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薇莨
在大四實習時,我面臨選擇,雖然有野心撲向北上廣,但無奈孤勇不足,在鄭州晃蕩了近一年。畢業(yè)前,考回了老家的事業(yè)編。
事業(yè)編一直都是父母的心愿,他們認為在家鄉(xiāng),能夠一輩子吃穿不愁,風刮不到、雨淋不到,除了雙休,每年還有三個月的假期,是最理想的職場生活。
父母是最本分的農民,待人真誠,胸無大志,每天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過活。所以,至今無論多累,父母也都堅持自家的耕地自家開墾。
他們舍不得拋棄這樣的日子,主要原因是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歲月。母親常說:“無論走多遠,永遠是在自家舒服?!边@個道理沒有錯,但不適合新一代尋求自由的年輕人。
只要留在家鄉(xiāng)一段時間后,我就壓抑感爆棚,抑郁不得解脫。我漸漸發(fā)現(xiàn)被環(huán)境同化的可怕,曾經天真爛漫,曾經豪情壯志,慢慢地在鄉(xiāng)村的節(jié)奏隔離下,渙散磨滅,而我不想在都市里只做一名游客。
我永遠記得在那個周末,在上海參加的一個面試,早早拿起簡歷,輾轉三次地鐵,問了街邊一家打印店老板、某超市老板、路邊善良市民,東繞西繞地被告知面試地點遠不止步行二十分鐘那么簡單,但我沒有放棄,最終,按時到達。
在北京,租便宜的床位房,經歷真實的蝸居;一個人坐二十小時的火車去廈門,只為了看一眼鼓浪嶼。我以為只身獨闖了天涯,就算是開了眼界,現(xiàn)在想想多么可笑。那些單純、那些不懂世故、那些漂著的狀態(tài),在被現(xiàn)實打懵后,突然驚醒:生活遠比我們想象的來得茍且。
盡管很多人總是抱怨,身在大城市拿著不錯的年薪,依舊找不到存在感,究竟該何去何從,但若你只是糾結于眼前生活的孤寂、冷清、單調、乏味,無論大城市還是小城市,狀態(tài)其實都極其相似。究其原因,與興趣有關,與個性有關。一味地故步自封,無論在哪里,境況都不會有驚人的改變。
早期,家長逼著孩子讀書上學,畢業(yè)后把孩子安在自己身邊,以為孩子也能像他們那般對家鄉(xiāng)樂不思蜀。這種怪圈思維,的確表明他們思想不開明、不開放,但也正是中國最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案改冈冢贿h游”,一度浮現(xiàn)到腦海,游說我們的毅力,動搖我們的心堅。
所以,如果我們只是為了父母而回到家鄉(xiāng),我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當有一天你感到特別難過,他們竟不知道你為何難過的那份悲哀。
在家鄉(xiāng),陪伴是最長久的告白,但陪伴也是最長久的無奈。
曾經一篇文章中有句話是,世人都想拯救世界,卻沒人幫媽媽洗碗。可對于苦苦掙扎在生存底線的我們而言,并不是不幫媽媽洗碗。我們也不想去拯救世界,只想拯救我們自己。
你說大城市的生存成本如五指山壓得你難過,但人生何其漫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等能不能給自己的人生尋求到一個向上的機會。
也許你看到的是你的年薪只配買大城市幾平方米的房子,在看似望不到頭的絕望與灰暗里,才能絕處逢生;也許你羨慕別人擁有跑車與佳人,羨慕別人手一揮就能住進海景房。連好運自己都說了,遇見它就如同中了彩票,豈是誰都能分一杯羹。
不要再做望洋興嘆的傻事了。奮斗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故事雖然苦澀,但我更喜歡這句話的否定:奮斗十八年,我不是為了坐在一起簡單地喝咖啡。
所以是選擇無聊和感嘆,還是狠心地嘗試改變,人生處處是命題,而這些答案,出了校門后,全由你說了算。