力的話。你提到“混亂的未來社會的表征……與現(xiàn)今世界類似的社會都反映在充斥視覺媒體的未來世界的暴力形象中”。一句話,兒童和成人將習慣于這樣的未來景象:暴力成為常態(tài),一方面向外太空擴張,一方面在地球上延續(xù),反暴力成為英雄。我們?nèi)绾巫屛覀兊纳鐣兄搅硪环N給予生命、豐富生命的選擇?我們首先要認識到一個令人不悅的事實,大眾媒體對當代大眾意識的控制遠遠超過了我們的嚴肅文學對它的影響。我們作家、出版商、書商不能指望從正面挑戰(zhàn)它們,我們能做到的是滲透進媒體,尤其是視聽媒體。我們需要說服我們的文化部、文化管理者、廣播和電視編導和那些用錢來影響節(jié)目選擇的廣告商。我們要說服所有這些人,迫使他們減少廉價的視聽故事,代之以重新激發(fā)視聽者想象的視聽作品。長期以來,視聽者一直被無休止的暴力描繪所圍攻,無論是在孩童之間,還是在成人之間,暴力已經(jīng)被當成一種人類關系的表達途徑。
作為小說家,你和我自然會想到小說在虛構文學體裁中的地位。小說就是講故事,是最通俗的文化。你曾問:有沒有可能讓小說重新獲得少年兒童讀者?你提出了重要的前提:“我認為小說不只是視覺媒體的語言表現(xiàn)……我希望重新?lián)碛袘阎鴱娏业目释喿x這種小說的讀者?!?/p>
確實是這樣,培育想象力不能只依靠引入真正的文學,用它代替廉價小說,作為電視劇的腳本,或把播出時間——不論是廣播還是電視——交給現(xiàn)場朗讀,而不是脫口秀。為了重振想象力,讓個體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恢復對同情心和人性功能的治愈和賦予——超越你個人的身心,感知、辨別他人的身心——我們需要讓個體回歸到這本書的字里行間所展現(xiàn)的快樂中。我強調(diào)的“快樂”是在閱讀嚴肅文學時所產(chǎn)生的,因為“嚴肅”并不代表沉悶。幽默是嚴肅的,嬉戲是嚴肅的,諷刺是嚴肅的:我們所使用的這一切都是來理解和應對悲劇、愛、憤怒、喜悅、失意,懷疑的一種方式。作為小說家,我們富于想象,可以把握人類的全部感情與心血傾注所在。我對任何“降低”寫作的責任懷有戒心,簡化一切,就如同放下釣餌去吸引少年兒童。相反,如果我們都希望用文學滲透媒體,重建拿起一本書獨自讀下去的獨一無二的經(jīng)驗,我們只能誠實地追求我們寫作的最高水平,最廣泛最深入地探索我們與讀者共同的生活。我們應當與我們的目標保持一致,就像一切偉大的文學那樣,用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釋放想象,使得讀者可以超越宣傳和暴力的方式,看清自己的生活。
暫時寫到這里吧。你希望我就未來說句振奮的話,親愛的健三郎。我是個悲觀主義者嗎?一個空想家?不,我只不過是個現(xiàn)實的樂觀主義者。所以,我把我寫的一些非虛構的文字匯集成一本樸素的小書,以此反映我怎樣看待我生活過的這個世紀。題詞將讓你看到我對這個世紀的總結。我引了一首諾貝爾獲獎者希默斯·希尼的詩:
歷史告訴你:
尚在人世就不要心存希望。
可是,有時,在人世間,
久已渴望的正義的大潮
升起
希望與歷史終于合拍
一同回響
我們希望在新的千禧年中恢復想象力,讓我們看到歷史實現(xiàn)了我們的希望,而沒有背棄。
誠懇的納丁
摘自《在希望與歷史之間》 [南非]納丁·戈迪默著,汪小英譯,漓江出版社2016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